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國材其人
曾 靜
猶國材,字用儂,貴州省桐梓縣興隆鄉猶官壩(今重慶市萬盛區關壩鎮興隆村)人。生於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閏五月二十日。幼讀私塾,後就讀於遵義中學。1917年入貴州講武學堂學習。猶從戎後,在川、滇、黔軍閥割據混戰中,先後任排長、連長、營長、旅長、師長、軍長,直至1944年棄職賦閑,1950年病故。猶的一生,從一個側麵反映了辛亥革命後軍閥割據混戰錯綜複雜的關係和時勢的變遷。
桐梓係核心人物
1920年(民國9年),猶國材任貴州陸軍總部警衛團排長。後任黔軍何應欽第五旅連長。1921年,在同鄉江國璠策動下,率部投靠桐梓籍周西成旅,被委為營長。其後即追隨周西成征戰於川黔邊區。1923年,周西成組織“靖黔軍”揮戈返黔,猶國材與毛光翔、王家烈同時升任旅長。在當時川、滇、黔軍閥為爭奪權力而混戰的角逐中,周西成率部輾轉戰鬥,實力迅速壯大,1925年即控製了黔北、黔西北的廣大地區,形成以周西成為首領、以桐梓人為骨幹的軍人集團。猶國材成為該集團的核心人物之一,被列為周預為排定的集團領袖繼承序列“群(毛光翔名群麟),紹(王家烈名紹武)、佩(江國璠名佩璵)、用(猶國材名用儂)”之末。
1926年4月,周西成任貴州省主席,猶旅先行入省城接防。9月,廣東革命政府列編周西成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五軍,任命周為軍長兼省政府主席,取代興義係軍閥對貴州的統治。猶國材旋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五軍第二師師長,率部駐西路安順。第一師(師長王家烈,桐梓人)駐東路銅仁,第三師(師長黃道彬,桐梓人)駐北路遵義,第四師(師長皮德沛)駐南路獨山,第五師(師長侯之擔,桐梓人)駐赤水及敘永、古藺、古宋、永寧等地,教導師(師長劉仁權)、軍官訓練團(團長江國璠,桐梓人)、特科訓練處(主任郭惠昌)、憲兵營(營長趙開明)駐貴陽地區。同時,周西成上台後,在短短一個月內就改委了數十名縣長,安排了大批桐梓籍人相繼進入各級機構。習稱這一集團為貴州軍閥桐梓係軍政集團。
周西成入主黔政以後,為防止國民黨染指貴州,采取“聯桂拒蔣”策略,向桂係靠攏。1927年,兩廣首領李濟深分撥新從英國進口的槍械4000支給貴州,又令兵工廠為其趕製子彈1000萬發,另贈送大型電台一部。隨後,周派參謀長到兩廣,與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簽訂了《黔桂聯盟協約》。
1927年4月,蔣介石公開背叛革命。當月下旬,蔣介石電令貴州周西成去湘討共。周對蔣雖十分忌恨,但想借“討共”之機開疆拓土,“多占幾縣稅收,多養一些兵,”以壯大自己,稱雄西南。5月上旬,周命猶國材為“討共”總指揮,揮師入湘。當月25日占據洪江。繼而王家烈率一個師的兵力進駐沅陵,楊寅亮旅進駐桃源,車鳴翼旅進駐辰溪,周積善旅進駐芷江。不料楊寅亮旅旋遭駐常德湘軍熊震部攻擊,退回沅陵。車、楊兩部聯合進取漵浦,又遭湘軍陳漢章擊敗,陳乘勝進逼洪江,猶國材同駐芷江的周積善及車、楊兩部在湘軍的壓迫下,退回黔境,王家烈師也返銅仁。周夢想破滅。
內部紛爭
