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347)
2009 (550)
2017 (1)
2018 (5)
2019 (4)
2020 (2)
2022 (60)
2023 (92)
中醫藥學,源遠流長。
中國的醫藥學,顯然是與中國的文明發展相輔相承的。許多證據表明,自三皇五帝、堯、舜、夏、商、周以還,中醫藥學就已初具規模。其中,神農氏遍嚐百草之事跡的流傳,就從一個側麵表明了中草藥在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及至春秋戰國時期,中醫藥學已具有相當高的造詣,其中一個例子就是,作為中醫治療手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針灸學,在當時就已經得到普遍的應用。我們大家所熟悉的名醫扁鵲,就是其中一個代表人物。據載,有一次,扁鵲路過虢國,適逢虢太子發病剛剛死去,國君正要為他舉辦喪事。扁鵲在詳細地詢問了太子發病和死去的時間等情況後,就胸有成竹地請人即刻轉告國君,謂可救活太子。趕到宮中後,扁鵲認真地為太子切脈,並仔細地對死者的情況進行了觀察,然後判斷說,太子脈象微弱紊亂,故靜如死亡,此乃暫時的“屍厥”(即休克或假死)。他隨即對太子的頭部、胸部和手足的一些部位進行針剌,片刻之後,太子便蘇醒過來。隨後扁鵲又為太子研藥煎服,並在其肋下進行熱敷。又過了一些時候,太子竟然可以坐起來。經過二十多天的治療,太子就完全康複。這個故事不僅說明了當時扁鵲的高超醫術,也反映了當時就已達到的醫療水平。我們從在山東出土的一件漢磚畫像《扁鵲針灸行醫圖》,就可以推想,二千多年前的漢代甚至更早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中醫藥學就已經發展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扁鵲隻不過是當時醫學發展的一個化身而已。也正因為如此,扁鵲是被當做中醫藥學,尤其是針灸學的聖人而受到後人的敬仰和崇拜。
這樣又經過了一千年時間,北宋時的翰林醫官王唯一在總結前人針灸學的基礎上,整理而成《新鑄銅人俞穴針灸圖》一書,並鑄造了兩個人體銅模型,全身標有穴位,為針灸學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也推動和促進了針灸學在民間的普及和發展。
實際上,針灸隻是中醫治療的一個手段而已,它是與診斷方式互為表裏的。中醫的望、聞、問、切,也就是中醫診斷學中的八綱(即陰、陽、表、裏、虛、實、寒、熱),在中國的“醫聖”漢代的張仲景所著之《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中,已奠定了基礎,影響著中醫藥的發展。
而對於各種疾病的治療和身體康複的調理甚至出於保健的需要之養生,中國自盤古開天地以來,就已由不同時期的名醫以及名不見經傳的郎中等,應用草藥,經曆代的積累,形成了眾多分門別類頗見功效甚至很神奇靈驗的藥方、秘方和偏方。明代李時珍曆經三十年時間所撰寫的《本草綱目》,則成為中國醫藥學的聖典,並流傳世界各地,成為近代藥物研究者所必須參考的重要文獻。
時至今日,中醫已成為世界醫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在診斷、治療、用藥和保健養生等方麵,都有了長足的發展,並且已走向了世界。目前,澳洲的一些大學中就設有中醫專業。可是,中藥為什麽在曆史的長河中能持續發展?又是如何在傳統的中華文化中自成體係?而中醫的一些理論又是如何與中國的傳統思想及哲學體係密不可分?它的形成和發展又具有什麽特點?在當前世界醫學和藥學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傳統的中醫藥學能否進一步發展,使之既能與現代醫學緊密結合,互為補充,又能獨立發展,保持其相對的獨立性,繼續為人類做出貢獻?為什麽有人欲將中醫置於死地?相信這是我們所有中國人包括海外華人深為關注的。在科學昌明的當今世界,上述問題,既需要專業人士來解答,而更重要的,也需要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認真思考:如何將這中華文化的結晶之一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