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347)
2009 (550)
2017 (1)
2018 (5)
2019 (4)
2020 (2)
2022 (60)
2023 (92)
2024 (64)
老照片:日軍第十八軍在新幾內亞的投降(續完)
——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5周年
根據太平洋戰區英美二國統帥麥克阿瑟與蒙巴頓將軍戰後達成的共識,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其放下武器的根本原則上不作為戰俘對待,而是視之為放下武器的平民。為此,在日軍投降後,當務之急是將其集中起來,由盟國軍事機構予以管理並提供適當的救助,以便盡快地將其遣返回國。
具體到西南太平洋戰區澳軍負責的區域,以原澳屬新幾內亞為例,除了新不列顛島上亞包的日軍相當集中,數量亦巨大之外,其餘地區的日軍則較為分散,尤以新幾內亞島西北地區日軍第18軍殘部為甚。雖然第18軍殘部人員隻剩下了13000人左右,但因維瓦克早於1945年5月便被澳軍第6師攻克,連日軍第18軍司令部都被逼進島上蔽日遮天的熱帶叢林深山中,缺醫少藥,無糧斷炊,瀕於死亡邊緣,急需將其迅速集中起來,一方麵給予救助,另一方麵便於隨時遣返。
為此,負責向日軍第18軍受降的澳軍第6師,早已為這些手下敗軍敗將選擇了一個相對封閉也便於管理的地方,作為該地區日軍、包括第18軍及相關附屬的日本海軍及其它特種部隊殘部的集中區,即距維瓦克不遠的海島——馬楚島(Muschu Island)。該島自1942年氣便被日本海軍第27特別根據地隊占領,防守堅固,可封鎖維瓦克海灣,故可利用其作為戰後集中關押這些日本陸海軍殘部。
有鑒於此,第6師於正式接受日軍第18軍投降後,就立即召集日軍相關人員,布置將其散居各地山中之部隊,全部解除武裝,迅速集中到馬楚島等相關事宜。澳軍采取如此迅速的行動召集會議,顯然是因為這些日軍殘部早已饑寒交迫,傷病纏身,故出於人道理念,如能迅捷救助,比如為其提供醫療救助和適量的口糧配置,尚能挽救許多人的生命。
事實也確實如此。日本投降時,該地日軍殘部包括陸海軍剩下13000人左右,到次年這些日本人全部被遣返回國時,隻剩下10000人左右。換言之,其中有2000多人因在戰爭結束前就已深受傷病和營養不良及熱帶叢林疾病的困擾,雖經澳軍督促迅即集中管理救助,最終也沒有挺到歸國之日,而在戰後魂斷南洋。
下麵是1945年9月13日維瓦克日軍正式投降之後,澳軍第6師當天在其司令部召集日軍官佐商定日軍殘部迅速集中馬楚島管理的會議鏡像記錄。
1945年9月13日,維瓦克受降儀式完結後,安達二十三中將及其隨從和幕僚,就被日軍送往為其準備好的羈押點安置。而他的這些幕僚中,就有部分被澳軍第6師要求協助完成其殘部的集中和管理事宜。
當天,由第6師司令部參謀畢紹璞(J.Bishop)中校主持,召集以日軍第18軍司令部高參杉山茂大佐為首的日軍官佐,在維瓦克第6師司令部作戰室開會,商談如何迅速集中日軍殘部到馬楚島等相關事宜。這是杉山茂大佐等人陸續抵達會議室的情形。
畢紹璞中校宣布開會,由日軍譯員向畢中校一一介紹到會的日軍官佐姓名與職務,同時也將與會的第6師軍官介紹給日軍出席會議的官佐。
會議中對相關日軍集中等事宜進行商談。
日軍譯員向與會的日軍官佐解釋澳軍的方案與日軍殘部集中的具體位置。
日軍官佐在聆聽畢紹璞中校對日軍集中馬楚島安置的方案。
雙方對有關細節進行討論。日軍出席會議的官佐為:第18軍高參杉杉茂大佐、第18軍田中中佐、第18軍聯絡官崛江少佐以及日本海軍能登大佐。
雙方在討論相關細節。
盟軍譯員向日軍官佐翻譯畢紹璞中校對日軍迅速集中馬楚島的命令。
杉山茂大佐站起來看著地圖向畢中校指明日軍主要部分目前的位置所在。
日軍官佐全部起身,在地圖上仔細查詢各部日軍殘部將要集中到馬楚島的具體位置。
會議室中,貼出的盟軍在新幾內亞最高指揮官澳軍第6師師長羅伯生少將簽署的第3號命令。這是該命令之第一頁,命令日本海軍第27特別根據地隊司令官佐藤四郎海軍中將負責將馬楚島和其相鄰的凱瑞筎島(Kairiru Island)的日軍海軍和陸軍殘部集中起來,解除武裝,全部集中到馬楚島,以便澳軍監管。
上述文件之第二頁,是日軍佐藤四郎海軍中將對上述羅伯生少將命令的接受及相關細節之回應。
上述文件之第三頁,日軍佐藤四郎海軍中將對上述羅伯生少將命令的接受及相關細節之回應。
1945年9月14日,安達二十三中將應澳軍第6師師長羅伯生少將之要求,從其司令部駐地——位於中央山脈深山中的起蕊塢(Kiarivu)村,乘車返回維瓦克,準備與澳軍高級官員商談有關投降日軍集中安置的細節問題,因為前一天的雙方會議中涉及到一些問題需要他來認可。這是安達二十三中將正在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