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共軍侵入與發展
1.共軍改編與參加抗戰
民國二十六年七月八日,抗戰開始時,中共毛澤東、朱德、彭德懷、賀龍、林彪、劉伯承、徐向前等,聯名上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稱:「紅軍將士,鹹願在委員長領導之下為國效命,與敵周旋,以達保土衛國之目的。」【95】九日,彭德懷、賀龍、劉伯承、林彪、徐向前、葉劍英、蕭克、左權、徐海東等統兵人員,又聯名上電蔣委員長聲稱:「我全體紅軍,願即改名為國民革命軍,並請授命為抗日前鋒,與日寇決一死戰。」【96】十五日,中共發表「團結禦侮宣言」【97】。二十三日,中共發表「為日本帝國主義進攻華北第二次宣言」,支持蔣委員長(七月十七日)廬山談話【98】。八月九日中共軍總司令朱德隨周恩來抵南京謁蔣委員長,商對日軍事【99】。並向國民政府及蔣委員長保證效忠【100】。二十二日,軍事委員會任命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彭德懷等職務。中共宣言服從國民政府,參加抗戰【101】。二十五日,朱德、彭德懷等通電就職。同日軍事委員會正式發布命令,將中共部隊收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彭德懷為正、副總指揮。轄一一五師林彪、一二○師賀龍、一二九師劉伯承。總兵額二萬人。並派參謀人員,指導對日作戰【102】。歸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指揮【103】。九月六日改編完成,自陝北移向晉北、晉東【104】。中央政府每月補給法幣六十三萬元【105】。九月十二日改稱第十八集團軍【106】:其編製、人員如後:
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朱德,副彭德懷,政主任任弼時,副鄧小平【107】,參謀長葉劍英,副左權。轄三師,直屬砲兵團團長武亭。與陝北警備旅蕭勁光,全軍共三二、○○○人。
第一一五師師長林彪,副聶榮臻,政主任羅榮桓,副蕭華,參謀長周昆。轄兩旅四團及師轄獨立團楊成武(副黃永勝),由原紅軍第一方麵軍第一軍團,第十五軍團,及第七十四師編成。全師約一四、○○○人。
第三四三旅旅長陳光,副周建屏,政主任蕭華,參謀長陳士渠(孫毅)——六八五團楊得誌(副梁興初,政主任吳法憲),六八六團李天佑(副兼政主任楊勇);獨立團張國華。
第三四四旅旅長徐海東,副程子華,政主任黃克誠,參謀長韓振紀(盧紹武)——六八七團韓先楚(政主任康誌強);六八八團陳錦秀(田守堯)。
第一二○師師長賀龍,副蕭克,政主任關向應,副甘泗淇,參謀長周士第。轄兩旅四團及騎兵團康健民,由原紅軍第二方麵軍和陝北紅軍第二十三、二十八軍,獨立第三師,及赤水警衛營編成。全師約六、○○○人。
第三五八旅旅長彭紹輝,副張宗遜,政主任張平化(達誌),參謀長李天開——七一五團王尚榮,七一六團賀炳炎(黃新庭、副廖漢生,政主任楊秀山)。
第三五九旅旅長王震,副姚喆,政主任袁任遠,參謀長李仲英(唐子奇)———七一七團劉轉連,七一八團龍時光。
