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雄風

有所思,有所感,從曆史的時空中來,再回到曆史的時空中去。
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澳大利亞華人訪談錄(昆士蘭卷)》曆時四年出版

(2023-10-01 07:26:07) 下一個

這本書《澳大利亞華人訪談錄(昆士蘭卷)》,曆時四年,終於在今年(2023年)8月得以出版。

該書從2019年上半年策劃,下半年進行訪談,由張榮蘇記錄並完成整理初稿。2020年由於疫情影響,導致出版社的聯絡等各項事宜皆受影響,直到2021年方始將出版社確定下來。2022年初將定稿交給出版社之後,拖延了超過一年半的時間,該書才終於得以麵世。

對當代華僑華人進行訪談及由此展開研究,並將此出版的意義,在墨爾本大學高佳教授為該書所寫的序言中表述得非常清楚。謹將其序言全文轉印如下,以供參考。

——————————

序言

口述史與生命曆程交叉視角下的華僑華人研究

——《澳大利亞華人訪談錄(昆士蘭卷)》代序

《澳大利亞華人訪談錄(昆士蘭卷)》是江蘇師範大學張榮蘇博士於2019至2020年在布裏斯班昆士蘭大學訪學期間,與粟明鮮博士合作,訪談22位當地華僑華人後整理而成的一部訪談體著作。本書的鮮明特點,及其特有的學術價值及貢獻,在於其將國內社會學、社會史及若幹其他學科中很多學者大力提倡的口述史與生命曆程的研究方法和分析角度結合在一起,並具體運用到華僑華人研究中。

收到該書書稿前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在關注國內社會學界口述史研究的各種動向及研究成果。使我感到驚喜的是,張榮蘇博士與粟明鮮博士這本新作在處理訪談材料、寫作方法上,都與我近年來感興趣的口述史和生命曆程方麵的研究有著驚人的巧合。這也就成了我對這本訪談體著作的第一個突出印象,也是我認為可以強調的第一個特點。

強調口述史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以及推廣生命曆程的研究角度或分析框架,在國內學術界已有幾十年的曆史。近年來一個很活躍的學術團隊,是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周曉虹教授領導的一個口述史課題組。新冠疫情爆發前,周曉虹教授到訪墨爾本,向我介紹了他們團隊的研究計劃,並邀請我參與他們課題組的部分活動。雖然後來由於新冠疫情爆發,這一計劃並未如願以償,但在過去兩年的疫情期間,我不但收到過該課題組2020研討會的十幾篇論文,而且還在不久前旁聽了該課題組召開的2021年網上研討會。

在通讀張榮蘇博士與粟明鮮博士這部新作書稿時,我聯想起周曉虹教授在他撰寫的《口述史與生命曆程:記憶與建構》一文中提到的生命曆程研究中兩個重要的分析概念:第一是轉變(transition),即由某些重要的生活事件所造成的人生重大轉折。在國內,人們會用畢業、就業的時間,或經曆的重大曆史事件等轉折點,將研究對象還原到原有的社會曆史情境中。同樣的特征也表現在華僑華人人群中,並且可以成為觀察、分析他們的一個指導性概念及可操作的研究角度。第二是軌跡(trajectory),即一個重要轉變給一個人、一群人後來的人生、社區生活帶來的持續性的影響。生命過程的研究者們都認為,個人在以往生活中的種種經驗和積累,無論是可利用資源,還是負麵影響,都會對其後來的人生軌跡、生活進程走向、生活質量,以及可達到的人生目標,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居住在原居住地、原居住國的人如此,移居他鄉、他國的人也鮮有例外。

對於華僑華人來說,可能出現在他們生命曆程中的例外,就是他們人生中的某些轉變、軌跡會受到移民國各種物質生存條件、人文環境,以及居住國或定居國發生的重大曆史性社會、政治事件的影響。而探索和分析這些特殊人生轉變、軌跡的理想方法之一,就是采取口述史與生命曆程交叉的視角,以便將華僑華人定位在他們人生的曆程中,而不是他人的期望中,研究者的理論中,甚至旁觀者的想象中。從這個意義上說,《澳大利亞華人訪談錄(昆士蘭卷)》一書代表了一種新的、大膽的、有意義的學術嚐試。

