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雄風

有所思,有所感,從曆史的時空中來,再回到曆史的時空中去。
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戰時澳軍“雲雀支隊”的命運(中)

(2011-08-21 20:13:49) 下一個


戰時澳軍“雲雀支隊”的命運
()

四位知情人

澳軍於1945910日登陸亞包,除了解救出盟軍空襲亞包過程中被擊落而被俘的幾位飛行員及在一處集中營裏的一批傳教士和修女之外,所能找到的在日軍攻占這個港口城市時俘獲的歐裔平民,僅為四人。這四人中,一人為亞包時報的主編戈登·托馬斯(Gordon Thomas),其餘三人分別為工程技師、電工和種植園技師。他們是在日軍占領亞包後被特別從戰俘中挑選出來的,與集中營的澳軍雲雀支隊的戰俘分屋而居,目的是為了維護亞包的基礎設施的正常運行。

從上述四人那裏,澳軍了解到,19425月份,這些澳軍及平民戰俘被由日本陸軍移交給海軍接管。為此,日軍曾經製作了一份花名冊,並花了幾天時間,將其全部譯成日語片假名,唱名點收。此後,所有的澳軍戰俘和其他歐裔平民戰俘,都在19426月被日軍裝上船,運往中國的海南島做苦工,據說在途中失事了。得知這一消息,那位幸存下來的主編托馬斯,遂當即根據自己的記憶,列出了160多位雲雀支隊被俘官兵的名字,以備日後查詢之用。故當澳軍登陸亞包解救他們之後,他即將此名單交予澳軍當局。

1945
915日,新不列顛島首府亞包。澳軍登陸後獲釋的四名幸存歐裔平民戰俘,重獲自由後合影。從從左到右依次為:工程技師戈瑞思維克(R.A.D. GRESWICK)先生、亞包時報主編戈登·托馬斯先生(G. THOMAS)、種植園技師馬克勤(G. MCKECHINE)先生和電工艾禮士(J.ELLIS)先生。

這當然不是好消息。盡管澳軍當局已經意識到了這些雲雀支隊的官兵凶多吉少,戰時也有種種跡象及情報表明,澳軍的這些戰俘官兵被運出亞包後就不知所終,可是到底有多少人與船隻一起失事,以及是在何處失事,則仍然沒有可靠的證據來說明問題。

1945
年時的戈登·托馬斯先生。

與此同時,在日本於1945815日投降後,盟軍立即占領日本。他們於日本的戰俘集中營裏,很快找到了一些被俘後被轉運到此的雲雀支隊的軍官和那六名隨軍女護士,隨即便將他們用軍艦送回澳大利亞。這些澳大利亞軍官在雲雀支隊的大兵被集中起來、列隊登上蒙得維的亞丸號被運走之前,就已經從偷偷跑來向其告別的部分大兵那裏獲知他們將會被日軍送往中國的海南島做工。而這些軍官和護士也都在當年轉到日本之後,就已經知道亞包守備隊——雲雀支隊的大部分士兵失事的消息。

但所有這些“知情人士”提供的雲雀支隊大部分戰俘遇難的消息,都是來自都是管理他們的日軍警備隊口頭告之他們的信息。那麽,如何找到證據以確認這一噩訊呢?

澳軍魏廉士(Harold Williams)少校與日軍“蒙得維的亞丸”運輸輪

就在這個時候,澳軍找到了一個人——魏廉士少校。戰前,魏廉士少校是商人,曾在日本居住很長時間,精通日語及通曉東洋文化。他是在日軍突襲珍珠港之前回到澳大利亞,隨即應征入伍,在澳大利亞軍隊預備師服役。此時,他正在菲律賓首府馬尼拉。澳軍總部當局命令他立即前往日本,徹查被俘雲雀支隊官兵的確切死因。

日本運輸艦“蒙得維的亞丸”。


後人繪製的日本運輸艦“蒙得維的亞丸”運輸艦畫作。

1945
927日,魏廉士抵達日本東京。他立即前往戰時新聞局了解情況,但所獲甚少,無人告之其結果。他毫不氣餒,不依不饒地要求該局,必須在24小時內告知近1000名於亞包被俘之澳大利亞官兵的去向。日本人一看不能敷衍,趕緊告知說,這些澳洲大兵已經與載重7000多噸的“蒙得維的亞丸”一道遇難。同時,還向魏廉士少校提供了一份日本帝國海軍於194316日向戰時新聞局知會戰時新聞局的信函,內中說明了蒙得維的亞丸被擊沉的經過。海軍在信中說,1942622日,在亞包被俘的845名雲雀支隊澳洲大兵及208名歐裔平民戰俘,登上蒙得維的亞丸,離開亞包。71日淩晨,在呂宋外洋麵為盟軍潛艇魚雷擊中,全部陳屍海底。為此,海軍還提供了長達48頁的澳軍遇難者名單。魏廉士遂於929日向澳軍總部報告了這一結果,並表示盡快將上述名單譯回英語。

日本帝國海軍於
194316日向戰時新聞局知會蒙得維的亞丸被盟軍擊沉的信函。

但上述報告畢竟是孤證,魏廉士還需要更多的旁證。106日,他從日本海軍那裏獲知,在蒙得維的亞丸上,還有133名日本人,他們中包括了蒙得維的亞丸上的水手和看管戰俘的警衛隊人員。除了部分隨船沉沒死亡外,還有部分人分乘兩條救生艇幸存下來。這些人於72日抵達海岸,但隨即有一半的人在岸上遇到菲律賓遊擊隊時被打死,最終隻有17名水手和3名警備隊官兵逃出生天,被菲律賓島上的日軍解救。但魏廉士少校當時沒有辦法找到上述任何一個蒙得維的亞丸的幸存者,以便向事件的親曆者詢問更多的詳情。這可能是因為這些人此後又有相當多的因重新參戰而死亡,但顯然所有這些幸存者後來都在戰爭中死亡的可能性並不大。最大的可能是,戰後日本政府與下麵聯絡比較困難,複員安置情形比較混亂,一時間不易尋找。

實際上,一位名叫史雅博(Albert Speer) 的澳大利亞曆史學家,他以前曾經在亞包住過,對於此事一直不能釋懷,經多年的苦苦追索之後,終於在2002年找到了一位名叫山內(Yohiaki Yamachi)的蒙得維的亞丸號上的水手,該人就是那次海難中逃出生天的幸存者之一。史雅博對其進行了訪談,獲得第一手有關澳洲大兵戰俘死亡之途的資料。此後,他還與山內先生一道,於2003106日,在澳大利亞二頻道上接受7:30分時事節目的采訪,披露美軍潛艇擊沉蒙得維的亞丸時的情形。[1]

被美軍潛艇擊沉的蒙得維的亞丸運輸艦幸存者——當年這艘運輸艦上的水手山內先生。

魏廉士找到的另一項證據,是美軍擊沉敵艦船的原始記錄。鑒於1942年中在太平洋上能擊沉蒙得維的亞丸的盟軍潛艇,當屬美國,故魏廉士少校遂向美國海軍求證,獲得美國海軍方麵的證實:194271日,在呂宋島外洋西部約60海裏的海麵上,美軍的潛艇擊沉了一艘沒有軍艦護航的日軍運輸艦。

(未完待續)


[1]關於這次訪問報道,詳見:http://www.abc.net.au/7.30/content/2003/s961016.ht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