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省土地改革基本總結
廣西省人民政府土地改革委員會副主任 喬曉光
1952年12月17日在廣西省第二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上的講話
主席、各位代表、各位同誌們:
我省土地改革運動到目前為止,在全省1800萬農業人口地區除75萬少數民族地區暫不進行外,在漢壯族地區僅餘70餘萬人口的地區尚未鋪開,其他地區都已完成或快要完成了,土改複查運動在明年1月全省也將大部完成了,這就是說,我們完全實現了1951年10月省一屆二次各界代表會關於“在1952年內基本完成全省土地改革”的決議。現在我代表省土地改革委員會向這次大會報告“廣西省土地改革基本總結”,這個總結,表示了我省土地改革將要全部結束,表示著迎接即將到來的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深望各位代表加以審議和指正。
一、三年來土地改革運動的發展過程
我省土地改革,早在1950年春季即著手開始準備,11月首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上曾通過了為爭取3年內實現全省土地改革的大體計劃。經過了3年的艱苦努力與緊張工作取得了全省土地改革的勝利,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了反封建的偉大曆史任務,為即將到來的大規模的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在全省1600餘萬農業人口的地區實現土地改革,發動農民階級徹底推翻了幾千年的封建製度,不是一件平凡的事情,而是一個翻天覆地的偉大革命運動。它經過了無數次的艱苦奮鬥,走過了許多曲折迂回的道路,終於達到了我們所預想的目標。總觀我省3年來的土地改革運動,大體上可分為清匪反霸、減租退押運動;全麵分配土地消滅地主階級;土地改革複查運動三大階段,全部過程堅持了三階段的鬥爭程序。
第一階段:清匪反霸、減租退押運動。我省解放後,順利的接管城鄉,建立各級人民政權,完成了征糧支前等急迫任務,即以剿匪發動群眾為中心開展工作。1950年春開始進行減租退押運動,當時解放不久,李、白、黃匪幫長期反動統治,其社會基礎很為雄厚,隱藏的反動武裝大量存在(約60萬支槍),許多地主階級和反動軍官特務分子相結合,製造武裝暴亂,社會秩序極不安定,所以減租退押運動僅在一半地區進行。當時進行了減租退押的地區,基本上解決了農民的春荒困難,某些地區粉碎了敵人利用春荒煽動暴亂的陰謀,予地主階級以初步的打擊,以實際行動教育了廣大農民群眾,使他們開始認識了共產黨、人民政府和人民解放軍與他們自己的親密關係。美帝發動侵朝戰爭之後,匪亂更加猖獗,剿匪成為壓倒一切的突出中心,10月中共廣西省委第三次高幹會議後,緊急動員起來展開了聲勢浩大的重點剿匪發動群眾的鬥爭,在黨、政、軍、民、財五管齊下,艱苦奮鬥,尤其武裝部隊的英勇進剿,廣大群眾的有力支援,為時5個月完成了消滅全省股匪的光榮任務!共擊斃、投降、自新土匪47萬餘人。收繳各種槍支40餘萬枝,給公開持槍抵抗的敵人與地主、惡霸以慘重打擊。隨著股匪被殲,緊接著展開了清匪反霸運動,給通匪、濟匪、窩匪、庇匪、助匪的地主惡霸等反革命分子進一步的打擊,至此革命秩序開始建立,局麵安定了下來,為有步驟的社會改革創立了條件。這是解放後與封建反革命勢力作戰的第一個回合,人民的勝利是偉大的。但是這一勝利主要是消滅了地主階級公開的武裝暴亂,是著重了軍事上的打擊,不是與地主階級的直接肉搏。封建反革命勢力的社會基礎尚未摧毀,地主階級的威風未被打落,群眾尚未真正發動起來,組織不夠純潔,思想不夠鞏固。1951年春、夏開展了全省範圍大規模的減租退押運動,並將這一運動比之為土地改革的“淮海戰役”,以使所有幹部充分認識其重要意義。運動一開始即明確強調充分發動群眾樹立農民優勢,真正在政治上打垮地主階級的統治,打倒地主階級的當權派,以達到為全麵分配土地鋪平道路。運動初期,由於工作任務繁多,幹部既少又弱,有些地方未能將這一工作真正當作壓倒一切的中心,平均排列,運動遲遲不前,經過再三強調集中意誌. 統一力量,壓倒一切,才逐漸開展起來;全麵鋪開後,力量分散,骨幹更缺,同時災情日深,群眾和幹部存有急於求成思想,工作方法上不免簡單化,加之地主階級的頑抗,不少地方陷入鬥爭僵局,經過深入發動群眾,廣泛宣傳政策,運用人民法庭鎮壓首惡與區別對待相結合,才打開了鬥爭局麵,運動呈現了新的高潮,規模宏偉,聲勢浩大。經過5個月的時間,在地主階級極度頑抗之下,取得了3.5億斤糧食的租押果實,給地主階級的當權派以沉重的打擊,打亂了反動統治的陣營,群眾的思想覺悟大大提高了一步,群眾組織亦較前大為純潔,農村階級力量的對比起了極大變化,優勢已開始為人民所取得,作為土地改革鋪平道路的第一階段的任務已經大體完成。事實證明這是整個土地改革過程中不可逾越的階段。
第二階段:全麵分配土地,消滅地主之為階級。根據時間和運動情況發展的不同,大體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期是1950年冬季和1951年春季在桂北地區和容縣專區部分地區等地所進行的土地改革。當時我省進行土地改革的主客觀條件並不十分具備;全省股匪與土地改革地區的散匪尚未肅清,地主階級尚未受到嚴重的打擊,反革命分子到處破壞活動,社會秩序不夠安定;沒有經過深入的清匪反霸與減租退押運動,群眾覺悟不高,農民隊伍不純,群眾基礎是薄弱的;大量幹部缺少土地改革經驗,既有經驗的也不夠完整係統,尤其是廣大新幹部立場問題未得解決,這是土地改革深入發動群眾,徹底鬥倒地主階級的極大障礙;再者,全省範圍仍在集中力量進行重點剿匪與減租退押運動,還不能集中地領導土地改革運動。在這種情況下,全體幹部用盡了最大主觀努力,經過克服“和平分田”思想與“大轟大嗡”傾向,貫徹土改總路線,強調依靠貧雇農,放手發動群眾,經過試點再分批鋪開的方法,先後完成了17個縣的2507個鄉、409萬人口地區的土地改革。第一期土改基本上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改變了封建的土地所有製,摧毀了地主階級的經濟基礎與政治統治;群眾有了相當發動,農民的政治優勢初步樹立起來,鞏固了農村人民民主專政;鍛煉了廣大幹部,豐富了領導經驗,培養了一批領導土改的初級骨幹;對全省工作起到有力地支持作用,為全省範圍的大規模的土地改革運動創造了良好條件。但是,因當時主客觀條件的限製,運動粗糙與某些不徹底現象是難免的,主要表現在群眾發動不夠充分,地主階級打擊不夠徹底。
第二期是1952年上半年所完成的土地改革。從1951年10月開始試點,1952年1月重點鋪開,3、4月份全麵展開,截至6月底,共完成了46個縣的3736個鄉、773萬人口的地區,這是全省範圍土地改革規模最大的一次。當時全省力量空前集中與統一;第一期土地改革取得了某些經驗,培養鍛煉了一批幹部;各地經過了減租退押運動,群眾經過了廣泛的發動,地主階級遭受了嚴重的打擊;中共廣西省委首屆代表會議總結了第一期土地改革的經驗,對二期土地改革提出了明確“搞好、搞透”的方針、要求、步驟,並作了具體的布置;省一屆二次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亦作出了爭取1952年實現全省土地改革的決議;特別是中共中央中南局強調提出了“深入放手發動群眾”的方針。為了貫徹這些方針,經過試點,1個大規模的土地改革運動就展開了。
