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籍日本兵
台籍日本兵,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1942年-1945年)被日本殖民政府征召去服兵役的台灣人。“台籍日本兵”在相關文獻中有種種不同的稱謂,除了“台籍日本兵”、“台灣人日本兵”、“台灣人原日本兵”、“原台灣人日本兵”等稱謂以外,由於在1944年9月以前這些軍人在名義上是以“誌願兵”的形式征召的,所以也有人用“台灣特別誌願兵”這個語匯來指涉這些軍人。
至日本投降為止,總計台灣人當日本兵的人數有8萬多人,而被征為軍屬(含軍夫)的,更多達126,700多人,共20多萬人.此外,還在校讀書的青年學生,也必須參加“學徒兵”。整體而言,台灣人為了日本打所謂的“大東亞聖戰”而戰死的軍人及軍屬,總計有3萬多人(李筱峰 1997)。
曆史背景
在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以前,當時屬於日本殖民地人民的朝鮮人、台灣人並沒有服兵役的義務。不過,客觀而言,朝鮮2,140萬左右的人口,委實是一大人力資源。因此,1938年2月,由於“陸軍特別誌願兵令”的發布,日本首先在朝鮮實施誌願兵製度(周婉窈 1996,183)。
在台灣,與朝鮮同性質的“陸軍特別誌願兵製度”在1942年才實施。不過,早在1937年秋天,台灣的殖民當局即已開始征用軍夫以擔負軍中雜役。隨著日本對華戰爭的升高與擴大,台灣人也被征調為翻譯人員,經訓練後負責福建話、廣東話與北京官話。在戰爭期間,由於台灣的軍夫以及翻譯人員的數目被列為軍事機密,所以從一般資料中無法得知總人數(周婉窈 1996,185)。
在“陸軍特別誌願兵製度”開始實施以後,台灣人對於誌願兵製度的反應算是相當熱烈。在1942年,共有425,921個台灣人應征1,000左右的誌願兵位置,約等於100個男子中即有14人申請(占當時台灣成年男性總數的14%)。第二回的誌願人數更多,共有601,147人應征1,000左右的位置(周婉窈 1996,186-7)。
台灣的“海軍特別誌願兵製度”在1943年與朝鮮同時實施。第一回有316,097人申請3,000個訓練生徒的位置。由於征兵製度實施在即,海軍誌願兵製度在1944年廢除,陸軍誌願兵製度則在1945年廢除。至此為止,共有16,500個台灣人 --- 其中陸軍誌願兵約5,500人,海軍誌願兵約11,000人 --- 加入日本軍隊作戰(周婉窈 1996,187)。
台灣的全麵征兵製度在1945年年初實施,同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據日本厚生省在1973年的統計資料顯示,自1937年到1945年為止,“台灣總督府”總共招募了軍屬,軍夫126750名,從1942到1945年則征募了軍人80433人,合計共207083名;這20多萬人中有30304人在戰場上陣亡,約總數的15%。
