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憶中的舊日廣西風貌
黃旭初
廣西位置在中國大陸的南瑞,地處邊陲,從前交通不便,居民和中原各處很少往還,社會風習自多殊異。但自抗日戰爭起後,長江各省人士避難入桂的甚多,社會受其影響,起了若幹變動。近年經過無數次反覆,變化更大,舊時麵目,或已全非,惜無機會目睹比較,近承台灣一位鄉親借閱民國廿五年南寧出版的「廣西一覽」,其中一章為社會,圖片很多,瀏覽一過,仿佛重入桃源,挑起無限回憶,因撰是文,列於春秋。
當年被視為苗蠻之地
廣西的社會,因環境及曆史的關係,和別省社會的情形不無大同小異之處。就經濟說,廣西僻處邊遠,山荒地瘠,交通困難,生產技術簡陋,人口分布不均,兼受變亂影響,以致農產不豐,工商不振,物質上特感窘迫,經濟狀況較為貧乏。政治方麵,因廣西在昔被視為苗蠻之地,叛亂無常,每加征討,則兵禍連年,一經平複,又必厲加壓製,政治窳陋,自屬難免;自清末以入民國,亦複戰爭頻仍,雖於政治製度有所改革,然社會秩序常呈紊亂狀態。教育不振,一般民眾知識低下,固步自封,少與外界接觸,社會思想較為封建,進步遲緩,文化略低。惟廣西民性的強毅團結,足為中華民族命運所係。因自秦代初入廣西的即為軍隊,其後曆代征蠻,都以隨征將士留戍,軍人性質,悍勇為尚,遺族繁殖,相傳成風;複以地僻人稀,苗漢各異,團結意識,較為強固;自清代末葉,此種民性反應在政治方麵的,隨處可證。自民國二十年後,當局力倡窮幹苦幹的精神,克服環境,發輝正軌的偉大社會力量,秩序因以安定,建設漸有進展,社會基礎日趨穩固,社會改革逐步實現,在當時成為中華民國最有朝氣最有希望的一部份,這是廣西社會優點的表現。
太古時代的衣食住行
廣西社會的經濟條件既薄,人民的生活自然簡單。農民中產的,年不過三五十元的生活費用,粗食布衣,茅簷矮屋,安步當車,作息在田園山林間,渾渾噩噩一如太古時代。東南部人多地少,還刻苦耐勞,西北一帶卻地廣人稀,略事勞作已可溫飽,因多怠惰習氣,一遇災禍,便輾轉谘嗟,束手無策,故當時政府以移民政策為當務之急。
一般日常的衣食住行,自然絕無奢侈。衣不過蔽體禦寒,在閉關時代,自種棉、麻,自事紡織,供被、帳、衣、履之需,種薯莨、藍靛以作染料。複以經濟條件,勞作環境,常終年赤腳,嚴冬僅著布鞋。兒童多穿舊絮,裸露腿股,抵受風霜侵襲,隻在新年和喜誕時才見著新衣。窮人常衣不蔽體,更談不到被、帳,夏夜燒草冒煙以驅蚊,冬則燒柴燃炭以取暖,情形雖苦,尚足自給。自從外貨輸入,農民因便而懶,不複紡織,繁盛之區,幾乎不知棉麻的用處,偏僻地方也已用洋紗製衣。食隻是充饑,因做體力勞動,多是一日三餐,東北、東南、中部農民,普通日食米飯一餐,粥和雜糧一餐,粥外雜以小麥雜糧。惟農忙雇工則常食米飯兩餐,粥食一、二餐不等。早午兩餐多食薯芋。菜蔬不過青菜、頭菜、木薯、蘿卜、瓜、豆之類。平日少肉食,年節、宴會、欵待親友時才有。
省的西部、西北、西南地帶的生活更簡單,食品多以雜糧為主,竟或有終年食玉蜀黍的,逢年節墟期才食米飯。因省內習慣食米,以食雜糧為苦,如過長江以北,則日常食品多為雜糧,要其終年食米,或竟不慣了。