二期土地改革運動,是走著曲折的道路前進的,從頭到尾不斷地發現問題,不斷地加以解決,不斷地深入提高發展,才取得了偉大的勝利。運動一開始曾發生高估自己低估敵情的偏向,即強調克服低估敵人高估自己的思想,貫徹紮根串連的工作方法,以組織堅強的農民隊伍,展開猛烈深入的鬥爭;重點鋪開後,幹部產生麻痹自滿情緒不願艱苦深入,又提出了“提倡艱苦深入、反對漂浮鬆懈,提倡實事求是、反對形式主義,提倡群眾路線、反對包辦代替”,開展了深入的土地改革“三反”運動,結合工作及時進行戰地練兵,使運動深入發展了一步;繼而發現運動進行較慢,又及時解決了“又好又快”的鋪開方法與點麵結合的領導方法;不少地方又發現群眾隊伍渙散無力鬥爭呈現僵持,又提出了補課加火,充分發動群眾,運用大小鬥爭與鎮壓不法地主相結合,以打開鬥爭局麵,與此同時,在幹部中強調反對右傾思想,堅定鬥霸務獲全勝的信心;最後又強調反對急性趕活草率收場的鬆勁思想,以使運動圓滿結束。經過以上不斷地發現問題及時加以解決,第二期土地改革成績是巨大的,對地主階級打擊程度比較徹底,群眾發動一般比較充分,較之過去的土地改革深入得多,細致得多,基本上達到了“搞好搞透”的要求。但運動發展是不平衡的,根據1498個鄉摸底材料來看:土改比較徹底,已樹立起來群眾優勢的一、二類鄉1058個,占70.6%;土改不徹底農民優勢未樹立起來的三類鄉440個,占29.4%。其次費時間過長也是重要缺點,表現在紮根串連的“孤立化”、“單線化”,反霸鬥爭時期陷入僵持局麵,不得不被迫進行不斷的補課加火,但因此,某些地區又形成“頂牛”狀態。此外某些地方在執行政策上,尚存在一些偏差,如錯劃地主問題,由於掌握政策不嚴格錯劃了一些不應該列為地主的成份,其中多係界於地主與富農小土地出租者之間的兩可戶,在複查工作中已強調注意改正;如個別地方地主自殺的較多,沒有很好宣傳對地主的區別對待政策;又如個別地方在學校報代藏中所產生的一些偏差,亦應引為教訓。
第三期是1952年下半年所進行的土地改革。這是在上兩期土地改革勝利的基礎上順利進行的,各地均經過了集訓幹部、總結工作、整頓隊伍,中共廣西省委發出了《關於完成第三期土地改革任務的指示》,強調將既有經驗提高一步,接受教訓,補正缺點,使之更趨完整化係統化。運動中強調土地改革與生產相結合,務必作到土改、生產“齊作好,兩不誤”,以適應群眾要求與生產季節的需要,並強調個別發動與集體發動相結合;發動與鬥爭相結合;自下而上的發動、鬥爭與自上而下的政治攻勢相結合。由於指導上比較明確,幹部有了經驗,農民群眾得到了廣大地區土地改革勝利的鼓舞,所以運動發展迅速而正常,表現蓬勃有生氣,3個月時間勝利完成了397萬人口地區的土地改革,真正做到了“既快且透”。但是由於運動開展猛烈迅速,某些地區一度出現大轟大嗡偏向,均在明確的領導下及時做了糾正。
第三階段:土地改革的複查運動。第二期土地改革的同時,在第一期土地改革的地區,開展了土地改革的複查運動,這次複查工作由於上一期土地改革群眾發動不夠充分,地主階級打擊不夠徹底,夾生現象比較嚴重,遺留問題較多,所以開展一個深入的複查運動,以鞏固既得成果,補正工作缺陷,繼續發展勝利。是十分必要的。由於我們對複查運動缺乏直接經驗,全省領導上的主要精力仍在指導大規模的土改運動,所以就采取了“穩步前進”的方針,經過試點,分批逐步展開。依據中共中央中南局對複查工作的各項指示,強調深入發動群眾,徹底鬥垮地主階級,消滅夾生現象,堅持三大步驟三大口號 (查田、查階級;民主團結;查田發證,深入教育) 的要求與作法。鑒於過去農會組織的很多不純,強調紮根串連發動,大體上采用類似二期土地改革的作法,以求深入發動群眾整頓隊伍,展開鬥爭,消滅夾生現象,這一運動實際上成為土地改革的深入補課加火運動。通過“想過去、比現在、看將來”,查敵人、查隊伍、查翻身等……多種多樣的方式,從群眾既有經驗和既有水平出發,開展反封建的再教育;對繼續頑強未垮的不法地主開展了猛烈的鬥爭,對隱藏化形漏網的地主清查出來予以打擊,對土地改革所遺留的不徹底現象又重新補上一錘;農民組織有了進一步的提高,遺留問題得到具體地解決,基本上消滅了夾生現象,使土地改革的既有基礎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但由於領導上未能注意集中指導,一般地費時過長是其主要缺點,使幹部群眾均感疲憊,多少影響了及時地全麵結束土地改革轉入大生產運動的時間。
今年下半年開始了第二期複查工作,這是我省全麵結束土地改革運動的最後一役。當前的具體情況是:全國大規模的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即將到來,必須在今年一年內作好一切準備工作,由改革轉入建設;同時廣大群眾經過了三年多的社會改革運動,迫切要求結束改革轉向生產。如果看不到這一點,仍在主觀機械地存有過高要求,拖長改革時間,勢必脫離群眾,貽誤時機,趕不上全國建設的需要,陷自己於被動。另一方麵二、三期土地改革中群眾發動比較充分,地主打擊比較徹底,群眾基礎比較堅強;大批幹部經過了兩期土改鍛煉,有了極大提高,經驗較前大為豐富係統,已有條件迅速結束改革。但是土地改革必須有一個良好的結束(也就是要有一個深入的複查運動),決不可草率收場跳越前進。因為在廣大土地改革的地區尚有15~20%的地主還有不法活動,需要再打一下,對已經打垮的地主應分別發落以利勞動改造;群眾中尚有20~30%的貧雇農對分配狀況不夠滿意,需要盡量加以解決;土地證尚未頒發,影響生產關係的穩定;民主製度急需切實建立,遺留問題急待認真解決,內部團結需要加強,組織基礎需要擴大,所以必須開展一個土地改革複查運動,以便為今後生產運動打下堅實的基礎。基於上述情況,必須確立“穩步加快、又快又好”的指導方針,將原定三大步驟三大口號加以改變,采取兩種地區兩種不同的作法:在農民占優勢和基本占優勢的地區(一、二類鄉)以民主運動為重點,調整幹群關係,健全鄉村基層組織,鞏固農民政治優勢,團結自己,壓服敵人,解決遺留問題,發好土地證;在農民優勢未確立的地區(三類鄉)應以查田查階級為重點,充分發動群眾,打擊地主中的不法分子、抵抗分子,徹底打倒地主階級,解決農民經濟政治要求,樹立農民政治優勢,完成組織建設,頒發土地證,轉入生產。為了貫徹上述方針與作法,8、9月份普遍進行試點與集訓幹部,10月後分批展開。運動中強調從實際出發,正確估計原有組織;強調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善於抓住群眾當前的迫切要求調動群眾開展複查工作;強調端正政策,糾正土改時期某些政策上的偏差。據了解,在已結束複查工作的地區,深入開展了民主團結運動,改善了幹群關係,大大的加強了農民的內部團結;端正了各項政策,糾正了過去運動中的某些偏差;以分類排隊的方法將所有地主分別發落,未垮的被打垮了,並具體處理了農村的遺留問題,適當滿足了農民的經濟要求與政治要求,頒發了土地證,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熱情。
目前全省土地改革複查運動,正在深入開展。據統計已結束土改複查的地區,共有4473個鄉,占全省鄉數的41.1%,正在進行土改複查的地區,共有3131個鄉,占全省鄉數的28.7%,預計可於明年1月底2月初結束,總計上述兩項共有7604個鄉,占全省鄉數的69.8%。其餘3291個鄉(占30.2%) ,主要包括百色專區大部,及邕寧、宜山兩專區西部,預計明年2月鋪開,4月底(百色西部可能稍晚)前基本上勝利結束。