周西成戰歿 1929年4—5月,周西成率部與蔣介石授意、由龍雲支持的返黔奪取黔政的李燊第四十三軍作戰中,黔軍失利,周西成中彈戰歿,李部占領貴陽。蔣介石隨即明令李燊為貴州省主席。猶國材率部與毛光翔等退守烏江北岸,於是桐梓係頭目聚集遵義,在多數將領推舉下,由毛光翔代理二十五軍軍長,毛薦王家烈為副軍長,整頓部隊。7月初,猶國材率部協同毛光翔、王家烈反攻貴陽,將李燊四十三軍趕出貴州,桐梓係再執黔政。10月,南京國民政府正式任命毛光翔為二十五軍軍長兼貴州省主席。
蔣扶王倒毛 在遵義毛光翔被推舉代理二十五軍長後,曾在會議上當眾宣布王家烈為副軍長。毛進入貴陽後,怕王“難以駕馭,”有意扶持恭順聽命的猶國材,準備以軍事廳長的閑職安排王家烈。王心懷怨憤,率部離開貴陽,向外另謀發展。1929年冬,蔣介石又直接委任王家烈為“國民革命軍討逆指揮官,”令其率部赴黔桂邊境,以牽製李宗仁、白崇禧的後方。為穩住毛光翔,同時加授毛為討逆軍第六路總指揮。12月,王家烈率部離開貴陽時,毛光翔有口難言,隻得將計就計地令王開赴黔桂邊境後,“設法將賴心輝送走,並收複銅(仁)、鬆(桃)和溶江,”使王家烈順利進駐銅仁、鬆桃等地,取得了一塊擴充軍事實力,與毛光翔分庭抗禮的根據地。
1930年7月,南京國民政府軍政部長何應欽電令王家烈出去“會剿”紅軍,王率部佔領黔陽、洪江。次年7月,王又按蔣介石命令,與湘軍張亮基師聯合,到靖州、綏寧一帶發動對工農紅軍的圍剿。自是王控製了從黔東銅仁、鬆桃到湘西的黔(陽)、洪(江)一帶。以此,南京國民政府一次就賞其德造九子槍1000支,子彈20萬發。王又通過武漢綏靖主任何成浚,購進步槍2000支和子彈,大大擴充了軍事實力。蔣介石又每月撥發3萬元,湖南何鍵每月還奉令助餉2萬元,使王經費充裕,實力得到不斷加強。
王家烈勢力的膨脹,自然為毛光翔等部份桐梓係勢力所不容。王家烈率部開赴黔桂邊境時,毛光翔等人便有縱虎歸山之慮。1931年元月,貴陽盛傳“中央有令王紹武接毛軍事,何輯武主黔政之說。”毛光翔遂采取斷然措施,以猶國材取代王家烈職務,並以省主席名義,電令王家烈速輕騎返貴陽參加“整編會議”。王接電明知其詐,遂將計就計,變輕裝晉省為武裝進省,親率主力4個團及炮兵團、特科訓練處、獨立營等部,由洪江向貴陽進發。王家烈武裝進省與毛光翔爭奪黔政,迅即得到南京國民黨中央政府的支持。1932年2月,王家烈的部隊剛從洪江開抵芷江,國民政府軍政部即令:“升任王家烈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五軍軍長”。毛光翔雖然明知已無法維持其統治,仍授意蔣在珍師控製烏江以北,宋醒旅佔據鴨池河以西,猶國材師控製安順以西及盤江八屬,車鳴翼旅佔據銅仁、鬆桃、思南、印江一帶,意欲將王家烈圍困於貴陽,讓其知難而退。王家烈持以軍事優勢,又有蔣介石支持,無所顧慮。副師長柏輝章率領的先頭部隊,急馳貴陽城郊佔領各軍事要地。此時,桐梓係高層多數不願毛、王徹底破裂,以致係統崩潰。主張毛光翔退讓一步,“以總指揮的名義控製軍政,將軍長及省主席讓與王家烈,以保全貴州,保全係統。”毛光翔采納眾議,派猶國材、江國璠前往龍裏對王表示“歡迎。”1932年2月26日,王家烈率部抵達貴陽,毛光翔以第六路總指揮的名義,率大小官員到油榨街農林學校迎接。4月14日,南京政府“正式任命王家烈為貴州省政府主席。”猶國材升任副軍長,得滇軍龍雲支持,駐防割據安順黔西北一帶20餘縣。
