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敵後抗戰現階段中在軍事上必須研究的幾個問題 / 張雲逸
(2010-09-06 23:29:37)
下一個
堅持敵後抗戰現階段中在軍事上必須研究的幾個問題(1)
(1944年5月)(2)
張雲逸
一、執行積極的戰略防禦問題
從我們在華中敵後,開展抗日遊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的任務基本上完成以後,堅持敵後遊擊戰爭的戰略,即已經由戰略進攻方針(即發展的階段)轉到執行積極的戰略防禦方針了(即鞏固與堅持的階段)。現在,為了大家了解怎樣執行這一積極的戰略防禦方針,,我想把它講一下,但又因為它與一般戰略原則和抗日戰略問題都有關係,故須先把一般的抗日的戰略問題約略說之:
(一)一般的戰略與抗日戰略
(1)在一般戰略中有戰略進攻,亦有戰略防禦。但對進攻與防禦的采用,並不是根據考察防攻本類利害多少憑主觀願望而選擇,乃是估計敵我雙方力量對比誰優誰劣而決定。如我強敵弱,而我欲達到消滅敵人,擴大自己之目的,則采用戰略進攻;反之,我弱敵強,而我有拒止敵人,鞏固自己之目的,則必須采用戰略防禦。這兩種戰略方針,不是絕對分開的,而是互相聯係的。如在進攻中有防禦,在防禦中亦有進攻。譬如,我們實行進攻時,有突擊方向和箝製方向之區分。突擊方向采取堅決進攻的動作,箝製方向則暫時采取防禦動作。我們實行防禦之時,也有守備部隊與突擊部隊之分。守備部隊其任務為堅守陣地,而突擊部隊則待機進行反突擊(進攻)。可是,進攻中的防禦,防禦中的進攻,都屬於次要的與輔助的地位,亦是暫時的。這就是說進攻的防禦是為著輔助達到進攻之目的,而防禦中的進攻則是輔助達到防禦之目的,二者不能機械的去看,亦不能孤立的去看。所有這些,就是一般戰略運用中的基本原則。
(2)抗日戰爭的戰略問題,我們領袖毛澤東同誌在《論持久戰》中早已英明的指出——是防禦的,持久的,同時又分為退卻、相持、反攻3個階段。現在已進到敵我相持階段了。在6年抗戰過程中,事實證明了這一論斷是完全正確的。此問題在《論持久戰》一書中已有詳論,這裏不多說了。
在敵後堅持抗日遊擊戰爭,所執行的戰略問題,我認為亦可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戰略的進攻(這仍屬於整個抗日戰略的局部進攻);第二階段是積極的戰略防禦(同整個抗日的相持階段);第三階段是戰略反攻階段(同整個抗日戰略的反攻階段)。現在已經進到第二階段了。這3個階段之間是互相聯係互相作用著,與整個抗日戰略各階段也都互相聯係互相作用的。
(二)積極的戰略防禦是什麽
我們目前在敵後所執行的戰略,不是戰略進攻階段,已是執行積極的戰略防禦階段。這種戰略任務既不同於消極的防禦,亦不同於單純防禦,更不是戰略退卻。它是在防禦中,一方麵善於拒止敵人,打擊與削弱敵人。不僅軍事上是這樣,就是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也要采取各種辦法,積極去破壞它,瓦解它。另一方麵又要善於保存自己力量,加強與積蓄自己的反攻力量(軍事上,政治上,物質上,都要如此),轉變敵我形勢,伺機反攻,消滅敵人。如果隻要防禦,不要進攻(反攻),或者隻要進攻,不要防禦,這都是不完全的積極戰略防禦方針。因為現在采用積極的戰略防禦,是為著將來待機大舉反攻。但在條件未夠,時機未熟,為著達到防禦目的,亦必須采用部分進攻。二者要能互相聯係互相變動的運用。至於如何變動,則是依當時敵我具體情況而來決定的。
我們正在執行積極戰略防禦的階段。這一階段,乃決定今後堅持敵後抗戰勝敗得失的階段。能保存過去與現在所得的成就多少,能爭取將來反攻的勝利大小,都由於這階段工作的好壞程度如何而定。為著保證正確執行積極戰略防禦方針之實現,又必須堅決反對單純防禦的保守主義,同時又要反對盲目進攻的冒險主義。以上這些,就是積極的戰略防禦的主要內容,也是它的總方針。
(三)為什麽現在要執行積極戰略防禦方針呢
因為目前堅持敵後鬥爭已進到第二階段——積極的戰略防禦階段,在這階段中,如果不懂得采取積極戰略防禦方針,就不會適時的轉變過去的工作方向,也就不會從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群眾各方麵作戰略防禦的準備——保衛根據地的準備工作。尤其軍事部署,如一旦遇到情況新的變化——被敵人嚴重進攻的情況,將會驚慌失措,無法應付,這是非常危險的。
可是有些人說:我們在敵後是執行遊擊戰爭的任務,遊擊戰爭是采取進攻的,不應該采取什麽戰略防禦,以使自己處於被動的不利地位。是的,遊擊戰爭一般的采取進攻,但這隻是它的一方麵。另一方麵遊擊戰爭在某種條件下,也有采取防禦的必要,如進行遊擊戰爭之時,每把遊擊地區分為主要與次要方麵,在次要方麵,常是采用迷惑敵人,牽製敵人的戰法,這種戰法則屬於防禦的,或者建立地方工作,與整訓部隊的時候,遊擊戰爭的活動,主要的也是防禦。再就敵後抗戰來說:我們在第一階段所采取的是戰略進攻,如從整個抗日戰略意義上來說,還是防禦的,因為抗日戰略是防禦的,這乃屬幹整個的動作而言,我們在敵後第一階段所執行的戰略進攻,應屬於局部的動作,也就是整個戰略的一部分。原則上部分的動作要服從整個動作,所以我們在敵後,第一階段的戰略進攻,應當為著完成整個抗日戰略的防禦任務。這就是對立底統一例子。但這又不能說我們在敵後所有遊擊戰爭的動作,都要樣樣服從於整個的動作,我們現在堅持敵後遊擊戰爭,仍是在統一戰略企圖之下,獨立自主的遊擊戰爭的總方針。
又有些人說:我們最初進到敵後開展遊擊戰時,采取戰略進攻方針,不是已經得到很大的勝利嗎?假使現在要采取戰略防禦方針,則從前執行的戰略進攻,不是錯了嗎?
