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347)
2009 (550)
2017 (1)
2018 (5)
2019 (4)
2020 (2)
2022 (60)
2023 (92)
“大溪檔案”的來龍去脈
田子渝
上個世紀60年代末期,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尼克鬆出於美國大選和美國全球戰略的需要,開始調整美國遠東戰略,即實行與中國由對抗到聯合的戰略轉變。這對台灣當局來講無疑是晴天霹靂。1968年台灣當局將在美國執教的曆史家梁敬錞招回台灣,開始撰寫《史迪威事件》。1971年7月22日,就在尼克鬆將訪華《公告》發表的第六天,台灣“中央社”報道了《史迪威事件》出版的消息。該書是蔣介石借史迪威事件揭露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蔣(介石)矛盾,利用曆史來抗議美國政府出賣“老朋友”的一種方式。出於這樣的特殊政治目的,梁敬錞經蔣介石“特許”,充分利用“大溪檔案”,並且第一次公開在注釋中注明許多第一手資料來源於此。從此“大溪檔案”露出冰山一角。
1972年2月尼克鬆以美國總統的身份訪問了北京,打開了中美關係的大門。幾乎與以上同樣的目的,台灣當局特別批準日本主流媒體《產經新聞》編輯委員古屋奎二組成一個班子,到台灣桃園大溪,查閱 “大溪檔案”,據此寫出《蔣總統密錄》,於1974年8月15日至1976年12月29日在《產經新聞》上連載。隨後《中央日報社》出版了中文本,共15冊。由於“大溪檔案”主人在中國現代史上的特殊而十分顯赫地位,因而“大溪檔案”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但這批原始資料長期由“總統府機要室”負責管理,屬於高度機密,內容不為外界所知,因而變得十分神秘。
1995年8月14日台灣《聯合報》於頭版頭條刊登了《大澳檔案解密,年底前對外開放》的新聞,一時成為眾所注目的焦點,在海內外引起轟動。事實上直到1997年2月26日“大溪檔案”才正式開放。在此前後,一些曾參與檔案保管、整理的學人和人員寫文章加以介紹,終於撩開了“大溪檔案”的神秘麵紗。
“大溪檔案”是蔣介石個人收藏的文卷,所以也稱“蔣中正檔案”,資料始於1923年止於1975年。最先是蔣介石個人保管,1925年9月,檔案主人將重要文稿交由毛思誠先生整理保存,其後保管者有陳布雷、俞國華、毛慶祥、周宏濤等。檔案基本上隨著主人的遷徙而行動。1949年春,蔣介石下野後命令將檔案轉移到上海。5月15日,又將這批檔案與中央銀行的庫存黃金一道由中字號105號登陸艇運往台灣,初在高雄由台灣銀行代管。
1949年6月21日,蔣介石自高雄至大溪鎮,下榻頭寮賓館。該鎮位於台北市西南,桃園縣東南方15公裏處,其山明水秀與風光文物使其成為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小鎮。頭寮賓館在鎮東南,外觀簡樸素靜,館內有鬆、柏、梅等樹木。往東一公裏便是慈湖,由於有山有水,其美景極似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氣候宜人,給蔣介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於是指示將檔案移送頭寮賓館。1950年2月成立“大溪檔案室”,設立編案、事略、保管三組,從事整理及編案工作,分為黨務、政治、軍事、中日戰爭、經濟、財政、外交、國際、教育、交通、社會、“防共”、“剿匪”、特件等14類,由許卓修主其事,這批檔案因收藏地而得名。
1953年8月,該檔案主管單位為“總統府機要室”。1979年7月,“大溪檔案”遷至台北市陽明山“陽明書屋”,與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合署分室辦公。1981年10月“大溪檔案室”改稱“資料庫”。1995年2月,“國史館”奉命接管“大溪檔案”。“國史館”由副館長朱重聖負責,組成專門班子,從4月7日開始到5月23日止,分12次點收,直到8月才全部清點完,計有440箱之多,在台北縣新店市北宜路二段406號“國史館”之季陸樓(即檔案大樓)辟專室妥存至今。
