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雄風

有所思,有所感,從曆史的時空中來,再回到曆史的時空中去。
個人資料
正文

昆士蘭華人社區傑出人物選(7)-粟明鮮:巫貴林先生小傳

(2007-05-02 04:50:41) 下一個

架起澳中友誼的橋梁──巫貴林先生小傳
粟明鮮

    巫貴林 (Tom Loy) 先生在布裏斯本華人社區中是個知名人士,而在與澳洲有來往的中國對外友好協會的各級機構中,更是名聲在外。自一九五十年代開始,巫貴林先生就致力於推動澳洲與中國之間的民間的友好往來,並在當地澳洲人中間積極推動對中國的認識,促進兩國間的往來,做出了貢獻。現在,巫先生雖然退休了,仍一如既往,繼續為發展澳中之間的民間的往來而努力工作著。

一、淘金人的後代

    巫貴林,祖籍中國廣東省惠陽縣龍崗鎮對麵嶺,生於19321月,是早期中國來澳洲的淘金人的後代。他的祖父早在十九世紀的下半葉就隨著當時的淘金熱,來到澳洲,成為早期移居澳洲的華人中的一份子。而他的父親是在澳洲出生的第二代華人。

    但作為早期淘金華工的第三代,巫貴林本人則是在香港出生的。他的父親是在澳洲北領地的達爾文 (Darwin) 出生的,早年長期生活在昆士蘭州中西部離布裏斯本市大約750公裏的一個叫做澳格塞拉 (Augathella) 的小鎮上,因經營雜貨麵包店而致富,便帶同家人回到香港,用在澳洲所掙的錢購買了幾棟樓房,準備在此過其舒適安逸的生活。巫貴林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生的,在七個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

    在香港,巫貴林與他的兄弟姐妹一樣,一直都是接受英文教育,即在屬於天主教會主辦的著名的拉瑟爾書院(De Lassalle College)上學。然而,就是在這間學校上學期間,巫貴林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觀,而這一改變也是他日後一直致力於推動澳洲當地人士對中國的了解和認識,以發展澳中之間的民間友好關係為己任的動力。

    抗日戰爭勝利後,香港也成了中國各派政治力量角逐的場所。當時,一些與中國共產黨有關的外圍力量組織特別著重於在教會主辦的學校開展工作,推動學生運動,以反對洋奴教育、加強對中國文化的向心力和對中國近現代的反帝鬥爭的認識為號召,還創辦《香港學生周刊》,以此來團結教會學校的學生,希望喚起這些青年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不要沉迷於英國的殖民統治,在當時香港學界有很大的影響。少年時代的巫貴林,目睹過日本侵略者在香港的暴行,也經曆了因日本侵略軍占領香港而導致其家庭財產損失嚴重、家境每況愈下的劇變,加深了他對帝國主義的痛恨,逐漸成為這些進步學生中的一員,參加當時的學生運動,反對英國的殖民統治。

    1950年,巫貴林的父親因日寇侵占香港而導致巫家財產損失巨大,感覺生活難以為繼,遂帶領全家重返澳洲,再整旗鼓,開始了二次創業的過程。年方十八歲的巫貴林亦隨全家一同來澳,定居於布裏斯本,歸化澳籍,開始了他生命中新的一頁。

二、在澳中架起民間交往的橋梁

    移居澳洲後,巫家又重演以前創業的故事,在布裏斯本的圖旺 (Toowong) 區開店,胼手胝足,慢慢地重新發展起來。

    為了生存,巫貴林也不得不中斷了學習,加入打工者的行列。待全家在布裏斯本安頓下來之後,他就去到汽車修理行當學徒,作修理汽車的電工,這樣一幹就是五年。後來,他意識到一個人要有所作為,仍然需要學點什麽知識,於是就利用業餘時間半工半讀,去技術學校念電工文憑;此後,在任職繪圖員的同時,又進入昆士蘭高級技術學院(QIT),也就是現在的昆士蘭科技大學(QUT)的前身,念了七年,最終獲得一個電機工程方麵的文憑,並由此取得工程師的資格。在這期間,他做過安裝電燈裝置的電工,當過繪圖員,最後進入ABB公司,從事配電變壓器的設計工程工作,並在這家公司一做就是三十五年,直到1997年退休。