在這些戰死者當中,共有2萬8千名戰死的台籍日本兵被供奉在日本的靖國神社。此外,在台灣新竹縣北埔鄉的濟化宮裏亦供奉著33,000多名台籍日本兵(與日本厚生省統計的陣亡人數30304名不符),李登輝的大哥李登欽亦以日本名字“岩裏武則”名列其中;日本靖國神社與台灣濟化宮的台籍日本兵有重疊。
台籍日本兵在日軍中的地位變遷
二戰時期台籍日本兵經曆了從“軍屬、軍夫”身份到“軍人”身份的演變。
台灣是日本於甲午戰爭後從中國清朝手中奪得,台灣民眾以漢人為主體,且在被日本占領後台灣人多次武裝反抗。由於擔心台灣人在中國戰場上會倒戈,日本對讓台灣民眾參加日軍一事一直有所顧忌。
並且軍人在日本是一個榮譽的身份,因此日本初期並不情願讓他們眼中的“二等人”———台灣民眾當軍人,而是作為“軍屬、軍夫”。按照“軍人、軍犬、軍馬、軍屬、軍夫”的排序,“軍夫”最為劣等。(注: 軍屬是當時日軍用語,乃日語“軍人傭人”之意,非漢語的“軍人家屬”之意. 軍夫 亦是當時日軍用語,非軍夫之誤。)
隻能當"軍夫,軍屬"時期 (1937年9月~1942年1月16日)
中日開戰後,日本為了應付中國戰線的日軍軍需物資補給工作,在1937年9月開始征召台灣人充當不具備正式軍人身份的軍屬與軍夫。第一批台籍軍夫參加了上海戰役(淞滬會戰)。這批台籍日本兵稱為“台灣農業義勇團”,在上海附近開農場,種新鮮蔬菜。隨著戰局的擴大,日本的"台灣總督府"又以各種名義招募台籍軍屬、軍夫到中國戰線擔任物資運輸、占領區工農業建設等工作,包括:農業指導挺身團、台灣特設勞務奉工團、台灣特設勤勞團、台灣特設建設團等。
1938年4月起,日本“朝鮮總督府”開始實施“朝鮮特別誌願兵製度”,召募朝鮮人以“軍人”身份加入日本皇軍。這代表日本政策的轉變,開始動員殖民地民眾投入正規作戰的行列之中。由於對台灣人參軍還是有所顧忌,並未在台灣采取相同措施。
1938年9月間,日本為了向台灣民眾表示任何人都要為日本侵略戰爭付出,任何人都沒有特別待遇,征用當時台北市的聞人去當軍夫,築造軍用機場.包括林熊祥、顏德修(以上富戶),陳逸鬆、李瑞漢、陳增全、吳鴻麒(以上律師),邱德金、施江南、葉貓貓、翁瑞春(以上醫生),張鴻圖、薑鼎元、陳金萬、黃逢春(以上實業家),郭雨新、林佛樹(青年知識份子)。這些聞人並未做苦工,宣傳意味濃厚。
可當"軍人"時期 (1942年1月16日~1945年9月2日)
在朝鮮誌願兵的表現獲得日本政府肯定後,加上台灣的皇民化運動也進行得很順利,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的1941年6月20日,日本“台灣總督府”與台灣日軍司令部正式宣布,誌願兵製度將在1942年開始在台灣實施。當時日本“台灣總督府”隻是宣布該政策將要施行,詳細的申請方法與施行細則都未宣布,但立即獲得台灣青年的熱烈回響。據當時媒體報導,此項政策剛剛宣布幾天之內便有700多人向台灣日軍司令部和各地憲兵隊提交誌願書,到8月底更突破3000名,至開戰後的1942年初更達2萬人以上.
1942年1月16日,日本“總督府情報部”發布《陸軍誌願兵訓練所生徒募集綱要》,正式接受台灣人誌願從軍的申請。在該綱要中要求,年齡17歲以上、無重大犯罪、符合體位標準者均可申請。