農民住處,殊為簡陋,普通築牆蓋瓦,或架籬披茅,多是基矮地濕,窗小氣悶,光線不足。以地域論,東南一帶多瓦屋,西北一帶多茅屋。閉塞地方極少建築畜舍,尚有樓上住人樓下住畜的,間有人畜同居一屋的,嗣因政府厲倡衛生,始逐漸改革了。
至於行的方麵,用以代步的,水上隻有帆船,陸地隻有牛車,又因車輪未加改良,為防損路麵,禁止牛車在公路行駛,農民的儉樸困苦,可謂非常。鄉村農忙時期,兒童也須幫助勞作,三四歲以上的兒童,體未健,力未足,但對輕微事物,己需貢獻其勞力於生產,兒重也樂於幫助大人。鄉村農戶,每以種植所得,直撥運往城市、墟場出賣,較之轉售商販,獲利稍厚。但此種買賣生活,非如商販的常業,隻在農產品收獲後臨時售賣,以換取家中生活上的必需品而已。
工人生活,辛勞不下於農民,每日工作多在十二小時以上。工資最高的如機器工人,月入可得四十元;最低的如各縣的飲食業工人,月僅五、六元;普通工資,如煙葉、皮鞋、織席、土木等業,均在每月十三、四元以內,但多由店主供給膳宿。公營工業,多是每日工作十小時,最高工資可達百元,這指特別技術工人,若是學徒和普通工人,工資多在十元至二十元左右,女工則多在十元以內。苦力工人,因工作不是固定,月入五、六元至十數元不等,平均工人家庭的收入,常不敷支出。
至於商民,因經濟活動,生活略好,然以商業不景,持籌握算,亦屬節儉異常。行商小販,則與普通農工相等。小販在城市中各行都有,如布疋、飾品、油醬、水果,以及其他日用品等都是其販賣品。物品售價較店鋪稍廉,因小販資本微薄,設備簡單,又無何種開銷,且係求售性質,貨物不能停留,故必價廉而速脫。普通小販,每日獲利三、四角至二元不等,其情況較好的,除個人生活外,尚可供給家用一部份。
公務員蔬食布衣,表現其廉潔生活。婦女絕少豔裝奇服,在政府力倡節約之下,國貨灰布衣服,成為廣西的服裝特色。自民廿年後生活程度雖逐步增高,但城市與鄉村的差別並不大。
人民的業餘生活向屬枯燥,嗣經政府提倡民眾體育,每縣設置公共體育場以供人民的業餘活動,他如國術、遊泳、劃船等等,尤其雷厲風行,每逢舉行比賽,民眾參加的異常踴躍。
民間娛樂以舞獅為最
在鄉村中,除節期外,沒什幺娛樂事項。以後因政府破除迷信,廟會遊行,酬神唱戲隨著減少。而普通節期,除各家增添酒食之外,也少公共娛樂。依照舊時習慣,年節為民間的共樂時期,在廣西無論城鄉,都有舞獅之舉。此外,各紀念日遊藝會,以及江湖遊唱賣藝等,也是民眾藉以娛樂的事。電影院、戲院隻邕、梧、桂、柳等大城市才有,且須經過嚴格審查才能表演。至煙、賭、娼,均規定區域,並科重稅,實行寓禁於徵政策。酒樓、茶館,凡較大的縣城多有開設。公共體育場、中山公園,每縣必有其一。西南邊縣尚有一種「歌墟」,乃民間特殊的娛樂方式,要為愛情的集合場,但不普遍。
民間每屆新年,由團體或個人臨時組織,舉行舞獅慶祝。獅係用竹木紙膠製頭,中空,形貌獰惡,彩色斑斑,後綴布製身尾。舞時一人持頭,一人持尾,作昂偃起伏諸般姿態,頭轉尾隨,雜以鼓樂,觀眾燃紙炮擲獅為戲,炮聲愈密,舞興愈濃。獅隊出發,必以旗燈火把為導,燈上寫著「瑞獅」或「醒獅」名稱。