二、土地改革前後農村階級關係的變化
經過3年來的土地改革運動,我省農村階級關係起了極其深巨的根本性的變化。農民階級組織起來打倒了地主階級,在政治上、經濟上、思想上翻了身,當了農村的主人。地主階級在政治上、經濟上的權勢已被摧毀,農村的生產力業已獲得解放並在迅速恢複與發展,鄉村人民民主專政的根基業已奠定,並在日臻堅實與鞏固。茲將這些變化分述如下:
(一)各階級、階層經濟地位的變化
經過3年的土地改革運動,各階級、階層的經濟地位起了根本變化。廢除了封建的土地所有製,實現了農民的土地所有製。地主階級的封建的經濟特權被剝奪了,農民取得了土地,做了土地的主人,使生產者與生產手段直接地結合起來。據全省初步不完全統計:征收沒收土地979.4萬餘畝,約占全省已土改地區耕地麵積的40%。10個鄉調查:沒收征收土地占耕地麵積的42.26%;土地改革後的分配情況是:以當地每人平均土地數為100,地主每人占76.8%,雇貧農每人占90.25%,中農每人占107.2%,富農每人占144.99%,小土地出租者每人占132.6%。這個比例指明:我省土地改革運動堅決執行了中央人民政府所規定的總路線、總政策,消滅了封建的土地製度,全麵改組了農村的經濟結構。不僅土地關係有了上述根本變化,在耕牛、農具、房屋等生產資料的占有上,也起了重大變化。全省初步統計:沒收耕畜32.9萬餘頭,主要農具178.4萬餘件。10個鄉調查:貧雇農在土改前隻占鄉村全部耕畜的25.17%,土改後則占到42.61%;土改前隻占鄉村全部農具的36.46%, 土改後則占48.34%。全省共沒收房屋107.37萬餘間,解決了貧雇農缺房少房的困難。沒收地主餘糧(自減租退押運動到現在)折穀15.3億餘斤(全省土改複查全部結束後會更增加),按全省土改地區的農民人口平均計算,每人可得124斤,按貧雇農人口平均計算,每人可得218斤,大大解決了貧苦農民的生活困難與生產困難。現將各階層的具體變化分析如下:
地主階級:在土地改革前,據10個鄉調查占有人口7.2%,卻占有和操縱公田占全部耕地的36.51%,每人平均土地竟達13.1畝多,等於整個鄉村每人平均土地的6.5倍,等於貧雇農每人平均土地的18.5倍;占有耕畜相當於整個鄉村全部耕畜的14.65%;占有農具相當於整個鄉村全部農具的10.95%,這是成為他們進行剝削不勞而食的物質基礎。經過土地改革運動後,地主階級的這些經濟特權被打倒了,在沒收其土地後,給其勞動改造的一份土地,隻占全部耕地的5.17%,現在地主每人平均土地1.92畝,等於整個土地每人平均數的76.8%,等於現在貧雇農每人平均數的85%; 隻占有3.01%的耕畜和5.1%的農具。這樣就在社會上根本消滅了這個階級,迫使他們非勞動不能生活,必須從勞動中改造自己。
貧雇農:在土地改革前,他們是受剝削、受壓迫最大,生活最苦的階級。10個鄉調查:貧雇農占全鄉人口的46.7%,而隻占有全部耕地的13.8%,每人平均土地隻有0.65畝,(雇農每人隻有0.28畝,貧農每人隻有0.67畝)等於全鄉每人平均土地的27.4%。因此不得不被迫出賣勞力,租種土地來維持其最低生活。土地改革後貧雇農占到全部耕地的46.53%,每人平均2.26畝(雇農每人平均土地2.5畝,除原有土地外,每人實分進2.22畝;貧農每人平均土地2.25畝,除原有土地外每人實分進1.58畝)貧雇農現在每人平均土地相當於全鄉每人平均土地的90.25%, 相當於中農每人平均土地的84.3%。其他生產資料的占有也有了極大增加(前邊已述),這說明了無地少地的農民土地問題及其他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業已獲得應有的解決,隻要今後繼續加以扶植,他們即可放手進行與發展生產。
中農:在土地改革中不僅確實做到了保護中農財產不受侵犯,而且對於佃中農和下中農,在經濟上也給予了應有的滿足。10個鄉調查:中農在土地改革前隻占全鄉土地的35%,每人平均2.28畝,而在土改後則占到全鄉土地的38.05%,每人平均土地2.68畝。耕畜、農具的占有亦有所增加。
富農:10個鄉調查土地改革前占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4.6%,土改後占有5.37%;土地改革中隻征收了富農原有土地的10.81%;現在富農每人平均土地3.62畝,是農村每人平均土地最多的一個階級,這說明我們基本上執行了保存富農經濟和中立富農的政策。
小土地出租者(小土地經營者在內)10個鄉調查:土地改革前占全鄉土地的1.36%,土改後占有土地占全鄉土地的0.89%,征收了其原有土地的28.99%,現在每人平均土地3.32畝,占全鄉每人平均土地的132.6%,這說明我們隻征收了其部分土地,做到了適當的保護和照顧。
鄉村其他勞動農民(包括小販、手工業者、自由職業者等)10個鄉調查:土改前占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0.2%,土地改革後占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0.91%,每人平均1.63畝,占全鄉每人平均土地的65.5%,這說明他們在土地改革中得到了適當的滿足,解決了他們一定的困難。
由於上述各階層的具體變化,使農村中的租佃關係大大減少,幾至消滅。8個鄉調查:土地改革前租佃土地占全部耕地的27.9%,其中78.59%為地主、富農及其所操縱的公田出租;土地改革後租佃土地隻占全部耕地的1.6%,沒有勞動力的地主富農出租土地隻占全部出租土地的11.02%,小土地出租者占12.95%,機動田占31.24%,農民之間占44.79%,這說明多係農民內部互相之間的租佃關係了。
雇傭關係也大大的改變了。8個鄉調查:土地改革前,雇傭雇工的戶占總戶數的7.65%,其中地主雇傭雇工的戶數占雇傭雇工戶數的41.89%,占被雇傭工人數的64.54%;土地改革後雇傭雇工的戶隻占總戶數的1.28%(8個鄉內有4個鄉已完全沒有雇傭關係),地主隻占雇傭雇工戶的1.28%,占被雇傭工人數的0.41%(這裏所說的地主請雇工,係缺乏勞動力的請月工零工而言)。
(二)各階級、階層在政治地位上的變化
經過3年來的土地改革運動,農民階級組織起來,把騎在他們頭上的封建統治階級,徹底地推翻在地,控製於自己的管製之下,粉碎了地主階級的舊政權,建立了自己的各種組織。農民階級從被剝削被壓迫的地位,站立起來成為農村的主人,農村真正成為人民民主專政的農村。
