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雄風

有所思,有所感,從曆史的時空中來,再回到曆史的時空中去。
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張發奎的成功與失敗 /王唯廉

(2008-09-05 06:33:38) 下一個

張發奎的成功與失敗

王唯廉

南征勝利露頭骨 

    張發奎現在雖遠沒有到蓋棺論定的時候,但在目前的失意是無可諱言的了。但他的確是出過風頭的,誰都知道十六年武漢共產政府,他與唐生智是兩大柱石,在武漢政府將要失敗之前,可說是他的全盛時代。他之露頭骨,是在十四年底南征的時候,那時他是第四軍第十二師師長;在南征以前,他的大名知者甚少,在南征瓊崖鄧本殷的時候,他很出力,所以南征勝利以後,他也漸為人所注意。 

北伐時僅一師長 

    但在十五年北伐的時候、他還是一個師長,地位並不顯赫。在北伐的時候,出發前方的,除了蔣總司令唐總指揮而外,就是王柏齡指揮的第一軍兩師(第一軍軍長何應欽留守東江);魯滌平指揮的第二軍三師(第二軍軍長譚延闓在後方代理國府主席);第三軍朱培德部三師;陳銘樞指揮的第四軍兩師(第十師陳銘樞部,第十二師張發奎部,時四軍軍長李濟琛因任總參謀長,率第十一師陳濟棠部,第十三師徐景唐部,留守後方);第六軍程潛部三師;第七軍李宗仁部三師;第八軍唐生智部三師,一共一十九個師、張發奎不過是一十九個師長中的一位。 

四七八軍逞威風 

在前方打得最倒黴的是王柏齡指揮的一軍,王指揮官在前方有名的是『開炮即跑、每戰必敗』。二六兩軍,則打得平平常常,至於第四第七第八三軍,則遇敵必勝,無堅弗克,軍威之盛,吳佩孚聞而膽寒,趙恒惕無心向戰。下衡陽,下長沙,下武漢,下南昌,下九江,均以四七八軍為首功,故當時四七八軍威震遠近,而四軍尤居首焉。 

幾場大勝稱鐵軍 

    衡陽之役、固應以八軍為首功,而張發奎部實亦有奇功焉。當時張為十二師師長,統率朱暉日之第三十四團,繆培南之第三十五團,黃琪翔之第三十六團。而獨立團葉挺部,有時亦歸張指揮。各團作戰之勇,實可誇張。嶽陽之下,四軍居首功,而汀泗橋賀勝橋兩役,尤為張發奎及葉挺部屬所建之奇功。以故武漢之下,論功行賞,四軍當居第一位。武漢下後,又轉戰江西,馬迴嶺之役,葉挺黃琪翔殲孫傳芳主力部隊於此,而南昌乃得大定。如是四軍稱鐵軍焉。 

論功升任副軍長 

    蔣總司令以四軍厥功甚偉,乃以陳銘樞升十一軍軍長,該軍係新編,以十師為基礎,另外成立二十四,二十六兩師。張發奎則升任第四軍副軍長,除原有之第十二師外,複新編二十五師,張既升任副軍長,乃以黃琪翔升任十二師師長;以朱暉日升任廿五師師長,而以葉挺副之,蓋此時葉挺之獨立團,已編成二十五師七十三團也。 

陳走兼併十一軍 

    未幾,武漢恢複黨權運動起,陳銘樞潛離武漢,往南京投蔣,而張發奎在武漢極力反蔣,武漢政府成立,寧漢分裂後,原來陳銘樞之第十一軍亦交張指揮,蓋此時張已被任命為第四軍軍長兼第十一軍軍長矣。此時陳部之高級將領,亦均潛往南京,故均由張另委。計當時張發奎統轄之第四軍,副軍長黃琪翔,屬十一師師長黃琪翔,副師長繆培南,轄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三團;第二十五師師長朱暉日,副師長李漢魂,轄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三團;十一軍副軍長朱暉日,屬第十師師長蔡廷鍇,轄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團;第二十四師師長葉挺,轄七十,七十一,七十二三團;第二十六師師長許誌銳,轄七十六,七十七,七十八三團。此外每軍各有一個特務營,一個工兵營,一個炮兵營。其實力之厚,可與唐生智抗衡。 

