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論中朝關係的本質

(2010-02-09 07:20:15) 下一個
論中朝關係的本質
蘇拉, 中朝關係

     2006年10月9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無視國際社會的普遍反對,“悍然”實施核試驗,中國政府對此表示堅決反對。
 
     上篇
    
    在朝鮮核問題上,針對中朝關係的實質以及中朝關係的未來走向,產生了不同的看法,我歸納了近日在網絡上出現的觀點,大致可分為以下三類: “威脅論”、 “雙簧論”、 “利導論”。現分別對此三種觀點做出簡要介紹,並推出本文的全新看法。
    
    一、“威脅論”:
    持這種觀點的的人認為:朝鮮發展核武器,中國是最大的受害國,其受害程度已經遠遠超出了美國的受害程度。因此,製裁、甚至打擊朝鮮是中國的基本外交政策。在這種觀點看來,中國動用“悍然”是深思熟慮和非常準確的。
    
    二、“雙簧論”:
    認為朝鮮擁有核武器不但完全符合中國的戰略利益,甚至朝鮮的“核爆”就是中國一手策劃或親手導演的。中國在朝鮮“核爆”以後所采 取的一係列外交步驟,包括“悍然”在內以及多方奔走,甚至在安理會簽署“製裁決議”都是中國和朝鮮合演的“雙簧”大劇;或者換種說法是“中國在下一盤很大 很大的棋”,即便安理會決議已經成為事實,但那也是“打孩子給鄰居看”。
    
    三、“利導論”:
    這種觀點實質是以上兩種觀點的雜交變種。這種觀點以中、朝具有基本一致的世界戰略利益為出發點,同時承認中國和朝鮮在國家利益方 麵存有相當大的分歧。這種觀點認為:中國政府應該麵對朝鮮“核爆”這個既成事實,對以前的外交政策“亡羊補牢”,順勢利導中朝一致的戰略利益,縮小國家之 間利益的分歧,使得朝鮮的“核爆”牢牢地成為中國手中的“牌”,而不至於使它成為美國實現其戰略意圖的“跳板”或美國直接支配的“棋子”。
    
    以上觀點交織在一起使得中朝關係及其未來走向顯得撲朔迷離。假如我們對以上三種觀點再做進一步簡化,也許更能接近事物的本來麵目:以上觀點的分歧無非是對中朝關係是何種本質的不同解讀:敵人--朋友--同誌。
    
    當然,按照現代流行的國際關係學說,世界上沒有永恒的敵人和朋友,更不存在所謂的“同誌”。但這不影響就某一特定的曆史時期、特定的事件,各方出 於各自利益還是可以劃分為不同的利益集團的。這使得我們依然可以使用“敵人”、“朋友”、“同誌”的概念來描述不同程度的國家關係。需要注意的是,這裏使 用的“同誌”也並非原來意義上“共產主義者”之間的稱謂,隻不過是比之“朋友”之間利益更加接近的關係。
    
    無須太多的解釋,“威脅論”持“敵人”觀,“利導論”持“朋友”觀,“雙簧論”持“同誌”觀。
    
    
    對於“雙簧論”,我真的不想評價,因為它不值得評價。隻要中朝之間一天還沒有打得頭破血流,“雙簧論”對無論發生的任何變故都可以用“戲”來解 釋:朝鮮“核爆”了,那是“相當於中國的二炮挺進三八線”;中國發表了“悍然”的聲明,那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中國簽署了《製裁決議》,那是“打孩 子給鄰居看”;當中國表示反對“武力打擊”時,他們說“看看,我早就說過...”假如有一天美國真把朝鮮給滅了,那也肯定是“愛莫能助”,同時“對同誌的 壯烈犧牲表示最沉痛、最深切的哀悼”。怎麽說呢?假如有網友上網時間短,不知道網文“yy”表達的含義,那麽我就有幸在這裏“教導”你一把:“yy”是 “意淫”的縮寫,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利導論”是目前網絡最流行的說法,同時也是帶有濃烈感情色彩的觀點。什麽“唇亡齒寒”、“鮮血友誼”;讓我歸納出這種觀點的核心我都覺得難以勝任,因為這種觀點一開始就前後矛盾,後來又隨著事態的進展不停地打“補丁”。我勉為其難大致歸納如下:
    
    朝鮮“核爆”是中國外交戰略的失誤造成的,由於朝鮮長期得不到中國的軍事保護和經濟援助,不得已而采取的“冒險”行動;既然已經既成事實,中國就 應當順勢利導,承認朝鮮的有核地位,加大援助,反對製裁,加強中朝團結,切不可把一個有核的朝鮮推到敵對方或是讓敵對方消滅,使中國失去戰略屏障,直接暴 露在敵對力量麵前。
    
    鑒於“利導論”所持觀點,當中國發表“悍然”的聲明時,他們感到驚詫,當中國的態度緩和時他們感到欣慰,當中國簽署《製裁決議》時他們感到不解和無奈,當中國表示反對“武力打擊”時,他們浮想聯翩。
    
