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雄風

有所思,有所感,從曆史的時空中來,再回到曆史的時空中去。
個人資料
正文

生前輝煌死後哀榮:一個布裏斯本華人傳說的終結

(2013-07-13 04:43:12) 下一個


生前輝煌死後哀榮:一個布裏斯本華人傳說的終結

2013年6月25日,風和日麗,海波不揚。布裏斯本一位傳奇老人,在平靜地度過其九十一歲生日之後,於這祥和的日子裏,駕鶴西去。

這位老人名叫劉達文(Eddie Liu,其英文名字全名是James Edward Liu),曾譽滿華人社區,聲貫主流社會,備受政界尊崇。其定居布裏斯本逾七十載,一直致力於華界與西界之溝通,創下傳奇之一生。

出生於1922年的劉達文,於1937年來澳,與其早年來澳發展並得以定居的父親團聚。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正如許多當時的澳大利亞公民一樣,年輕的劉達文被澳大利亞聯邦政府人力部征召,來布裏斯本從事軍事後勤方麵的工作,成為因戰爭滯留澳大利亞的二千多中國海員的管理人員之一。因這些中國海員被澳洲政府組織起來參與盟軍的相關工作,僅在布裏斯本就有二千人,組成中國連,為美軍與日軍在太平洋的血戰建造登陸艇。因而,劉達文成為由這些在澳洲的中國海員組成的“澳大利亞中華海員工會”秘書,為這一群體與盟軍的溝通上下奔走,也打下了其日後與當局折衝樽俎的基礎。

戰後,劉達文在開創其自身的商鋪並有所發展之同時,於1954年創立布裏斯本華人社區最具曆史與影響力的社團——昆士蘭華人會,擔任秘書,成為該會發展至今的精神領袖——因為在該會成立以來的60年裏,他一直擔任秘書,負實際責任,實際上控製了該會。這無論是在昆士蘭,還是澳大利亞其它大城市比如雪梨(悉尼)和美利濱(墨爾本)的華人社區,即使不是絕無僅有,也是極其罕見的。他運用其與政府當局早年在戰時就建立起的關係,出力安置一些孤寡老僑以度晚年,接手拯救政府意欲收回管理的華僑先輩建造之遺產——三聖宮的管理權,奠定了其在政府和僑界無可爭議的地位。而其最為人稱道的是,自1970年代起,就致力於向政府當局建議修建布裏斯本中國城。經他與其他華人社區領袖十餘年的不懈努力,布裏斯本中國城終於在1987年建成,成為布裏斯本在1988年舉辦世界博覽會期間招徠世界各國遊客的亮點之一。也由此,劉達文被華人社區和主流社會尊稱為布裏斯本“中國城之父”。

正因為這樣,驚聞劉達文仙逝,昆士蘭州州長紐曼(Campbell Newman)就與多元文化廳廳長麥卡錫(Peter McCarthy)一道,發文致悼,稱其為昆士蘭多元文化事務的開拓者。而布裏斯本市政府,則在7月11日將市政廳作為其葬禮之靈堂,眾多退休與現任之聯邦、州及市政府的政客、天主教布裏斯本教區大主教以及華人社區代表等一百多人,出席葬禮,備極哀榮。曾擔任霍華德政府移民部長一職長達十餘年的盧鐸,作為葬禮嘉賓致辭時,稱讚劉達文是其所認識的澳華人士中少有的對國家和民族做出傑出貢獻者。由此可見劉達文在政府和主流社會中享譽之隆。

1999年,是國際老人年,我主持編寫《多元文化園地的耕耘者——昆士蘭華人社區傑出人物選》,以記錄已屆60歲為昆士蘭華人社區的發展和壯大及推動華人社區與主流社會融合的當地僑社賢者達人,劉達文自然是傳主之一。但我對其傳奇經曆最感興趣者,還是在上述一書出版之後的若幹年,即在2006年開始蒐集太平洋戰爭期間澳大利亞華人如何參與到反法西斯戰爭的資料之後。因為在那場盟軍和日軍血與火的拚殺中,在澳大利亞的幾千中國海員,也同樣踴躍參戰,其中大部分人都被編入軍事後勤部門,在昆士蘭的港口基地為美軍攻擊日軍的越島戰,日夜加班,趕造登陸艇。但這些中國海員,大部分於戰後被澳軍遣返回中國,他們對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貢獻被當局刻意忽略,其蹤跡最終為曆史所湮沒。作為澳大利亞中華海員工會的秘書,劉達文自然是這段曆史的最有力見證者。

這兩年,我曾在某些公眾場合見到劉達文先生,惜無機會向他請教那段曆史。也曾計劃另找時間,請其口述那段曆史。還是因為其身體狀況及其它原因,而一拖再拖,終致計劃無法實現,實為憾事。盡管如此,劉達文和數千中國海員當年對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所作出的貢獻,應為世人所知,讓後人尊崇。在那場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中,他們在澳洲大地上用血汗和生命所譜寫的澳中並肩戰鬥的曆史,永載史冊。

謹以此短文,紀念劉達文先生。

2013年7月12日


90歲的劉達文照片,雖龍鍾老態,仍精神抖擻(網絡照片)


澳大利亞前移民部長盧鐸在劉達文葬禮上致辭,緬懷其對澳洲多元文化的貢獻(網絡照片)


2013年7月11日,布裏斯本市政廳禮堂,劉達文葬禮儀式場麵(網絡照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