在正式申請期間的1942年2月1日到3月10日,約有42.6萬台灣人提出申請,應征1,000左右的誌願兵位置。有學者估計這相當於當時全台灣成年男性總數的14%.當時,許多台灣青年甚至以寫血書的方式表達自己強烈的希望。
根據訪問在世台籍日本兵的記錄顯示,少數人的確是在日本有形無形的壓力下“自願”參加誌願兵,大多數人確實是因為發自“內心的赤誠”而申請加入日本軍隊。
經過3個月的出身調查、學科筆試與口試等重重測驗後,1942年6月9日,1020名檢查合格者,分別在同年7月與次年1月入伍受訓。
結訓後,這些台籍日本兵分別在1943年4月與7月派遣至台灣軍所屬各部隊中,其中以加入日軍第48師團的留守部隊者較多,並在1943年底前往東印度群島中的東帝汶加入當時在島上的第48師團戰鬥部隊中;另外也有被派遣到爪哇島、呂宋島、馬來半島的。
戰局變化使日本“台灣總督府”於1943年1月又實施第二期陸軍誌願兵募集。這一回申請者數量更多,高達60萬人。“總督府”堅持高標準,僅檢選了其中1030名進入陸軍。同年7月起開始募集,海軍特別誌願兵。申請者也高達31.6萬人。
在戰局的節節惡化下,日本終究走上了在台灣實施全麵征兵之路。1943年9月23日,台灣軍司令部、高雄警備府與“台灣總督府”共同發表聲明,將自1945年起正式在台施行征兵製度。在這項製度正式實施之前,日本又在台灣多次募兵,前後共招募了約4200名漢族陸軍誌願兵與1800名原住民誌願兵以及1.1萬名海軍誌願兵,合計約1.7萬名。
到了戰況極端惡化的1945年1月,台灣開始正式舉辦征兵檢查。第一批45726名受檢者中,有22070名被錄取。據說到日本戰敗為止,共約20萬人以上曾接受征召,但這數字應該包括曾接受征兵檢查但並未正式征召入伍者。
台籍日本兵犯下的戰爭罪行
台籍日本兵主要從事後勤工作.但也有為數不少者在前線擔任戰鬥員為日軍衝鋒陷陣,其中部份參與了日軍的戰爭罪行。戰後,據知有26名台籍日本兵因於戰俘營虐待戰俘被盟軍國際審判庭,判成戰犯,判決死刑。
戰後的賠償情況
日本戰敗後,日本政府在台灣發行的軍用手票、保險、郵政儲金等,一夕間成為廢紙,無從追討。
1977年,台灣5個民間團體,如“台灣前國軍退伍軍人及遺族協會”,“台日和平友好促進會”等組織開始對日本政府要求補償金,包括當年的軍事郵政儲金、簡易人壽保險金以及海外日本兵軍餉等.日本政府也由國會立法通過並於1995年開始發放補償金。由於台籍日本兵方麵認為,金額不夠,無法接受,至2005年為止仍然與日本方麵進行交涉。
日本政府對台籍日本兵有差別待遇。二次大戰戰死和失蹤的台籍日本兵有30,304名。遺屬經過多年爭取,20世紀90年代才得到每人日幣200萬(折合台幣約43萬元)的吊慰金。比起純日本軍的慰問金數目,相差數十倍。就日軍及軍屬未付薪資、軍事郵政儲金、外地郵政儲金、簡易人壽保險金、郵政年金等五項給付,後來付給日本軍人的是原金額的7,000倍。至於付給台籍日本兵的,則隻有120倍。
2000年後台籍日本兵拿到的給付,折合台幣隻有兩三萬元。台灣國史館李展平說,許多老兵認為受到重大侮辱,氣得拒絕領取,聲稱“要讓日本政府永遠欠我們!”
台籍日本兵個案
董長雄:戰後被日本政府忽視的戰犯