第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副徐向前,政主任張浩(民國二十七年一月改鄧小平)、副宋任窮,參謀長李達。轄兩旅七團,由原紅軍第四方麵軍第四、三十一軍,陝北紅軍第二十九、三十軍,陝甘寧獨立第一、二、三、四團,及紅軍第十五軍團騎兵團編成。全師約八、○○○人。
第三八五旅旅長王宏坤,副王維舟,政主任謝富治,參謀長陳伯鈞——七六九團陳錫聯,七七○團張才千,獨立團鄒國厚。
第三八六旅旅長陳賡,副陳再道。政主任王新亭,參謀長周希漢——七七一團徐深吉,七七二團葉成煥,獨立團吳成忠,補充團孔慶德【108】。
以上是共軍在抗戰初期發展之種子部隊,實際上也是中共當時的全部武力。
2.共軍進入與初期發展
中共軍接受改編,是依據洛川會議決議。該次會議另一重要決議是:當日軍進一步深入,戰局逆轉與混亂時期,中共軍即應單獨行動,以山西為基地,分散冀、魯、豫、熱、察、綏各地區發展,並以獨立自由的遊擊戰,在敵後爭取民眾,擴大武力,建立根據地【109】。因此,民國二十六年十一月八日劉伯承即開始建立以太行山為依托的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同月冀晉豫省委成立,以李雪峰汪書記【110】。十二月五日聶榮臻在河北阜平成立「晉察冀邊區政府」,轄北嶽(冀西)、冀中、平西、冀東四軍區【111】。民國二十七年十二月晉冀豫軍區成立,倪誌亮為司令員,王樹聲副司令員【112】。至民國二十九年四月,劉伯承「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在榆社成立。轄太行、太嶽、冀南、冀魯豫四軍區【113】。現將在冀察二省者,略述於後:
冀南:民國二十七年一月五日,共軍第一二九師東進支隊由陳再道率領首先進入冀南,三月十五日宋任窮率騎兵團,四月二十六日徐向前率七六九團到達南宮。六月十日,王新亭率七七一團到冀南永年、肥鄉、成安。十二日,一二九師新擴編三八五旅在冀南成立,旅長陳錫聯,政委謝富治。轄兩團一支隊。二十八日中共整編冀南部隊,計轄新一團,獨立旅,東進縱隊第一~八等八個支隊,及一個獨立團。八月十四日,中共冀南行政公署成立,楊秀峰主任,宋任窮副主任兼冀南軍區司令。副司令王宏坤。從此與鹿鍾麟在冀南發生激烈鬥爭【114】。
冀中:民二十七年四月一日,中共成立冀中臨時政府,受「晉察冀邊區政府」聶榮臻節製。十二月十日,賀龍調七一五團李井泉由大青山開赴冀中,二十二日賀龍率一二○師主力亦進入冀中,與中共第三縱隊呂正操(副孟清山)配合發展。民國二十八年二月十三日,冀中軍政委員會及冀中總指揮部成立,賀龍任書記與總指揮。四月彭德懷留冀中代賀龍指揮。六月賀龍回深縣,並攻擊河北民團張蔭梧部【115】。
冀西(北嶽):此一地區為中共晉察冀邊區政府根據地,中共平型關戰後不久,聶榮臻率一一五師獨立團、騎兵營等兵力進入,以山西五台山為中心,經河北阜平向冀西發展【116】。
冀東:民國二十七年七月十日,中共令宋時輪、鄧華支隊開赴冀東、平北,配合地方遊擊隊李運昌建立抗日根據地。稍後,宋時輪任第四縱隊司令員,並建立冀熱遼軍區,然因宋時輪、李運昌不合,宋以老共幹想編併李之地方部隊,迫宋調回平西整訓。冀東隻留下李之地方部隊【117】。
共軍經大力發展後,自民國二十八年八月,至二十九年五月,其第十八集團軍正規部隊及此一地區遊擊隊為二○四、四九九人。槍八二、七七三枝【118】。在冀察二省占半數以上,其分布如後:
