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347)
2009 (550)
2017 (1)
2018 (5)
2019 (4)
2020 (2)
2022 (60)
2023 (92)
第四章 劫後餘生
一 一個神話的誕生
日本戰敗,戰俘們可以自由了。解放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太平洋戰爭以盟軍的全麵勝利劃上了句號;中國的抗日戰爭,在1931年9月18日沈陽事變後,經過中國軍民的英勇頑強、前赴後繼的不屈抵抗,也終於贏得了勝利;亦由此標誌著正義最終戰勝了邪惡,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全麵勝利。此時,全球歡呼,中國人民在慶祝。曆經戰火、飽受戰爭摧殘的日本軍國主義占領地的亞洲人民,英勇抗擊日軍的盟軍前線將士以及後方軍民,都興高采烈,歡慶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確實,無論是對中國人民來說,還是對自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被卷入戰爭的盟國,以及戰時被日軍奴役的原英、法、荷、美、葡殖民地的南洋各地,都沉浸在一片喜悅之中。
被日軍關押在各地的盟軍戰俘們,得知日本投降,其興奮之情自然也不例外,而且也在盼望能盡快獲救。
實際上,在日軍宣布投降之前,美軍就已經著手調查盟軍戰俘關押地點,組建了不同的戰俘救援小組,準備一旦日軍投降,或者緊急情況下需要時,就空投到那些關押盟軍戰俘的地方,盡可能地以最快的速度將他們解救出來,以避免這些已經飽受摧殘、身體贏弱不堪、生命已經懸於一線的戰俘進一步的死亡。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盟軍所獲得的情報中早有傳言,一旦日本戰敗,日軍就要殺死所有的戰俘。[1]顯然,前麵一節裏談到的亞包日軍曾密謀要將中國戰俘毒殺或將全部戰俘殺死一事,並非個案,而是當時日軍對待盟軍戰俘普遍的態度。為此,美軍以戰略情報局牽頭,組成了八個戰俘救援小分隊,分別以飛禽名字命名,即喜鵲(北平)、鴨子(濰縣)、紅鸛(哈爾濱)、紅衣鳳頭鳥(沈陽)、麻雀(上海)、鵪鶉(越南河內)、鴿子(海南島)、烏鴉(老撾永珍),目標分別是中國大陸和印度支那半島的盟軍戰俘集中營。各救援小分隊分別針對各自的目標地,製定方案,對盟軍戰俘展開救援行動。
1945 年 8 月 27 日,也就是在海南島八所戰俘營的盟軍官兵獲知日本投降消息之後的次日,美軍辛拉比少校率領他的 8 名部下組成的代號為“鴿子”的戰俘解救隊,冒著極大的危險,乘坐飛機,強行空降到八所。這是1945年8月28日,解救隊的成員在日本兵的武裝護送下,乘車前往戰俘營。
在此可以舉二個例子。戰後美軍救援小分隊空降中國海南島和東北沈陽,對盟軍戰俘予以積極搶救,就是上述救援計劃和行動最好的說明。
在東北,1945年8月16日,就在戰爭剛剛宣布結束的次日,代號“紅衣鳳頭鳥”的戰俘救援6人小分隊就在韓立熙(Hennesy)少校的率領下,空降沈陽,在已經占領東北的蘇聯紅軍配合下,解救了關押在此地的以在菲律賓被俘的美軍司令溫賴特(Wainwright) 中將為首的美、澳、英及荷印軍等盟軍戰俘。[2]
在海南島。8月27日,由辛拉比(John Singlaub)少校率領8名美軍組成的代號“鴿子”戰俘救援小分隊,乘坐美軍的一架運輸機,強行空降海南島南部的八所,當天就救出關押在那裏的澳軍和荷印軍等盟軍戰俘;次日,經由三亞港,由美軍軍艦接應,將他們立即轉運到香港。[3]
