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347)
2009 (550)
2017 (1)
2018 (5)
2019 (4)
2020 (2)
2022 (60)
2023 (92)
2006年,人類曆史上第一個癌症疫苗——宮頸癌疫苗問世,並於今年在全球上市。遺憾的是該項疫苗的發明者之一,溫州醫學院學子周健教授卻沒有等到這一激動時刻的來臨。本文特就周健先生與溫州醫學院的淵源進行記錄,並謹以此文獻給周健及他的家人。——題記
走近溫醫歲月中的周健
穀定英 施揚華
時間,看似兀自向前;時間,實則向來纏綿。故去的人,有的漸漸被人淡忘,有的卻時時讓人想起。文中的主人公在1999年英年早逝,但他在人間的軌跡卻並未因此戛然而止。以至他的名字銘刻在冰冷的墓碑上近十年後的今天,在我們的記憶中,卻仍如此鮮明。
他,曾是我們親密無間的兄弟;他,也是我們永存敬意的良師;他,是令世人矚目的學者;他,亦是我們心存感恩的校友。他,就是溫州醫學院1977級校友,子宮頸癌疫苗的發明者之一,周健教授。
“周健”,在中國是一個再尋常不過的名字,但在很多人心目中,這個名字的份量是如此之重。他為何讓我們如此懷念?很多年前就成為“世界村”村民的他,卻為何一直情念中國,心係母校?他的貢獻,又為何能從實驗室走向世界,真正造福人類?帶著種種疑問,筆者“走近”了他,這位在溫州醫學院歲月中留下不可磨滅印記的溫醫學子。
1977年,不尋常歲月中的一位尋常男孩
1977年,對今天的無數社會精英來說,那是人生中一個閃亮的坐標點。從彼時開始,中國多少求知若渴的青年人的命運就此發生改變。570萬青年正是在那一年,奔向各地考場,一圓自己求學的夢想。而杭州一位普通的學子周健,也正是這其中的一員。
一個清朗的午後,筆者撥通了杭州周健母親家中的電話,年過八旬的母親陳潔回憶起那時候的周健,記憶仍如此鮮明。當時的周健雖然家境不錯,但他卻不甘心整天呆在家裏為人修修電器,靠父母養活自己。於是他就跑去杭州無線電522廠當學徒工,每天賺8角錢的工資。但他沒想到,這個上班的選擇險些讓他的大學夢難圓。
上班沒多久,周健就得知高考恢複的消息,但最初打聽到的消息是:已有工作的人不能參加高考。為此周健很不平,沒曾想離考試僅有三個月時又得到消息可以考了,盡管時間匆忙,但憋了一股勁的他積極投入備考。由於當年廠裏的師傅都很喜歡機靈、勤快的周健,就同意讓他偷偷躲在圖書館裏看書,母親又幫他報了杭州三中數學輔導班,還在家裏找了家教。
努力沒有白費,周健順利地通過了初試。家人歡欣之餘,對周健向來要求較高的老父親建議兒子考浙大。但頗有主見的周健認為浙大門檻太高,為了穩妥起見,他在三個報考誌願中的第二項填寫了“溫州醫學院”。
當年全國的錄取總人數為27萬餘人,考試錄取比例約為29∶1,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高考競爭最激烈的一年,也是參加考試人數創紀錄的一年。張榜的日子到了,周健在激烈的競爭中走上了這條“獨木橋”,而“橋”的那頭,就是溫州醫學院。得知消息後的周健歡天喜地,他的大學夢實現了!然而固執的父親卻潑了周健一盆冷水,認為周健應該有一個更高的起點,於是建議周建放棄溫州醫學院,讓他來年再考,周健當然不情不願。
恰在此時,溫州的一個朋友來家裏玩,於是母親向這位朋友了解溫州醫學院的情況。溫州人當然不會說自己家鄉的學校差了,聰明的媽媽於是托這位朋友去做爸爸的工作,最終父親還是同意了周健的選擇。這一年,周健21歲。
每周不落“FOLLOW ME”
