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雄風

有所思,有所感,從曆史的時空中來,再回到曆史的時空中去。
個人資料
正文

十九路軍的重建與再次解體 / 陳智傑

(2009-02-14 04:46:58) 下一個


十九路軍的重建與再次解體

陳智傑


        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因積極參加上海抗戰和發動福建事變,在中國現代史上名噪一時。但該部被強製解散後又得以重建並再次解體這一段曆史卻鮮為人知。

        193311月蔡廷鍇、蔣光鼐率十九路軍發動福建事變,公開打出“聯共、反蔣、抗日”旗號之後、立即遭到蔣介石的猛烈圍攻。1934l月,十九路軍軍事上完全失敗,蔡、蔣等高級將領全部亡命香港,其殘部被國民黨陳濟棠部收編為第七路軍。2月,第七路軍又被全部繳械,徒手解至河南、安徽等地整訓。其後,原十九路軍官兵絕大多數被解除軍籍,返回家鄉。享有盛譽的十九路軍至此完全消亡。

        蔣光鼐、蔡廷鍇等人去港不久,遊曆各國,在海外大力宣傳抗日主張,並於1935年年初返港後聯合徐謙、馮玉祥、陳友仁等組建了反蔣抗日團體“民族革命大同盟”,創辦《大眾日報》,發布宣言,號召各派政治勢力聯合推翻蔣氏政權,真正實行抗日。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蔡廷鍇等人著手集中回到廣東的原十九路軍將士,同時為了有效地保存這支力量,他們與廣西地方實力派李宗仁、白崇禧進行了秘密洽談,提議在廣西軍隊中增設一個團的編製,將原十九路軍部分官兵編入,軍餉從十九路軍存下來的公積金中支付,但該團軍官需由十九路軍舊部擔任。李、白考慮到不負擔軍餉而能使自己徒增一個團的兵力,答應了蔡廷鍇等的要求。於是廣西軍隊中增添了一個“獨立團”,團長由原十九路軍的團長謝鼎新擔任。很快,這個團成為廣西軍隊中戰鬥力很強的一支隊伍。

        1935年華北事變後,尤其是中共領導的“一二·九”運動後,全國抗日救亡運動迅速高漲,國民黨陣營也出現了嚴重分化。19365月,主持廣東的胡漢民猝死,蔣介石趁機撥弄是非,準備分裂兩廣,以便各個殲滅。廣東陳濟棠則先發製人,聯合李宗仁打起“抗日救國”旗號,於6月兵出湖南,威脅蔣介石腹地,“兩廣事變”爆發。蔣介石一方麵指揮四、五十萬軍隊威逼“兩廣”,一方麵施行收買伎倆,致使陳濟棠部下餘漢謀於714日倒戈,廣東不戰而下,陳被迫通電下野,出逃香港。然後,蔣調兵三麵圍困廣西。9月,李宗仁屈服,宜布接受中央領導;17日蔣、李在廣州達成妥協協議,“兩廣事變”和平結束。在這場事變期間,李宗仁為了保住已割據的地盤,一方麵在各種場合利用各種形式大談“抗日反蔣”,還邀請各界人士入桂,商討所謂組織抗日政府事宜,造出不小聲勢;另一方麵借抗日之名,迅速擴充廣西軍隊,在極短的時間內擴編了兩個軍。在這次擴軍中,十九路軍舊部編成的“獨立團”相應擴編成“新編第一師”,由原十九路軍舊部翁照垣擔任師長,原十九路軍將士仍是該部骨幹。應李宗仁之邀,蔡廷鍇、區壽年等從香港返回到廣西。