努力反蔣的原因 

    在武漢時代,張發奎是努力反蔣的一分子;他之所以反蔣,實緣他的頭腦簡單,易被利用;他的部下,共產分子本來很多,而與他有曆史關係,往來最秘的鄧演達,又是反蔣的中心分子,環境如此,所以自然要傾向反蔣了。 

討奉時期之張發奎 

    寧漢分裂以後,張發奎以轄有兩軍精銳之師,故地位之重要,不亞於唐生智。當時武漢方麵對於東征(與南京宣戰)與北伐(討伐奉軍),本有兩派意見,張發奎則極力主張東征討蔣,且軍隊已開始東調,但是時汪適至漢,反對東征,鮑羅廷亦主張北伐甚力,故武漢政府決定移東征之師以北伐。以唐生智為第四方麵軍總指揮,而張則為第四方麵軍第一縱隊司令官。其第一縱隊所轄之隊伍,除張原轄之第四軍第十一軍外,尚有賀龍之獨立第五師,亦由張指揮。 

    在河南討奉戰爭中,張發奎部一戰而下汝南,再戰而圍上蔡,而東西洪橋;逍遙鎮,宋莊諸役,每戰必勝,鐵軍之威,發揮無遺。臨穎十裏頭一戰,才為給奉軍致命之傷,從此武漢北伐軍得長驅而入鄭州開封矣。 

升任總指揮——全盛時代 

    北伐凱旋,而張之威聲乃愈隆重。武漢政府升之為第二方麵軍總指揮。其部隊已編成三軍及各種直屬部隊,兵力在八萬以上矣。當時張之部屬係統如下: 

    總指揮部總指揮張發奎 

    俄顧問特羅 

    參謀長謝嬰白 

    秘書長高語罕 

    政治部主任郭沬若 

    警衛團團長盧德銘 

    炮兵營 第一營營長羅某 第二營營長王某 

    憲兵營 第一營營長李某 第二營營長廖某 

    第四軍軍長黃琪翔 政治部主任廖乾吾 

        第十二師師長繆培南 

        第二十一師師長富雙英(奉軍改編) 

        第二十五師師長李漢魂 

    第十一軍軍長朱暉日 政治部主任徐名鴻 

        第十師師長蔡廷鍇 

        第二十四師師長葉挺 

        第二十六師師長許誌銳 

    第二十軍軍長賀龍 政治部主任周逸群 

        第一師師長賀錦齋 

        第二師師長秦光遠 

        第三師師長周逸群(原來教導團改編) 

    當時張發奎既轄有三軍九個師,且係最精銳之師。故其聲威,頓駕唐生智之上。這可算是張發奎一生中的全盛時期。但可惜此時武漢政府,已近崩潰,所謂『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 

東征乎?南旋乎? 

    當張發奎討奉歸來之日,武漢政局已至無辦法之際,張為自己找出路計,主張征東討蔣,唐生智亦極力主張非東征無以挽救武漢之危局。但此時一部分共黨則主張將張發奎軍隊帶回廣東,重建革命根據地。此時之張發奎,在徘徊於東征乎。南旋乎?兩者主張之間而莫能自決。 

反共乎?聯共乎? 

    時武漢已彌漫反共空氣,但共黨在軍隊方麵之基礎即在張發奎部,故武漢政府之反共,待決於張發奎者,其關係極為重要。張氏本人,實不主張反共,因張之部隊,共產黨勢力最厚也。所以張發奎在總指揮部報告:『我們如果分共,還有什麽』?所以他又說:『我們與共產黨同誌生死都在一起』。 