用“像海綿一般汲取知識”來形容1977級的學生毫不為過。周健和他的同學一樣刻苦學習,但同學們覺得他更注重英語的學習。那時的收音機收不到英語廣播,周健買了無線電元器件把自己的收音機改裝,居然能收到“美國之音”。從此,每天早晨六點,雷打不動,堅持不斷。後來,對麵的女生宿舍都把“美國之音”的前奏當作起床號了。為了學好英語,他又想出了一個辦法,跟著電視學口語。現為溫醫附二院院長的穀定英同學回憶,當時中央電視台有一個學英語欄目“Follow Me”, 可溫州醫學院找不到一台電視機,於是每個周末周健都步行去溫州第一百貨公司,跟著那個年代的稀有物——貨架上的電視機,站在櫃台前學習“Follow Me”。
現在溫醫附二院工作的陳波蓓同學說,其實那時的周健已經有非常明確的人生目標和理想,所有的努力付出正是他追求理想的一種必然積累。堅持,或許是這個青年最初顯現出來的特質,而這,也是成功者所必備的一種特質。
在這裏,他擁有了一生的朋友和愛人
作為一名幹部子弟,周健的家境較好。母親陳潔每個月都給周健30元的生活費,和其他同學相比,周健已算是小富翁了。但周健對生活的要求並不高,可他對別的同學卻總是很關心。同寢室的有些同學家境不好,他想直接給同學錢會傷人家的自尊,就常常買成飯票交給別人。周健喜歡交朋友,而且隻要是他認準的朋友,他都會真誠地相待。這份同學情誼,甚至在二十年後,還續寫了一份感人的演繹。
在溫醫,周健有一位好同學,九十年代初,已身在海外的周健和他失去了聯係。後來知道他在意大利打工,周健有機會去意大利開會,就翻找所在城市電話簿上所有中國餐館的電話,並一一打去尋找。這近乎簡單的方法裏蘊藏著的是一個朋友的執著,一個朋友的情義……直到1997年,周健才費盡周折找到了他。此次雖隻是匆匆一晤,但分別後周健總是盡己所能去幫助這位老友,這一切讓他至今難以忘懷。
而溫醫,也同樣為周健成就了一段美麗的感情。考入溫醫,周健邂逅了溫柔善良、活潑上進的同鄉孫小依。當時他們兩個選擇了相同的專業,班級也相鄰。孫小依的記憶裏,兩人的第一次交流是在一次郊遊時,小依一不留神腳下險些摔倒,而一雙有力的手緊緊地支撐住了她。這雙給人力量、傳遞關愛、創造未來無數奇跡的手的主人,正是周健。
“溫醫是我和周健感情連接的一個紐帶。”現遠在澳洲的周健夫人孫小依女士這樣說。每天早晨起來排隊做廣播體操時,就時常會出現這樣一幕,周健一米八幾的個兒,總是排在隊伍的最後頭,作操敷衍了事,小依就跑到周健跟前把標準動作示範給他看。看著認真做著動作的女孩,周健對她的關注也與日俱增。
第一次,周健偷偷將一張小紙條遞給成績優異的孫小依,紙條上寫著:我要在學習上跟你比,但我們互相不要影響。的確,大學五年,周健和孫小依一直在學習上互相勉勵,在生活上互相關懷。而他們的愛情,卻進行得如此“地下”。有一次,孫小依胃部不適,經常感覺肚子餓,周健知道後,就買來了一大箱餅幹捎給他,但上麵並未署名。所以,這一對悄然分享著愛情甜蜜的年輕人,直至大學畢業,班中大多數同學還不知潛伏著這樣一對戀人。這一對伉儷不僅日後感情深厚,而且在事業上也攜手同行,正是在小依一次次的親手實踐中,周健最終成功合成了HPV病毒樣顆粒。
求學路上,他繼續拾級而上
1982年,周健作為一名實習生在杭州醫院實習,當時正好有一個研究生招考的機會。周健作為一名溫州醫學院的畢業生,在這裏難免有一種被排斥的感覺,很多杭州同學都能就近得到老師輔導,周健雖苦於找不到老師,但他卻並未因此而變得沮喪。
每次在醫院值夜班的時候,他一有空就拿起來書來看。有時為抵抗襲來的陣陣睡意,周健想了一個近乎冷酷的辦法,他端來一盆冷水,一有睡意就將腳放進冰冷的水中,一激靈睡意全無。就這樣,周健順利考上了浙江醫科大學(現浙大)病理係,於1984年獲得碩士學位。而隨後,1987年周健獲得河南醫科大學病理係博士學位。
