今天偶讀《世說新語》,在<儉嗇第二十九>篇當中,記錄了一段王濟(王武子)偷吃和嶠(又稱和公、和長輿)家李子的故事,茲錄如下:
和嶠性至儉,家有好李,王武子求之,與不過數十。王武子因其上直,率將少年能食之者,持斧詣園,飽共啖畢,伐之,送一車枝與和公,問曰:「何如君李?」和既得,唯笑而已。
王武子這做法,不禁令人聯想到當年在五莊觀偷吃了人參果還推倒了人參果樹的孫猴子,過去讀《西遊記》總是覺得猴子的魯莽多來自藝術的誇張,沒想到魏晉名士的行事,卻也同樣“不近人情”。猴子推倒人參果樹之後,尚且知道不能直接跟清風、明月二童子講明,王武子則過之,不但帶了一幫人一起去偷吃李子,居然還把人家和嶠家的李樹砍成柴火送給主人,真是太“不懂事”了。
P. S. 不知道為什麽魏晉名士們對李子樹情有獨鍾,貌似李子是當時的“高級水果”?很多名士都跟李子有著不解之緣,同在<儉嗇第二十九>篇當中,王戎居然因為害怕別人得到他們家李子的良種,在賣李子的時候都把核一個一個打上孔:
王戎有好李,賣之,恐人得其種,恒鑽其核。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真的不知道如此“精工細作”的水果得定價幾何?光時間成本就不是現代人所願支付的。不過,王氏是大族,王戎手下的仆人應該也不少,完全可以用來替主人“恒鑽其核”。不過,王戎對李樹的鍾愛倒也算是其來有自,想當年王戎少年成名,就多虧了道邊的一棵李樹:
王戎七歲,嚐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說新語》之<雅量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