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347)
2009 (550)
2017 (1)
2018 (5)
2019 (4)
2020 (2)
2022 (60)
2023 (92)
謙謙學者楊君實博士
洪 丕 柱
認識楊君實(Conrad Yang) 博士的人,對他都有一種共同的感覺,即在他身上可以體會到一名中國學者特有的謙虛、溫和和誠懇。
多病而動蕩的青少年時代
1929年3月16日,當時的河北省天津市的日租界一個大戶人家楊家,誕生了一名男嬰。父親給他取名楊君實。他是這個家庭的四個子女中最小的一個,上麵有一個姐姐,還有兩個哥哥。
當時的北方,教育尚不太發達,所以這家人雖然富裕,卻沒有讓這名小男孩早早進學校讀書,甚至也沒有讓他上幼稚園,雖然他早已表現出對知識的渴求。終於,小君實長到六歲,進了福嬰小學學習。可是幼小的他,並不太有福,體弱多病,六年的小學學習都沒法順利完成,其間病休兩次,每次一年,都是所謂的肺門淋巴發炎。勉強讀完小學,然後進木齋中學初中學習。這家中學是清末教育家盧木齋所創辦,在天津當時頗有名氣。
可是初中一年級還沒念完,小君實又病倒了。這次,醫師從X光透視發現,他的肺部其實患有結核。小君實隻好再休學一年。一年後,全家搬到北京居住,小君實複學進了名校輔仁附中,重讀初一課程。豈知辛辛苦苦升到初二,他再次病倒,又休學了一年。一年後,再複學重讀初二課程。剛升初三,又再次輟學!
這次卻不是因為生病,而是因為逃難。抗戰已經勝利,還逃什麽難?逃避共產黨!
楊君實的祖父楊以德做過警察、偵探、偵輯隊長、清末巡警道道台、一直做到天津市警察廳長、河北省警務處長和營務處長;祖父的哥哥楊以莊則是實業家,從事工商業,開過汽水廠、煤礦、百貨公司,還做過國會議員。兄弟倆在天津都是顯赫一時的人物。他的父親在北洋政府做過直隸省長公署副官,後來經商,雖從未為汪偽或國民黨政府做過事,卻仍可能是共產對象,所以特別害怕共產黨。共產黨還沒打到北京,他就帶著全家逃到了南方的上海。在上海住不到半年,又逃到台北。在台北住了一陣,因為局勢不穩,還是感到不放心,又讓家庭的一部份留在台灣,自己帶著小楊和另一些家庭成員逃到香港。在香港住了二年半,正值五十年代初的韓戰期間,美國總統杜魯門奉行保護台灣的政策,老楊才放心從香港回到台灣,還不敢在台北居住,而是把全家遷到台中,生活才趨穩定。
這樣,本來經常休學的楊君實的中學教育就更斷斷續續了。在台北,他因年齡偏大,隻能通過上夜校來繼續中學的學業,所以上了建國中學的夜校部。在香港,他進教育司辦的漢文夜學院(大專)學習了一年,當時該夜學院用的是香港大學的校舍。這樣一直到了1953年,二十四歲的楊君實才以同等學曆考取中華民國教育部的中學畢業證明。
高等教育和留學美國
此後,楊君實的生活和教育就開始轉運了。奇怪的是,他的身體再也沒生大病。而且由於自己的努力,動蕩的青少年時代和不連貫的教育也沒能對他學習成績造成影響。他以第一誌願考取了很難考入的台灣大學。雖然楊君實年輕時的教育挫折重重,磨難連連,他卻視為收獲頗豐,因為這使他學會了勤奮自學,從而考入了教授陣容強大、有眾多中央研究院院士的台大考古人類學係,這對他今後事業的成功又是極其關鍵的。由於對曆史和考古的興趣,他在台大考古人類學係的學習,得心應手,一帆風順。四年後,即二十八歲時,他大學畢業,取得了學士學位。
他在台大的教授都是當時一流的學者、中央研究院的院士等,這使他受益非淺。大學畢業後,學業成績優異的楊君實為他的老師、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的所長看中,要他去那兒工作。可是青少年時代沒很好地受教育,使他視教育為更迫切而重要的事。而且那時他剛新婚,娶了護專畢業的丁原□小姐,嶽家和自己家庭的經濟情況都不錯,也不需要他馬上就去掙錢養家。所以他謝絕了老師的聘請,決定再接再勵,接著攻讀台大碩士研究生課程。三年後,到1960年,他三十一歲時,取得碩士學位。
碩士畢業後,他再也無法推辭老師的盛情美意,終於進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當了助理研究員。這在當時算是破格錄用。這時候的中央研究院由剛從美國返回台灣的胡適博士任院長,直到1962年他去世為止。在曆史語言研究所,楊君實工作了三年。這是一個實力強大的研究所,他在該所從事研究工作期間的很多同事後來都成了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3年,楊君實在太太和嶽家的支持下,放棄在中央研究院的工作,毅然去美國作進一步的深造。他進入了美國加州大學的洛杉磯分校的人類學係,攻讀人類學博士學位。他先得讀一年的預備課程,包括學習文化人類學、體質人類學、實用語言學、考古學、文化史等課程,並修讀中、日、英三國語言。
