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雄風

有所思,有所感,從曆史的時空中來,再回到曆史的時空中去。
個人資料
正文

澳大利亞洛金頓埠烈聖宮

(2022-08-28 08:46:59) 下一個

澳大利亞洛金頓埠烈聖宮

位於澳大利亞昆士蘭省中部濱海的洛金頓(Rockhampton,也叫做“洛鹹頓”), 是該省的大埠之一,也是該省重要的農牧業基地,從該埠擁有昆士蘭最大的肉聯廠,便可見一斑。也因為此,這裏也被稱為澳洲的牛排之都,各種不同風味的牛排,聞名遐邇。僅這一點,就足以吸引人前往造訪。

今年的七月下旬,終於有機會來到這裏。不過,來這裏吃牛排,隻是摟草打兔子——帶捎的,最主要目的是對當地華人曆史做田野調查和訪談。

洛金頓是昆士蘭較早開發的地區之一,1854年時殖民者在該地建立牧場,開始吸引英倫三島及歐洲其他國家的移民陸續定居此地,1858年正式成為一個城市。雖然此時該地人口不多,但華人也隨之而至,尤其是在此段時間該地附近發現金礦,規模雖然不大(可以說是昆士蘭最早的淘金潮),但也吸引了一些在澳洲其它地方的華人淘金工前來,加上還有應聘而來的牧羊工、菜農和生意人,隨著該區域及其北部地區的陸續開發,到1860年代後期該埠及其周邊就有了近千華人。這些人除了少數是1940年代末期從廈門來的契約勞工(主要是閩南人和潮州人)留居者,其餘大部分都是廣東珠江三角洲和四邑地區的廣府人及在惠陽以及其周邊的客家人。

神靈崇拜和祖先祭祀是維係華人文化與精神世界的重要紐帶,是早期海外華人社區存續的一個基礎。在異國他鄉的一個地區,隻要有了華人聚居,建立一個廟宇(或叫“廟”、“宮”、“堂”或“祠”等),供奉一個共同的神靈,就成為必要。而這樣的場所也會成為維係文化與情感、議事與互助的中心。據信早在1860年代,洛金頓埠的華人便已租地建立了這樣的廟宇,隻是初期建築簡陋,設施較差;1880年代再遷另址,也因同樣緣故無法持久。直到1890年代末,他們才籌集了較為充足的錢,在城裏的Alma Lane覓地建起一座廟宇,叫做“烈聖宮”,供奉的是“敇封綏靖伯仲真陳老官之神位”。陳老官即陳仲春,廣東省新寧(台山)縣人,南宋時在家鄉擔任基層軍官,因剿匪著名,而為賊所害,死後留下不少神奇傳說。其中有說他英靈不散,威震匪幫,使盜賊自相殘殺,盜賊自破,地方遂得安寧,等等。於是,百姓感念陳仲真為國為民捐軀的大德大行,敬修其真身,在台城飛鵝山下立廟祭祀,名曰陳老官廟。其後,他又逐漸被視作鎮治瘟疫之神,致道光皇帝下旨敕封陳仲真英靈為“綏靖伯”,享伯位。由是,陳仲真英靈鎮治瘟疫的威名遠播海內外,台山、開平、新會、順德、中山、香港、海外等地都立有廟宇為之祭祀,並奉綏靖伯為鎮宅之神。[1]由烈聖宮供奉的陳老官是台山縣邑的民間神靈來看,也表明此段時間之前在洛金頓埠及其周邊聚居的華人主要就是來自四邑及珠三角一帶地區。

到1920年時,烈聖宮遷往Berserk School的中國菜園,在此一直持續到1970年。此後,因在中國菜園的物業拆除,烈聖宮遷往現址,即152 BedFord Street,也就是洛鹹頓華人會(洛克漢普頓華人協會)的會所。隻是這裏並不像以前那樣整個建築都是屬於廟宇,而是將這個華人會所的後門廳騰出來,將原先廟宇的神龕及其附屬品等存放並擺供。無論如何,已經有100多年曆史且幾經遷徙的烈聖宮,仍然有著它的一個棲身之地。此次前來洛金頓的目的之一,就是到此來觀看其神龕及其它的附屬品。

烈聖宮神龕和神台由一套精美的漆金木雕組成,係粵東省聯興街許三友造,完工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季秋。初看時,以為這是潮州木雕作品,因其做工與風格及作品所表現的曆史故事皆較為相像。待詢之老同學亦即佛山史專家羅一星博士及高原等人,確認此乃佛山木雕,三友堂作品。簡言之,佛山木雕曆史悠久,與潮州木雕同樣著名。佛山木雕為“廣派”木雕的重鎮,其作品豪放、粗獷、刻畫傳神,尤以建築裝飾木雕和祀神用品木雕最為著名。清代中葉至民國中期,佛山木雕業最為興盛,較著名的木雕店號有廣華、成利、聚利、三友堂等。佛山祖廟裏千奇百態引人入勝的木雕(包括磚雕和石雕及灰塑與陶塑),就是這些店號作品的體現。而三友堂事實上是清光緒年間廣州、佛山、三水三地的許、何、趙氏三人合夥經營之木雕業,店號為“三友堂”,是清末時期廣派木雕的傑出代表之一。許、何、趙姓三位民間木雕師傅所雕的作品,均以“三友”或“三友堂”為款識。及後,三人分業,各在一地繼續重操木雕製作,在廣州的為許姓,在佛山的為何姓,在三水西南的為趙姓,但其各自木雕製品的款識,仍以“三友”為標號。為了有所區別,他們又各自冠以自己的姓氏和地名,廣州的以“許三友”或“廣州三友”為號,佛山的以“何三友”或“佛山三友”為號,三水的則以“趙三友”或“西南三友”為號。[2]由是,烈聖宮這套神龕的木雕作品可以確認是由廣州的許三友建造完成的,他的商號位於當時廣州西關聯興街。[3]