王、猶之戰 王家烈借助非桐梓係勢力登上省主席寶座,為桐梓元老人物所不滿。王就任後,著手改組省政府,毛光翔當政時的委員除黃道彬一人蟬聯外,餘皆免職。一部分桐梓頭麵人物奔走聯絡,抨擊王家烈要“搞垮桐梓係,”“成立新二十五軍係統。”毛光翔即抓住時機,企圖利用“桐梓同鄉會”的力量,將已四分五裂的桐梓係集合於“反新二十五軍”的口號下,形成反王勢力。王家烈雖為軍長兼省主席,而毛光翔繼續保持其總指揮的頭銜,在軍事上,除王的直屬部隊之外,毛依然可以暗中指揮,使王難於駕馭。1932年8月,以毛光翔為首的原桐梓係集團與王家烈政權之間的矛盾加劇,於是拉開了桐梓係集團同室操戈的序幕。王部簡文波旅開抵鴨池河,與蔣在珍部發生激戰;猶禹九旅奉令將蔣在珍屬下宋醒旅趕出畢節。經過激戰,簡文波旅攻破蔣在珍防線,兵抵白臘坎,直趨遵義。正當王部全力進攻遵義時,駐安順的第二師猶國材部,於1932年11月24日迅速襲佔貴陽。王部回援不及,敗走榕江。12月初,蔣介石令猶國材接任第二十五軍軍長,暫兼代貴州省主席。
王家烈退回榕江後,收容整理部隊。1933年1月19日,王攻下貴陽,毛、猶倉惶敗走,城內一片紊亂,“被殺之兵滿城,而被劫之家亦不少。”王家烈攻佔貴陽後,重新恢複統治。4月8日,國民政府複任王家烈為二十五軍軍長兼貴州省主席,猶國材“毋庸暫兼代。”
經過這場混戰,王家烈政權政治上更加脆弱,軍事力量亦大不如前。圍攻安順的隊伍久戰不能取勝,不得不與猶國材的第二師進行談判,讓第二師順利撤退。猶國材敗走雲南後,“得蔣介石十萬重金之助,又得蔣密滇龍助猶攻王之電“。經過整休,猶國材在雲南龍雲的支持下,於1933年4月,分3路舉行反攻,回駐盤江八屬,與王家烈形成相互製約的局麵。
桐梓係集團的內部紛爭,除自身利益矛盾衝突外,與蔣介石進行的分化瓦解也密不可分。蔣采取這種分化瓦解之策,不斷削弱各地方軍閥的實力,為乘虛而入創造條件。
蔣控製貴州與王、猶堵截紅軍
王、猶之戰後,王家烈與反對他的部隊明爭暗鬥之際,1934年5月中旬,賀龍率領的紅三軍,由彭水進入貴州,6月底在黔東地區建立了新的革命根據地。王家烈十分恐懼。他一麵“電呈中央,請立飭川湘鄂各軍協剿”,同時召集親信會商製定進軍黔東方略,通過何知重、黃道彬等要員的斡旋,於1934年8月底與猶國材舉行了“關嶺會議。”王對強手猶國材作妥協讓步。雙方商定:猶國材的6團兵力交王統率,當即開赴黔東、湘西一帶與紅軍作戰;王家烈則讓出省主席一職畀猶代理,並保舉猶國材為剿“匪”總指揮。會後王電國民黨中央政府以示“一致團結,奮發效命。”
“關嶺會議”後,王家烈下令駐印江、德江的黔軍5個團,由旅長李成章指揮,向黔東特區發起進攻。9月28日,在“木黃戰役”中,紅三軍將黔軍擊潰,繳獲大量軍用物資。在此之前,紅六軍團也於9月上旬進入黔境。王家烈急回貴陽召開緊急會議進行防剿部署,指示財政廳向國民黨中央政府要求經濟接濟。還分別致電湖南何鍵、廣西李宗仁、白崇禧派兵入黔“協剿”。
不久,何鍵和李、白分別派代表到築與王家烈會商“剿赤”辦法。還捎來李、白所獲信息和建議:“李、白接上海密電,紅軍主力將離開江西,蔣介石必將借追剿紅軍的機會,派中央軍進入西南各省,奪取政權,”“李、白建議,滇、黔、桂三省出兵,在黔桂邊境的黃沙河一帶防堵,壓迫紅軍主力向湖北秭歸、巴東方麵渡江北上,以免蔣介石一箭雙雕的陰謀得逞。”王同意李、白的意見。
就在黔、湘、桂軍閥加緊糾合之際,紅六軍團於9月20日兵分兩路進至黎平。後在甘溪與桂軍相遇,因寡不敵眾,主力被截成3段,陷於黔、桂、湘24個團的包圍之中,紅軍采取“靈活的遊擊動作,”轉戰於石矸、江口、印江一帶,跳出了包圍圈,10月下旬,紅六軍團的各部在鬆桃、印江等地與紅三軍會師。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由於在反擊蔣介石發動的第五次反革命圍剿時失利,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紅一方麵軍撤離江西中央蘇區根據地,開始戰略大轉移,進行長征。由於湘桂軍閥均懼怕蔣介石借追剿紅軍翦除異已,染指各自所控製的地盤,因此,都采取“保境守土,驅逐為上”的“送客式的追擊”策略,使紅軍很快突破了蔣介石所部署的4道封鎖線。由於形勢的變化,中央紅軍放棄了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原定計劃,改變進軍方向,由湖南通道轉向統治力量較弱的貴州。
