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雄風

有所思,有所感,從曆史的時空中來,再回到曆史的時空中去。
個人資料
正文

心有古韻自精神─ 讀吳緝華教授甲骨文書法有感

(2007-04-19 06:47:11) 下一個


心有古韻自精神

                       ─ 讀吳緝華教授甲骨文書法有感

                                                               鬼穀雄風

  迄今為止所發現的資料表明,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曆史,是目前已知的中國最早的和成體係的文字,是現代漢字的源頭。它記載了三千多年前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麵的資料,可謂現存最早最珍貴的曆史文物。自清末在河南安陽小屯(殷墟)發現有文字之甲骨始,已出土數量約在15萬片之上。目前發現的甲骨文單字約有4500個,其中能夠與現代漢語對應者約1500個左右。

  作為用刀契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殷商王室占卜紀錄和記事刻辭,甲骨文字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成熟的形體兼備的文字。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2000個單字來看,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根據前輩學人的研究,甲骨文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用筆、結字、章法的三個基本要素,奠定了書法藝術的基本形式,可視為書法藝術之初步。甲骨文大部份為契刻,也有少量的朱書墨書文字,有直接契刻的,也有經過用毛筆書寫後契刻的。契刻文字以刀代筆,故刻時多用直線,曲線也是由短的直線棱刻而成,筆劃多是兩頭略尖,中為稍粗的棱形,由此形成了甲骨文特有的筆劃犀利、瘦硬、堅實、挺拔的契刻藝術效果,這是甲骨文書法藝術的基調。而自甲骨文發現以來的100年間,經過那些長期從事古文字研究的學者和喜愛甲骨文的書法家不懈的努力描摹,甲骨文書法已在中國書法領域自成一體,為古老的書法藝術拓展出一片嶄新的天地。

  現已從大學榮休而寓居黃金海岸的吳緝華教授,就是這些學者和書法家中的一員。

  祖籍山東煙台的吳緝華教授,曆史學科出身,自1951年起,先後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簡稱“史語所”)、成功大學、澳洲國立大學等,對中國曆史有深入的研究,著作等身,學術地位崇高。在從事中國曆史研究的同時,也致力於中國繪畫與書法史的探研,加上其本身所具有的藝術天賦和領悟力,其於中國傳統的書與畫上均有極深的造詣。2003年底,他在黃金海岸舉辦的個人書畫展,就反映了他在中國傳統書畫方麵的深厚功力。而在展出的儀態萬千的數十幅字畫中,有兩幅甲骨文書法作品,令人回味無窮,留連忘返。

  甲骨文字,早期象形字較多,晚期形聲字增加,筆劃任意增減,偏旁亦不固定兼有金文,結構多作相向型;其筆畫肥瘦相間,重心穩定,端正續密,橫豎筆畫平引。此基本構字規律,為後世篆書係列文字的結體原則之濫觴。故撰寫甲骨文書法,既要表現甲骨文的形體,同時也要用筆墨表達出甲骨文特有的契刻意味,以筆代刀,通過摹寫甲骨文卜辭拓片,以體會、玩味甲骨文的線條、形體、構圖關係。觀吳緝華教授的甲骨文書法作品,其運筆如刀,典雅高古,書寫風格豪放,字形大小錯落,布局生動有致,各盡其態,富有變化而又自然瀟灑。其作品於拙樸中寓雄秀,可謂深得甲骨文書法真諦。

  要在甲骨文書法上有所成就,除了需具有中國傳統書法的根底及深厚功力之外,還需對甲骨文字有深切的了解。在這方麵,吳緝華得天獨厚。在其大學畢業後任職於史語所期間,他曾有幸追隨於董作賓先生左右。董先生是開創甲骨文研究和甲骨文書法的大家之一,其學術地位和風範為後人所景仰。學者陳子展教授在評價早期的甲骨學家時,曾寫下“堂堂堂堂,郭董羅王”的名句,這一概括已為學界所廣泛接受。所謂郭董羅王,即郭沫若(鼎堂)、董作賓(彥堂)、羅振玉(雪堂)和王國維(觀堂)。董作賓於1928年帶領中國文物考古隊首次對殷墟進行科學發掘。從1928年至1937年科學發掘15次,董作賓參加了前7次和第9次發掘,奠定了中國田野考古學的基礎。1933年,他發表《甲骨文斷代研究例》,鹹認為是一部中國甲骨文史上劃時代的名著。他對甲骨學最大的貢獻,是創立了甲骨斷代學。董作賓也重視對甲骨文的描摹,並將甲骨文風格分為五類:即勁健雄渾、秀麗輕巧、工整規矩、疏朗清秀、豐腴古拙。董作賓的甲骨文書法則多呈第一期卜辭的風格,並吸取了卜辭中朱書墨書的豐厚風格,將其熔煉於一,寫的清潤朗健,字體整肅峻峭,形態變化自然,婀娜多姿,瀟灑飄逸。因此,其甲骨書法,為世界許多名家所收藏。

  有這樣的名師大家指導,吳緝華在了解甲骨文的釋義、通讀甲骨文集契集、描摹卜辭拓片、書寫甲骨文書法等方麵,打下了堅實牢固的基礎。故吳緝華的甲骨文書法,經幾十年的努力鑽研和刻苦不斷的練習,在繼承乃師風格的基礎上,以中鋒入筆書寫,在仿殷人刀筆和襲用殷人墨跡之餘,其書筆意充盈,百體雜陳,使之骨格開張,氣魄宏放。即體現了董作賓甲骨文書法的清瘦風格,又追求其本身原汁原味之清新內涵的韻致,而不失甲骨卜辭其形。在其任職於澳洲國立大學期間,吳緝華教授曾在首都坎培拉舉辦過個人書畫展。當地傳媒就對其中再現殷商文字的原始性、神秘性、奇妙性的甲骨文書法作品情有獨鍾,將其刊登於報上,向澳人推介。2004年初,《移民鏡報》舉行創刊周年晚會,吳緝華教授贈送給該報社的一幅甲骨文書法條幅作品,其上所書的“初日出海上”五字,俏峻清瘦挺拔,渾厚自然樸拙的風格,畢露於紙上,令人敬服。

  吳緝華教授已過75歲高齡,但仍精力充沛,筆耕不綴。其淵博的知識和學術造詣,加上在書畫方麵的藝術天賦和悟性,構成了其深厚的功力底蘊,使之源源不絕地煥發出藝術的青春,激發著他在繪畫和書法的天地裏不斷地創新,追求完美。我們期待著他展示給公眾更多的優秀書畫作品。

13/01/2004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