1967年,他以優異的成績從預備課程畢業,成為博士候選人。同年,楊君實獲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之聘,在那兒當了一年講師。1968年,他同時受夏威夷大學和俄亥俄州立大學兩所大學之聘,當遠東問題專家和助理教授。經考慮,他接受了俄亥俄州立大學人類學係之聘,去那兒當了助理教授。俄亥俄州立大學是一家很大的學校,擁有四萬五千名學生。楊君實在俄大執教達五年之久,直到1973年。也就是在俄亥俄州立大學執教期間,他撰寫的博士論文《中國傳統戲劇中所反映的中國文化》(所討論的中國傳統戲劇主要為北方的皮影戲等) 於1971年完成,並獲通過,取得博士學位。
移民昆州,對澳洲作出貢獻
1973年,楊君實結束在俄大的助理教授的工作。1974年,他四十五歲的時候移民到澳洲,受昆士蘭大學之聘,進“日本與中國研究係”(後又改名為“亞洲語言和研究係”)執教,擔任講師,除教學外,兼任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導師。
楊博士在昆大執教二十年,培養出一批碩士和博士。教學之外,他積極從事研究工作,撰寫論文和參加各種學術研討會。由於他興趣廣泛,研究和教學範圍涵蓋考古、藝術史、比較文學、應用語言學、民俗、宗教、曆法等等,學富五車,所以著述甚豐,橫跨考古學、文化人類學、語言學和宗教等各個領域,成為一名在這些領域中頗有影響的學者。
他的主要著作有《日本的超自然信仰和日本人對中國宗教一貫道的接受》、《對布裏斯本三家中國廟宇的研究──一個關於中國三大宗教係統之間的相互影響的案例研究》、《中國的陰陽合曆及其對中國文化的重要影響》、《道、儒、釋因素在一貫道發展中的作用》、《論中國的祖先崇拜》等等。楊博士有興趣的研究課題還包括中國和日本的算盤的發展、用法及其同算術的關係;中國民俗,比如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等;中西宗教的比較;中國古代書法繪畫理論,包括對鄭板橋、石濤等中國書畫家的研究;中國現代語言的發展情況,比如漢字中的一字多音和一字多義在當代的發展,特別是簡體字進入漢語後對一字多義混亂情況的加劇;中國大陸、台灣、新加坡所使用的中文之差異(表現在用詞、詞義和句型等諸方麵);中國古代白話的比較,如朱熹的白話和佛教中的白話的比較,以及兩者是否屬於一個係統,兩者之間有什麽關係等;台灣民間道教同中國古代道教的關係;中國地區文化史等等。對於佛教進入中國之前的中國宗教,他同牟宗三、杜維明等學者的看法有一定差距。他認為儒家思想中有一定的宗教成份,同宗教有分不開的關係,這個想法同哈佛大學劉廣京教授的觀點相同。至於佛教的輪回思想如何進入中國思想,他認為夏、商、周是相信靈魂可滅的,中國人本來不相信靈魂的永久存在,朱熹就不信佛教的輪回說。還有本地華人融入主流社會和文化的曆史,也是他感興趣的研究課題。對這些課題的研究還包括在對碩士、博士研究生的論文的指導之中。
一九七十年代後期以來,楊君實還同格理菲思大學的馬克林教授(Professor Colin Mackerras)、蔣中元先生以及華人社團等積極推動昆州的中文教育事業,包括共同籌劃昆州中小學的中文教育課程,並與昆州政府教育部合作推廣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教育。今天中文教育在昆州各大中小學以及華人社區能蓬勃發展,楊君實博士功不可沒。
1994年,楊博士65歲時從昆大退休,結束了他二十七年正式從事大學教學和研究的生涯。但退休後的楊博士並沒有完全結束他的教學、研究、著述和對研究生的指導。他還在昆大的現代語言中心繼續發揮餘熱,從事中文教學工作兩年,直到1996年。同時,他繼續參與昆大的小型雜誌《中國研究集刊》的編輯工作和對研究生的指導工作。目前他還同昆大亞洲經濟史研究中心的主任黎誌剛博士一起進行天津近代史的研究,因為其中涉及對他的祖父楊以德和伯祖父楊以莊的研究,前者在天津近代治安方麵、後者在天津近代工商業的發展方麵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此外,他還同昆大亞洲語言研究係主任雷金慶教授共同主持了有關佛教傳入中國前後的發展、以及中國和日本早期宗教活動的研討會。
童年多病的楊博士今年滿七十歲了,到了古稀,精神倒反更旺健。他同他那退休了的當高級護士的太太一起過著清靜、淡恬而愉快的生活。楊博士喜愛書法,寫得一手好字,所以也時常揮毫自娛或贈送親友。看書、寫字、研究、著述之餘,他練氣功,喂鳥,同孫兒女們一起玩樂。他的當醫生的兩個雙胞胎兒子和女兒是他的健康顧問和家庭醫生,對他的延年益壽應是很大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