中共中央總部在陝西延安,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部在山西潞城,警衛部隊在山西屯留。副總司令彭德懷在冀南指揮。
第一一五師林彪,陳光(代),官兵二四、○○一人,槍一三、五三五枝——山東東平;第三四三旅陳光——山東肥城,第三四四旅徐海東——山西屯留,獨立支隊陳士樞——山西汾陽,挺進縱隊蕭華——河北樂亭、慶雲,津浦支隊孫繼光——山東德縣,永興遊擊支隊曾國華——河北寧津、南皮。
第一二九師劉伯承,官兵三○、○八一人,槍一六、二四三枝。由山西進入冀南南宮。第三八五旅陳錫聯——冀南威縣,第三八六旅陳賡——山西黎城。青年縱隊殷海洲,副徐吉深,第一、二、三團,於悉林、陳子斌、李維禮——冀南。
第一二○師賀龍,官兵二六、三○四人,槍一四、四六六枝——河間、任邱,第三五八旅盧東生,冀中、津南、晉北;第三五九旅陳伯鈞——河北沙河,山西廣靈。第一、二、三支隊楊家瑞、孫春榮、王寶山——冀中,挺進縱隊司令蕭克,第一支隊鄧華,第二支隊宋時輪——冀西北【119】。
甲、晉察冀軍區聶榮臻,政委舒同,約二萬人。民國二十六年十二月成立。率四支隊:第一支隊楊成武——滿城,第二支隊郭天民——五台,第三支隊陳漫遠——曲陽,第四支隊熊培壽(伯濤)——靈壽、豐山【120】。(日本資料稱獨立第一、二、三、四、五、六師,楊成武、趙而廬、王勤忠、陳漫遠、趙侗、鄉華。誤。)【121】。轄四軍區。
⑴ 北嶽(冀西)軍區:聶榮臻,與晉察冀軍區同時成立。
第一軍分區楊成武,副高鵬,政主任羅元發,轄一、三、六、二五、二六、三四團,遊擊第一、二、三支隊。在易縣、淶水、淶源、定興、徐水、蔚縣、陽原、廣靈、靈邱、渾源十一縣活動。
第二軍分區郭天民,政委趙爾廬(陸)。轄山西五台等七縣。
第三軍分區黃永勝,副詹才芳,政委王平。轄第二○團,遊擊第一、二、三支隊,在阜平、行唐、滿城、新樂、唐縣、完縣等六縣活動。
第四軍分區陳正湘,副葉長庚,政委劉道生,轄第五團,特務團,教導團,正新行靈遊擊支隊,平井獲遊擊支隊,在平山、獲鹿、井陘、正定、靈壽五縣活動【122】。
第五軍分區,已與第一軍分區合併。
⑵ 冀中軍區:呂正操,副孟慶山,政委程子華。民國二十七年六月成立。直轄第三縱隊呂正操(兼),約一三、七○○人。回民支隊馬木齋,政委郭陸順(轄三大隊)——滄縣,獨立第三支隊趙玉崑——定興,高士一——雄縣。
第六軍分區趙承金,副王長江,政委曹(樊)複兆。轄冀中警備旅第一、二、三團,第一六、二一團,在晉縣、趙縣、深縣、槁城、束鹿、欒城、寧晉七縣活動。
第七軍分區於權臣,副崔文憲,政主饒同國。轄第一七、二二、三一團,在定縣、安國、安平、深澤、無極五縣活動。
第八軍分區常德善,副徐榮,政委王達晉(王鴻誌),轄第二三、三○團,抗日第三團,在大城、河間、交河、饒陽、武強、青縣、獻縣七縣活動。
第九軍分區劉子奇(後孟慶山)、政委魏洪亮。轄第一八、二四、三三團,在安新,清苑、高陽、任邱、博野、肅寧、蠡縣等七縣活動。
第十軍分區朱占魁,政委帥榮,轄第二七、二九、三二團,在新城、容城、固安、永清、新鎮、文安、霸縣、雄縣八縣活動。
⑶ 平西(冀察熱)軍區:蕭克、政委伍晉南,參謀長程世萬,民國二十七年十二月成立。轄第六、七、八、九、十團,平北遊擊支隊,平西遊擊總隊。在北平西北及熱、察邊區活動【124】。
⑷ 冀東軍區,初為洪麟閣,據說洪為青年黨人,被中共所害。後改李運昌(日文稱李雲昌,或李雲長),副包森,民國二十九年四月成立,轄第一、二、三團。陳群(陣亡),包森、單德貴。在遷安附近活動【125】。