慈善團體募捐賑災的宣傳,或商家廣告的宣傳,每作遊藝形式,巡行街衢,扮演各種故事,鼓樂喧闐,雖係宣傳作用,伹其形式頗足供眾人的娛樂。
端午節的龍舟競渡,民國二十四年曾在南寧城東門外津頭村、埌邊村間的南湖舉行。湖由築堤範水以資灌溉而成的人工湖,外通邕江。近水居民多識水性,對遊泳、劃船技能嫻熟,政府因勢利導作此提倡,觀眾很感興趣。
迷信神佛與養妾蓄婢
儒、釋、道三教為社會普遍信仰。過去各縣城無論大小,都建立有孔廟,以後各處重倡尊孔,春秋丁祭,一仍舊禮。釋、道的信奉,除僧、道尚分別何者為釋、何者為道外,普通人隻一律看做神來信奉,故信大士的也拜老君,施道侶的也齋僧尼。惟僧道在廣西境內殊不多見。人民信神似頗虔篤,凡古木岩石之下,幾案庭階之旁,以至船頭車尾,無論城市鄉村,常見信香簇簇,紫煙繚繞。自民廿以後,省內廟宇多已改為學校、鄉村公所、及其他公共處所,或因年久失修而成廢墟,祈神拜佛風氣已日漸減少。此外,回教僅客旅者的小組合,天主教、耶穌教信奉的卻不少。耶穌教在一八九六年於廣西境內創宣道會,總機關設在梧州白鶴山,省內大小城鎮中多有其傳道機關。有耶教廣西宣道會華人省聯會,係華人信徒自創的,也設在梧州。
風習的變易,與文化發展有密切關係,普通習俗當然無異於各省。地方雖苦,而養妾蓄婢風氣尚盛。女子習慣勞作,其生產能力不弱於男子。婚喪祭祀,多沿古禮。在政府厲倡節儉、破除迷信之下,虛糜怪誕之風,由改良而漸歸消滅了,近更倡行集團結婚,風習為之一變。至於買賣人口,女子不落家等陋習,均在取締之中。
廣西婦女的勞動風尚,實為中國女界的特色。鄉村女子出嫁時,母家粧奩有預備水桶的,嫁後第三日,新娘即操井臼,要去擔水,以表示其能力。田園間和家庭內的工作,以及山野樵采、碼頭挑抬、船戶搖櫓劃槳各事,全屬女子的能事。以後省內實施自給政策,男女同視為生產分子,並無分別。桂西地帶,地廣人稀,工人難雇,有些工於計算的土財主,竟多蓄妾以為代替,較之雇工更覺利多,不隻是子嗣的生產者,兼是財富的生產者了。
進展神速的衛生運動
從前閉塞的廣西,常亙百數十裏而無醫藥,真有所謂自生自滅的情勢,人民的醫藥知識,誠不足道。民廿以後,凡百設施,漸上軌道,衛生行政,進展頗速。政府一麵藉圖畫文字或口頭的宣傳,灌輸人民衛生常識,一麵用行政力量,督促人民講求衛生。在各大埠中,已設立省立醫院,舉凡關於清潔、保健、防疫以及衛生的調查統計等事,無不視為建設要政。至於各縣,則醫院或區鄉鎮村街醫務所、屠獸場、菜市、公廁、鼠箱、垃圾箱等的設置,以及防疫注射、施種牛痘、撲滅蚊蠅、取締不潔飲食品、禁售危害藥品等等,都經積極籌劃與設施,並舉行各種衛生運動及清潔衛生健康比賽,以示倡導。當時的廣西衛生,較之十數年前,可說是大有進步。
當時各大埠的省立醫院,已具規模,舉梧州省立醫院為例:該院在民國廿一年九月改設於梧州西街,設院長、醫務主任各一人。醫務分內科,外科、皮膚花柳科、產婦科、兒科、眼耳鼻喉科及X光室等。年支經常費六萬五千餘元,臨時費五萬元,另巡回隊經常費二萬七千餘元。巡回種痘隊經常出發各縣工作,遠至來賓、上林、隆安各縣。