台籍日本兵董長雄因成為戰犯而被判絞刑所寫的遺書,一直被放於日本靖國神社,未交到遺屬手上.2003年,台灣"全國原國軍台籍老兵暨遺族協會"會長許昭榮被日本人告知此事,並經由他將遺書影印本帶回台灣,交給董長雄家屬,
台籍日本兵董長雄,二戰期間離開妻子和年幼的獨子,被日本政府征召到印尼管理戰俘營。日本投降後,這名憲兵隊通譯被盟軍國際審判庭視為戰犯,並判處絞刑,當時有26名管理員被處死,但隻有兩人被處絞刑。 臨刑之前寫了囑。這份遺囑,日本政府並沒有交給遺族,而是存放於日本靖國神社。他臨死前遺願,希望死後獨子董英明能接受日本教育。但董英明已因癌症病故多年,終其一生,不曾受到日本政府的照顧。
董長雄遺書中寫著:
[我是台灣人,因故我奉獻我的身體,犧牲了妻子,在法庭上力爭,最後失敗而赴死地 。我是為了日本,遵守始終一貫的信念來戰鬥。如今國籍雖有變更, 但我仍想以日本軍人身分走向那另一個國度。若是這法庭不是為正義,而是為報複而進行裁判,那我被判處死刑也毫無怨言。]
在遺書中為獨子董英明請求:
[大日本帝國若能複興,期望日本政府能給我那一個兒子有接受日本教育的機會。]
隻是日本政府沒有依照其遺願,讓董英明到日本接受教育,更讓董長雄的遺書留在日本靖國神社五十多年。
台灣國史館台灣文獻館長劉峰鬆、編纂李展平到屏東縣做戰後史田野調查,在楓港找到董長雄的兒媳孫素珠。她說,房租兩千塊錢,一年頂多三個月有工作。這台籍日本兵的後代家徒四壁,日本政府從未關照他們家。
2003年日本政府曾請許昭榮代為探視董英明,了解其近況,但知道董英明已因癌症病故後,即不再聞問。
簡傳枝:自願的台籍日本兵
簡傳枝,於2005年84歲的宜蘭縣民,60年前誌願從軍當日本兵,日本名“竹內傳一”。 簡傳枝花了五年時間,以日文、中文完成“台灣籍日本兵手記”,並提供給在台灣的國史館參考。
簡傳枝說:“當年自願當日本兵的台灣囝仔(閩南語:年輕人、小孩子之意),隻想與日本人平起平坐,沒有侵犯他國的意圖!”他透露說:“日據時代的台灣人,可說是二等、甚至三等國民;日本人吃白砂糖,台灣人配給較差的黑砂糖;日本人吃上等瘦肉,台灣人供給量少的下等豬肉。因為隻有當兵才能不被歧視,可享受與日本人同樣的待遇,因此,許多台灣人就誌願從軍。”
簡傳枝說,1942年,42萬多名台灣人自願當日本兵,但經過嚴格篩選後,隻錄取502人;有台灣人未獲錄取當日本兵者,甚至想不開去自殺。他那年21歲,在七堵鄉公所畜產課課員,誌願從軍並獲錄取。
簡傳枝說,當時台灣籍日本誌願兵可說是“男人中的男人”,極為風光。那時自願進入日本陸軍,將生命奉獻給日本的台灣籍
日本兵,為的隻是表現台灣人也有資格與日本人平起平坐,成為一等國民,根本沒有要侵犯中國或他國的意圖。
簡傳枝問:“如果當年日本沒有戰敗,台灣現在還可能是日本的領土,何來背叛之說?”當年他爭取到平等的待遇,到現在還以
曾身為日本兵為榮,也曾四度到日本靖國神社參拜過。
簡傳枝同時保存一個“大東亞從軍記章”,是參加戰爭,日軍送的紀念品。簡傳枝說:“但在反日宣傳教育下,戰後出生的年輕人往往對上一代曾為日本兵的長者,誤會是侵害中國人、幫助仇敵、當成背叛者!這應該是60年來台灣籍日本兵共同的沈鬱吧!”
簡傳枝並進一步表示:“一切紛擾,就留給曆史去解決吧!”