以上包括晉西北、察南、冀察熱邊區,及冀省滄縣、正定、井陘以北地區,縣治一○八個,人口二千五百萬【126】。物產豐碩,有山地根據地及平原遊擊區,是聶榮臻的發展地區。
乙、晉冀魯豫軍區劉伯承,政委鄧小平,民國二十九年八月成立。軍事上分「晉冀豫」、「冀魯豫」兩指揮單位,分轄太行、太嶽、冀南、冀魯豫四軍區。
⑴ 太行軍區劉伯承,政委鄧小平,與晉冀魯豫軍區同時成立。轄五軍分區。僅一個半軍區在冀省。
第一軍分區秦基偉,政委郭一峰,轄第一一旅第三一團,在元氏、讚皇、臨城、內邱、順德、沙河六縣活動。
第二軍分區範子俠,政委賴隔發,在山西壽陽地區。
第三軍分區陳希廉,在山西榆社地區。
第四軍分區石誌寺(本),在山西黎城地區。
第五軍分區皮定均,政委魯瑞林。轄第一二旅三四團,在河南武安、林縣、涉縣三縣及河北邯鄲、磁縣活動。
⑵ 太嶽軍區薄一波。此一軍區是薄一波帶閻錫山「犧牲同盟會」十二個團兵力叛變後投共,民國二十八年九月成立。直屬部隊為決死第一縱隊。初轄三軍分區,後增至六軍分區,皆在山西太行山之西。非本文討論之範圍,故從略。
「太行」、「太嶽」軍區為「晉冀豫軍區」指揮係統,全區五十九縣,人口七百萬。
「晉冀豫軍區」指揮係統,全區一一八縣,人口一千八百萬【127】。分「冀南」、「冀魯豫」兩軍區:
⑶ 冀南軍區陳再道,政委宋任窮,政主劉誌堅。民國二十七年八月成立。直轄東進縱隊陳再道。民國二十九年七月成立,轄五軍分區:
第一軍分區丁先國,政委劉光明,轄新九旅,在大名、成安,及河南臨漳活動。
第二軍分區吳成忠,政委王貴德,轄第四旅,在高邑、柏鄉、堯山、南和、隆平、钜鹿、平鄉、任縣活動。
第三軍分區張維翰,副趙海楓,轄新八旅,在邯鄲、永年、曲周、廣平、肥鄉及山東邱縣等地活動。
第四軍分區楊鴻明,政主孫王明,轄新七旅,在冀縣、威縣、新河、南宮、廣宗地區活動。
第五軍分區朱程,副葛黃齊,轄新七、八旅一部,在阜城、武邑、衡水、棗強、故城、景縣活動。
⑷ 冀魯豫軍區,原為一一五師三四四旅改編第二縱隊楊得誌根據地。民國二十九年九月成立魯西軍區,三十年八月兩軍區——冀魯豫,魯西——合併。此一軍區在山東、豫東及蘇北(隴海路以北)。僅第三軍分區在濮陽以南【128】。
以上包括山西東南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山東東部,及江蘇隴海路以北地區,共一七九個縣,人口二千五百萬人【129】,為劉伯承發展地區。
3.中共地方組織及武力
民國二十七年一月十日,聶榮臻、宋邵文、胡仁奎等在阜平組「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成立邊區政府,同年四月一日,呂正操在安平組冀中政治公署,然後隨軍事進展,發展成晉東北、察南雁北、冀西、冀西北等政治公署。同年八月一日,楊秀峰、宋任窮在南宮組冀南政治公署,經三年軍事發展,至民國三十年七月三十一日,組成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由楊秀峰主席,薄一波、戎伍勝副主席,轄冀南區、冀魯豫區、太行區、太嶽區四政治公署,及二十六個行政督察專員區【130】。