不!我們在第一階段所執行的戰略進攻是對的,因為當時敵人正集中大兵向我正麵進攻,敵後空虛,我有進攻的良好時機與勝利的條件。同時我為了停止敵人正麵進攻,為了創造敵後抗日根據地,也必須在敵後采取積極進攻,牽製敵人,與打開新的局麵,以達到我正麵戰略防禦之目的與完成創立敵後抗日根據地之任務。因為這樣,從前采取戰略進攻是完全正確的。不過這還是指敵後戰略進攻而言。如上麵所說在全國抗戰來看,這個敵後戰略進攻,仍是局部的進攻,又是為著達到整個抗日戰略相持階段之目的(當然也是為著將來的反攻),不是整個戰略進攻的。
現在的情況與過去不同了!過去敵人主要是對我正麵進攻,現在是主要的轉向我敵後根據地掃蕩了。這是一方麵。在另一方麵,過去我們在華中敵後是大的發展遊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的時候,現在是開展敵後任務基本上完成,又轉到堅持與鞏固根據地的時候。因此,我們敵後執行的戰略進攻方針,應暫告停止,即應該轉到開始執行積極的戰略防禦方針了。隻有認清這一方針,堅決執行這一方針,加緊準備反掃蕩與反清鄉,才能打破敵人的企圖,才能夠堅持與鞏固根據地。如果沒有根據地,就成為沒有陣地的作戰,結果將會失敗的。
要知道,在敵我力量沒有基本起變化以前,我們在敵後的戰略進攻是有一定限度的,敵人的防守也是有一定時間性的。如果沒有認識這點,會忘記了我們的戰略是防禦的,持久的方針,將會走入極錯誤的速戰速決戰略論中去。我以為我們在敵後有個別地區,不能堅持而失掉,就是由於隻知道過去的戰略進攻,不會相機的轉到戰略防禦,同時也不能適時的部署戰略防禦的各種工作所造成的。所以這些都充分的說明了在敵後遊擊戰爭,隻要進攻不要防禦的見解,是錯誤的。
那麽現在敵後遊擊戰爭,采取積極戰略防禦方針是根據什麽條件呢?它是根據下麵的幾個具體條件:
(一)敵人對我全麵戰略進攻業已停止,現在采取保守其占領區的方針,因此估計敵人對我敵後軍用抗日根據地的進攻,將是必然的,並且現在敵人已開始這樣做了!但敵人這一企圖是很難做到的,因為他兵力不足,我國幅員廣大,它並不能處處進攻,亦不能處處駐守,更不能作永久的掃蕩與清鄉與永久駐守很多地方。同時敵人進行的是侵略的野蠻戰爭,在政治上處於寡助,沒有得到國際國內人民的同情,尤其被占領區人民的不同情,因此敵之力量是向下的,它是越打越弱的,最後必然失敗的。
(二)我們在敵後發展的任務基本上已完成,現在主要的是粉碎敵人的掃蕩與清鄉,保存與鞏固根據地和軍隊的時候,不是繼續戰略進攻的時候了。目前我之力量雖處於劣勢,處於被進攻的地位,但我有擊退敵人完成戰略防禦之任務,同時我所進行的是保衛祖國的正義戰爭,在政治上是占絕對優勢的,有廣大人民的積極讚助與參加,又有國際愛好和平人士的同情,特別淪陷區人民對敵人的仇恨,對祖國的關懷,熱烈的讚助我們。因此我們力量是向上發展的,是愈戰愈強的,結果勝利是屬於我們的。
(三)我們總的任務是繼續堅持敵後抗戰,完全鞏固根據地,聚集力量,準備反攻,這是互相聯係的三位一體的任務,不能孤立的去看(華中局第一次擴大會議決議)。在目前情況下應該以鞏固與堅持根據地為中心,因為根據地能夠鞏固與堅持才能繼續堅持抗戰,才能保存與聚集力量,準備反攻,以取得最後抗戰勝利。如果根據地不能堅持與鞏固,新的力量就無從準備,即原有力量,也難保存,而沒有力量,就談不到鞏固根據地與堅持敵後抗戰,更談不到取得反攻勝利了!所以目前必須動員一切力量,首先要完成堅持與鞏固根據地之中心任務。
由上述情況與任務來看,如果我們完全采取戰略進攻,不轉到戰略防禦的話,那就會實行過早的與敵決戰,這是不對的。反之,完全采取消極的戰略防禦,實行退卻逃跑,放棄根據地,則更是錯誤。現在堅持敵後鬥爭,隻有執行積極的戰略防禦的正確方針,才能完成總的任務。
(四)怎樣執行積極的戰略防禦呢
執行積極的戰略防禦任務,就應從以下幾方麵去做:
第一,要在思想上一致,這就要做到全體幹部與軍民都認識積極戰略防禦方針,乃現階段堅持敵後抗戰的正確方針,隻有堅決執行這一戰略方針,才能完成鞏固根據地之任務,同時又要認識這樣的戰略防禦是處在敵強我弱形勢之下執行的,為一種極困難極複雜的事情,如果粗枝大葉,出於主觀鹵莽態度,則必致於僨事,務須細心多方研究,有了認識一致,思想一致,才能共負艱巨,達到積極戰略防禦的任務。
第二,要有正確的軍事動作,依我各根據地目前的情況,其一般的動作應該是:
(一)劃分遊擊區與準備戰場和後方:
甲、劃分遊擊區:應把根據地周圍,劃成為若幹個遊擊區(大的可再劃分為若幹小的),就地堅持,就地遊擊。這些遊擊區的劃分須依敵我情況,以及地形交通等條件而決定。但每一個遊擊區,都要對著一個或一方麵的敵人遊擊活動;又要依地形狀況及河流、鐵路、公路等交通線狀況劃分。一般的劃法就是把交通要線與戰略戰術上要點,應劃歸一方負責,不可把它劃為分界線,以免發生兩不管現象,造成空隙為敵所乘的危害。
乙、準備戰場:為什麽要這樣呢?主要是為著便於遊擊(伏擊、襲擊、擾擊等),其次是運動戰之用一般的選擇地點,多在估計敵人可能來的方向去準備,並要在地形與群眾條件利於我,不利於敵的地區,最好每個方向要準備2個以上的戰場,便於機動。至幹部隊的位置,亦須預先準備,它的位置通常選擇在各戰場之間(或附近),以及封鎖消息,部隊運動通訊聯絡宿營供給等都便利的地方,也要準備兩個以上的位置為好。
丙、準備後方:對後方所在地的準備,應該群眾條件好,地形好,交通不便利,敵人不甚注意的地方選擇,並須準備不大轉動的(負傷員與物質)與時常行動的(後方人員)兩種,每種多準備幾個,以便分散隱藏及通常移動,這些後方不僅大的遊擊隊要準備,就是極少的遊擊隊也要準備必須的隱藏地。
(二)遊擊部隊與偵察通訊的組織:
甲、各遊擊區的部隊組織,應有遊擊兵團(大的遊擊隊)、基幹隊、便衣工作隊、便衣偵察隊(班)、通訊隊(班)等,這些部隊主要重質不重量,愈精幹愈好,特別是基幹隊與便衣隊尤要著重於政治上鞏固與堅強,因為他通常分散獨立活動的。
乙、偵察組織是軍隊的耳目,也是指導戰爭者不可少的東西。除武裝偵察組織外,還要有秘密的偵察組織,這個組織應分為軍事的(戰略戰役戰鬥等偵察)、政治的(政治設施經濟政策……偵察)兩種組織係統,並組成偵察網。它是由根據地最高指揮部擬定總的計劃,轉令各遊擊區分別執行。這一工作,不僅軍事機關做,還應動員全根據地遊擊區黨政軍民各組織去做,更加保證情報靈通。
丙、通訊聯絡的組織,在遊擊戰爭中通訊聯絡是保證領導與指揮順利的最重要工具,也是保證戰鬥勝利的主要武器之一,必須把這件事辦好。因此各遊擊區與中心區之間,前後方之間,遊擊區相互之間,遊擊隊與主力之間,各遊擊部隊相互之間,均應設立公開通訊站,同時又須設立秘密通訊站(要可靠人員做)並準備兩條以上的路線(平時不利用,隻在戰時用)。