“三友堂”木雕多為建築裝飾木雕,如花衽、屏風門、擋中、花欄、門廊、大小門窗和廳堂木雕裝飾花罩、梁架等,其作品明快大方、格調高雅、色調諧美,並具有強烈的裝飾性,深受廣府人地區包括珠江三角洲及四邑一帶乃至香港、澳門、東南亞及海外等地人們的喜愛。現在,人們常常在廣州、佛山、三水以及其他地方見到此時“三友堂”木雕作品。烈聖宮的神龕木雕,就是三友堂作品傳播到海外的一個例子。烈聖宮神龕台座的雕刻題材故事,也與佛山祖廟的大致相同,比如“五子登科”、“福祿五倫”、“南獅”、“金殿”等等;而神龕底座兩側雕刻的曆史題材,則反映的是唐代平定安史之亂名將郭子儀的故事,以其汾陽王府和禦較場為其特征。

這樣雕工精美的作品,自然造價不菲(未曾查到該木雕作品當時的價格),也耗時費力。通常情況下,海外華人社區在建造這類廟宇時,除了廣泛發動籌款集資,具體的物件也要由專門捐資人或團體負責,這樣集腋成裘,可將相關物件一一具體落實。為此,神龕的捐資者即為同善堂雷氏族人,即維常、康學、宜煒、宜浩、學滋、道殷、宜佐、宜仕、源學、維恩、阿茂、維盛、道柏、維湘、維日、宜意、炳祺、維炘、文意、兆相、學波、宜燮、宜泳、家鈿,共計24人。他們這些人當中,既有在洛金頓開店營生者,也有在鄰近的采金重鎮芒摩見埠(Mt. Morgan)經商種菜者。雷姓為台山大姓,上述同善堂的雷氏宗親承包了烈聖宮神龕木雕作品的費用,也表明當時在洛金頓及其周圍台山籍人士眾多的一個曆史事實,而烈聖宮供奉的陳老官源自台山民間神靈,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此外,還有四塊匾額,分別在上述神龕完成年份前後由四人認捐敬酧,即雷道富的“庇佑回旋”[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伍時勤的“庇佑康扶”[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容麟雄偕男弟喜的“神恩庇佑”[光緒三十年(1904年)]及蕭煒標的“荷德如山”[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由此可見,庇佑回旋的定製年份比神龕木雕的完工年份早兩年,這一方麵表明木雕的雕刻需時較長,需要等候一年多之兩年左右的時間方見功效;另一方麵也說明烈聖宮在1899年時便已成型,甚至是在這一年便已建成,隻待神龕完工運至該埠,便可焚香禮拜。而這些匾額的敬酧者,雷道富顯然也與前述同善堂雷氏諸人同宗,而香山(中山)縣也有雷姓,且基本上集中聚居於渡頭村(比如與雷道富同時期在湯士威爐埠[Townsville]的雷道疇),隻是該族基本上也與新寧(台山)雷氏同宗,是在明清時期從新寧再遷而定居此地者;但敬酧匾額的後三人,包括在民國廿九年敬酧匾額的伍尚講(參見:澳華家園:伍氏家族七代傳承),顯然都是香山人。由此可見,當時在洛金頓的華人,看起來以香山人和台山為主的四邑人占據了多數。

曆經一百多年,烈聖宮的神龕及其相關匾額仍然保存完好,是很令人欣慰的事情,本人也深感不虛此行。今天我們能看到這些,很大程度上有賴於洛鹹頓華人會曆經幾代人的長期維護,尤其是在過去三四十年間接續維護這些傳統文物及華人會社的邱鵬程醫生(Dr Paul Khoo)和他的太太毛麗絲(Dorothy Khoo)及郝曉東(Andrew Hao)等人士(此次赴洛金頓,即得其熱情接待,非常感謝),使之成為澳洲華人曆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過去一百多年華人在澳開發建設這個多元文化家園、在努力奮鬥融入澳洲社會之同時竭力維係中華文化傳統的一個象征。

2022年8月28日

列聖宮宮名匾

烈聖宮神龕

烈聖宮神龕台座

敇封綏靖伯仲真陳老官之神位敇封綏靖伯仲真陳老官之神位

 神龕木雕製作者名號

木雕故事:金殿

木雕故事:禦較場

木雕:南獅

木雕故事:汾陽王府

神龕木雕捐助人

光緒二十五年雷道富敬酧的“庇佑回旋”匾額

光緒二十八年伍時勤敬酧的“庇佑康扶”匾額

光緒三十年香邑容麟雄偕男弟喜的“神恩庇佑”匾額

光緒三十二年蕭煒標敬酧的“荷德如山”匾額

民國廿九年伍尚講經酧的“神恩庇佑”匾額

旺相堂牌位

忠義堂牌位


[1] 呂玉廉、譚楚明:“‘鎮宅之神’陳仲真傳奇”,《南方都市報》[日期:2012-09-08]。見:http://www.chens.org.cn/show.aspx?id=516&cid=17

[2] 詳見劉東:《佛山木雕》,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3年。亦見王海娜:“試論佛山木雕”,載佛山市博物館官網:http://www.foshanmuseum.com/learning/detail.html?id=9566

[3] 現在已經找不到這條街了。參見王月華:“百年前大火燒盡聯興街 賣保險的洋行腳底抹油”,《廣州日報》[2016-02-25 06:22:00]。http://money.sohu.com/20160225/n438430030.s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