地主階級在土地改革前是農村的統治階級,他們依仗經濟上的特權,對農民進行嚴厲的壓迫和統治,勾通反動政府,掌握鄉村政權,任意踐踏和蹂躪人民,甚至殺人放火、強奸妻女、霸占財產為所欲為;他們掌握反動武裝,組織、勾通土匪,任意屠殺搶劫人民,挑撥宗派操縱械鬥,造成農民自相殘殺;他們利用封建迷信組織(會道門)宗族關係,欺騙愚弄農民,灌輸封建宗法思想,使農民好像羊羔般的任其宰割;總之地主階級是農村的土霸王。經過了3年來的土地改革運動,取消了反動政權(由上層政權到村甲製度)消滅了反動武裝(從公開的反動武裝到隱蔽的土匪特務)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與革命秩序。地主階級的一切特權都被打得落花流水,地主階級的體麵威風掃地以盡。農民階級對地主階級開展了激烈的階級鬥爭,土地改革中80%以上的地主經過了農民麵對麵的鬥爭,農民用充分的揭露控訴、人證物證、說理說法、打垮了地主階級的政治威風,使其各種卑鄙無恥的罪惡在群眾麵前揭露無餘。特別是對於地主階級當權人物與惡霸分子,進行了嚴重的打擊。據一般調查:地主階級當權派占地主戶數的20%左右,其中有二分之一受到應得的懲罰。土地改革運動緊緊結合了清匪收槍,全省初步統計共清出散匪、慣匪97686名,收繳各種槍枝13.26萬餘支,各種子彈191.5萬餘發,進一步肅清了農村的殘餘匪患。在工作基礎較好的地區,地主階級所組織、操縱的各種反動組織與封建組織已被大部摧毀,如馬山縣地主組織的“馬山自治政府”,貴縣的“中國國民革命剿匪抗俄救國軍”等等,給地主階級企圖組織武裝暴亂、破壞土地改革、有組織有計劃進行反革命活動的陰謀以沉重的打擊,給公開帶頭破壞土地改革的反動分子以堅決的鎮壓,保證了土地改革運動的正常發展。
農民階級:在土地改革前,農民是農村中受壓迫、受剝削、被統治的階級,他們在農村沒有地位,沒有說話的權利,隻有受人鞭策;特別是貧雇農,是痛苦最深,仇恨最大,最無地位,最受人鄙視的階層。經過了3年來的土地改革運動,廣大農民群眾已經發動組織起來了,以貧雇農為核心、為領導的農民階級的整體力量已基本組成,以貧雇農為骨幹的農民優勢已基本樹立,農民真正做了農村的主人,成為農村的統治階級。據全省初步統計:參加農民協會的會員共有547.34萬餘人,約占全省已土改區農業人口的40%以上。3個鄉的具體調查,組織麵占總人口的47.7%,占應組織人數的90.8%. 在農協會員的成員中,據20個鄉的統計,貧雇農占57.5%,中農占37.7%,其他勞動人民占4.8%。農民建立起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開始學會了以代表會議的形式來管理自己的事務。農民建立了自己的武裝,全省初步統計共有民兵53.89萬餘人,占已土改區人口的3.78%,民兵成員比較純潔,20個鄉統計:
貧雇農占69.54%,中農及其他勞動人民占30.46%。婦女群眾也得到了極大發動,普遍建立了婦代會的組織,全省統計共有婦女會員273萬人,占全體農協會員的49.9%。在青年群眾中建立了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組織,全省已有農村團員6.3萬餘人。有重點的建立了中共黨支部的工作,他們都是優秀的農民骨幹中最先進的分子。在各種運動中農民挑選與培養了自己的領袖,湧現了大批堅強的骨幹幹部,全省初步統計:共有良好的鄉村主要幹部4.44萬餘人,工作較好的鄉每鄉有4~5個,次好的也有2~3個。農會組織絕大多數比較純潔,22個鄉統計:農協委員中貧雇農成份的占78.2%,中農及其他勞動人民占21.8%。在工作較好的鄉已有真正堅強的群眾領袖,如全縣兩合鄉農會主席唐連星,是一個自幼雇工出身的農民領袖,自從減租退押土地改革到現在,一貫積極工作,地主幾次威脅打擊,他都堅定不移,工作中起模範作用,吃苦自己在前,分果實自己在後,遇事和群眾商量,經常幫助其他幹部改正錯誤,所以群眾對他非常愛戴,如說“有了唐主席,鄉裏什麽事也好辦! ”又如來賓城廂鎮農協主席黃金敦,祖父三代受苦,自己當長工十餘年,鬥爭中地主收買3次,一次用1萬多斤糧食的財物都被他打回去,堅持鬥爭取得了勝利。
土地改革運動中,農民的階級覺悟與政治覺悟大大提高,從各種封建思想的束縛下解放出來。農民通過訴苦算帳、對比挖根、想過去、比現在、看將來、查敵人、追根源等自我教育的方式,認識了地主階級的各種經濟剝削與政治壓迫,挖出了自己窮苦的根源,從而打破了封建的迷信命運觀點,懂得了土地還家合理合法的道理,認識到國民黨、蔣介石、美帝國主義的凶惡與無恥,增強了愛國主義思想。對共產黨、毛主席、人民政府、人民解放軍,表現了無限擁護與熱愛,“毛主席是我們的大救星!”“永遠跟著毛主席走!”等呼聲到處都可聽到,全省各地家家戶戶掛上毛主席像,有的農民說:“我一吃飯就想起毛主席,因為有了毛主席,我們才有今天的好光景! ”農民從實際行動中認識了自己的力量,認識了“天下農民是一家”的道理,因而敢於起來當家做主,對地主階級反革命分子實行專政。據3個鄉土改複查後農民思想覺悟評比結果,覺悟者占19%,基本覺悟者占60.8%,兩項合計為79.8%,尚未覺悟者隻占20.2%,這說明已有80%的農民,不僅是有組織的,而且是有覺悟的農民階級了。尚未覺悟的少數群眾,多係農民中的婦女、老年群眾、地主親朋以及有汙點的農民。
(三)農村生產及其他方麵的變化
上述各種情況的變化,說明目前已全麵改組了農村的經濟結構,徹底改換了農村的政治麵貌。在這種全新的經濟結構上;一幅全新的政治民主製度與文化教育製度、新風氣和新人物正在蓬勃生長。廣大農民破天荒第一次站在自己的土地上,為自己而勞動,因而可以無慮的放手發展生產,為農村的繁榮與國家工業化開闊了寬廣的道路。今年各地農民生產情緒空前高漲,熱烈的展開了愛國主義豐產運動,取得了增產一成五的豐收,這是由於農民在土地改革後發揮生產積極性的結果。很多農民組織起來進行互助合作,全省統計已組織常年互助組7100多個,臨時互助組8.47萬多個,出現了蔣在球、楊祖露等互助組。農民積極興修水利防旱防澇,全省初步統計共興修小型農田水利5.15萬餘處,受益麵積達370餘萬畝,桂林專區5、6月份5個縣發生大水災,13天動員了22萬民工,搶救了90%的稻田。普遍提高了耕作方法與加工加肥,一般地做到兩犁三耙,有的達到三犁三耙或四犁四耙。據全縣、臨桂兩縣8個鄉調查,今年一般地做到了三犁三耙,其中樂南鄉統計,今年五犁五耙或六犁六耙的田地占13.3%,四犁四耙的占29.6%,三犁三耙的占38%。二犁二耙的占17.7%,一犁一耙的(多係壞田)占1.4%。施肥量亦較去年大為增加,多的增加1倍左右。融安縣泉頭鄉往年每畝田施肥4擔左右,今年有的增至8擔多,個別增至20擔。又全縣、臨桂兩縣8個鄉調查,今年施肥量較去年增加30.7%。此外還積極向各種災害開展了堅決的鬥爭,據全省不完全統計:在撲滅蟲災方麵,動員了680多萬群眾,搶救554萬多畝,占受災麵積的90%以上;在搶救旱災方麵,僅容縣專區就動員了130多萬群眾,搶救了180多萬畝,占受旱麵積的86%以上;在捕滅獸災方麵, 全省初步統計打虎234隻,打猴子2303隻,打野豬2584隻,其他大小獸類21038隻。今年基本上戰勝了各種災害,保證了豐收,千斤豐產戶屢見不鮮,桂林專區初步統計,即有6720餘畝達到每畝產千斤以上,陽朔縣富絹村黃錦輝互助組,今年全組增產四成以上,組員黃錦焜有一塊田1.03畝,頭造即收980餘斤,加上兩造達1600斤,賓陽生產互助模範楊祖露,有些田一季即收750餘斤,其稻穀每棵40至60穗,每穗結穀100至250餘粒。
由於農民分得了勝利果實和生產的提高,農民購買力也大大提高了。如馬山、上林兩縣116個鄉的統計,土改後農民買進耕牛2054頭,添製農具16959件。據柳州貿易公司統計,1952年第一季度工商品推銷較1951年全年棉紗增加650%,棉布增加684%,農具增加222%,染料增加257%,這說明農民生活已逐漸上升和改善。
隨著經濟生活的改善與政治覺悟的提高,學文化的要求也日益迫切,一個新的農村文化高潮即將到來。據統計全省小學校今年上半年與去年下半年由23324所,增至29644所,增加了20.6%,學生由158.03萬人增至200.17萬人,增加了27%強,貧雇農子弟入學人數大大增加,去年全省貧雇農子弟入學人數為15.4萬餘人,今年上半年即增加93.3萬餘人,增加了將近6倍。又如柳江縣兩合鄉,解放前小學生不到100人,其中貧雇農子弟隻占10%,土改後學生增至225人,貧雇農子弟占到70%。此外黑板報、讀報組、夜校、廣播筒、宣傳員、在全省已相當普遍。