(三)部隊一般的活動方針:
甲、在敵人未掃蕩(清鄉)前遊擊部隊活動的方針是向邊區敵占區開展遊擊戰爭,在軍事上打擊敵之出擾部隊與特工,同時對敵偵察警戒,在政治上展開政治攻勢,宣傳與組織群眾,培養新的遊擊隊,加強敵偽軍工作,軍事活動應以服從政治活動的一般原則。
乙、在我根據地周圍之敵(據點與部隊),對我威脅甚大者,隻要有機會與可能,必須集中力量消滅之。如對我威脅不大,攻亦不易者,暫不取硬打的辦法。但對其出擾部隊,必須堅決打擊之,以遏其鋒,各根據地與各遊擊區指揮部,應依此方針,定出具體活動計劃,使各部隊相互配合,共同指定方向活動,求得協同動作。
丙、當敵向我根據地掃蕩(清鄉)時,我們的動作方針是要各根據地的指揮部,即依當時情況,來估計和下決心適時訂出作戰計劃,規定各遊擊部隊主力部隊新的任務及主要動作,使其依照執行,以免混亂。
各遊擊區的部隊活動,仍執行就地堅持,積極遊擊的原則。並相機向敵占區或敵背後動作牽製與遲滯敵之前進。在必要時,抽調一部協同主力作戰。
主力部隊的動作,是決定根據地的存亡得失與否的,其作戰的主要動作,是在被動中求主動,在防禦中尋求進攻(反攻),從戰略的內線作戰,求得戰投戰鬥的外線作戰。如果沒有勝利的把握則不打,敵情未明,時機未到不打,硬拚消耗不打,反之,我主力自己有準備而又有勝利把握時,則必須堅決打擊之,因為打勝仗根據地可保,否則根據地必遭損失,正因為這樣,所以我們要對退卻逃跑的避戰及漫無計劃的浪戰兩種傾向作鬥爭。
要采取以上所說的動作,必須不斷的研究當時當地的具體情況及機動運用之,不能久停於一套辦法。如在反掃蕩中最主要的有兩個動作,我們指揮員應該慎重考慮的:
(一)是怎樣打敵人。在未行動之先,就要想到那個敵人好打,那個不好打,需要多少部隊打和派那個部隊打。如果實行打的話,應該在什麽地方?什麽時候打?采取怎樣打法,打勝了或打敗了又怎樣辦?要是敵我對峙著又怎樣辦呢?這些,都是需要思想上預作準備好。
(二)怎樣轉移部隊。在未轉移之先,就要想到轉移好,還是不轉移好?要轉多少部隊呢?除留堅持部隊外,那個部隊需要轉移和轉移到什麽地方去?要經些什麽路線?甚麽時候走好?又甚麽時候可到達目的地呢?如都想好了又準備好了,這才下決心轉移。同時,又須想到如果情況變化了怎樣辦?路上遇到敵人又怎樣辦?這些都需要思想上預作準備的。
第三,要積蓄自己力量:
(一)首先要加強軍隊戰鬥力。凡脫離生產之武裝,無論主力軍或地方軍都要精幹,軍事政治都須強,做到以一人當10人,以10人當百人之用。
我記得過去紅色遊擊隊有許多隊員在行動中,他是戰鬥員也是指揮員,同時又是宣傳者與組織者。他不僅懂得與敵人作公開鬥爭,還懂得與敵人作秘密鬥爭,樣樣都很堅強。現在我們如要求每一個戰士都做到這樣,除一般進行軍事政治訓練外,特別要抓緊幹部教育,因為幹部是部隊骨幹,如幹部強戰士一定強,其教育方法是:
一麵總結每一個戰鬥與工作的經驗教訓實際教育之(主要的);一麵利用戰鬥間斷中經常教育之,同時又要辦學校與訓練班,進行比較更有係統的教育,提高幹部質量(不僅部隊幹部如此,其他幹部也如此)。
(二)儲蓄群眾武裝力量。在根據地的民眾和武器,都要組織在民兵(自衛中精壯的)與自衛軍中,作為堅持根據地的主要力量之一(軍事建設雜誌中有民兵專論,這裏不重談)。但民兵的教育內容在軍事上隻教以簡單的軍事知識——如打槍、打手榴彈、偵察警戒、行軍、宿營、伏擊、擾擊時的動作,在政治上是主要的以民族的、民主的、生產的、階級的教育。這些教育如果隻講空洞理論,不講實際生活內容,則將收效極微,必須把它本身所獲得的利益與他現在和將來所負的政治任務聯係起來講,才能啟發其覺悟與認識。這就是大處著想,小處著手的做法。
這樣群眾力量,不僅在根據地遊擊區內要廣泛的組織,同時還要積極的向邊區敵占區,利用各種方法與方式繁殖起來,這對將來反攻有莫大的作用。
(三)實行黨員軍事化。我們黨——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人民為解放鬥爭最進步最正確的政黨,現在,正負責領導全國抗日的偉大責任,為了將來領導更眾多武裝人民開赴前線,大舉反攻,即必須許多善於武裝鬥爭的黨員,作為人民的領導者,才能指導取得反攻勝利。如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實行黨員軍事化,因為武裝鬥爭是中國革命鬥爭主要法寶之一,如果不懂得武裝鬥爭,我們無產階級就沒有政治地位,中國革命就不能得到徹底的勝利。
(四)準備大量資材。現在戰爭的勝敗,不僅看人力之多寡,還要看物力財力之充足與否而決定的,特別是我們持久抗戰中更應看他為重要。因此我敵後各根據地,對於軍用資材,必須有計劃的生產(兵工糧服必需品等),適當的配備,並盡一切可能求大量蓄存,如資材越多,取得抗戰勝利亦愈大。甚至節省一錢一物,對於抗戰貢獻都有意義的。
第四、動員一切力量來配合,因為遊擊戰爭不僅完全依靠軍事動作(當然這是主要的),同時還須要各種方法與方式鬥爭來和他相配合。如在政治上有公開的政治鬥爭,又有秘密的反奸細鬥爭;在經濟戰線上,一麵加強生產,一麵又要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及其種種的陰謀詭計作鬥爭;文化戰線上,不僅從思想上教育自己,還要從思想上來打破敵人,瓦解敵人;群眾工作上除平時有組織的共同動作外,戰時亦要有民兵協同作戰的配合。所有以上這些配合,又賴於黨政軍民各部門動作的一致。如果要工作上互相協調一致,先要思想上取得認識一致。這樣動員一切力量,運用一切方法,善於從各方打擊敵人,即可完成積極的戰略防禦任務,達到最後戰勝敵人,保存自己之目的。
我講以上這些,是依據我所知道的材料而講的,仍希望同誌們多多研究,以充實今天我們執行的積極戰略防禦的具體內容和機動的動作,這對於學習與堅持敵後抗戰,都是有幫助的。同時更要我們在每一次新的戰役戰鬥中不斷的研究戰爭的新經驗,學習這些經驗,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戰略戰術的新知識。因為現代的戰爭發展,是與時俱增的,尤其是我們現在堅持敵後的抗戰是複雜與艱巨的,如果我們老是一套,停留於一個地方不動,沒有力求進步,沒有隨著情況的發展而求日新月異的作戰方法,想戰勝我們的敵人,一定是困難的。所以我們要一致奮起努力學習,共同努力學習!
