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雄風

有所思,有所感,從曆史的時空中來,再回到曆史的時空中去。
個人資料
正文

中條山戰役被俘國軍——《南太平洋祭》(10)

(2011-06-29 01:14:06) 下一個


第二章 中國抗日戰俘的來源(5)

 南京老虎橋集中營的戰俘(2)

3、中條山戰役被俘國軍

 從戰後被澳大利亞軍隊在亞包解救出來的幸存中國官兵名單中,可以看到,有相當一部分是來自中央軍第14軍和第27軍等數支部隊的官兵。從部隊番號及駐防地來看,這些官兵極有可能是1941年春在晉南中條山戰役中因血戰日寇而被俘的抗日將士。

 根據記載,在抗戰時期,上述二個軍皆隸屬衛立煌的第一戰區,長期在河南、陝西與山西作戰。第14軍軍長陳鐵,下轄第85師陳鴻運、第83師陳武、第94師劉明複三個師;第27軍軍長範漢傑,下轄第45師李用章、第46師黃祖勳、預備第6師陳素農三個師。當時,這二個軍都隸屬於第14集團軍劉茂恩部,與該集團軍所屬的第15軍武庭麟(轄第64師姚北辰、第65師邢清忠)、第93軍劉勘(轄第10師王勁修、第166師劉希程、新編第8師陳牧農)、第6遊擊縱隊畢梅軒、第9軍裴昌會(轄第47師郭怡珩、第54師王晉、新編第24師張東凱)、河北民軍喬明禮等部一道,會同曾萬鍾的第5集團軍所部第3軍唐淮源(轄第7師李世龍、第12師寸性奇、第34師公秉藩)、第17軍高桂滋(轄第84師高桂滋兼、新編第2師金憲章)、第80軍孔令恂(轄第165師王治岐、新編第27師王竣)、第98軍武士敏(轄第42師王克敏、第169師郭景唐),在晉軍第43軍趙世鈴(轄第70師石玉衡、暫編第46師周建祉、暫編第47孫瑞琨)的配合下,自1938年春開始,就在晉南的西起聞喜,經絳縣、平陸、夏縣、陽城,東接濟源、孟縣,依托中條山脈,建立起一條堅固的防線,作為第一戰區的左翼兵團,抗擊日軍,屏障洛陽和潼關。

  中條山緊靠晉、豫、陝三省邊界地區和黃河大轉彎處北岸,東西約170公裏,南北約50公裏,是華北淪陷後中國正麵戰場在黃河以北所保有的惟一較大而突出的陣地,東至太行山、太嶽山、西接呂梁山,向西屏障潼關、西安,向南護衛洛陽,向北連接同蒲路,是華北、中原和西北的戰略樞紐地帶,為屏障豫、陝,保障西北的戰略要地。在1938年至1941年初的三年中,日軍曾先後八次大舉進攻中條山,企圖打破這道黃河北岸的防線,向黃河以南進犯。但日軍的這些進攻都被嚴陣以待的中國抗日將士打退,铩羽而回。

 1941年春,日軍認為,堅守中條山約26個師的中國軍隊,是擾亂其所占領的華北、尤其是山西的主要根源,是日軍華北駐屯軍腹中的“盲腸炎症”,因此,決心要割掉這段“盲腸”。華北駐屯軍遂集中七個師團的兵力,分九路從東、西、北三麵向中條山進攻。日軍在發起進攻中條山戰役之前,先以重兵圍剿拱衛中條山外圍駐防在晉南陵川的範漢傑第27軍,使該軍遭受重大損失;爾後便在當年5月初以10萬多的精銳兵力,向堅守在中條山的第5集團軍曾萬鍾部和第14集團軍劉茂恩部發起猛烈進攻。第27軍因奉命解救第14集團軍,被日軍擊敗,大批官兵被俘。而第14軍也因在戰役中救援第43軍不及,頗有損失,部分官兵被俘。此外,裴昌會的第9軍和武庭麟的第15軍在這次戰役中,未能守住陣地,被日軍趕過黃河。僅僅幾天時間,日軍就將據守中條山達三年之久擁有18萬國軍的幾大兵團徹底包圍,分割殲滅,將中國軍隊逐出中條山。國軍的26個師被擊潰,計被俘35000人,遺棄屍體42000具。用蔣中正的話說,這是“抗戰史中最大的恥辱”。[1]而這些被俘的官兵,大部分被日軍分批解往滿洲做苦工,部分被轉運到南京老虎橋戰俘集中營,也被分發往周圍做苦工。

 因此,當日軍從南京戰俘集中營提選戰俘前往新不列顛島做苦工時,其中包括了相當部分的中條山戰役被俘的中國官兵就不足為奇了。從戰後在亞包幸存下來的中國官兵名冊中看到,許多人原屬部隊的番號是27軍、14軍、47師、64師等等,他們顯然都是屬於1941年駐守中條山地區的國軍部隊。


[1]詳見張旺清:《試析中條山戰役國民黨軍隊失敗的原因》,載《懷化學院學報》2009年第6期,第42-44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