土地改革後農村社會風氣也逐漸改換了麵貌,賭博偷盜吸毒之風基本消除,勞動光榮、懶漢可恥已成普遍空氣。新婚姻法逐漸實施,寡婦改嫁已屢見不鮮,自由結婚到處皆是,據融安縣八區及武鳴縣五區兩個區統計,土改以來即有741對青年男女自由結了婚,靈川縣婦女離婚出嫁能帶走自己的一份土地已很普遍,包辦婚姻、買賣婚姻、童養媳等封建婚姻製度逐漸開始破滅。“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開始變為事實,當前的農村已呈現了一幅空前未有的新氣象。
各位代表、各位同誌們:我省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就是在我省實現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內容,在這個雄厚堅實的基礎上,我省就可以與全國一道進入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了。我省土地改革的勝利是巨大的,收獲是豐富的;不僅農民取得了土地,而且鞏固了工農聯盟;不僅勝利地完成上改,而且發展了生產;不僅各級領導者及廣大幹部指導了實際的土改運動,而且在運動中大大提高了自己,豐富了發動群眾的經驗。我們所以能夠按期又是搞好搞透的完成了土地改革,是因為有毛主席、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正確而完整的土地改革政策和路線,有中共中央中南局、中南軍政委員會及其土地改革委員會、中共中央華南分局正確而具體地指導的結果;是因為有全省1400餘萬農民積極地為爭取自己的翻身,堅決打倒地主階級而自覺自願地起來奮鬥的結果;是因為有本省中共各級黨委、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土地改革委員會率領近4萬個幹部、學生、教師、民主人士及農民工作隊以忘我的精神,辛勤地、艱苦地參加實際指導的結果;是因為有人民解放軍消滅全省土匪保衛農民翻身的結果;是因為有城市中以工人階級為主的各界人民積極熱情援助土改的結果。
三、土地改革的主要經驗
3年來,農村土地改革運動獲得的經驗是很多的。如必須堅持農村土地改革的三階段鬥爭程序,即:清匪反霸,減租退押運動;全麵的分配土地,消滅地主之為階級;複查運動。對土地改革總路線總政策“依靠雇農貧農,團結中農,中立富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製度,發展農業生產。”要有全麵的、完整的認識,和不同時期不同情況強調不同重點而又要互相聯結。深入和放手發動群眾的方針,以及組織串連發動群眾的方法等等,這些已是肯定的成功經驗了,不再詳述。這裏,根據廣西土改情況,特提出以下幾個主要經驗:1、土地改革與生產結合問題;2、從思想上發動群眾問題;3、個別發動與集體發動群眾相結合問題;4、正確掌握政策運用策略問題;5、整頓土改隊伍問題;6、領導方法問題。
(一)土地改革與生產結合問題
廣西生產季節時間較長,特別是桂東南收獲兩季、三季的地區,農閑隻有兩三個月的時間,如果隻在農閑時間進行土地改革工作,就必然拖長時間,趕不上全國經濟建設的需要,影響加速新廣西的建設;而且生產也是廣大群眾的迫切要求。因之,土地改革必須緊緊結合生產,維持生產的正常進行,爭取豐收,所以方針與要求是“齊做好,兩不誤”。要貫徹這個方針,首先要了解土改、生產兩個任務的正確關係。土地改革的直接目的是為了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因為隻有通過土地改革,才能全麵的改組農村經濟結構,使在新民主主義的生產關係上去求得發展。如沒有土地改革,所謂解放農村生產力和發展生產隻是一句空話,加速土地改革的完成正是加速了生產發展的可能性。從全麵的意義上說,土地改革與生產是沒有什麽矛盾的。但土地改革本身並不等於生產,土地改革是對舊生產關係的破壞,而破壞舊生產關係的同時,對當前的生產力也必然有一定的消極影響,諸如各階層的思想動蕩,以及土改必須經一係列鬥爭,需要時間,需要一定勞動力的消耗等。我們所說要使土改、生產齊做好,就是解決土改本身對當前生產有降低的可能性問題。事實證明:在第二期土改初期,由於結合生產不夠,致使部分群眾思想動蕩,不安心生產;部分群眾因未能解決當前的生活困難與生產困難,對土改表示內心願意而暫時冷淡的態度,某些地區對各種自然災害未及時消除,結果相對的減低了生產。自1952年夏季後,由於貫徹了土改與生產“齊做好,兩不誤”的方針,就改變了過去忽視生產的現象,達到了“齊做好”的要求和目的。
其次,必須明確土改與生產緊密結合的具體方法。
1、要從生產入手。所謂從生產入手,就是在進行宣傳土改政策、了解情況時期,同時了解各階層對生產的顧慮,貧雇農當前的生產困難,以及地主階級破壞生產的言論行動等,要針對實際情況適當的加以解決。對群眾生產的顧慮,要宣傳生產政策予以解除;貧雇農民的生活、生產困難,采取沒收已明顯是地主的多餘糧食,借分給貧苦農民,沒收耕牛與一部分土地,暫借分給貧苦農民耕種,組織臨時互助或幫工組,幫助解決缺乏勞力戶;對地主階級的破壞生產,堅決打退;在土改複查時更要通過“查生產困難”去了解各種情況。通過這些工作,更會接近群眾,了解群眾,迅速地把廣大農民群眾調動起來,分田、反霸的口號才更易使群眾迅速接受,也就更便利於紮根串連發動群眾,組織農民隊伍的工作。這裏注意的是:不從生產入手是不對的,但機械的“階段論”,單獨劃一個階段專門領導生產,不是相互結合的進行,也是不對的。
2、土改過程中要結合生產。結合的具體辦法很多,主要的是:分開時間,白天生產而又結合個別串連,個別醞釀,晚上開會而又不能過長影響第二天的生產;人員分工,家庭分工,積極分子分工;精簡會議,開有準備的會,多開代表會、小組會,少開會員、群眾大會;隨時注意解決生產中的困難,耕牛、種子、貸糧、貸款;隨時發現生產顧慮進行解釋,打通思想。
3、遇農忙繁重時期,如插秧、收割、抗旱、防澇、除蟲等,要暫時停止土地改革,集中力量領導生產。否則,勢必脫離廣大群眾,使生產搞不好,土改運動也展不開。
4、土改複查運動中,不但不誤農時與結合生產,還要領導組織生產,因為土改複查是結束土地改革轉到經濟建設工作的交錯任務,群眾有複查要求,但生產要求往往更迫切,如果割裂開來,忽視領導生產,就會脫離群眾。在複查結束時,不僅做好查田評產發土地證,還要進一步深入宣傳生產十大政策,教育群眾搞好生產的重要與發展生產的道路,就是要歸結到生產。
總之,土改與生產的結合,不是消極的被動的不妨礙生產,必須是主動的、積極的、具體的領導生產。這就是從生產入手,又緊密結合生產,最後歸結到生產。
(二)從思想上發動群眾問題
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根本政治利益是在於群眾政治覺悟性與積極性的提高,在於通過各種工作使群眾自然而然地革命化,所以各種工作都必須依靠群眾的自覺、自願與自動;強迫命令、包辦代替、形式主義之所以錯誤,就在於它違背了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根本政治利益。土地改革是使農民群眾革命化最迅速的步驟,必須完全做到農民群眾對土地改革的自覺、自願與自動。而要達到這點,在土改全過程中,提高農民群眾的階級覺悟與政治覺悟(簡稱思想發動),就成為極其重要的了。所謂思想發動是發動群眾的靈魂,就是這個道理。