二、堅持與轉移問題
為執行積極的戰略防禦方針,必須研究和了解堅持與轉移的動作,它是實現積極戰略防禦方針的主要問題,我想分為:
一、什麽是堅持;
二、什麽是轉移;
三、堅持與轉移的聯係怎樣;
四、為什麽要堅持與轉移;
五、怎樣堅持與轉移;五個問題來研究。
(一)什麽是堅持
所謂堅持,在戰略上說,是堅持華中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堅持華中敵後抗戰,也是堅持全國抗戰。在戰役上說,就是堅持根據地中那個或幾個地區。在戰術上說就是堅持某陣地某戰線而言。堅持的主要內容,包含有堅持陣地,打破敵人,適時轉移3個動作。這是三位一體的動作,是互相聯係與作用著,不是完全分開的。如果做到堅持原有陣地,必須打破敵人;要打破敵人,又須適時由內線轉移到外線作戰,也隻有適時轉移到外線作戰,才可大量破敵;有大量破敵,才可保持陣地。如果隻要一個或缺一個動作,都是不完全的東西,所以必須具備堅持陣地,適時轉移,打破敵人3個動作,又要聯係起來運用,才是真正的堅持方針。
(二)什麽是轉移
所謂轉移,就是由此地轉移到彼地。在戰略上說,是由此根據地轉移到另一根據地;在戰役上說,是由此地區轉移到另一地區;在戰術上是由這一陣地轉移到另一陣地,或由這個戰線轉移到另一戰線而言。轉移的具體內容也是包含有適時轉移,打破敵人,堅持陣地3個動作。這些具體內容都是相互聯係不是孤立的。如適時轉移,是為著打破敵人,打破敵人又是為著堅持陣地,要堅持陣地,必須打破敵人,要打破敵人,又須由內線作戰適時轉移至外線作戰。如果隻要一個或缺一個動作,都是不完整的東西。所以必須具備上列三個內容,又要相互聯係運用,才是完整的轉移。
現在我們各指揮員,主要是首先研究與了解戰役上與戰術上的轉移,為目前所使用,其次再研究戰略上轉移。這並不是說戰略轉移不重要,相反的,它是關於全局的問題,非常重要的。這種戰略轉移,通常是由軍部決定,不是由各地區自行決定的(隻有特別情況時則在例外)。
(三)堅持與轉移的聯係怎樣
任何事物沒有互相聯係,則不能起作用。但它的相互聯係,又有主要與次要之分,不是完全一樣的。所有事物既是如此,堅持與轉移也是如此。為了懂得運用堅持與轉移的動作,就必須研究它的聯係問題。它的聯係又是怎樣呢?
如當在我們堅持某一陣地的時候,就要一方麵積極的主動的部署各種堅持工作,另一方麵亦要有轉移的打算,以免無備之患。如果隻照顧堅持一方麵,而沒有照顧到轉移之準備,一旦遇到情況變化,將會處於被動與混亂的狀態,甚至有受莫大損失的可能。如道了大的損失,則陣地亦難堅持了。因為這樣,在情況有新的變化之時,隻有適當將主力轉移,保存力量,有力量才可乘機破敵,才可堅持陣地。所以堅持必須聯係轉移,才可達到堅持之目的。
如當在主力部隊由此地區轉移到另一地區的時候,也須一麵作轉移的部署,同時又須以一部堅持原陣地作為轉移配合,才可獲得轉移的成就。如果隻照顧轉移一方麵,沒有照顧到堅持一方麵的部署,結果成為無目的之轉移,這樣就會把陣地失掉,再圖恢複,已不容易。此時隻有適當部署堅持,才是正確的轉移。所以轉移也要聯係堅持,才能達到安全轉移之目的。
上麵已說明堅持與轉移的聯係了,但這些相互聯係不是把二者並列為一樣的,而是有重要與次要之分。如現在我們執行堅持根據地任務之時,應以堅持為主要的,轉移為輔助。因為轉移是為著堅持而服務的。但在另一種情況下,主力部隊需要轉移之時,則應以轉移為主要,堅持為次要(暫時的),因為此時堅持主要是為掩護主力安全轉移,同時亦有堅持陣地之任務。這就是堅持與轉移,又有互變其主要與次要之作用。它的互變,是看當時具體情況的變動而決定,不要預先想好的。
(四)為什麽要堅持與轉移呢
我們有鞏固敵後根據地,繼續堅持敵後抗戰之任務。而敵人正加強掃蕩我根據地,企圖鞏固其占領區。在這情況下,我們為著粉碎敵之企圖,完成上述任務,一定要采用堅持的動作。
可是敵軍現仍強大、又處於外線作戰優勢的地位。它持這優勢,采取分進合擊我軍和根據地;而我軍力量現尚弱小,又處於內線作戰的地位,但我占有政治上優勢。在這情況下,我為著打破敵之企圖,爭取堅持之勝利,必須運用各個擊破的戰法。運用戰法,一定要主動的由內線作戰轉之外線作戰,因此又要采取轉移動作了。
這就是主客觀需要堅持與轉移的根據,不是單憑主觀願望決定的。
(五)怎樣堅持與轉移呢
第一,要有正確的作戰指導。戰略的指導在上麵講執行積極戰略防禦方針時已說了,現隻說戰鬥指揮的一般辦法。戰鬥指揮必須有主動的計劃周到,準備充分,嚴守秘密,突然動作,特別是指揮員要不慌不忙,看清情況,尋求良機。如發覺對敵不利對我有利的地方,應即乘機以我之利擊敵之不利,並積極擴張我之有利敵之不利,而至戰勝敵人為止。如果粗心大意,不問情況,不擇時間,單憑自己想打就打,想走就走,結果會吃大虧。或者猶豫不決,模棱兩可,想打又不下決心打,想走又不下決心走,這更是有害的。
因此,我們現在堅持某地區的時候,或要向某地區轉移的時候,凡吾指導作戰的各級指揮員(政委)就要精密考慮與切實把握有利情況,有利時間,有利地形與道路,不失時機的確定堅持與轉移的決心,采取堅決的動作,否則,欲達到堅持與轉移之目的是很困難的。
要知道堅持敵後根據地的鬥爭,我軍在戰略上是處於內線作戰,但在戰役戰鬥上我要力求外線作戰,並采用各個擊破之方針,才能戰勝敵人。因此我軍在根據地內堅持之時,各級指揮員尤其直接指揮作戰的指揮員,必須預先想好準備好兩套辦法,一是準備以主力堅持,一部轉移,一是準備一部堅持,主力轉移。這兩套辦法的運用,是看當時當地敵我實際情況決定,應用那一套即用那一套(當然還要略加修正與補充),其他一套作為應付新情況之準備。
