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宇的《汴京殘夢》
(2007-04-15 01:30:53)
下一個
黃仁宇,恐怕應該是那種身在學術圈,卻享有大眾性聲名的人吧;自然,這種情況恐怕也並不是黃先生自己刻意所求的,不過,他依然像所謂的餘秋雨現象那樣頗具爭議。史學界不乏鞭笞之聲,而史學圈以外卻有大量的人力挺黃仁宇的。於我而言,感覺將黃仁宇與餘秋雨相提並論,總有一些“不相稱”的,黃的人品、學問和文字等諸多方麵,餘秋雨恐怕是難望其項背的。讀黃仁宇的書,總有一種親切感和熟悉感,他的文字讓人讀來,仿佛是一位老者對你將一生的經曆和見識徐徐道來,讓人覺得優雅而又舒適。初識黃仁宇,自然是從他的那本“赫赫有名”的《萬曆十五年》,當時好像中央八台正在播放一部關於海瑞的曆史連續劇,好像這部片子的導演(抑或是編劇)似乎也曾提及黃仁宇的這部書,不過說實話,那部片子自然無法與黃的書相提並論。不過,一讀之下,我便被他的文字所吸引了,後來又陸陸續續地讀了他的《中國大曆史》、《關係萬千重》、《赫遜河畔談曆史》和《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等書,倒也是頗為愉快的閱讀經驗,同時也了解到他的“大曆史”研究框架理論,這方麵到底有多大的學術價值,我本人不是曆史學者,難於置評,隻是我倒是覺得那些圍繞這一論題展開的對黃的批評,可能是隻見其小處,卻失其大矣。真正終結我那一個階段的“黃仁宇閱讀”的是他的《青山黃河》,這部自傳性的書,好像是別人翻譯的,實在是失去了黃仁宇的那種文字的魅力,不過,也未必全怪譯者,可能黃本人的寫作便是有些詭異之處,後來在《讀書》雜誌上刊登的一篇書評,也對此有所分析。但是,《青山黃河》這部書,我最終還是沒有讀完,可能是敗了口味的緣故,使得我從此放棄了對黃仁宇的閱讀。這次在書店逛悠的時候,不經意之間看到了這部《汴京殘夢》,草草看過介紹之後,得知是黃本人的譯本,總算是重新勾起一些興趣,加之我本人對宋史的喜愛,便決定買來看看。北宋的曆史,總是有一種糾結的感覺——宋朝是一個在文化上極其發達的時期,文化的發達程度有的時候甚至令人覺得有些像那種成熟得過火的桃子;但是,在文治繁盛的背後,確實武功上的孱弱,雖然不乏義氣誌士,但是他們的那種整理河山的意氣卻基本上在那些膾炙人口的宋詞當中消磨殆盡了。不過,黃仁宇的那種文風倒似乎頗為適於描寫這時的社會氣氛,全書借著北宋末年的改革時期為大背景,主線是描摹《清明上河圖》的畫工的人生經曆,黃仁宇不像常見的曆史小說家的手筆,將這個動蕩時期卻寫得細膩平和,從表麵上看,倒是畫師徐承茵的個人經曆更為引人入勝。不過,黃仁宇究竟還是個曆史學者,小說寫得就像宋人的工筆畫一樣,細膩鋪襯的背後,總還會若隱若現地帶出曆史學家對曆史該向何處去的信念的執著,也就難免帶著失意歎息的口吻了。不過,好在這種口吻來敘述北宋的那段曆史,倒也是合於我本人對宋史的糾結情愫,至於書中述及徽宗、蔡京父子、童貫等人物的角度,自然不同於《水滸傳》的草莽氣息,倒也算是另一種審視北宋末年的視角,讓我們看到曆史的豐富性可能從來不會真的如文學作品和我們日常思維觀念所理解的那麽單純和蒼白。(黃仁宇:《汴京殘夢》,共235頁,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定價:RMB1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