    也就是在這期間,巫貴林把自己與澳中之間民間關係的發展緊緊地連在了一起,並使之成為其畢生為之努力的事業。

    如前所述,巫貴林在香港時就曾參與學生運動,且由於1949年中國共產黨擊敗國民黨,接管大陸政權,百廢待興,處處呈現出新的氣象,巫貴林也為此歡欣鼓舞,期望能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和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在1950年巫家重返澳洲定居時,小貴林還曾猶豫過,不想隨家庭來澳。當時與他一同參與學生運動的許多同學則熱情鼓勵他前來這裏,希望通過他的宣傳,讓澳洲當地人能了解和認識中國。帶著這樣的信念,小貴林隨家庭來到澳洲,就投入到以澳中友好協會為主體的與中國發展民間友好關係的活動中。

    1952年,在悉尼舉行了世界青年聯歡會,年輕的巫貴林與其他的華裔青年一起組隊前往參加了這次大會。這次活動的主題是和平與友好,但中國卻不獲準參加。當時澳洲政界和社會上有許多有識之士以及悉尼的僑青社等組織,積極推動澳洲對中國的承認,通過各種形式和渠道介紹中國,使人們認識中國,從而推動兩國間關係的發展。巫貴林意識到,澳洲華人的長遠利益,應依賴於澳中兩國間關係的建立和發展;而作為一個具有澳洲國籍的華人,在這方麵所能做的,就是參與到發展兩國間的關係的活動中去。他認為,作為一個炎黃子孫,對澳中關係的發展不應袖手旁觀,而應“從我做起”。因此,他便積極參與以澳中協會以及它的後任者澳中友好協會開展的各項活動。

    澳中友好協會最初是在1951年和1952年間先後在墨爾本和悉尼相繼成立的互不統屬的民間團體,當時叫澳中協會,其後在澳洲的其它州也有相應的團體成立,其宗旨是在澳洲各族人民間提倡對新中國的認識和了解,而促進兩國人民間的友好關係和往來。

    大約在1952年時,當時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外交部秘書長柏頓博士 (Dr John Burton) 自中國訪問歸來後,在全國各地舉行報告會,介紹中國的情況,引起很大的反響。當時昆士蘭州有許多反對韓戰的和平工作者致力於與中國發展和平友好關係,遂由一位名叫婕曦·傅鴿生 (Mrs Jessie Ferguson) 的音樂教師倡議,在木匠工會的支持下,也成立了一個澳中關係小組。巫貴林立即參加了這個小組,而且是當時這個小組中唯一的華人。隨後,該小組亦改名為昆士蘭澳中協會。1970年,始由各州和北領地的澳中協會派代表開會協商,聯合組成全澳性質的澳中友好協會總會。

    澳中協會以及此後的澳中友好協會自成立以來,就以擁護和平、與中國友好、推動對中國的認識、加強相互間的了解為己任,積極開展各種政治、文化和旅遊活動。早期階段的活動主要集中於推動承認中國;在1972年澳中兩國建交之後,其活動內容亦有所調整,而加入增強雙方間貿易經濟和教育之間的往來和發展等活動。在與中國的往來方麵,澳中友好協會主要集中精力在組織當地人士前往中國參觀旅遊,從而加深對中國的了解;在澳洲,則主要接待來自中國的各種文化交流訪問團,建立起相互間的友誼關係。而在這一係列的活動中,巫貴林都始終是積極的參與者,有些活動還是組織者。早期在昆士蘭,尤其是布裏斯本的華人,大都知道巫貴林在推廣和介紹中國的現狀和文化等方麵十分積極。有關在布裏斯本舉辦的涉及中國事務及中國文化的活動,他要麽領頭,要麽參與,從來不甘後人,如舉辦中國畫展、放映中國電影等等。比如說,一九五十年代時,巫貴林首次在昆士蘭組織放映中國電影《中華兒女》和《白毛女》;後來,他又經常攜帶電影放映機和通過悉尼僑青社或香港南方影業公司搞到的中國影片,到布裏斯本的中國城,去給餐館的工友放映,為他們提供機會領略中國文化事業的發展。