作為在同一國家、同一領域曾做過同樣研究的研究者,我非常欽佩張榮蘇博士與粟明鮮博士研究項目所覆蓋的時空範圍,即訪談的深度和廣度。與我本人在2015年下半年以英文出版的《九十年代以來澳洲華人移民的創業精神》(Chinese Migrant Entrepreneurship in Australia from the 1990s: Case Studies of Success in Sino-Australian Relations. Oxford: Elsevier, 2015)一書僅局限於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大陸新移民相比,這一特點尤其突出。因此,訪談覆蓋時間長、行業範圍廣,訪談人數多是《澳大利亞華人訪談錄(布裏斯班卷)》一書給我的第二個突出印象,也是這本訪談體著作的第二個特點,及其學術價值所在。

書中所訪談的22位定居在澳大利亞第三大城市布裏斯班的華人,主要來自中國大陸、台灣地區、香港地區,以及馬來西亞。他們移居澳大利亞的時間從20世紀70年代到2016年跨越了三、四十年的時間。作為昆士蘭州首府城市的布裏斯班是一個迅速發展中的現代化新興城市,布裏斯班因其氣候溫和,自然環境優美,以及教育資源優質齊全,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移民澳大利亞後到此定居。與悉尼和墨爾本這兩個華人移民曆史悠久、華人數量眾多的城市相比,布裏斯班華人人口規模較小,目前仍然隻有大約10萬人,約占昆士蘭州總人口的4.5%,並且大多聚居在布裏斯班南部的新利班區(Sunnybank)。

自20世紀70年代之來,華人移居布裏斯班的曆史也經曆了一個變遷過程。首先是70年代大批越南華裔隨越南船民潮逃難至澳洲,被安置在昆士蘭;隨後是80年代來自台灣地區的商業移民和香港的移民,選擇定居昆士蘭;進入90年代後,特別是新千年以來,越來越多來自中國大陸的華人新移民也來到昆士蘭。從華人社區人口結構及分布的角度看,布裏斯班的華人以新移民為主。他們主要通過商業投資、技術移民、家庭團聚移民等方式移居澳洲。接受訪談的22位華人在布裏斯班從事多種行業,涉及中澳貿易、房地產開發、教育和移民、養老院、中國民族品牌代理、華文報刊、中式餐飲等各個領域。另外還有三位參政的華人接受了訪談,他們分別屬於澳大利亞自由黨、工黨,和90年代中期以煽動反亞、反亞裔移民思潮而出現的一國黨。其中一位曾當選為昆士蘭州第一位亞裔州議員,並擔任過昆士蘭州多元文化部副部長,及礦產資源部副部長等職務;另一位是布裏斯班市自由黨議員;還有一位曾代表一國黨參加過昆士蘭州議會選舉。

本書訪談內容主要包括這22位華人、華裔移民澳大利亞的原因,來澳洲後的職業選擇及主要經曆,參加的當地社會和政治活動情況,以及他們對澳洲華人社區及當地主流社會的認知情況。通過訪談,兩位作者不僅詳細記錄並分析了布裏斯班市華僑華人社區的發展曆程、現狀和主要特征,還以昆士蘭,主要是布裏斯班華僑華人為例揭示了整個澳洲華僑華人社區發展,以及澳洲社會的政治生態。同時,部分受訪華僑華人還詳細講述了他們移民後的經曆。讀者從中還可以看到近40年來中澳貿易發展曆程,中國民族品牌打入西方市場、主流社會消費人群的路徑與困難,以及中國特色餐飲在澳洲發展的困境與出路等問題。這部分內容不僅對學術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史料價值,而且還會對有意於從事外貿活動的企業及個人,以及對外貿政策的製定與實施,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兩位作者與我相識多年,並曾不斷探討過合作研究澳洲華人社區的機會。但由於近幾年來澳洲反華情緒持續高漲,華僑華人深受其害,有關他們的學術研究也難以開展,加上我本人一直忙於其他項目,使得我未能找到與兩位作者合作的機會。但非常高興見到他們合作的成果,並祝賀本書在國內正式出版。

我相信本書將有助於豐富華僑華人研究,為學術界同行、研究生、本科高年級學生,以及其他讀者,提供寶貴的訪談史料,及一種具有啟發意義的、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及分析視角。

墨爾本大學亞洲研究所教授

高佳

2022年1月22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