那麽,在什麽情況下以主力堅持一部轉移呢?又在什麽情況下以一部堅持,主力轉移呢?要在什麽時機轉移呢?這是、由當時敵我的具體情況決定,不能預先想好的。但一般來說,如在敵人來向我進攻之前,我多以一部兵力向邊區及敵占區遊擊活動。主力則在根據地整訓和準備各方麵的工作,或是對我進攻之敵兵力不大,我有把握在原地區戰勝敵人之時,則以主力堅持原地,伺機破敵,隻以一部轉向邊區及敵占區活動,牽製另一方麵敵人,或威脅敵人之側背,配合主力作戰,這就是主力堅持,一部轉移的辦法。如果在敵人大舉向我根據地進攻之時,估計敵人兵力強大,我主力難於在原地堅持活動的時候,在戰役初期,則應避免過早與敵決戰,而適時將我主力轉移到原地區(敵企圖合擊地區)以外活動,待機破敵,隻留一部在原地區與敵遊擊,堅持原地,並能配合主力回擊敵人,這就是一部堅持,主力轉移的辦法。
至於轉移時機的選擇,在內線作戰一般的動作,通常是選擇在敵人已分進將到合擊線(就是利害分界線)以前的時機為宜,如過早轉移,各路之敵尚未分進,則我之企圖已先暴露;如過遲轉移,各路之敵已合攏來,則我地區狹小,又不能周旋,都是不利的。
然而轉移時機的選擇得宜,即由於努力搜集情況的精密研究情況,正確判斷情況而來的。因為這樣,我們指揮員如欲求得堅持與轉移的動作運用自如,即應該以搜集、研究、判斷情況為最重要的問題了。如果不這樣,將會被危險不利的情況所嚇倒,被複雜、似是而非的情況所迷惑,亦會為可以克服的困難所沮喪,為不應摘取的小利所引誘。所以不貪得,不喜功,敗不餒,勝不驕,審情勢之趨向,見良機而動作,老成待重,胸有成竹,此乃我們指揮員指導堅持與轉移動作的原則,也是正確的態度。
第二,要有根據地各種工作配合。為著保證堅持與轉移動作做得好,不僅依靠作戰指導的工作(當然是主要的),還要依靠根據地各種工作的配合。如果沒有群眾熱烈的參加,沒有軍民的合作,沒有民主政府的協助,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沒有黨政軍民的團結與共同協力,欲達到堅持與轉移的任務是很困難的。因此,我們就要加強根據地的工作,首先是群眾工作,民兵工作,生產工作,以及民主政權,經濟建設,文化教育等工作,一致配合起來。隻有這些工作做得好,配合得好,則堅持根據地動作,或轉移地區的動作,就會便利了。
第三,要有敵占區的工作。這些工作主要是在政治宣傳上,盡量暴露敵人的滔天罪惡,揭破敵人的種種陰謀,同時宣傳我必勝,敵必敗,以動搖其人心,瓦解其組織,爭取其群眾。在經濟鬥爭上,要極力破壞其經濟設施與封鎖,並煽動其人民起來反抗抽捐抽稅,同時加緊我根據地的禁糧出口工作,以斷絕其糧源,混亂其秩序,為達到上述目的,必須有公開與秘密的各種各樣的鬥爭配合。如果把這工作做好,對我們與敵鬥爭有莫大作用。
所講這些,就是執行堅持與轉移的一般辦法,現在舉例來說:
在1943年春季,我三師在鹽阜區反掃蕩之時,當反掃蕩初期,敵人以萬餘之眾,瘋狂的分向我根據地進犯企圖找我主力決戰,消滅我軍與根據地。在這情況下,我三師領導同誌,即決心以我主力分向淮海與鹽東轉移,避免與敵過早決戰,隻留一部主力配合地方武裝分散就地堅持遊擊與敵糾纏,一麵保持陣地,保護民眾,一麵牽製敵人,掩護主力安全轉移,亦為將來配合主力回頭破敵。至反掃蕩中期,敵人分散建築據點,並開始撤退的時候,我三師即集中力量回擊敵人,打下陳集、八灘,攻克東溝、益林等地,恢複我原有地區。從此來看,在敵集中力量大舉掃蕩初期,我主力必須適時轉移,暫避決戰保存力量。但這時轉移,並不是單純為著避免決戰,保存力量而轉移,正是積極為著打破敵人與堅持根據地而轉移的。同時亦須有一部就地堅持遊擊配合,否則不能達到堅持之任務。假使我三師采取單純堅持或單純轉移,沒有把這兩個動作聯係運用,則我三師部隊與鹽阜根據地可能受到大的損害。相反的,這次反掃蕩得到勝利,主要由於我三師各領導同誌善於把握堅持與轉移的戰術,以及運用其他戰術的結果。
根據這次我三師在鹽阜區反掃蕩的戰例,已可證明在敵後鬥爭中,如我們同誌能夠學會正確靈活的運用堅持與轉移的戰術和其他戰術動作,最後殲滅敵人,達到堅持根據地與保存力量是有充分可能的。
三、隱蔽與暴露的動作問題
為了堅持敵後抗戰,為了實現目前積極戰略防禦的方針,以達到堅持根據地的目的,又必須研究隱蔽與暴露的動作,因為它也是堅持遊擊戰爭中的主要問題,我想分為3個問題來說:
一、隱蔽與暴露動作的作用怎樣?
二、隱蔽與暴露動作的聯係怎樣?
三、怎樣運用隱蔽與暴露的動作?
(一)隱蔽與暴露的作用怎樣
隱蔽是為了秘密自己的力量和行動企圖,蒙蔽敵人,遮掩自己,使敵人視聽不靈,失去其偵察情報的作用,不能發現我之目標,如在“迷魂陣”中,莫知所向,而陷於情況不明的困境。我們若能很好的隱蔽了自己,則在情況緊張時,或大敵進逼時,可以保存我之力量,不致遭受不必要的損失,同時也能使我之行動自如,獲得在隱蔽中爭取我之行動的主動。
暴露是為了使出自己的力量,來打擊或消滅敵人;以我之暴露來暴露敵人,支配敵人的行動,求得爭取戰鬥或戰役的勝利。在必要使用暴露時,其動作應如急風驟雨般,出敵不意,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使敵人促不及防。若我之暴露的時機適宜,動作積極,則可以主動的有力的打擊敵人,威脅敵人,同時又因我暴露的時機倏忽不定,出沒無常,可以迷亂敵人,使其莫知所措,而陷於處處受我牽製和支配的被動地位。
(二)隱蔽與暴露動作的聯係怎樣
隱蔽與暴露的動作,本是兩個東西,但又不是絕對分開的,而是相互聯係和作用著的,如在執行隱蔽的動作中,常有暴露的動作配合,在執行暴露的動作中,也有隱蔽的動作配合,如果隻要隱蔽動作不要暴露動作,或者隻要暴露動作不要隱蔽動作的話,都是不對的,和不完全的。但是在隱蔽中的暴露動作,及在暴露中的隱蔽動作,都是居於配合的服從的地位,前者應該為主,後者應該為輔,不能等量齊觀,同時並重。關於隱蔽與暴露的聯係就是這樣。
(三)怎樣運用隱蔽與暴露的動作