    此外,由於積極肯幹,巫貴林在澳中友好協會中也擔任了越來越重要的職位。在澳中友好協會總會成立以前,他就在昆士蘭州澳中協會擔任了該會若幹屆的會長、副會長、秘書等職;在全國性的澳中友好協會總會成立後,他也任過好幾屆的昆士蘭州分會會長,在1994-1996年間,還擔任全國總會會長。現在,他仍然擔任昆士蘭州分會會長之職,且自總會成立以來,他一直都是每年參加全國總會年會的昆士蘭州分會代表之一。此外,他還在總會負責每年接待來自中國的訪問團的各項具體安排工作。從這些任職大致可以看出,巫貴林長期以來在澳中友協的發展過程中,以及在由該機構組織和安排的各項與中國交往以增進澳中之間相互了解的活動的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作為澳中友好協會的骨幹分子,巫貴林經常在當地澳洲人中組團並參與這些訪問團前往中國訪問。他曾參加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邀請的而由澳中友好協會組織的澳中友好代表團,前往中國訪問達四次以上。此外,應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的邀請,訪華三次,並於1989年獲邀請前往北京天安門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四十周年國慶觀禮。1994年,巫貴林以澳中友好協會總會會長的身份,率領由八位澳中友協骨幹組成的代表團,前往當時經濟高速發展的山東省九城市訪問,隨後還到北京、西安、廣州等地參觀訪問,並在廣州沙麵友好公園裏安放了一塊澳中友好紀念碑。

三、參與華人社區的活動和推廣中華文化

    既然巫貴林視推動澳洲當地人民對中國的認識以及促進澳中兩國之間民間的友好往來為己任,他也在華人社區中積極參與各項社會活動,推廣中華文化,而這些活動就構成了他人生曆程中的另一項主要內容。

    早在一九五十年代初期,巫貴林就與李紹晟(Wayne Lee)、劉裕明(Paul Lowe)以及布裏斯本的一些中國餐館的工友一起,組成了一個旨在聯絡感情、互相交換有關中國文化信息的小組,以探討如何保持中國的文化,維護華人自身權益的問題。同時,通過澳中協會和悉尼僑青社等團體的關係,在接待來訪的中國代表團時,安排其與華人社區人士見麵,最大限度地推廣宣傳中國文化。比如,1956年墨爾本舉辦“奧運會”期間,北京京劇團和武漢歌舞團來訪,巫貴林積極參與接待與安排其在布裏斯本演出。當時,這兩個團在布裏斯本城裏的劇場連演五天,場場滿座,盛況空前。

    大約在一九五十年代後期和一九六十年代初期,澳洲政府實施了一個所謂“科倫坡計劃”(Colombo Plan)。在這個計劃下,許多來自香港和新加坡、馬來亞等東南亞地區的華裔學生,前來澳洲的各大學學習深造。有鑒於此,巫貴林與其他有識之士一道,聯合這些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華裔學生,在布裏斯本組織“文娛聯誼社”,唱歌跳舞,在當地的大學裏演出,推廣和宣傳中華文化藝術。

    在布裏斯本的現存的有點曆史的華人社團中,巫貴林大都與它們有過密切的關係。早在一九五十年代初,昆士蘭華人會 (Chinese Club of Queensland) 成立時,巫貴林就積極參與,並曾為主要董事之一。他也是在一九八十年代成立昆士蘭省商業與專業華人協會的發起人之一,並曾擔任過一屆該會會長之職。在昆士蘭州華語廣播協會成立後,巫貴林亦積極參與,不僅擔任過該會的財政,還與太太一起,參與4EB民族電台的廣播節目,為華語廣播在4EB電台中占有一席之地,貢獻自己的力量。

    199771日,巫貴林返回香港,參加香港回歸祖國的慶典儀式。他以激動的心情接受了內地電視台的采訪。他表示,作為在香港出生成長的中國人以及長期居住在海外的華人,此時此刻,能見證這一終結外國列強淩辱中國的曆史時刻,對於中國的成就感到格外的高興並為之自豪。

    1999年,布裏斯本的許多華人社團與澳中友好協會組成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五十周年國慶籌備委員會,巫貴林擔任主席。他與籌委會成員一起多方組織與協調,成功地舉辦了這一活動。中國駐澳洲大使周文重、昆士蘭州州長畢弼德 (Peter Beattie)、布裏斯本市市長宋理靖 (Jim Soorley)、各級政要和華人社區及當地各界人士三百多人出席了晚會,盛況空前,獲得了各方好評。跟著他又不辭辛苦,多方奔走,繼續以上述籌備委員會的名義,籌辦19991220日澳門回歸祖國的慶典晚會。作為炎黃子孫,看到祖國逐漸強大和洗刷曆史的恥辱,巫貴林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這也是對他致力於推動社區活動,操辦這類慶典的補償。