張部之共黨勢力 

    張之部隊,在所轄三軍中,賀龍之二十軍,幾全然在共黨手中,如欲反共,二十軍非完全犧牲不可。在十一軍中,二十四師師長葉挺是共黨,所以二十四師整個是在共黨手中。蔡廷鍇之第十師,三個團長中有兩個團長是共黨(三十團團長範盡,二十九團團長彭銘),九個營長有四個營長是共黨。許誌銳之二十六師,共黨較少,但也有一個團長(七十七團團長許繼慎)三個營長與六個連長。在第四軍中,繆培南的十二師,三個團長中有兩個共黨(三十四團團長趙某,三十五團團長梁秉樞),營連長更多。二十五師中有一個共黨團長(七十三團團長周士第),六個營長和很多連排長。總指揮部直屬部隊警衛團長盧德銘是共黨,炮兵營第二營與憲兵第一營營長都是共黨。至於政治工作人員是更不待說了。 

反共之嚴重損失 

    張發奎雖不主張分共,但汪精衛唐生智逼之甚急,無奈何,乃毅然將部隊東開江西,聲言將東征襲南京,是七月下旬事也。時汪唐既決心反共,張如不明投共反國,則勢難容共。故七月三十日之牯嶺會議,汪唐張孫(科)等共同決議實力反共,但此時賀龍葉挺之軍隊已開南昌,實際已不能指揮,故終釀八一之南昌暴動。南昌暴動發生後,張發奎所部之公開投往共黨者,既有賀龍之二十軍全部三師;葉挺之二十四師全部;蔡廷鍇之第十師全部(蔡部後即脫離共黨入福建);二十五師之七十三七十四兩團。此五個師又兩個團,均隨南昌暴動與俱去矣。時張所剩之部隊,僅有第四軍之十二師,第十一軍之二十六師兩個師而已。蓋四軍之二十一師,原係收編奉軍,不投共而投奉,已離張去北方矣。至張之直屬部隊警衛團,因團長係共黨,營連排長尤多,故當南昌暴動之後,已被解散。而十二師又有一部叛變投共,二十六師之七十七團,因團長係共黨,亦被解散。故此時張之實力,已損失四分之三,不足兩師人矣。故當南昌暴動消息傳來之日,張痛哭流淚曰:汪先生害了我。 

極力補充又用共 

    反共以後,既已去四分之三,其焦頭爛額之狀,不忍形容。張為保存實力計,不敢與賀葉戰,乃極力補充,將武漢總政治部之教導營及中央軍校學生,合編為教導團,將七十七團及警衛團之解散兵卒,合編為警備團。無如此兩團團長,均為共黨主持,前者係葉劍英,後者係梁秉樞。 

與賀葉分道揚鑣 

    賀葉南昌暴動後不久,張即率部至南昌,但此時賀葉已去四五日矣。張至南昌後,聲言追擊賀葉,實則賀葉走贛東,而張則率部由贛南長驅入粵,名為追擊,實則分道揚鑣,圖入粵也。 

以妻孥露質入粵 

    自賀葉叛後,張已深感絕無辦法。乃遣人送去妻子入粵,為質於李濟琛,請求容納其入粵,李許之,故張得由贛南入粵。 

又上汪先生的當 

    張至粵後,仍任第二方麵軍總指揮,因沿路收編得些雜色部隊,勢力又逐漸雄厚,是時汪精衛不得誌於南京,南下入粵,令張發生在粵起事。張乃乘李濟琛赴滬之機會,於十一月十七日(十六年)在廣州揭護黨之旗,驅逐黃紹雄,企圖獨霸廣州,但未幾共黨暴動(十二月十一日),張又大呼汪先生害了我。蓋無此政變,共黨不能暴動也。 

退東江精銳盡失 

    共黨暴動後,雖不久平息,但桂軍自西江反攻,張不得已,退入東江。桂軍又追入東江,劇戰三場,張發奎大敗,精銳損失殆盡,師長許誌銳且陣亡焉。自從此次失敗以後,張發奎即一蹶不振,至於今日。 

原載《現代史料》第一集(上海,海天出版社,1933年)

網上見【析世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鬼穀雄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子玉的評論:
這是在下10幾20年前曾經涉足的研究範圍而已。許多人隻相信某一方的說法,故這裏的資料或者能提供當時曆史事件或人物的更多方麵的觀察。希望能與各位分享。
子玉 回複 悄悄話 朋友,你哪搞的這麽多史料?是不是你家庭背景的關係?不過這些很有意思,讓曆史更靠近真實.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