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347)
2009 (550)
2017 (1)
2018 (5)
2019 (4)
2020 (2)
2022 (60)
2023 (92)
孟剛畫作:大氣
墨韻寄情尚神趣
-寫在《中國書畫藝術賞析》講座之前
鬼穀雄風
相對於中國各個時代的其它藝術,書法和繪畫是最能表現各時代精神的中心藝術。同時,在表現形式、分類、技法及著色與用筆等方麵,中國書畫又與西洋畫有很大不同,從而使其在千百年來,獨樹一幟,且畫派繁多,作品流傳甚廣。為此,如何欣賞中國書畫,是我們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及審美旨趣所要關注的一個重要話題。
中國書畫自其初始便二者融為一體,是其與西洋畫的最大區別之一。唐代張彥遠謂,“書畫同體而未分,象製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天地聖人之意也。···是故知書畫異名而同體也”(《曆代名畫記》) 。蓋因在中國,書寫文字的工具與繪畫的工具一直就是一體不分,而在西方,這是相互分離的。因此,談到中國的繪畫,則須將其與書法連在一起。換言之,一切中國書(法)與(繪)畫的欣賞與評價,皆須從這個“書畫同源”的現象出發。
之所以稱中國書畫是一種藝術,是因其能表現人格,創造意境,注重神韻。以人物、山水、花鳥為創作對象的傳統中國繪畫,基本上可分為工筆、寫意和兼工帶寫三種形式。中國繪畫成為一種獨立自主的表現形式,自晉至唐已臻成熟,宋元時達於頂峰。自這時起,山水畫成為傳統中國繪畫的主流,而其中又以追求意境、寄托情趣的文人畫占據了主導地位,因為這些中國畫所要表達的大多是作者的某種觀念、思想、情緒或某種寄托,即所謂托物寄情,崇格尚趣,亦即山靜居論畫所說的,“筆墨之妙,畫者意中之妙也。”
而我們在欣賞中國繪畫時,首先要看的是其氣韻,然後是其筆法。盡管中國畫論中早有“畫無定法,物有常理,物理有常,而其動靜變化機趣無方,出之於筆,乃臻神妙”(《山靜居論畫》)之說,但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序》中表達的“六法”,即“一氣韻生動,二骨法用筆,三應物象形,四隨類賦彩,五經營位置,六傳移模寫”,不僅是傳統中國繪畫的理論基礎,也把繪畫的精神性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為此,中國畫如何能遺貌取神,做到氣韻為先,則是我們喜愛中國書畫者所要首先了解的。在昆士蘭中國人協會組織2005年布裏斯本中華文化藝術節的中華文化係列講座時,我們有幸邀請到昆士蘭著名的水墨畫家孟剛先生和書法家居學功先生,作為中國書畫藝術賞析專題的主講嘉賓,以他們深厚的中國書畫功底及淵博的中西繪畫知識,來向大家介紹中國書畫的一些常識及解答如何欣賞中國書畫的相關問題。
孟剛畢業於中國天津美術學院,潛心鑽研中國水墨畫三十餘載,現居於布裏斯本,專事作畫、教學,桃李遍布。觀其畫作,墨色浸潤,筆法秀勁,意境悠遠,大氣天成,盡得筆墨精髓。比如說,在2002年他於布裏斯本首次舉辦的個人水墨畫展上所展出的那幅《白塔晨曦》,畫麵上的白塔屹立在晨曦中,任憑驚濤拍岸如冰如雪的浪花衝擊,迎接著即將東升的旭日,畫麵上的每一朵浪花都因晨曦而透出不同層次的色彩。站在這幅畫前,首先讓人感受到的就是其磅礴氣勢,震撼人心靈的神韻。無論是從其筆墨趣味、構圖、著色和用筆以及筆力,在在顯示出畫家藝術審美所追求的意境和藝術把握的深厚功力。
作為中國畫造型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用筆,大體上則要講究粗細、急徐、頓挫、轉折、方圓等變化,這與書法是相通的,盡管二者之間也存在著差異,這亦是何以“書畫同源”之原因。因為要把水墨畫的用筆使到恰到好處,倘若沒有深厚的書法功底,又焉能達到?而在書法方麵,居學功先生堪稱大家。
居學功亦受業於天津美術學院,現亦居於布裏斯本,自幼習書,曾師從書法大家徽派詹瀛生、浙江沙孟海及天津孫其峰諸先生,由隸而草,由碑而帖,數十年精心臨摹,多方研習,意念相通,終有大成。觀其書法,或行或草,筆走龍蛇,變幻有序,高古飄逸,亦以大氣勢勝。其書法作品,源從古人來,字字有出處,然其結構用筆皆在法度之內,意趣韻味又在法度之外,追求著人書合一的境界。例如,他做成碑帖拓片效果的油畫書法作品如臨孫過庭的《書譜》、米芾的《逃暑帖》和蘇軾的《江上帖》等,就展示出了章法分明、意境雋永、蒼潤遒勁、瀟灑自如、張力飛動、凝重而飄逸、厚拙而雅致的鮮明藝術風格,盡得書法真諦。
筆者與孟剛和居學功二位先生相識多年,時相過從,得有機緣,一睹其畫作墨寶真顏。實際上,孟剛兄雖長於水墨,然詩、書、畫、印皆臻化境;居學功兄雖以書法見長,但於繪畫與治印亦有獨到之處,且開創油畫書法之先河,於中西繪畫書法之結合有所創新,前途光明。可以說,書畫相通在其二人身上得到很好的體現。因此,如何鑒賞中國畫的寓意象征,如何體會中國畫崇格尚趣的意境,如何理解逸筆草草、不求形似但求神趣的文人畫,以及如何鑒賞中國書法的章法、布局、結構和筆力等等問題,相信都會從孟、居二兄的講座中得到答案。
讓我們一起去聆聽中國書畫藝術賞析講座,從中體驗中國書畫筆精墨妙之神韻與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