共軍在冀察兩省最盛時期為民國二十九年六月,在河北省一三七縣市局,中共有九十六縣派有縣長,占六九·五六%,察哈爾省二十縣市局中,亦有七縣派有縣長,估三五%。當時中共在各省派縣長情況是:陝西二十縣,甘肅九縣,綏遠五縣,山西六十一縣,山東七十縣,河南十一縣,江蘇五縣,安徽十四縣,連同冀察二省共二九八縣【131】。冀察占三四·五六%。中共是黨政軍不分的。抗戰時各行政督察專員有自己的武力,各縣有保安營,人數在數十人至數百人不等,隨各縣活動。並在鄉(鎮)、村(裏)設武裝委員會,指揮民兵,控製兵源。現將冀察兩省行政係統及地方武力分述於後:
(一)、晉察冀邊區政府,阜平。主席宋邵文【132】、副胡仁奎、秘書處長婁凝光、民政處長胡仁奎、財政處長宋邵文、教育處長劉奠基、實業處長張蘇、司法處長蔣自立、工作實驗團長劉容。
行政委員會委員:聶榮臻、呂正操、宋邵文、胡仁奎、婁凝光、孫誌遠、張蘇、劉奠基、李傑庸。轄:
⑴ 晉東北行政區宋邵文兼,轄五台等八縣,皆在山西東北部,故從略。
⑵ 察南雁北辦事處王裴然,蔚縣,轄:蔚縣李文傑;寧涿淶聯合縣魏國源; 應縣杜蕙;渾源董閑愁;靈邱高文鬱,廣靈齊殿選,及萬全、懷安、陽縣、天鎮、陽高、大同、山陰、懷仁等縣。
⑶ 冀西政治主任張蘇,易縣,轄:四行政督察專員區:
A.第一區陳一帆,駐易縣。轄:易縣鄭雲同;徐水崔希默;滿城楊作霖;定興王士元及淶源。
B.第二區張衝,駐唐縣,轄:唐縣張衝(兼);定縣李桂林;阜平馬叔乾,望都劉錫山;完縣宋致和。
C.第三區邵式平,駐平山,轄:行唐權哲民:平山邵式平(兼);靈壽高文青;正樂(正定、新樂)曹孟良:井獲(井陘、獲鹿)朱自平。
D.第四區徐樹平,駐淶水,轄房(山)良(鄉)徐樹本(兼);涿(縣)淶(水)佟旭野;昌(平)宛(平)焦若愚。
⑷ 冀西北政治主任公署,設在山西西興縣,轄四行政督察專員區,共二十四縣,全在山西省境內。故從略。
⑸ 冀中政治主任呂正操,駐安平。轄五行政督察專員區:
A.第一區呂正操(兼),駐深縣。轄:青縣崔葆琚:南皮王道和:滄縣丁潤生,獻縣馬光鬥;武強張玉田:深縣趙孟旭;饒陽邱清哲;安平張曉周;建國(新設)胡雲初。
B.第二區王文平,駐蠡縣,轄:蝨縣範菊秋;安國範淩霄;博野安誌毅;清苑郭昌實:定縣郭拓;無極李誌仁。
C.第三區仇文友,駐河間。轄:任邱馮映民;河間王念基;文安鹿一夫;大城趙晴波;靜海馬春潭;雄縣高清源。
D.第四區崔鄂壽,駐容城。轄:新安李士曾;高陽張博古;安新李杭剛;容城張全榮:肅寧郭烱:徐水劉萍。
E.第五區李鳳林,駐覇縣,轄:覇縣馮姑民;新城尚峰;永清胡春航;固安周濤;安次陳德鳳。
(二)、晉冀魯豫邊區政府,主席楊秀峰【133】,轄冀南、冀魯豫、太行、太嶽四區,其中僅冀南區在河北境內。
冀南政治主任楊秀峰,南宮,轄:六行政督察專員區:
A.第一區嶽一峰,駐臨城,轄:臨城崔於義:讚皇趙進揚:高邑李存仁;元氐薑紀五:井獲(與冀西第三區平分)吳彤錫:寧晉貝仲達:及晉縣、樂城、趙縣、槁城、束鹿。
B.第二區楊秀峰(兼),駐邢台,轄:內邱宋乃寬;邢台陳夢祺;钜鹿胡震;平鄉張華宜;南和張子毅;柏鄉朱林森;及任縣、隆平、堯山。
C.第三區唐哲明,駐曲周。轄:沙河張君英:及廣平、成安、邯鄲、肥鄉、永年、雞澤、曲周。
D.第四區宋任窮,駐南宮,轄:南宮宋任窮(兼);及清河、威縣、廣宗、新河。
E.第五區劉建章,駐阜城,轄:阜城孫振五;棗強郭魯;東光孫子權;景縣孟信甫;冀縣胡步三;衡水賈殿閣;武邑李鬆青;及故城。
F.第六區邢仁甫,駐寧津,轄:慶雲邢仁甫(代);鹽山劉坤【134】。