蔣介石立即向湘、黔、川各省發出堵截紅軍的“筱電”,命令王家烈以甕洞沿清江河上遊至黎平,經中潮至洪州,為其守備區,於錦屏、黎平兩地,設置有力部隊相機堵擊、阻擊入境。為了達到消滅中央紅軍於西南腹地的目的,並進而控製西南,擯除地方勢力,蔣介石將嫡係薛嶽部、黔軍王家烈部、桂係廖磊部歸入何鍵“追剿軍”總部統轄,仍以薛嶽為前敵總指揮,迫使王家烈納入蔣的統一指揮之下。
王家烈接蔣介石電令後,經反複酌量,終於“決定執行蔣介石的命令,一麵盡量給紅軍以打擊,使早日離開黔境;一麵相機同兩廣聯係,保存實力,以圖生存。”1934年11月上旬,王家烈在貴陽召開有猶國材、侯之擔在內的高級軍政人員會議,落實防堵計劃。確定以二十五軍主力各部集結黔東各縣防堵紅軍。12月13日,王趕赴馬場坪督戰,仍任命猶國材為“貴州全省剿匪總指揮,”促其所部迅速出動,又命副軍長侯之擔派兵集中施秉、黃平,沿烏江布防。派第一師師長何知重為“貴州全省剿匪副總指揮”,往施秉指揮前方各部。
為配合王家烈的防堵部署,蔣介石急令湘軍劉建緒部趕赴黔東,在烏江東岸一帶布防;又電令原在川鄂邊境的徐源泉部,往四川酉陽、秀山一帶圍堵。同時,還令其嫡係薛嶽部的吳奇偉、周渾元兩個縱隊(軍)尾隨紅軍,兼程向貴州跟進。
由於桐梓係軍閥內部矛盾,猶、侯兩部行動遲緩,直到12月中旬,黔軍各路仍未能抵達指定地點,而王家烈的主力部隊被紅二、六軍團牽製在銅仁一帶,實際上趕到黎平、錦屏一線阻擊紅軍的隻有何知重直屬的兩個營、周芳仁的兩個團和一些民團。
中央紅軍在王家烈趕到馬場坪的前一天,前鋒部隊已抵達黔東南黎平城下,黔軍及民團倉惶迎戰,一觸即潰,紅軍勢如破竹,突破清水江後,迅速攻克錦屏、劍河、施秉、台拱、鎮遠、黃平、餘慶等縣城,31日,直抵烏江南岸。
慘敗與桐梓係瓦解
當時駐守黔北、川南一帶的,是二十五軍副軍長、兼教導師師長、川南邊防司令侯之擔。王家烈在貴陽召開防堵紅軍會議上,委侯任貴州剿匪後備總指揮,令其防堵烏江北岸及黔北地區,許以將紅軍逐出黔境後,由侯主黔政。會後,侯調集其13個團的全部兵力駐防黔北各地,親率6個團集結於烏江。在各主要渡口設重兵扼守。侯部吸食鴉片為甚,號稱步搶加煙槍的“雙搶兵”。侯自恃兵多將廣,天險難攻,終朝吞雲吐霧,臥吸鴉片,隻待成功。
1935年元旦,紅一軍團二師抵臨烏江江界河渡口。次日上午即發起進攻,未克。3日上午,紅軍再次強渡,戰至下午,突破封鎖線。隨著江界河渡口的攻克,黔軍侯部土崩瓦解,向後潰退。“雙搶兵”丟的滿路煙槍。一個所謂“三八式連長”(他一連人都是三八式槍,是侯之擔的衛隊)受了重傷,其士兵用繩子捆起他手腳四肢,像抬豬一樣抬著走,結果在半路上抬死了。
中央紅軍渡江後,乘勝追擊,不停地攻擊前進,於元月7日晨佔領遵義城。同時紅軍右路占湄潭,綏陽,中路占桐梓城和川黔邊之鬆坎,擊敗川軍廖澤旅。數日之內,侯之擔部先失烏江,後丟遵義和整個黔北,敗奔赤水。1萬多人的部隊損失過半,大部份槍彈被紅軍繳獲。
當侯之擔部在烏江北岸與紅軍激戰之時,尾隨紅軍入黔的“中央”軍吳奇偉、周渾元兩個縱隊到達施秉、黃平、鎮遠一帶。這時王家烈見紅軍入黔後並未指向貴陽,希冀紅軍隻是越境而過,自己剩下的有限力量,不敢再與紅軍較量。在紅軍突破烏江,挺進黔北之際,王家烈同猶國材回到貴陽“取觀望態度。”