各大埠尚有慈善團體、教會設立的醫院。如南寧的福生醫院、普濟留醫院、紅十字會,均是慈善性質贈醫贈診留醫留產的中醫機關。南寧的小樂園醫院、梧州的思達醫院,均是教會所設,對貧民每日或施少時間的低費診療。
關於衛生尚有兩點可稱述的:一是廣西省立醫學院無論本科、專修科、助產班、護士班的學生,均一律免費,由省政府供給膳宿,畢業後在本省服務,不得自由開業,以期將來新醫學能實施於各城市鄉村。二是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總司令部的廣西軍醫院,位於南寧南門外淩鐵村,設備完全尤過於廣西省立醫學院的附屬醫院,留醫門診不分軍民,隻軍人眷屬半費而已。
團體組織與尚武精神
在舊社會中,最有地位的團體首推慈善,如各種善堂、養濟院、育嬰堂、孤兒院等,此類救護機關,全省早已有四十餘所。至若農會、工會、商會、婦女會、救國會等等,均各有其完善的組織。其中以工商團體為最多,全省工會已有八十六所,會員二萬餘人;商業團體二百八十餘所,多為縣、鎮商會及各同業公會。他如俱樂部、同樂會、戲劇社、體育會、息訟會、消防會、防空會、風俗改良會、合作社,以及各種學會、研究會、青年團體等,都由黨政機關指導督促,或直接興辦,而依次發展改善。由於民團政策的推進,即窮鄉僻壤,也都從事團體組織,如墾荒、造林、水利、消防、綏靖,舉辦公耕及農民借貸等公益社團的組織,都有相當的進步。
中國社會,向稱一盤散沙,但廣西民性獨富於團結精神,故凡一切集會,民眾都能遵守時刻,踴躍參加,秩序井然。至如其他比賽會、展覽會等等,也都表現出民眾的集會意識。因此,各軍政首長對建設上的報告或宣示,召集民眾聽講時,大家無不樂從;建設的推進,政令的施行,因而俱易敏捷收效。這也可說是廣西社會優點之一。
每屆雙十,省會各界在南寧公共體育場舉行國慶紀念大會,民眾整齊熱烈的情形,觀者讚歎。登台演講的,男女學生均有,興高采烈。
廣西為發揚民族尚武精神,獎勵國術起見,曾在民國二十五年元且,舉行全省第一屆國術運動大會,由省黨部、省政府、第四集團軍總司令部、各軍師司令部、各民團區指揮部、精武體育會、國術研究社各派代表一人組織籌備委員會,負責籌備一切進行事宜。報名參加的六百七十餘人。節目有拳術(成人對擊、童子對擊、女子對擊、扶南縣八十七歲張老拳師表演)、短棒比賽,女子太極拳團體表演、女子籃球比賽、網球比賽(男子單打、女子單打、男子雙打)、鋼軍隊隊員摔角表演等等。因元旦有黨政軍職員、軍隊、學生、民團在南寧飛機場團拜,行閱兵式及分列式,南寧第一次集團結婚新人七對假座省黨部禮堂舉行的儀式,所以國術運動大會開幕典禮一月二日才於民眾運動場舉行,開始比賽。每日前往參觀的萬餘人,為空前盛舉。至十七日閉幕,並頒獎巡行。
以上所述,皆為抗戰以前的廣西風貌,近年經過無數次反覆,變化更大,舊時麵目,或已全非矣。
原載:《春秋》雜誌總第293期(1969年)
網上見:博訊www.peacehal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