在一般使用這兩個動作,對自己是多用隱蔽動作,對敵人則是力求暴露其動作,並常以我之隱蔽對敵之暴露(如伏擊敵人),也有以我之暴露對敵之隱蔽(如武裝偵察搜索等),但不是絕對分開與固定的運用,而是有聯係有變動的運用。如當我采用隱蔽動作時,不是單純的顧到部署隱蔽動作,還要注意暴露動作的配合;同時,當采用暴露動作時,也須顧到隱蔽動作的配合。如這裏隱蔽我主力,同時又在那裏暴露我一部力量,迷惑敵人,以掩護我主力安全隱蔽,這就說明了隱蔽動作須要與暴露動作聯係配合運用,才能達到隱蔽之目的。又如在伏擊敵人時,它在未暴露之前,是極秘密的埋伏著,待敵人進入我埋伏圈,即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動作,如狂風暴雨般打擊敵人,這又說明了暴露又要與隱蔽配合運用,才能達到暴露之目的,二者都不可偏廢的。
同時當使用這兩個動作的時候,不是依靠考察其本身利害,從主觀願望出發來決定,而主要是應經過詳細研究當時敵我力量對比,以及地形、時間、天氣等條件誰優誰劣,又根據自己所負的任務,綜合判斷而決定使用隱蔽動作抑是使用暴露動作,並不是機械不變的東西。
現在堅持敵後抗戰的第二階段中,對於隱蔽與暴露的動作,更有研究它的重要性,因為我軍所采取的動作,主要是根據遊擊戰爭的總方針,我們遊擊部隊的活動,常常采用忽然暴露忽然隱蔽的動作,以迷惑敵人,打擊敵人,和保存自己,所以我們每個幹部都要學會這兩個動作,尤其要學會這兩個動作的相互配合運用,才會把遊擊戰爭打得更好些。
如在敵人向我根據地掃蕩的時候,它每每采用分進合圍的戰術,我們亦時常運用一部,分途牽製其數路,集中主力突擊其一路,以各個擊破它,這個戰法,在牽製方麵的各部隊,就要到處擾亂、迷惑、引誘、消耗敵人,以阻滯它的行動,使它不能齊頭並進,想做到這點,必須懂得使用暴露的動作。在突擊方麵的主力部隊,就先要選擇良好的地形,秘密部署,適時出擊,突破敵人,想做到這點,又須懂得使用隱蔽的動作,更要懂得把這兩個動作統一運用起來。又在強大敵人攻入我根據地尋求我主力決戰的情況下,我們為暫時避免不利的過早決戰,有時采用隱蔽的動作,把主力轉移隱蔽於適當地區,伺機破敵,也有時采用暴露的動作,把主力轉移到敵人後方去積極打擊它所必救的地方,威脅與引誘敵人離開我根據地,這就是“圍魏救趙”的戰法。以上這已夠說明,在堅持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鬥爭中,都要求我們學會把握隱蔽與暴露的動作。
總之,不管隱蔽動作也好,暴露動作也好,都要為著打破敵人,保存自己,以達到堅持敵後抗戰,鞏固根據地,儲蓄力量,準備反攻之目的;如果不為此目的而隱蔽或暴露,便是無的放矢的盲動,因此你們使用這兩種動作的時候,必須反對躲避鬥爭的埋伏主義,也要反對耀武揚威的冒險主義,隻有堅決反對這兩種現象,才能保證正確執行隱蔽與暴露的動作。
茲再舉最近的戰例來說,如民國31①[即公遠1942年。]年冬,我四師在淮北反掃蕩戰役中,曾經采用隱蔽與暴露的動作,最後擊退敵人,保衛了我淮北根據地。當在11月14日夜,我四師黨的軍政委員會,對反掃蕩戰役討論決定的作戰方針是這樣:
第一步主力跳出敵合擊圈到適當地區隱蔽,以一部配合地方武裝就地堅持與敵糾纏。
第二步主力轉移於敵之翼側或後方,協同我敵後部隊(如宿東區睢銅)打擊敵人實行破擊戰。
第三步如敵偽建立據點,則製造並找尋其弱點而集中襲擊拔除之。
我四師負責同誌能正確的決定這些方針,就是善於靈活運用隱蔽與暴露之動作,同時它的各級幹部在反掃蕩戰役中,又能切實執行這個方針。如第一步把主力不失時機的跳出敵合擊圈,轉移到隱蔽地區;第二步又不失時機的把主力暴露於敵後進行破擊戰,威脅與吸引敵人撤退;第三步亦適時的暴露主力,堅決打下敵新占之青陽、金鎖鎮、馬公店諸據點。在此戰鬥中又賴我英勇的指戰員努力奮鬥,和有群眾的配合作戰,終於12月15、16兩日,敵人分途敗退,我軍乘勝追至泗州城下,敵人一場大的掃蕩遂告粉碎。我被占陣地(青陽、金鎖鎮、馬公店諸大市鎮)也告克複,這次反掃蕩我們是贏得勝利了。
由這戰例的主要動作來看,已證明了在反掃蕩的戰鬥中,如果我們能夠學會把握遊擊戰爭中正確的隱蔽與暴露動作,以及其他戰術諸動作,最後是可以戰勝敵人,達到堅持根據地與保存力量之目的。
四、集中與分散動作的問題
在堅持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遊擊戰爭中,對於集中與分散的動作,是經常要用的,如弄不清這問題,就不會掌握“堅持與轉移”的動作,亦不會掌握“隱蔽與暴露”的動作,更不會執行積極的戰略防禦方針,所以我們每個幹部必須了解這兩個動作,現在我隻提出4個問題來研究:
一、為什麽要集中動作?
二、為什麽要分散動作?
三、集中與分散動作相互聯係怎樣?
四、怎樣使用集中與分散動作?
(一)為什麽要集中動作
所謂集中動作就是集中自己的一切力量向敵人施行有效的打擊,為什麽要集中動作呢?因為我們在打大仗的時候,經常都是使用很多的兵力於主要決戰方向,才能夠迅速獲得戰鬥的勝利,所以要集中的動作。現在堅持敵後遊擊戰爭中,我各遊擊部隊,亦常是分散活動,如果老是這樣分散在各地,沒有輪流整訓,既不能大的打擊敵人,又妨礙部隊進步,因此集中動作,不但是作戰需要,就整訓來說也是需要的。
(二)為什麽要分散動作
所謂分散動作,就是把自己的部隊分散於各地向敵活動,為什麽需要分散動作呢?因為現在堅持敵後抗日根據地鬥爭,是處於敵人四麵包圍中進行的,我們為了牽製敵人,疲憊敵人,引誘敵人,而便於各個擊破敵人,則常采取分散活動,或是在做地方工作的時候,亦采取分散遊擊掩護工作,所以必須要分散的動作,就是在集中打仗或集中整訓的時候,也要派一部分散動作,擔任對敵人的遊擊偵察警戒,才能保證集中動作之安全,這樣看來,分散動作也是在軍事鬥爭上不可缺少的動作了。
(三)集中與分散動作相互聯係怎樣
集中動作是為了打大仗,分散動作是為了打小仗,但是打大仗要有打小仗的配合,才能取得勝利,而打小仗也要有打大仗的打算,才能大量破敵,二者是有一定聯係的,不是孤立的。因此在打大仗的時候,不單是照顧到集中動作方麵,還要照顧到打小仗的分散動作方麵;在打小仗的時候,亦不單照顧到分散動作方麵,還須照顧到打大仗的集中動作方麵,如果隻有集中動作不要分散動作,或隻是要分散動作不要集中動作,都是片麵的,不是完全的東西。這兩個動作雖有相互聯係,但它的相互作用不是一樣的,從一般戰爭來說,集中動作是主要的決定作用的,分散動作是次要的輔助作用的,但在另一個條件下,分散動作也是很重要的,如遊擊戰爭中分散動作,經常站在主要地位,並不是固定不變的。