在河南就讀期間,周健開始致力於引起子宮頸癌的人乳頭瘤(簡稱HPV)的研究。在這期間,他的兩篇論文也得以發表在權威性的國際學術刊物上。1987年2月,《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媒體都相繼報道了他的研究成果。同年,周健獲得當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事業的風帆就此揚起,醫學神聖的殿堂,向這位溫醫學子真誠地敞開了胸懷。
隨後的日子裏,周健在海外的事業、生活都在他和夫人孫小依的攜手努力下,一切都非常順利。盡管國外的工作環境良好,但周健對溫醫歲月似乎總有一份驅不散的情結。而對於功成名就的周健來說,和千裏之外的溫醫人再續前緣,應該是當時的他最熱切的願望。
一位昔日學子的真誠回報
在周健的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時,他雖然身在國外,卻始終心係生他養他的祖國,時刻牢記哺育他成長的母校。“無論我們走到哪裏,從國內到國外的各個地方,周健總是最依戀溫醫,對那裏最有感情,他覺得雖然當時學校管理嚴格,但同學之間的感情來得特別純樸,雖然你離開那裏了,但總有一種力量讓你的心一直牽掛著那裏,讓你不舍得離去。雖然我們兩個都不是溫州人,但我們一致都把那裏當成我們的第二故鄉”,孫小依說,“也許這就是溫醫特有的人情味兒和凝聚力。”
溫州醫學院院長瞿佳是在1994年和周健再次相逢的。當年他在美國波士頓學習,當周健從別人處得知後,立即給瞿佳打電話,並給他寄來了芝加哥往返的機票。相逢的那一晚,兩位事業有成的老同學無意流連窗外的繁華世界,而是在賓館裏促膝長談,一夜未眠。這一夜的意義遠不止於再續老友情,一個更大的目標在那個燈火通明的房間裏悄然地形成。那就是:如何讓母校走進世界,讓世界關注母校。從那時起,周健就為溫州醫學院和澳洲布裏斯本昆士蘭大學醫學院建立起了學術聯係。1997年周健偕同Ian Frazer正式訪問母校及兩所附屬醫院,並從此建立起了長期科研合作關係。 周健不僅大力支持國內各院校學術研究,遠在澳州的他總是熱情地接待來自溫州的學者和教授,並自費安排吃、住、行,安排學術訪問和學習進修。1998年,他促成了溫醫和昆大“中澳留學生交換計劃”。當年參與此計劃的學生如今大多已成長為溫州醫學院兩所附屬醫院的優秀人才,各自在不同崗位上努力付出。一些曾經在周健實驗室學習和工作過的國內學者,現都已在學術上有所建樹。
目前,溫州醫學院院分子病毒與免疫研究取得了諸多可喜的成績,與昆士蘭大學合作開展的HPV相關疾病的免疫治療研究目前仍在繼續。得到周健幫助過的許多科研項目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並獲得了浙江省科學技術二等獎等多個獎項。在周健去世後,周健的合作夥伴、子宮頸癌疫苗的共同發明者、被評為“2006年度澳大利亞傑出人物”的昆士蘭大學免疫和代謝研究所伊恩?弗雷澤教授為了懷念周健,每年都會蒞臨溫醫訪問交流。
對周健為溫醫所付出的一切,無論溫醫的師長、同學甚至是從未謀麵的學弟、學妹們,都始終心懷感恩之心。
周健,溫州醫學院將永遠以擁有您這樣出色的學子而感到由衷的自豪!周健,您的同學將視您的情誼為人生中最美的財富;周健,您雖未曾親眼看到子宮頸疫苗的麵世,但科學的確因為您再一次造福整個人類世界……
————
穀定英教授,中國溫州醫學院附屬第二院院長
施揚華,中國溫州醫學院院長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