民國二十九年八月二十日至十二月五日,中共在冀察晉三省發動曆時三個半月的「百團大戰」【135】。藉著抗日之名,將許許多多的地方部隊或抗日遊擊隊調往平漢路以西山區作戰,乘機收編或吞並。引發兩次日軍「大掃蕩」,經此次戰鬥後,共軍在數量上已顯著減少,但品質增高,原被收編或吞並的部隊,有不少富家子弟,帶私槍參加遊擊隊,此時見苗頭不對,且離家遙遠,多棄械潛逃返鄉。使中共在堅苦中得到槍械補充。
國軍退出冀察兩省後,共軍雖在該地區發展,然日軍與偽軍發展更為快速(詳下章),且將鐵路、公路、河川等交通線全部占領並控製,各種交通工具暢通無礙。共軍受到國軍的防備抵製,及日偽軍的強力掃蕩及對山區的經濟封鎖——自民國三十年三月二十九日至三十二年十月八日,先後五次「治安強化運動」,使其發展趨於萎縮。尤其冀東幾乎被「肅清」。彭德懷曾稱:「此一階段為敵後鬥爭最艱苦階段」。【136】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大量移用東南亞、南洋與澳州。民國三十一年七月後,中共再度恢複活動,然進度甚緩,至民國三十四年一月,在冀察兩省始見活躍。
4.勝利後之共軍分布
民國三十四年,日軍敗局已定,中共乘日軍縮小防衛圈時,大肆活動,進攻各邊遠地區城鎮,至抗戰勝利前,八月十日,中共延安總部連接發出六道命令,指揮各軍挺進——遼、吉、熱、察、綏等省。解放區(中共占領區)各軍區部隊,均須向本區所屬範圍之敵(指日偽軍及國軍)展開猛烈反擊,占領城鎮及交通要道,迫使敵人投降【137】。十四日,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劉伯承命令各軍區迅速擴大解放區,擴充野戰軍,準備打擊平漢、同蒲鐵路北上的國軍【138】。故日本一投降,內戰即開始。當時共軍變化甚大,擴張快速,僅將抗戰勝利時中共在冀察兩省兵力分析於後:
(一)野戰部隊:第十八集團(中共自稱第八路軍)第一一五師陳光(八旅二十二團);第一二○師呂正操(五旅十七團):第一二九師劉伯承(十五旅四十八團);第一○九師許光達(三團);新一師薄一波(三旅九團):新二師韓鈞(三團);新三師戎伍勝(三團);新四師唐任民(三團);新五師劉少卿(四團);暫一師續範亭(三團);騎兵師曹開誠;留守兵團蕭勁光(五旅十五團);合計十二師,三十四旅,一二二團,一五七、五○○人。初在冀南者僅劉伯承三旅九團:
⑴新四旅王金山盤據東明、滑縣;⑵ 新五旅徐壽清盤據沙河、磁縣;⑶ 新七旅趙基恒盤據磁縣、安陽【139】。
民國三十四年十月下旬,當共軍劫擊沿平漢路北上之孫連仲軍時,劉伯承一二九師主力約四萬人及新一師、新二師、新三師進入冀南大名、邯鄲地區。
(二)軍區部隊:
⑴ 晉察冀軍區,聶榮臻、蕭克,民國三十四年十月底總部由阜平移張家口,(十一月五日,在張家口成立察哈爾省政府,張蘇為主席),指揮軍區:
A.冀熱遼(冀東)軍區李運昌。轄:
第十四軍分區詹才方,遷安;
第十五軍分區蔣達,樂亭;
第十六軍分區曾輝(曾先林),撫寧;
第十七軍分區張鶴鳴,撫寧;
第十八軍分區田心,遵化。
發展(擴充中)部隊:冀察挺進軍蕭克,第一旅周仁傑,第五旅曾誌福,第七旅楊玉山,第九旅詹大南,第十二旅王子川,第三十旅張書,新十三旅王遵邦;及第二、三、八、十三、十四、二二旅,第二師,新六軍一部,與二十五個獨立團(各主官姓名待查)。此番號多而兵力有限之共軍,正從冀東向熱河、東北急進。九月六日曾先林率六百餘人,自錦州到瀋陽,十六日李運昌亦到瀋陽,十日之內,瀋陽集結近五萬人【140】,多無槍械。