“大溪檔案”內容廣泛,體係完整,總計4200冊,273000件,堪稱是一部中國現代史的縮影。按其性質來分,有“蔣中正籌筆”、“革命文獻”、“特交文卷”、“特交文電”、“特交檔案”、“領袖家書”、“文物宗譜”、“蔣氏宗譜”、“照片影輯”和其他類等10項。所謂“蔣中正籌筆”內容多半為蔣介石的函電或諭令,共291冊,17864件,拓影本135本,起於1923年8月,止於1972年6月。所謂“革命文獻”內容以及曆史事件為主題所編輯成卷的記錄報告和函電等,共167冊,拓影本219本,攝影本64冊,概述合訂本40冊,17861件,起於1923年8月,止於1952年4月。所謂“特交文卷”內容多為蔣介石對政軍情勢的規劃,包括親批文卷和交擬稿件兩種,共72冊,5709件,起於1927年1月,止於1964年8月。所謂“特交文電”內容多為蔣介石部屬及各地呈送的報告,共436冊。所謂“特交檔案”內容為蔣介石下屬呈報的電文及蔣介石所作的批示等,分成分類資料和一般資料兩種,共1081冊,106590件,起於1926年,止於1971年。所謂“領袖家書”有原件12冊,拓影本17冊,合計29冊,起於1926年11月,止於1969年12月。所謂“文物圖書”包括印信、印章、印譜、任狀及證書、勳章及紀念章、稿本及刊本、書畫、書籍、輿圖、及其他文物10類。其中,印信(章)33方,印譜4冊,特派狀、證書12件,書畫13幅,勳章、紀念章17個,稿本、刊本458冊,書籍328冊,輿圖10卷,其他13件。“蔣氏宗譜”計有7套48冊。“照片影輯”共計照片輯集243冊,照片67卷,照片底片16櫃23732袋,縮影29卷。起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止於1986年。其他類包括:蔣介石事略日記115本,文電登記簿94本,圖書雜類約350本,宋美齡相片5冊,宋美齡遊美紀念冊,其他若幹。
“國史館”將“大溪檔案”建立全宗號、分類立宗、編製目錄、排列、縮微和清理後,本著“人民有知的權利”,於1996年底先開放了“蔣中正籌筆”中的北伐戰爭時期的檔案。次年(1997年)2月,“大溪檔案”正式開放,凡是台灣地區年滿20歲以上的公民,及合法人境的境外人士,隻需填寫“國史館閱覽檔案申請表”,經核準後即可參閱,“國史館”除了提供檔案原件外,還可提供微卷、電腦影像,及複印本等。此外有三種情況的檔案沒有開放,一是根據國際慣例,尚未滿30年的檔案;二是屬於個人隱私的資料;三是所謂涉及高度機密的檔案。
同時“國史館”“為了進一步提升服務,減省閱覽者的舟車之勞”,充分發揮檔案管理的應用功能,成立了編輯小組,進行資料整理出版,分圖書版、光碟版,以及進人網絡。這方麵的第一個成果就是1998年10月出版的“蔣中正檔案目錄”(籌筆),全套資料共二冊。16開本,1300餘頁,120餘萬字。時間起自1923年8103月5日,終止1972年6月23日。目錄排序按時間先後為準,分別“編號”、“冊次”、“目次”、“檔案內容摘要”、“時間”,及“微卷代號”,共附有“重要人名索引”、“重要地名索引”、“關鍵詞索引”、“有關人物字號對照表”等。
“國史館”還將“蔣中正檔案目錄”(籌筆)和“蔣中正文物目錄”製成光碟。後者係依重要曆史事件排序編篆而成的重要文獻匯編,分成四個時期,每個時期又分成許多曆史專題,分別將相關之重要手稿、函件、電文、輿圖等加以匯編而成,計167冊,16680件,時間自1921年7月至1952年4月。此外,台灣方麵利用“大溪檔案”編印了(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1978年)、(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1981年)、(西安事變史料)(2982一1986年)等。
眾所周知,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在曆史上有過兩次合作,兩次分裂。因此“大溪檔案”除了對民國史研究有重要價值外,也是研究中共黨史的一個十分豐富的資料庫。由於政治和曆史原因,大陸除極少的學者曾瀏覽過這批資料外,多數中國現代史、中共黨史的學人和相關研究機構對此所知很少。當前台灣地區典藏檔案的“國史館”、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館、“史政局”等,已將30年前的檔案解密,筆者於2002年4月到5月作為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訪間學人,到台灣搜集有關中國現代史的資料,查閱了“大溪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國史館”和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館,給予了幫助。筆者因此深有體會,建議有關學術機構應象重視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那樣,組織學人到台北,從以上單位搜集有關資料,必將極大地推動大陸的中國現代史、民國史、中共黨史和海峽兩岸關係史的研究。
[田子渝:湖北大學法學院教授]
原載:《民國檔案》200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