        蔡廷鍇到達廣西後,與李宗仁進行了多次會晤,並征集了各界人士的意見,毅然於8月中旬發表宣言,宣布恢複第十九路軍稱號。宣言呼籲:原十九路軍將士迅速到廣西集中,恢複英勇驍戰的精神,開赴前線與日寇決一死戰。這一宣言公布於廣西、香港等地報紙上,引起了極大震動,十九路軍舊部聞訊後紛紛來投、廣西地方軍民群情激昂。蔡廷鍇作為原十九路軍的主要領導人,享有崇高的威望,他懷著滿腔激情主持在南寧設立了十九路軍總指揮部,下設三個師,新編第一師翁照垣部改編為六十師,新建六十一、七十八兩個師,丘兆琛、區壽年分任兩師師長,不久又增設軍官教育團,蔡兼任主任。這樣,從番號、編製到官兵組成,十九路軍又重新出現在曆史舞台上。

        十九路軍重建的喜劇剛出後,便被悲劇所取代。該軍隊的恢複對蔡廷鍇等而言是為了鼓舞人心,團結抗戰;而對李宗仁、白崇禧而言則是為了保護桂係地盤,以此作與蔣當局討價還價的籌碼。這便決定了從它恢複之日起就已經埋下了嚴重的危機。“兩廣事變”以談判的方式平息後,李宗仁未動武力就保住了地盤。為獲取信於南京,爭取主動,他作出了裁軍姿態。剛組建的第十九路軍被迫縮編為一個師,番號為“二十六師”,仍隸屬廣西部隊,由區壽年任師長。9月,蔡廷鍇在廣西玉林宣布解散十九路軍總指揮部,他本人悲痛地離開部隊再走香港。重建的十九路軍就這樣夭折了。縮編的二十六師,盡管仍由原十九路軍官兵組成,但已無原十九路軍抗日反蔣的特點。該部後來積極參加了軍閥之間的爭鬥,並遭多次被肢解後並人國民黨其他軍隊中,成為反共反人民的炮灰。就連其老師長區壽年也在1948年以兵團司令的身份被人民解放軍俘獲於像東戰場。

        十九路軍得以恢複的原因主要有:其一,蔡廷鍇等人主要出於愛國之心,順應抗日救亡形勢的要求,試圖以重建在全國民眾中素有“抗日”聲譽的十九路軍來推動全國抗日形勢的發展,他們的積極行動成為重建工作得以實現的主要動力;其二,與李宗仁擴張自己實力的圖謀有關。李長期盤踞廣西,與蔣介石進行過長期爭鬥,處境始終不妙。“兩廣事變”爆發後,他積極擴軍備戰,準許十九路軍將士組成的“新編第一師”擴編為三個師並改稱十九路軍,為自己的部隊貼上“抗日”的標簽,爭取民心;其三,廣西地方民眾及十九路軍將士也希望重組這支有光榮傳統的軍隊,以利於抗日反蔣鬥爭。

        如果說十九路軍恢複工作還順利的話,那它的解體則更為迅速。今天看來,十九路軍的再次解體有其必然性,其一,恢複、重建工作是在地方軍閥直接掌握下實現的,十九路軍無法擺脫軍閥爭奪勢力範圍的籌碼的地位。十九路軍重建之後,其所部在駐防地域、人員調配、軍糧供應、訓練計劃等各方麵均為桂係控製,根本沒有自己的獨立性,其存亡漲落為李宗仁操縱,這注定它隻能成為軍閥互相交易的犧牲品。其二,十九路軍是在地方軍閥互相爭鬥的背景下重建的,它組建後並無抗日的實際行動,使對它懷有極大信心的各界人士大失所望。它的重建聲勢壯大,而其解體則悄然無聲。其三,蔡廷鍇等人在重建十九路軍時,利用輿論大肆以“抗日救國”相標榜,實則不無擴充個人實力、追逐個人利益之意,因此當十九路軍被再次取消番號時,他們因自己利害而並未全力挽救。

        從十九路軍的重建至再次解體,我們再次深深領悟到這個真理:曆史不可能簡單重複。

原載《黨史研究與教學》l998年第1(總第139)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