(四)怎樣使用分散動作與集中動作
從一般軍事鬥爭來說,在大的進攻敵人的時候,多用集中的動作,在防禦敵人前進的時候,多用分散動作,在遊擊戰爭中,亦多兼用這兩個動作。如敵人分散行動時,我則使用集中動作,以打擊敵人,圍殲敵人,如敵人集中行動時,我則使用分散動作,以擾亂敵人,牽製敵人,疲憊敵人,尋機打擊敵人,求得達到逐漸削弱以至打破敵人之目的,這就是集中打敵分散遊擊的辦法,也就是以我之集中對敵之分散,以我之分散對敵之集中的遊擊戰法。但這些戰法的使用,不是依據考察它本身的利害得失與主觀所想以決定,而是正確估計當時當地敵我的一切情況,對比孰優孰劣決定的,並要互相配合使用之。
當在敵人向我抗日民主根據地進犯(掃蕩或清鄉)之時,如我們估計敵人力量不強,又是分散進攻聯絡困難的時候,有利於我破敵之條件,同時又估計自己的力量及地形、群眾、時間等條件亦有戰勝敵人的可能,此時則應采取集中動作,以我之強大的兵力迅速圍殲敵一路或一部,並繼續各個擊破敵人,粉碎敵人的進攻。但次要的各方麵亦須以小部兵力遊擊,箝製敵人,配合主力作戰,以保證我主力對敵集中打擊之順利進行。
假若向我抗日民主根據地進犯的敵人力量很大,而我的兵力弱小的時候,但我有堅持抗日民主根據地的任務,此時我軍則應采用分散動作,並配合地方武裝和群眾等力量就地遊擊,就地堅持,以分散敵人,誘惑敵人,造成敵人弱點,如一發現敵人這個弱點,即應抓緊時機迅速打擊敵人,求得逐漸削弱敵人的力量,集小勝為大勝,改變敵我的形勢,再圖大的破敵,鞏固根據地,這就是堅持敵後抗戰現階段中主要鬥爭的動作。
又就“堅持與轉移動作”,和“隱蔽與暴露”動作來說,這些動作有時以集中動作行之,也有時以分散動作行之,那麽在什麽條件下才集中動作呢?又在什麽條件下才分散動作呢?這是應該看當時當地敵我兵力大小與強弱,情況的緩急,地形的好壞,居民的影響,時間的多少,以及我的任務諸條件加以正確的估計,與雙方利害得失的對比,誰多誰寡,用實事求是辦法來研究判斷,然後審情決定,不是預先想好的,茲分別敘說之:
在實行堅持動作時,如敵人強大,情況嚴重,地形與居民也好,時間亦許可,而我不求或不宜與敵過早決戰的條件下,則應采取分散動作,與敵遊擊,堅持根據地;相反的,敵人不很強大且又分散,情況不很緊張,地形與居民亦不壞,而我有殲敵之時機與條件下,則應采取集中動作,乘機破敵,達到堅持根據地之任務。
在實行轉移動作之時,如敵人兵力強大,情況緊張,地形、時間、居民均不許可,我的兵力較大,目前又無打敵的機會與條件下,則應采取迅速分散轉移的動作;相反的,敵人兵力不甚強大,情況和緩,地形、居民、時間均許可,而我又有破敵的機會和條件下,則應采用集中轉移的動作,尋機破敵。
在實行隱蔽動作之時,如敵情嚴重,地形、居民、時間皆不適宜,而我目前又沒有迅速打敵的時機與任務下,則采取分散隱蔽的動作,相反的條件下,則又應采取集中隱蔽的動作。在實行暴露動作之時,如敵情嚴重,地形、居民、時間雖適宜,但我的兵力不大,又不應過早決戰的時候等條件下,則應采取分散暴露的動作——遊擊活動,相反的,敵情不很嚴重,地形居民不很壞,而我有破敵的時機等條件下,則采取集中暴露的動作,消滅敵人。
然而,決定實行上述諸動作之時,不僅根據情況的判斷,還要根據自己的任務。譬如,敵情目前對我雖是不利,但我有破敵的任務,在這種情形下,如為嚴重的敵情嚇倒,不執行自己的破敵任務,退卻逃跑,或者不顧一切與敵人硬拚,吃大敗仗,結果也不能完成任務,這兩種行動都是不對的。正確的辦法是:既不放棄任務,又不硬拚消耗,它是在敵我情況中找出敵我的強弱與利害,以我之強對敵之弱,以我之利對敵之害,並努力把自己的強處和有利之處發展,又將敵人的弱點害處擴大,造成我日戰日強,敵愈戰愈弱的形勢,最後達到破敵的任務。現在我們堅持敵後抗日根據地的鬥爭中,也就是運用這些辦法來進行的。
為著把握集中與分散動作的靈活運用,第一,要經常調查研究和了解根據地及其周圍的敵偽情況,不僅了解它現在的情況,還要了解它將來可能轉變的趨勢,就是要摸熟它的脾氣。第二,須經常調查研究自己的部隊的實況,懂得它的組織狀況訓練狀況與現在的活動位置,又要懂得各個部隊的政治情緒,及其特長與缺點。第三,須調查研究根據地內及其周圍的地形與道路情況,不僅了解它的形狀,尤要了解它在軍事上的價值。第四,須調查根據地內及其周圍居民的情況,懂得他的組織工作教育情形與現在的鬥爭情緒,更要懂得他對我軍與敵人的關係。第五,須要有堅強的指導,又有堅決秘密迅速的動作。隻有認真的把這五件事情弄好,才能夠使集中與分散動作運用自如。
我們在堅持敵後抗戰現階段中,使用“堅持與轉移”或隱蔽與暴露”諸動作,不論集中動作也好,分散動作也好,它是互相配合達到堅持根據地的,如果隻要集中動作一方麵,不要分散動作的配合,或是隻要分散動作一方麵,沒有集中動作的籌劃,都是不對的,因此在實行集中動作的時候,應反對隻要一個核心,不要外圍的絕對集中主義,在實行分散動作的時候,亦須反對隻要到處分散不要中心的絕對主義,如果不堅決對這兩種偏向作鬥爭,則既不能保證集中與分散動作的正確執行,也不能實現積極的戰略方針,更談不上堅持根據地了。(關於集中與分散進攻的戰例從略)
五、軍民密切合作問題
我們在敵後打遊擊,如果沒有人民大眾同情與積極協助,是不可能打得好的。所以,毛主席曾經這樣說:“抗日遊擊部隊與人民的關係,好象魚與水的關係一樣,魚在水中才能生存與長大,遊擊部隊有了人民依托才能生存和長大”。這些道理,我們在抗戰的實際鬥爭中都已證明其正確了。可是,有少數同誌尚未深刻認識人民大眾的力量對於遊擊部隊的活動是有偉大作用的;另有些同誌在實際鬥爭中已經體驗到人民的力量配合遊擊戰的重要性質,但又沒有很好的研究它的所以然。因此,把軍民密切合作問題提出研究也是急要的。關於這問題,我想分為兩個問題來談:
一、怎樣發動軍民密切配合動作?
二、在堅持敵後遊擊戰爭中,軍民怎樣實際配合動作?