    在參與華人社區的活動中,巫貴林富於理想,總想尋找機會,利用什麽形式,使華人社區中的不同團體能聯合起來,以更大的力量去推動社區文化和其它活動的開展。因接待1984年春節期間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派來的文藝演出團體來訪,激發了布裏斯本的一些華人社團共同組織一個聯合團體的意願,因此,19858月,巫貴林與李紹晟及Sam Ching被昆士蘭華人社區中的一些有識之士和社團推舉起草章程,成立昆士蘭華人團體聯合理事會籌備委員會 (Interim Committee, Council of Chinese Organisations of Queensland),並擔任主席一職。當時的這個籌委會曾在華人社區中募捐到一筆款項,於布裏斯本中國城裏,修建了一個廣告欄。巫貴林也曾經利用這個組織,寫信到聯邦政府有關部門,多方尋求支持,以協助國泰會 (Cathay Club) 向政府申請資助來開展社區服務項目。1987年,巫貴林卸任此職。此後有一段時期,在布裏斯本還曾經出現過一個“華人社團聯絡委員會”(Liaison Committee of Chinese Organisations) 的組織,欲整合華人社區中的不同社團,直到一九九十年代初,昆士蘭華人論壇 (Queensland Chinese Forum) 成立,並向政府注冊備案,昆士蘭州開始出現了這種有聯合性質的華人社團聯合體。

    1987年,巫貴林與悉尼的黃琚寧女士等華人社區僑領發起召開全國性的華人團體大會,目的仍舊想使這些不同的社團能聯合起來。巫貴林與昆士蘭華人社區的領袖人物周新民等一同前往悉尼赴會,對華人社區的許多問題進行了協商和討論,其結果雖對某些事務有所推動,但總體而言,因種種原因,其目的並未完全達致。一直到一九九十年代中期,澳洲帶有全國性名義的華人團體聯合組織終於出現。

    對於澳洲所時時出現的種族歧視事件,巫貴林都直接麵對現實,參與到反對種族歧視的行動中去。1984年,在墨爾本大學任教的原澳大利亞澳中理事會主席布蘭尼教授(Professor Blainey) 發表歧視亞裔移民的言論,掀起了一輪反對亞裔移民的浪潮。巫貴林對此十分憤慨,積極參與由梁亮新教授和梁日中醫生為首的“亞裔澳洲人行動委員會”(Asian Australian Action Committee) 的活動。而對於1996年出現的韓莘 (Pauline Hanson) 種族歧視浪潮,他則認為應該以理性的態度對待,在澳中友好協會通過各種不同形式和渠道的宣傳,去提高當地澳洲人的認識。

四、事業有成    家庭幸福

    巫貴林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他的太太李麗卿原是護士,在中國大陸和香港都曾生活和工作過,於一九六十年代中來到澳洲,與他共築愛巢。婚後相親相愛,支持丈夫的社會活動,並為巫貴林生育了一男一女。她在布裏斯本的一家養老院當護士,一做就是二十五年,直到1999年退休,為澳大利亞的社會福利服務。

    巫家的一對兒女,品學兼優,事業有成。兒子巫錦榮 (Alexander Loy) 於昆士蘭大學土木工程係畢業,又在新南威爾士州大學獲得土木工程碩士學位,現在昆士蘭州政府水利部門工作。女兒巫錦蘭 (Dr Diana Loy),在昆士蘭大學醫學院畢業,後又獲全科醫生文憑和體育醫生文憑資格,現在一間診所執業。錦蘭多才多藝,天賦異常。很小的時候,她就對芭蕾極感興趣,跳得有板有眼。在中學時,又是昆士蘭青年樂團的第一小提琴手。更值得驕傲的是,小錦蘭還是昆士蘭州女子舉重冠軍,並曾代表澳洲參加過國際女子舉重比賽。

    巫貴林先生雖然退休了,但他仍然一如既往,繼續為澳中之間的交往貢獻著力量。目前,他正在為20004月在布裏斯本和黃金海岸舉行的澳大利亞與中國中小型企業研討會的各項準備活動和相關安排而奔忙。這項活動由格理菲思大學和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協助,與澳中友好協會合辦,他期望透過這類活動,加強澳中之間的往來和增進相互間的友好關係。他深信,澳中之間的友好關係會不斷加強。作為一個曾經為此奮鬥過半個世紀的澳大利亞華人,他對目前澳中之間的這種良好關係深感欣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