就在這時,薛嶽約王家烈、猶國材等人在重安江會麵,確定“平越、黃平、餘慶一帶防務,由中央軍負責,黔軍則移至貴陽附近,側重清水江及開陽方麵防務,堵‘匪’西竄。”但是,事後薛嶽並沒有在平、黃、餘一線展開兵力,而是派其主力直取貴陽。打破了王家烈守住貴陽、保全實力的夢想。他不得不派猶國材等赴前線指揮,幾乎全部黔軍被逼上與紅軍作戰的黔北第一線。
紅軍擊敗侯部後,並未前進,在遵義、桐梓、湄潭、綏陽休養兵力12天。召開了遵義會議。
在此期間,蔣介石調集西南地區各路軍閥部隊共150多個團、40餘萬人的兵力,企圖從川南、黔北、滇東、湘西4個方向實施合圍。
中央紅軍在毛澤東指揮下,抓住戰機,於“土城戰役”後一渡赤水,由四川的敘永,古藺轉入雲南紮西。根據敵人主力大部集結川黔邊境,黔北之敵相對薄弱的情況,旋又決定“停止向川北發展,”避實就虛,揮師掉頭東進,回師黔北,“消滅貴州、四川、雲南以及蔣介石的追剿部隊,”首先打擊戰鬥力最弱的黔軍王家烈所部。
2月18、19兩日,紅軍分別從太平渡、二郎灘渡赤水河,25日再一次攻佔桐梓。王家烈立刻由貴陽趕赴遵義坐鎮指揮。駐遵師長柏輝章急令旅長杜肇華率劉鶴鳴團扼守婁山關。26日拂曉,紅軍向婁山關發起進攻。經激戰,紅軍攻克婁山關。當日在婁山關即與由遵義向婁山關攻擊前進之王家烈部兩師人接觸。王部幾次仰攻婁山關,均被紅軍守軍擊退。紅軍派大部由兩翼包抄王軍之後,攻佔王軍背後之遵桐馬路上的板橋鎮,截斷王軍歸路,而婁山關之紅軍亦居高臨下進攻王軍,王軍不支,被4方包圍,兩師人大部繳槍,小部潰散。紅軍當夜佔領遵義。聞王家烈出走時隻率師長柏輝章等隨從數人。此仗實使王家烈傾家蕩產。次日,自貴陽前來增援王部的薛嶽所部由吳奇偉率領的兩師人(不知王敗得這樣快),在遵義受到紅三軍團和紅一軍團包圍夾擊,大部份被繳槍。吳軍全部輜重盡為紅軍所得。
紅軍在遵義戰役勝利之後,駐重兵於遵城西南60華裏的鴨溪,引誘薛周兩軍及川軍決戰,薛周兩部及川軍均小心異常,不輕易進攻。紅軍幾次在赤水河兩岸引誘決戰,薛周兩軍均不前進,隻小心地構築碉堡。紅軍即急行軍乘隙偷渡烏江,擬向南威脅貴陽。紅軍南渡烏江,即思入川,但紅軍則故向東,佯攻甕安、黃平。待南京軍東向及滇軍出滇而向貴陽時,紅軍忽然向西南插入貴陽,竟由貴陽與龍裏之間通過,以佯攻貴陽姿勢,而以主力佔領定番(今惠水)、長寨、紫雲等縣城。
紅軍佔領長寨之後,軍委的戰略方針是迅速渡過北盤江向雲南前進。紅軍十一團在佔領廣順城第二天,接到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政治委員楊尚昆搶渡北盤江的直接命令:“十一團為先遣團,於明日十二時趕到北盤江,控製渡河點,並架設浮橋”。“同時,佔領白層河渡河點,掩護全野戰軍渡河。”在到達北盤江以後,即由藍參謀長率領十一團第一營經孔明墳沿江而下佔領白層,控製白層渡河點,以便軍事委員會直屬隊與第五軍團及其他部隊渡河。
白層是北盤江的重要渡口,為貞豐、興仁的門戶,常駐有重兵把守。在黃昏以後的時候,第一營到達了白層。所有的渡船與商船都停泊於彼岸,為猶國材之一營派兵看守著。河水深不可測,自然也就不可能徒涉了,並且由河岸到貞豐城要經過一個山口(從大山中間鑿了一個口,好像城門一樣),這就增加了紅軍渡河的困難。
“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機關槍架起來打了再說。”藍參謀長這樣向田營長說。
“啪!啪!啪!……”
河對岸的敵人並沒有還槍,隻是把卡子以及河岸的燈光完全弄熄了。敵人並沒有什麽動靜。於是紅軍休息下來了。除在沿河布置警戒外,還到處征集架橋材料,準備拂曉強攻。
“報告!”一個小哨的排長向田營長報告情況:“河中間過來了一隻船,不知道做什麽的!”