史尼育唔:經31年才解甲歸鄉的台籍日本兵
史尼育唔在日治時期叫“中村輝夫”,漢名叫“李光輝”,是屬於阿美族的台灣原住民。1943年離開家鄉台東廳新港郡都蘭莊(今台東縣東河鄉)被日本皇軍派到印尼,在印尼摩羅泰島叢林中不知道日本已經戰敗,利用野外求生的知識獨自在叢林中度過31年,直到1974年12月才被人發現。回到台灣已人事全非,妻子改嫁,而當時出生僅一個月的兒子已長大成人。
台籍日本兵人數統計表:
軍屬,軍夫 (1937年~1945年) | 126750名 |
軍人 (1942~1945年) | 80433名 |
總數 | 207083名 |
陣亡人數 | 30304名(15%) |
資料來源:日本厚生省統計資料
表1 各地域別人員 死者等
地域 | 分類 | 動員 | 複員 | 不明又戦沒 | 不明又戦沒率 |
朝鮮 | 全體 | 242,341人 | 240,159人 | 22,182人 | 9.2% |
軍人 | 116,294人 | 110,116人 | 6,178人 | 5.3% | |
軍屬 | 126,047人 | 110,043人 | 16,004人 | 12.7% | |
台灣 | 全體 | 207,183人 | 176,879人 | 30,304人 | 14.6% |
軍人 | 80,433人 | 78,287人 | 2,146人 | 2.7% | |
軍屬 | 126,750人 | 98,590人 | 28,160人 | 22.2% | |
日本本土 | 全體 | 781.4萬人 | 551.4萬人 | 230萬人 | 29.43% |
表2. BC級戰犯
地域 | 有罪 | 死刑 |
朝鮮 | 129人 | 14人 |
台灣 | 173人 | 26人 |
日本本土 | 5369人 | 922人 |
表3. 誌願者數
年度 | 誌願者 | 入所者數 | 競爭率 |
1938年 | 2496人 | 406人 | 6.1 |
1939年 | 12,348人 | 613人 | 20.1 |
1940年 | 84,443人 | 3,060人 | 27.6 |
1941年 | 144,743人 | 3,208人 | 27.6 |
1942年 | 254,273人 | 4,077人 | 48.2 |
1943年 | 303,394人 | 6,000人 | 50.1 |
表4 吊慰金等給付內容
対象 | 名目 | 金額 | 給付者 |
戦沒者遺族 | 特定吊慰金(一時金) | 200萬日元 | 遺族 |
重度戦傷病者 | 特定吊慰金(一時金) | 200萬日元 | 本人・遺族 |
29,913件受付、29,645件給與、268件卻下 日本赤十字社が審查・裁定(総理大臣裁定権限委任)
総額 529億9,000萬日元
台灣日治時期的日本軍歌
台灣在日本的皇民化運動下,台語流行歌謠被禁,同時日本政府為了召集台灣人民前去南洋當軍夫,將望春風、雨夜花、月夜愁等流行歌曲改填日語歌詞成為大地在召喚、榮譽的軍夫、軍夫之妻,此舉使得當時台語詞曲創作遭壓抑,扼殺台灣歌謠的創作自由,因而在二次大戰最後幾年完全被日本軍歌所取代。
與“台籍日本兵”相關的史料與研究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拚音排列)
陳千武,1984,獵女犯:台灣特別誌願兵的回憶。台中市:熱點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
陳千武,1999,活著回來:日治時期台灣特別誌願兵的回憶。台中市:晨星出版社。
林育汝譯,1994,戰後台灣人原日本兵之賠償問題。立法院院聞 22:30-34。
林誌剛,1994,人權的演繹:原台灣人日本兵戰後求償事件記要及展望(上)。律師通訊:34-42。
林誌剛,1994,人權的演繹:原台灣人日本兵戰後求償事件記要及展望(下)。律師通訊:25-37。
土田英雄,2001,在台灣當過日本兵的兩位詩人:窗.道雄和陳千武。笠:121-30。
吳智偉,2002,戰爭、回憶與政治:戰後台灣本省籍人士的戰爭書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曆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惠芳,2001,論陳千武小說《活著回來》:一部台灣特別誌願兵紀錄《獵女犯》的綜合考察。靜宜大學中國文學係碩士論文。
許進發,2001,台灣少年工的高座工廠:1945年美國調查的報告。台灣史料研究:156-65。
周婉窈,1995,曆史的記憶與遺忘:“台籍日本兵”之戰爭經驗的省思。當代:34-49。
莊嘉玲,2002,文學見證的傷痕:談戰後小說中台籍日本兵的戰爭經驗及其意義。台灣人文(師大) 7:1-22。
卓麟聰,1999,二次世界大戰中台灣戰略地位及“台灣人日本兵”之研究。陸軍學術月刊 35:21-32。
參考出處
李筱峰,1997,為誰而戰?為何而戰? “台灣人的戰爭經驗回顧展”序說 [online]。np:李筱峰個人網站。8月20日[引用於2005年4月6日]。萬維網網址: [1]。
周婉窈,1996,從比較的觀點看台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1937-1945年),見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下),頁161-201。台北:玉山社。
(出處: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