按照一般的思維,在盟軍重重包圍下的亞包,似乎也應該如此吧。由此,盟軍的戰俘們,包括中國戰俘在內,顯然也會得到盡快的解救。
可能就是因為基於這種想法或推理,當2008年底2009年初,亞包中國戰俘的史實經過海峽兩岸中文媒體的渲染,成為一個熱門話題之後,網上瞬即就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即太平洋戰爭結束時,在亞包的中國戰俘,包括原國軍和新四軍官兵,組成國共合作的“中國兄弟團”,在未及等到盟軍登陸對他們解救之前,就自行予以解救,一舉攻克亞包,占領了這個城市。並聲稱,這也是中國軍隊在太平洋戰爭中於海外占領的唯一城市。
嗬嗬,這一敘述真是神話,讀來令人肅然起敬。因為對於飽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創傷的中國人來說,國共攜手,痛創日軍,最終還能占領日軍重兵把守的要塞,慶祝勝利,迎接盟軍的到來,實在是最好不過的結局。而這個驚人的“發現”,一經刊布,即成網絡熱貼。許多人信以為真,何況還有前麵已經指出的,此前早有媒體將這些戰俘中許多官兵視作來自中國遠征軍新一軍和陳誠的第十八軍的部隊。聯係到1943年底到1944年初中國遠征軍在緬甸的胡康河穀痛殲日寇的事實,一般人相信,來自這些與日軍曾浴血奮戰的抗日英雄部隊的中國戰俘官兵應具有如此強悍的戰鬥力,也就不足為奇了。
為更好地說明這個驚人“發現”的“史實”,茲將網絡上的這個熱門貼子轉引如下。
日軍戰俘營裏,國共軍人聯手暴動
發布日期:2009-3-5 來源:點擊數:31
1945年8月20日,被關押於巴布亞新幾內亞拉包爾集中營的近千名中國國民黨和共產黨戰俘集體起義,解放了拉包爾市,這座城市是二戰中惟一一座由中國軍人單獨解放的國外大城市。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占領西太平洋上的港口城市拉包爾,將其建成海空軍大本營。從1942年6月起,日軍陸續將1600多名被俘的中國軍人押到拉包爾當勞工,其中不僅有曾堅守上海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還有在敵後抗戰被俘的新四軍戰士。
1945年8月17日,日本投降的消息傳到拉包爾,但駐守當地的日軍絲毫沒有投降的跡象,並企圖殺光所有中國戰俘。國民黨軍和新四軍的指揮官進行秘密磋商,決定將戰俘營裏還活著的約1000名中國人組成“中國兄弟團”,由原國民黨新一軍中校吳炎任團長,原新四軍營長陳國梁任副團長,在日本人下毒手前舉行暴動。
19日晚20時,秦家麟中尉指揮的小分隊首先幹掉戰俘營中巡邏的日本兵,隨後戰俘營集體大暴動,他們利用繳獲的槍支殲滅50名日軍看守。次日零時,“中國兄弟團”衝向拉包爾軍火庫,經過浴血奮戰,終於拿下這一至關重要的地方。
8月20日早上5時,“中國兄弟團”攻入拉包爾城區,日軍四處潰散,不一會兒中國軍隊便打到日軍司令部。日軍指揮官表示,東京有命令,隻能向盟軍投降,不能向中國戰俘繳械,這激怒了“中國兄弟團”。吳炎命令直接進攻日軍司令部,不必通報盟軍方麵,中國軍隊僅以陣亡5人的代價就解決掉擔任衛戍任務的一個日軍中隊,俘虜了123名日軍官兵。