思想發動的基本內容有四:其一是認識農民與地主的階級界線,揭發地主階級各種思想欺騙;其二是認識國民黨與共產黨,舊政府與人民政府,舊軍隊與人民解放軍,蘇聯與美日帝國主義的根本區別;認識國民黨、舊政府、舊軍隊、美國帝國主義與地主階級的關係。共產黨、人民政府、人民軍隊、蘇聯與農民階級的親密關係;其三是認識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土地改革政策的正確性,並能自覺、自願、自動地去執行;其四是認識農民自己團結起來力量的偉大。
思想發動的基本方法有三:其一是根據群眾的既有經驗,即從農民曆史上經曆過的事實去發動。例如農民被地主階級、國民黨、美日帝國主義的剝削、壓榨、欺騙、敲詐等慘痛曆史事件。解放以後地主階級疏散物資,破壞土改,分化、軟化、欺騙農民的各種陰謀花樣,解放後在共產黨、人民政府領導下所獲得的各種利益。農民對這些身受的痛苦及所享到的幸福是很清楚的,但也往往是片斷的、現象的了解,不能從根本上認識這些事實的性質和區別,領導者的任務就在於從這些事實中逐漸的引導農民認識了事實的性質和根本區別,也就是提高了農民的階級覺悟。其二是根據群眾現實的切身經驗去發動。例如農民每一次對地主麵對麵的鬥爭,不論成功和失敗,都可以使其認識到地主階級的真正凶惡麵目,認識到農民自己團結的重要性和偉大力量;整頓組織時可以認識到鞏固團結自己的必要,以及用民主管理自己的方法;劃階級時全麵地與地主劃清階級界線;沒收分配又進一步認識敵人的狡滑與如何團結自己等。其三是根據群眾當前的迫切要求去發動。因為農民群眾認識問題是照著他當前的迫切需要去“求知”,去行動的,在我們看來很重要的問題,如果農民不需要,他也就不
想去了解,硬要開會“教育”,不但沒有效果,甚至會引起反感。很多同誌不懂得這一條,隻是按文件“邁步”,結果形式主義、走了過場。
思想發動的具體方式根據群眾的具體思想狀況是多種多樣的。如:訴苦挖根,算剝削賬,算地主發家史,查地主各種陰謀破壞史,“報上當”,以及想過去,比現在,看將來的對比教育,都是通過群眾自我教育以達思想發動的好辦法。個別發動,思想串連,層層發動,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民主討論,總結檢查;還有群眾性的夜校、山歌、廣播筒、黑板報等都是思想發動的方式,不可把思想發動隻看作是一個“訴苦挖根”。
在複查運動中,對群眾必須進行一次反封建的再教育。在群眾階級覺悟已經提高的情況下,思想發動的內容應是:清除地主階級封建思想的影響,如宗族、宗派觀念、輕視婦女等封建思想;進一步加強共產黨、共產主義的教育,加強工農聯盟的教育、團結生產教育等。在方法上:土改複查中要強調政治鬥爭,對群眾要強調政策教育,從查敵情、查田、查階級的鬥爭中,自然地就加強了思想教育工作,另一方麵,在群眾內部開展民主運動(調整幹群關係、民主選舉)、發土地證、組織生產互助中來進行教育。不要機械地再劃一個階段,也不要老一套地再用訴苦方式,而應采用開展群眾性的總結、評比運動,集中講解討論,批評自我批評以及表模、夜校、讀報組、宣傳員等比較活潑的方式進行。對落後的部分群眾,除仍可用訴苦的方法外,也應強調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係統地運用會議發動與個別串連相結合的方法,以及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方法,做好思想發動。
(三)個別發動(串連)與集體發動相結合
廣大群眾的革命運動,不能是烏合之眾的運動,必須是一個有骨幹、有堅強組織的真正團結起來的群眾運動。而群眾凝聚團結起來的隊伍的組成,又往往從一個人幾個人開始,逐漸擴展為有戰鬥力的群眾隊伍。實現這條組織路線的方法,就是個別串連與集體發動相結合的方法。經驗證明:個別發動或個別串連是最深入發動群眾的方法;是適合農民思想情況,切合個人的思想實際而提高群眾覺悟的方法;是一種民主的工作方式;是一種政治活動與組織活動相結合的領導方法的具體化;沒有個別發動或串連,就摸不到深入門徑,沒有個別發動的集體發動,運動就會浮而不實,極易產生發動群眾的形式主義,所謂平地起風,“走過場”,大轟大嗡的偏向。但隻有個別發動或個別串連,不僅時間拖的很長,且已被發動或串連者一時看不到群眾偉大的力量,不易鞏固;另一方麵,由於廣大群眾沒有及時發動與組織起來,多數群眾的情緒會冷落下來,增加了以後發動的困難。二期土改的初期,發生長期的埋頭孤立的紮根、培根,把根子條件提的過高,想發動到十全十美的標準以後,再去串連別人,結果所紮根子一時很難提高,被單線串連的人,看不到群眾力量的偉大,顧慮很難打消,增加了串連的困難。一個積極分子的發現與培養,是一個實踐的過程,往往紮下的根子,開始時其覺悟並不高,以後在多種方式的培養教育和行動中,才逐漸提高;而且開始時紮下的根子不一定是最好的,在運動過程中,常常有新積極分子湧現,“後來居上”的情況也是有的,也有個別的今天積極而明天又起了變化。因此,在個別發動的基礎上,適時的進行集體發動(成批串連發動、會議發動)是非常必要的,如用個別發動的典型思想和典型事例,現身說法去推動別人,啟發別人,教育提高別人,這樣互相啟發,互相推動,互相提高,聲勢浩大,顯示力量,可以迅速形成多數群眾之間的自信、互信和共信的效果。同時在集體發動中又去發現尚未發動起來的群眾,再去進行個別發動,再到集體發動的無限循環,使運動的發展既深入又迅速,既紮實又有聲勢,可以使運動步步深入,步步提高,步步發展,步步鞏固,也就是由小到大發動組織群眾的規律。例如進入鄉村紮根串連組織群眾隊伍時,首先要了解情況,表明來意,普遍的宣傳土地改革與生產政策,領導群眾解決當前生產最急迫的災害與解決貧雇農的生產困難,打擊地主階級對土改生產的破壞,並從貧雇農中及原鄉幹中選擇根子對象,再進行個別培養提高;同時在廣大群眾中開展“查敵人陰謀花樣”、“訴苦算剝削帳”、“報上當”等集體發動,從中發現好的去個別思想串連與組織串連,已串連來的人,又在集體發動中起積極帶頭作用,使集體發動更有力量,廣大群眾的覺悟更能迅速提高,再迅速串連;對在集體發動中解決不了問題的人,又去進行個別發動。如此,可在較短時間內,把群眾發動和組織起來,既不是一轟而起,又不是長期糾纏於幾個“根子”身上,冷落廣大群眾熱情。在群眾隊伍初步組成後,強調一下集體發動是應該的,但決不能中斷了個別的發動和串連,將個別發動“階段論”的理解是錯誤的,必須承認,群眾在任何時期總有先進、中間、落後之別,這就決定了在任何時候也不能中斷深入的個別發動,況且群眾隊伍初步組成,不等於隊伍的鞏固,隨時還有變化的可能,還需繼續不斷地提高群眾的政治覺悟與鞏固擴大群眾組織,故仍要個別發動與集體發動緊密結合。某些地區在群眾隊伍形成後,忽視了個別發動,中斷了深入工作,雖前段群眾發動較好,結果仍會使運動很不健康。
(四)掌握政策運用策略問題