B.冀中軍區楊成武,沙城,轄:
第六軍分區王長江,轄三一、四○、四四區隊(團),占深縣;
第七軍分區於權臣,轄三二、三六、四五區隊(團),占安平;
第八軍分區孔慶自,轄三九、四一區隊(團),占河間:
第九軍分區韓偉,轄三四、四二區隊(團),占任邱;
第十軍分區劉炳彥,轄三五、四三區隊(團),占文安。
發展部隊:獨一旅王道,及第二一、三一、三二、七五、七八、七九、八二等七個團,及新六軍一部。占勝芳,向天津逼進【141】。
C.冀察(平西)軍區,郭天民,改趙二冷,宣化,轄:
第一軍分區□□□,轄第一、三、六、二○、二五、二九團,占易縣;
第十一軍分區陳正湘,轄第七、九團,占平山;
第十二軍分區譚國漢(翰),轄第十、四一團,在北平之西北,逼進北平,亦兼任北平指揮部指揮官。
第十三軍分區曾克林,轄十一、十二、十三團,占察南。
發展部隊:第六、十一、十三、十九、二八旅,隨冀察軍區活動。
D.晉冀(冀西)軍區趙爾陸,山西陽高。轄:
第二軍分區鄭天民,轄第四、十九、三四團,占晉東北;
第三軍分區黃永勝,轄第二、十八、二四、四二,騎一團,占望都;
第四軍分區鄭華,轄第五、十七、二二、二六、三○、三五、三六團、特務團,及第八、九區隊,占淶源;
第三軍分區羅光發,轄第五團,雁北支隊,占雁北。
發展部隊:第三旅馬龍(第一、十、十二團),第四旅陳仿仁(第五、六、十一團),補充第一、二團【142】。隨冀西軍區活動。
⑵ 晉冀魯豫軍區劉伯承,副滕代遠、王宏坤,政委鄧小平,副薄一波、張際春,參謀長李達,邯鄲。指揮部隊:
第一二九師劉伯承,第三八五、三八六旅陳錫聯、陳賡(第七六七~七三二團),新一~十三旅:韋傑、趙濤、於克勤、王金山、徐壽清、王近山、趙基恒、張維翰、桂幹生、範子俠、尹光炳、陳再道、江乃貴、第一~三九團,及直屬騎兵團,砲兵團,特務團,共四十八團。
新一師薄一波——三旅九團,新二師韓鈞——三團,新三師戎伍勝——三團,第十七師王阜盟——三團,獨立第四、五旅杜似津,王蘊瑞,第八五旅陳錦林,及第五、八、十六旅。
指揮軍區:
A.冀魯豫軍區:宋任窮,占邢台,兼指揮冀南軍區。
第一軍分區劉誌遠,轄第一、二、三團,占束鹿;
第七軍分區王來華,轄分區部隊,占柏鄉;
第八軍分區馬木齋,轄回民支隊,占臨漳;
第九軍分區趙承金,轄第十六、二一、二二團,南進支隊,占新河。
第十軍分區張耀偉,轄第十九、二○、二一團,占阜城;
第十一軍分區王錫玉,轄十、十一、十二團,占鹽山;
第十二軍分區桂於生,轄第二○、二六團,占大名。
B.冀南軍區王宏坤,副杜義德。
第二軍分區杜義德,轄第十、二五團,占高邑;
第三軍分區張維翰,轄第二二、二三團,占永年;
第四軍分區雷紹康,轄第十一團,占威縣;
第五軍分區趙義京,轄十、十六、二五、二七團,占衡水;
第六軍分區鄒國厚,轄第十九團、特務團,占濮陽。
C.太行軍區劉伯承,李達(代),兼指揮太嶽軍區。
第一軍分區秦基偉,轄第三一、三二團,占元氏;
第二~八軍分區:曾紹山、呂瑞林、唐天際、傅傑、宋鳳洲、皮定均、黃新友,在太行山之東南,晉豫境內。非本文研討之範圍,故從略。
D.太嶽軍區陳賡,轄第一~五軍分區:蘇魯、王金山、李述應、雷學楊、孫定國,在太行山西北晉境【143】。從略。
各軍分區與行政區相互配合,大量擴軍【144】征糧,作為全麵叛亂,奪取政權的準備。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