戰至8月20日中午,拉包爾城內的日軍被全部解決,“中國兄弟團”抓到的俘虜達3000多人,剩餘的日軍逃進山裏。為徹底消滅日寇,“中國兄弟團”發報聯係上盟軍,盟軍決定派澳大利亞陸軍第11師前來支援。但澳軍到25日還未抵達,於是吳炎和陳國梁決定靠自己的力量消滅日軍殘部。28日,“中國兄弟團”的300名官兵向拉包爾山區進攻。此時的日軍失去了拚刺刀的勇氣,大多舉手投降。到8月30日,拉包爾完全被中國軍隊解放。
9月17日,澳軍在拉包爾登陸,師長伊思少將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他問自己的參謀:“中國軍隊怎麽打到巴布亞新幾內亞來了?”在得知情況後,伊思向中國軍人敬禮,他下令第11師退出拉包爾,由“中國兄弟團”承擔拉包爾的衛戍任務。澳陸軍參謀長諾思科特任命吳炎中校為拉包爾占領軍司令官。
在半年時間內,中國軍隊在拉包爾設立軍事法庭,進行188次戰犯審判,共有390名日軍官兵受到了審訊,其中266人被判有罪。
1946年夏,“中國兄弟團”完成在拉包爾的占領任務,乘美國軍艦回國。
摘自《上海譯報》[4]
這個帖子,以根據英國《每日郵報》的報道編譯,聲稱由上海《譯報》(檔案 2009.2.19-2.25)提供,很讓那些不明真相的國人感動了一把。可能是情節足夠曲折動人,又是國共兄弟攜手抗敵,可讀性強,也吸引眼球,許多媒體紛紛予以轉載,放到各大門戶網站論壇與博客,曾經火了一陣。
當這個帖子剛剛出來時,就有國內媒體密切關注亞包戰俘事件的朋友興奮地告訴我這個最大的“發現”,還想對該文在網上給予配合宣傳。我聽聞此事,便覺是編造的神話,隨即上網查看了該文。讀完此文後,我甚覺好笑。告訴這位朋友說,從貼文中出現的幾位中國戰俘的軍官名字來看,皆未超出本人2007年貼出的博文中由張榮煦先生提供的那幾個姓名,且還有寫錯的。比如說,最早時我在博客文章中把吳棪寫成吳炎,上述帖子也就跟著寫錯。再者,守備亞包地區的日軍陸海軍有10萬之眾,連包圍了這個要塞長達二年之久且兵力強大的美軍和澳軍,都不敢貿然接近,區區幾百貧病交加、手無寸鐵的中國戰俘豈敢妄動?何況他們在日軍監視下,也根本沒有任何動一動的能力。加上原亞包城早被盟軍空襲炸成一片廢墟,連一棟完整的房子也沒有,何來可衛戍之處呢?至於所謂的英國《每日郵報》,顯然隻是個幌子,僅僅是編者為了增加這一“發現”的“真實性”,蒙蒙人而已。實在是一典型的網上意淫帖文。
也許此前中國國內曾經播放過一部反映國共戰俘合作抗敵的電視劇《江塘集中營》,給了上述文章作者靈感;加上正好亞包的中國戰俘中也有國軍和新四軍的官兵,又是在異國他鄉,本身就有一種神秘性和傳奇性,然後再托偽英國《每日郵報》,顯然也就具有了新聞時效性了。由於網絡的傳播迅速,也就造就了這段中國戰俘在異域的 “神話傳奇”。
盡管如此,它說明了一個事實,即亞包中國戰俘在戰後得救了。隻是這些中國戰俘的解救並非來到那麽及時,比如上述海南島和沈陽盟軍戰俘的及時解救,而是在日本宣布投降4個星期之後。
[1]參閱筆者博客:《照片背後的曆史——日軍曾計劃屠殺戰俘》。另見:Jean d'Isle, SOG IX:Singlaub, http://www.vegsource.com/articles/john44.htm。
[2]參閱:Hal Leith rescue mission, http://www.amvets-wallawalla.org/Wainwright_Pages/halleith.htm。
[3]參閱筆者博客:《解救海南島八所盟軍戰俘(1)》係列博文。
[4]出處:老年文匯報網站,鏈接:http://www.lnwhb.com/News_Detail.asp?id=2721&pid=8。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