政策是群眾行動的指南,群眾的行動是政策的基礎,勝利的群眾行動必須要有正確的政策作指導,正確政策的實現,必須放手充分的發動群眾,依據政策去發動群眾,必須發動群眾起來執行政策,使政策與群眾行動相結合。關於這個問題,在開始時某些地區某些同誌並沒有正確的全麵的了解,如不認識群眾的行動是執行政策的基礎,不願放手發動群眾,領導群眾起來執行政策,不根據群眾行動的規律去規定執行政策的方法,結果執行政策隻成了紙上談兵,改革社會的力量就無法發揮,過去“和平土改”的偏向就是由於不懂得這個道理而產生的。但又必須認識,政策又是群眾行動的出發點,隻有群眾行動而無政策指導,群眾行動就變成了盲目的行動,勢必誤入歧途, 鑄成大錯,二、三期土改中個別地區不要政策的“左”偏向,就是由於對這一點沒有認識。因此,要放手發動群眾,又必須正確掌握政策,放手發動群眾與正確執行政策是沒有矛盾的。所謂矛盾,除政策本身是正確的外,就是在群眾尚未真正覺悟起來的時間內發生的暫時現象,我們絕不能放任自流或利用群眾的盲目性去作工作,而必須努力盡一切可能去提高群眾階級覺悟到政策水平。
運用策略是為了爭取群眾大多數,同時分化瓦解敵人,減少鬥爭阻力,以便於鬥爭取得勝利。土改中策略指導方針,就是毛主席所規定的“爭取多數,打擊少數,利用矛盾,各個擊破。”這在領導全國性的革命應如此,就是領導一個區一個鄉的群眾鬥爭也完全適用。
土地改革的政策法令用形式表現出來雖有很多條款,但其重要的原則和最基本的方麵是徹底消滅封建,滿足貧雇農民要求,團結農民階級。正確的策略指導,需要正確的估計階級力量的對比,正確判斷運動發展的形勢來決定。
在土地改革三個階段的鬥爭中,策略的運用如下:第一階段,鬥爭的主要對象不是所有地主階級,而是地主階級的當權派;不是在經濟上消滅地主階級,隻是削弱地主階級;鬥爭內容是清匪反霸、減租退押,這是土地改革的一個序戰。第二階段是消滅封建剝削製度的分田運動,徹底消滅地主之為階級。這是地主與農民你死我活的鬥爭,是農村是殘酷也是最艱巨的階級鬥爭,這一階段當群眾初步組成隊伍迫切要求鬥爭,以及對敵人作了很明確的分析之後,即首先把大力集中在地主中的惡霸分子、當權分子、反革命分子、暗中組織破壞與明目張膽的倒算分子,要把所有地主階級的統治人物,都一一由群眾麵對麵的鬥爭他一次至數次並在鬥爭中分別發落。堅決頑抗者,交人民法庭懲辦,該殺即殺,該關即關,該管即管;對有武裝的地主、土匪頭子,不但沒收其應沒收的財產,還必須沒收其所有槍枝武器;殘留反革命分子,必須肅清。經驗證明:沒有這麽一陣狠鬥,農村社會改革運動是不能取得勝利的。第一期土地改革初期的和平傾向,就是因為缺乏這一陣狠鬥。在鬥倒封建集團的統治人物之後,地主階級內部的分化形式即會進一步實際形成,這時按著法令規定,實行實際的區別對待。對低頭投降的中、小地主,予以寬待和照顧。但這裏要明確,在照顧的同時不能忘掉深入打擊的一麵。群眾訴苦清算地主壓迫剝削的政治鬥爭,不管是什麽地主,都同樣要鬥爭,隻是打擊的程度輕重與方式不同。這個對敵鬥爭的策略,是先穩後狠,以穩求狠,狠而又準,達到既準既狠的原則。在地主階級氣焰囂張、公開破壞活動的鄉村,開始工作時,首先開展政治攻勢,將一些極明顯的地主反動分子加以逮捕,實行小鬥爭或公審,然後醞釀串連組織隊伍,再掀起大鬥爭的策略指導,也是適宜的(如在三期土改鋪開鄉)。對地主階級的鬥爭,采取合法的鬥爭形式,是取得鬥爭勝利的主要關鍵之一,個別地方曾一度出現了吊、打現象,結果是妨礙廣大群眾的發動,因而也很難把敵人打倒。第三階段是土改複查運動。分田運動的偉大勝利,必須進一步把它鞏固下來,複查運動就是土地改革任務的結束,作好收場的鞏固工作。基於以上兩個階段對地主階級的打擊,打的結果:地主階級已不能成為階級統治者了,把地主階級分化成為守法的、半守法半違法的和嚴重違法的三種不同的政治態度了。因之,在土改複查中要收縮一下打擊麵,要求打的更準確。具體的說,就是將地主階級由群眾分類排隊,然後分別處理。對顯著不徹底者及嚴重違法者,采取追殲狠打;對半違法者,輕打;守法者,可不打,有的加以安置,個別的加以照顧。對地主所欠餘糧,以一年租穀追要,真正沒有了的,還可減免。對地主階級的管製和改造,均應依照“中南區管製、改造地主暫行規定”去辦。對地主的管製改造要正常化。
經驗證明:隻有這樣,才能鬥倒一切反攻者,壓服一切不服者;才能爭取地主內部的高度分化,徹底的結束曆史性的反封建任務,鞏固人民民主專政。複查開始時,個別地區的一律對地主階級重鬥一遍, 一律管製等,都是不對的。
最後,政策的掌握,策略的運用,必須是在發動廣大群眾和提高群眾覺悟的基礎上,交給群眾來掌握運用,讓群眾從切身體驗中,真正體會到為什麽這樣做是對的,那樣做是錯的,政策就會變成群眾自己掌握的武器,決不能由幹部包辦代替與強迫群眾去執行。
(五)整頓幹部隊伍(練兵)
土地改革是一場係統而激烈的階級鬥爭,和戰場上打仗一樣,要想取得勝利就必須要“將強兵精”,掌握好武器——政策、策略、采用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如何做到這點呢?二期土改中給我們一條寶貴經驗,就是不斷的進行“戰地練兵”。二期土改之初,90%以上幹部沒有做過土地改革工作;做過土改的同誌,既有的經驗也不完整、不係統,或有經驗而不完全適合新情況;廣大的新幹部就是立場問題也還沒有得到解決,但又必須通過幹部去領導發動群眾進行土改鬥爭。另外,在實際運動中又必然出現新的情況、新的問題,如土改過程中的曲折迂回道路,敵情、群眾、幹情的變化等。基於上述情況,如不進行經常的整頓,提高幹部隊伍,開展戰場練兵,土地改革鬥爭的勝利就不能取得。
全部土地改革過程中,我們進行了三次全省大規模的練兵,以及無數次的地區性小規模練兵。第一次練兵是在土改試點總結時,發現幹部中的工作不夠深入,包辦代替和形式主義。為糾正幹部中的錯誤思想和作風,並為鋪開第一批土改(1952年元月份)做好準備,全省範圍內開展了以專區、縣為單位的大練兵。通過這次練兵,分析了不深入工作,包辦代替、形式主義的危害,進一步明確了立場、思想和作風,貫徹了深入與放手的方針。為準備開展第二批(有的是第三批) 鄉土改工作,於3月份進行了第二批大練兵,這一次是在中南土委“務必把會議開好”的指示下,中共廣西省委專門於2月下旬召開了地委書記會議,總結了上段工作,研究了當前的工作情況和幹部情況,以及必須完成原土改計劃的任務;確定了加強主觀指導,開好整頓土改幹部會議。提出:總結檢查前段工作,發揚成績與成功的經驗,堅決克服缺點錯誤與表揚提拔工作好的幹部,批評壞的幹部,對立場、思想(特別是右傾思想)、作風很壞的幹部,分別給予適當的紀律處分;並具體討論了各地會議的要求、目的和方法。各地在3月份相繼以專區或縣召開了第二次的練兵會議。通過這次會議,全省表揚和提拔了2500餘幹部,占參加該次練兵幹部25000餘人的10%;同時處分了1300餘人,占參加練兵幹部的4.1%,進一步純潔了土改隊伍,並明確今後方向,使土改向著健康正常的道路發展。此次練兵的經驗告訴我們,開好練兵會議,必須是:第一、領導帶頭,層層下水,深入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第二、表揚、獎勵、提拔好幹部,嚴格批評和處分壞幹部;第三、具體總結工作的經驗教訓,提高幹部;第四、領導上要抱著“一定開好”的決心,且要開動腦筋掌握會議的領導。第三次練兵是在二期土改基本結束,將開始第三期土改時進行的。該次練兵主要是總結工作,提高經驗,表揚獎勵好幹部為主,同時也批判了不正確的思想作風,布置三期土改工作和已完成土改地區的複查工作。經過這次練兵,第三期土改一般的作到了又快又透,達到了中共廣西省委對第三期土改的要求。這次特別注意了表揚獎勵幹部,省土委製定了“土地改革獎勵條例”的規定,各地在總結工作時,開展了評功表模,全省共被獎勵者12600人,大大的鼓舞了幹部情緒,提高了工作效率。