大約是晚上10點鍾以後了,守白層的敵軍營長懾於紅軍的聲威,不敢與戰,派了他的副官來辦交涉。探聽紅軍的行動。
“隻要過河,什麽都不要!”這是紅軍向副官提出的。當然還是帶著些外交式的客氣。經過以實力作後盾的宣傳之後,得到了這樣的結果:把船給紅軍渡河,借路給紅軍過。
“究竟我們為什麽……”那副官多少帶著些不好開口的樣子,但他終於說出來了,“上級有命令,就是這樣的過去,似乎不大好,還是假打一下吧!”
半夜的時候,渡船一隻一隻地從河的對岸搖過來了。同時間對岸敵軍(似乎也是友軍了)的燈光也燃起來了,但那燈光慢慢地向這邊移動了。紅軍也就不客氣地駕上船一船一船地渡過去,依約假打了幾槍。紅軍就在這樣“還是假打一下吧!”的情況下安然地渡過去了,白層的渡河點就這樣控製在紅軍之手。
紅軍渡過北盤江,並佔領貞豐、安龍、興義等縣城。此種機動,確出蔣介石意料之外,而當時滇軍4個旅已入黔,南京軍、川軍、黔軍、滇軍,均落於紅軍之後,紅軍反得乘空入滇,一路無阻,到處繳獲少數滇軍之槍械,佔領滇中許多城市,截斷昆明通黔的幾條汽車路。紅軍入滇目的本在渡過金沙江,故即分兵兩路入滇:主力則佔沾益、馬龍、尋甸、嵩明而直逼昆明;而另一路則先在滇黔邊境吸引黔滇軍,曽擊敗猶國材之5個團,乘勝入滇佔宜威東川兩府,後直趨巧家縣而渡過金沙江。紅軍主力逼進昆明,雲南全省震動。但紅軍目的並不在占昆明,而是引誘滇軍不向金沙江邊而急援昆明。同時紅軍原定在交西渡(亦名絞車渡)口渡過金沙江,但為迷惑追軍而故意西佔祿勤、武定,更西進而佔元謀,由元謀北上至龍街佯作渡河。這一調虎離山之計,使追軍周渾元和滇軍、湘軍將全部進剿部隊,均趨元謀。而紅軍卻全部在交西渡無阻礙地渡過金沙江。龍街之佯渡部隊,亦由捷徑趕回交西渡。紅軍在金沙江邊安然渡了9天9夜。待追剿部隊折回交西渡,紅軍已全部渡過金沙江,完全跳出數十萬敵軍圍追堵截的圈子,實現了北渡長江的目的。
中央紅軍離開貴州,“剿共”戰事告一段落。王家烈的黔軍經蔣介石一再推向第一線作戰,損失殆盡,蔣介石即逼王下野。1935年4月6日,王家烈辭去貴州省主席職。4月底,蔣介石即在報上公布免去王家烈二十五軍軍長職務。桐梓係軍閥對貴州長達10年的統治即告結束。二十五軍各部被蔣介石分編為5個師,直接歸蔣指揮,後又將這5個師調離貴州,分散駐紮。猶國材所部被改為一二一師,原猶部參謀長任師長。7月中旬,蔣介石令駐黔綏靖公署劃全省為4個綏靖區,猶國材任第四綏靖區指揮官。隨後,猶即被免去本兼各職,調南京陸軍大學高級班學習。1936年1月,猶被授銜為中將。1939年,軍政部委猶為軍政部駐西安辦事處主任。1944年秋,猶奉調赴重慶軍政部。抵重慶後,遂棄職返遵義賦閑。1950年農曆10月病故於貴陽。故前,中國人民解放軍貴陽市軍管會薦猶國材為西南行政區軍政委員會委員及貴州省政協副主席人選,因病未到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