首先講第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我隻談下麵4點:
第一、要宣傳教育根據地內所有軍民都認識到反掃蕩和反清鄉的勝利,保衛根據地爭取最後抗戰建國的勝利,這是每個抗日軍民共同應盡的光榮任務,且要了解到這些任務是重大與困難的,非少數人能夠完成的。假若隻靠軍隊單獨與敵人英勇作戰,沒有根據地人民大眾積極幫助與參加,將有受到失利的可能。如軍隊失利了,不僅是軍隊的損失,而且人民大眾同樣受到亡國滅種的苦痛;或者隻有人民大眾與敵人殘酷鬥爭,沒有軍隊努力協同作戰,則人民大眾鬥爭亦將有挫敗的可能。如果人民大眾鬥爭受到挫折,軍民都要同受敵人的摧殘。顯然的,隻有軍民群策群力,同心同德,一致為共同任務而奮鬥,才能夠戰勝敵人,保存自己利益,若非大家都懂得這一點,則不能做到軍民自動密切合作的。
第二、要宣傳教育根據地內每個軍民都懂得軍民的密切關係,懂得軍民本是一家,親同手足。無軍隊則人民大眾不能安居,無人民大眾則我們軍隊亦不能生存。尤其現在處於敵後殘酷鬥爭的環境中,如果沒有我們軍隊在前方與敵苦戰,捍衛根據地,則人民大眾那能在後方生產安居樂業呢?或者沒有人民大眾在後方積極努力生產供給我們軍隊,幫助我們軍隊,則我們軍隊就沒有飯吃,軍隊沒有飯吃那裏有力量作戰呢?又怎樣生存和長大呢?顯然的,隻有軍民休戚相關,患難相助,才能共同生存。如非令大家懂得這一點,欲求密切合作,是很困難的。
第三、要在軍隊與人民中廣泛開展擁政愛民與擁軍的運動,並深入這一教育,使軍民都一致了解其意義,我們軍隊尤要認真執行擁政愛民的政策,首先把擁護民主政府,愛護人民大眾的工作做好,因為我軍的鬥爭曆史,一貫就是為人民大眾利益鬥爭的曆史,如過去10年獨撐的土地革命和蘇維埃運動的鬥爭,3年遊擊戰爭,萬裏長征,近數年來堅持華中敵後的遊擊戰爭,犧牲無數頭顱,流了許多熱血,都是為著爭取人民利益的。同時,我軍原有三大紀律,十項注意,鐵的紀律,有保證團結人民,鞏固自己的優良傳統,應在部隊中盡量發揚外,還要研究和執行黨中央和黨華中局選次給我們的指示“我們應當始終與老百姓在一起,保護其生命財產與自由,遵守紀律,不脫離群眾,不浪費民力,要向人民群眾作宣傳工作,不僅要保護根據地的人民,還要扶救敵占區的人民,必須團結全國人民,才能戰勝敵人”以及朱德總司令的訓示:“要我們象兒子忠實他的母親一樣的忠實於中國人民”和陳軍長今年在“七七”紀念中的指示“人民乃本軍之母親,本軍乃人民之衛士”。所有這些寶貴的指示,我們不但在部隊中做深入的教育,且要切實做到具體幫助人民大眾爭取應得的利益。至於我根據地的民主政府,是人民與抗戰的政府,它組織人民領導人民參加抗戰與實行民主政治,配合我軍作戰,籌備我軍供給,我們應該竭誠擁護這樣的政府,尊重政府人員,執行政府法令。凡是人民大眾與政府人員有合理的請求,我們指戰員應該看為上級命令一樣執行(有大的戰鬥任務時例外),不好借故推諉,這樣人民大眾與政府人員都會愛戴我們擁護我們,幫助和配合我們作戰,這是一方麵。另一方麵,又要在人民大眾與政府人員中進行擁軍的教育,使他們認識我軍不怕一切困難,不惜一切犧牲在前方打仗,都是為著保護人民擁護政府的,自動把我們軍隊的事看為自己的事一樣,關心我軍,愛護與幫助我軍,如看護傷病員,優待抗屬,歸隊運動及參加配合作戰工作等。隻有軍民雙方進行深入教育,加以實際相互幫助,使彼此都得到利益,都體驗到軍民團結密切合作,便是打敗敵人保護自己的利益的有力武器,自覺的配合動作起來。
第四、領導幹部要團結軍民大眾中的積極分子,作為聯係軍民大眾的核心,隻有經過堅強的核心聯係群眾,團結群眾,才能夠真正發動全體軍民密切合作。
以上所講這些,如果切實做到,則軍民大眾在思想上就有認識,在組織上亦有準備,推動彼此密切合作,一定會做得到的。
其次講到堅持敵後遊擊戰爭中軍民怎樣實際配合問題,這裏我隻想談以下四點:
第一、要在軍民大眾中做深入的動員工作,不僅說明這次抗日戰爭的意義,尤要深刻說明這次抗戰勝敗得失與它的切身利害的關係,激動他們,特別要說服幹部,因為幹部是在鬥爭中起核心作用的,如果軍民大眾在思想上都一致認識配合作戰的重要性,又有核心領導這樣一定會積極的密切配合起來。
第二、要各根據地的指揮部,除規定我們軍隊的行動計劃外,還須定出我根據地的民眾及其武裝的動作計劃——如民兵動作,堅壁清野,偵察放哨,送信運輸等,都應有一般的指定給它們執行,並把我們軍隊一般的行動告訴民眾的領導幹部(在不妨礙軍事秘密的條件內)使他們了解一般的情況,便於機動的配合。
第三、要加強軍民的戰鬥準備,如在敵人沒有進攻根據地之前,我們軍隊應該積極向口區與敵占區遊擊活動,一方麵打擊與牽製敵人,及對敵偵察警戒,保衛根據地的安全,另一方麵又要向敵占區人民進行政治宣傳和組織的工作,以及敵偽軍工作。動搖其民心,瓦解其組織,給敵人處於被動的地位,在耕種收獲兩季中我們軍隊更要加緊戰鬥準備,保護根據地人民生產的安全,當敵人掃蕩或清鄉的時候,我們軍隊應該打擊阻止敵人,掩護人民生命財產,同時號召人民備戰參戰,尤其民兵的配合作戰,但給民兵的任務,要輕易做到的為好。
第四、我們軍隊在平時要幫助民眾組織自衛武裝(民兵與自衛隊),教育群眾自衛武裝,並指導民兵演習,最好帶他們到邊區去活動,鍛煉他們膽大,鍛煉他們懂得夜間的行動,懂得配合主力作戰。但在他們行動中,要關心他們安全與生活問題。此外還要有組織的幫助民眾生產(當然要在不防礙戰鬥與整訓任務下進行);增加根據地的收入,這不僅是人民得到豐衣足食,而且充實抗戰的物質資材。
總之為了發動軍民密切的合作,主要是須把人民大眾的利益,和我們軍隊的利益完全結合起來,這就是說我們軍隊打仗是為著人民大眾,又是為著軍隊自己,人民大眾幫助我們軍隊是為著我們軍隊,也是為著民眾自己,二者都不可分離的,不過我們軍隊中要強調愛護人民大眾,幫助人民大眾。在人民大眾中要強調擁護我們軍隊,幫助我們軍隊,不可一樣看待,但在戰鬥時不論軍民都要服從戰爭,努力爭取戰爭的勝利。因為戰爭的目的,就是為著人民取得利益的。
(原載新四軍司令部1944年出版的《軍事建設》第5期)
注釋:
(1)本文是新四軍副軍長張雲逸在抗大九分校報告的提要。
(2)本文成文時間不詳,年代、月份是編者判定的。
選自 朱明國主編:《張雲逸研究史料》,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