總之,我省土地改革工作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經過了大小彎路,不斷補課改正,不斷前進的。這就加重了練兵的意義。事實也證明了,每次練兵之後,工作總是向前進展一步深入一步,在幹部沒有工作經驗和立場作風有許多嚴重問題的時候,“練兵””是土地改革中一項寶貴經驗,同時也可適用於其他工作中。
(六)領導方法上的幾個問題
領導方法問題的方麵很多,這裏隻就以下幾個問題總結經驗如下:
1、統一思想,集中力量,掌握中心。全省的土地改革,是全省人民的一個偉大而艱巨的曆史任務,作得好壞,將影響廣西整個工作發展與建設。中共廣西省委1951年9月份召開的黨代表會議,10月份廣西省第一屆第二次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都決議:土地改革由即時起至1952年內為全省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要求農村一切工作一切運動都要服從土地改革運動,一切工作都是為了開展這一運動並在這一運動的基礎上去進行。動員黨、政、軍、群及全省各界人民集中力量,統一思想,統一行動,完成這一偉大任務。開始動員了千軍萬馬的宣傳大軍,廣泛深入的開展了土地改革宣傳,相繼全省四萬餘幹部投入了土改運動。事實證明:這一壓倒一切工作的明確,就保證了土改的勝利完成。“在任何一個地區、一個機關、一個學校或一個部隊,不能同時有許多中心工作,在一個一定時間內,隻能有一個最中心的工作,輔以別的第二、第三位的工作。”(中共中央領導方法的決定)明確中心工作,堅持地貫徹下去,務必得到一定的結果,這是一種領導藝術。這是領導問題中的第一條經驗。
2、點麵結合與運用農民代表會問題。運動先由試點開始,主要是為了取得經驗,培養幹部。鋪開之後要有重點,以更有力的指揮麵的開展,同時也可豐富點的工作,故運動的發展點麵要結合。具體結合的經驗,就是在重點周圍布置一定數量的副點(所謂單元的領導)或重點突破了再鋪開副點(麵)。重點幹部配備要強,使工作前進一步,根據重點的先進經驗,去推動副點的工作,或適當派出重點內的幹部,組織農民翻身支援隊,去加強指導麵的工作,副點中的新情況、新經驗.又可豐富重點的經驗。如此緊密結合,互相銜接,互相策應,互相鼓舞,互相支援,互相滲透,使工作順利發展。
工作有了一定的基礎,即群眾已經發動,組織已經形成,又要及時運用農民代表會(這裏主要講的是鄉與聯鄉的農代會)的形式去推動工作。運用農代會推動工作問題,由於在幹部中包辦代替的思想未得到徹底解決,故至今還不能運用自如。根據目前經驗看:除從基本上解決幹部的包辦代替思想外,應解決以下幾個具體問題:
第一、鄉與聯鄉農民代表會的性質與作用:如同縣、區農民代表會一樣是農民的權利機關,不應與鄉幹聯席會、積極分子會相混淆,固然經過農代會可將代表培養提高成為積極分子(這也是農代會主要任務之一),但它仍是代表廣大農民,而不是代表積極分子的意見和部分群眾的意見。它要靠多數的表決來決定問題,其決議任何人都要服從執行,不能隨便更改和推翻(隻有經過再一次會議或上級農協會的指示,才能改變),因此,它有充分的民主性和群眾性,農民代表的行動被群眾所監督,不易脫離群眾。鄉幹部會、積極分子會雖也代表群眾的利益,反映群眾的意見,但常常隻能代表積極分子和部分群眾的意見,這種會議還易形成隻對上級負責的思想和脫離群眾的現象。
第二、農民代表會和區以上幹部的關係:幹部長期在鄉工作,可被推選為鄉與聯鄉代表會代表,享受與其他代表一樣的權利。在代表會中,任何幹部無特權,代表會的決議任何幹部都必須服從,以此發揮代表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責任感。一般幹部到鄉工作的任務是:協助代表進行工作,如幫助代表傳達決議,宣傳政策,動員群眾執行決議;深入了解各種情況,了解代表如何工作等,並及時反映到鄉農協會或聯席代表委員會中。這樣,幹部不是沒有工作而是更深入了,不是一個人指手劃腳的指揮一切,而是運用推動了組織,加強了領導,避免了包辦和自流的偏向。
第三、代表如何將決議傳達給群眾,並組織推動群眾實現代表會決議:首先必須使代表明確自己是從群眾中來並代表群眾意見的,切不可以自己的見解代替群眾的見解,自己的行動代替群眾的行動。其次代表將決議傳達給群眾後,應積極組織動員群眾實現決議,主要辦法是:自己起模範帶頭作用,領導群眾執行,防止不管群眾、不要群眾,單靠自己去執行的偏向產生;同時也必須防止不進行說服動員,不進行討論打通思想而用命令主義的辦法,強製群眾執行的偏向。在執行中發生什麽問題,群眾有什麽反映和要求,再帶到代表會上(或委員會)討論研究。
第四、運用農民代表會推動工作的方法,如在鄉必須首先抓緊一個重點自然村、屯,在一片鄉(聯鄉農代會)必須抓緊一個重點鄉,每件工作,每段工作,都要首先在重點鄉、村創造出經驗,以此教育和提高鄉農協會、聯鄉代表會骨幹幹部,推動整個鄉、聯鄉的工作。否則,很難發揮代表的積極作用,而幹部也難擺脫包辦代替,點麵結合亦成為空談。
第五、農代會組織問題:鄉農民代表會,即在農民中選出代表,組織鄉代表會議,並從代表中選舉委員組織鄉農協委員會。聯鄉農民代表會,即在三、五個鄉範圍組成,代表產生由每鄉的主要骨幹及另推選一些有代表性的代表(每鄉十人左右)組織聯鄉代表會,並從每鄉代表中推選若幹人為聯鄉農代會委員。代表會時間視情況而定。代表會議的內容,主要有三:一是根據上級指示、決議和本鄉情況討論如何執行,並作出具體決議;二是典型經驗介紹;三是檢查總結工作,開展批評自我批評。
運用農代會的方式推動工作,仍是今後一定時期推動工作的重要方式,同時也給今後實現人民代表會議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大員上前線,就地去指揮。早在1951年12月間,中共中南局對當前農民運動中幾個問題的指示中說:“所有可以下去的省委、地委、縣委、區委委員都要親臨前線,指揮一點,充實自己的直接經驗,用以指導他地。尤以地委書記、縣委書記如此做時,收效最大。沒有這些負責同誌的深入,整個工作走向深入將是不可能的。”事實證明,這是萬分正確的。
土改試點時,多數地區的領導同誌,以自己親自深入,帶動了全體幹部的深入;由於深入了解了實際情況,提出了關鍵性的問題,取得直接經驗,有力地指導了運動。但也有的個別領導人員,還沒有身臨前線,或有時親臨前線了,但未有參戰(指揮一點),而是“觀戰”“督戰”,結果,沒有取得係統的實際經驗,指揮作用也變得軟弱無力了;整個戰局成為僵局,勉強地衝了過去,敵人未消滅,群眾未發動,陣地不鞏固,所謂形式主義,走了過場,成了夾生鄉。這一點在試點時是非常明顯的。
運動開展起來,新情況、新問題就必然產生,領導更要深入下去,指出那些做法是正確的,應當堅持貫徹;那些是錯誤的,應該糾正;那些是應該要急待解決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如此,起到大員上前線的作用,有益當前運動向勝利方向發展。
大員上前線,就地去指揮,除必須解決運動中的問題外,還須根據上級的意圖與原則與運動中的實際情況,解決幹部的指導思想、領導方法與工作作法,將指揮的藝術提高一步。
複雜、艱巨的偉大群眾運動,在我省老幹部少,經驗少的情況下,如領導者沒有親身的直接實踐經驗,不去進行具體的及時的指導,運動是絕難取得勝利的。
來源:《廣西誌》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