    “利導論”是建立在中國的外交政策“失誤”這個前提下的,這本身就極不合理。中國外交政策製定者有那麽多的智囊機構,並且掌握有和我們普通網民極 不對稱的國際戰略信息,怎麽可能在如此重大的問題上沒有我們普通人看得清?事實上根本就不存在“看得清”與“看不清”的問題,他們本身就是國際外交事務的 當事人,國際外交事件本來就是在他們和其他國家的決策者之間發生的。
    
    作為鄰國,朝核問題是中國最大的地緣外交問題;作為締結有“軍事互援”條約的盟國,朝核問題是中國最大的國際戰略問題。中國的外交政策是不可能在這方麵犯過於嚴重的原則錯誤的。
    
    實際的情況,自從朝核問題成為外交問題以來,中國是介入最多的國家,無時無刻不在跟蹤、關注朝鮮的核問題,主導了“六方會談”,我都記不清談了多 少年、多少次,說中國沒有考慮到核爆的後果,怎麽也不能另人相信。正是這些矛盾使得“利導論”經常需要向“雙簧論”,偶爾也會向“威脅論”求救。
    
    
    “威脅論”是持有人數較少的一種觀點,這可能和當今網民中左派占大多數有關;偶爾也有一些一貫的左派忽然跑來這裏求救。雖然他的人數少,但在筆者 看來,確是三種觀點中最為“流暢”的一種觀點。說它“流暢”是因為它不需要打太多的“補丁”即可解釋中國在朝核問題上的一貫的、堅定的立場和行為:反對朝 鮮“有核化”,一旦有了“核苗頭”,我就想辦法動員力量用會談拖住你;“拖”不住,你有了就是“悍然”;就要提請製裁,就要想辦法讓你銷毀。唯一讓“威脅 論”持有者感到不滿的是中國反對“授權動武”。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三種觀點都或多或少存在著缺陷,有沒有更合理的解釋呢?中國和朝鮮的關係本質到底是什麽呢?是敵人?是朋友?是同誌?這正是本文試圖回答的。
    
  
    中篇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對於個人是這樣,對於國家也是這樣。回顧中朝關係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曆程,有助於我們回答“敵人”還是“朋友”的問題。
    
    1949---1978年,是中朝關係比較穩定的時期,這個時期的中朝關係,僅僅用“同誌”似乎都不足以表達其密切,按當時說法是“同誌加兄弟”。當然,這並不不意味著沒有任何波折。
    
    按照朝鮮所擔負的為社會主義陣營“站崗放哨”的使命,中國給朝鮮必要的經濟援助是應該的,也是合理的。這就象一個企業雇傭保安必須支付費用一樣。他“站崗放哨”了,就沒有更多的精力去開荒種地,你就必須給他買“盒飯”;他連“盒飯”都吃不到,怎麽給你站崗?
    
    抗美援朝結束後,中國和朝鮮同處於一窮二白的狀態,同樣需要建設,同樣需要蘇聯的援助。中國在這個時期沒有對朝鮮實行過多少實質性的經濟援助,好在同處於“社會主義大家庭”,中朝是彼此體諒和理解的。更何況中國剛剛犧牲了幾十萬的優秀兒女去朝鮮保家衛國?
    
    不久,中國由於自然災害,建設架構過大,老大哥逼命討債,在脫離“大家庭”的同時,中國進入了經濟困難時期。在這個時期,中國無力援助朝鮮,中國 也給了他一些東西但不多,比如一些剛剛研製出來的一些戰鬥機和坦克等。這個時期,朝鮮的主要“盒飯”來自於蘇聯及其主導的“歐洲社會主義經互組織”。這種 情況使朝鮮在中蘇論戰中,表麵保持中立,實際上較貼近於蘇聯;肚皮的意見畢竟壓倒一切。直到文化大革命興起時,紅衛兵小將還對朝鮮的這種曖昧態度非常不 滿,甚至要大串聯到平壤去批鬥“金修”,據說金日成還表態願意接見,願意接受批判。在這個時間段,中朝關係可用“同誌稍遜,兄弟猶存”來概括。
    
    70年代以後,中國基本完成了工業化和戰略力量建設,在世界舞台上標新立異、撐起“第三世界”的大旗,在國內把建設重點調整為“農、輕、重”的次 序,著力於提高人民的實際生活水平。更具體一點,就是1972年---1978年。中國真正對朝鮮有實質性援助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的。
    
    這6年是中國國際地位空前提高,國際環境空前改善的6年。這6年間,朝鮮在中蘇兩國的同時支援下,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飛速提高。人均國民生產 值在亞洲僅次於日本,特別是良好的文化、衛生、教育,簡直讓中國的老百姓羨慕不已。在這個時期,每當中國國慶,中國就要提前照發不邀請兄弟黨和政府派團前 來祝賀的文告,即使是這樣,朝鮮依然會派出代表團前來。朝鮮的大小報紙在“十一”這一天,統統出彩版,用中朝兩國文字刊登: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偉大的中 國人民萬歲;世界被壓迫人民的偉大導師毛澤東萬歲;朝中兩國人民的戰鬥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等大輻標語和祝賀社論。這一時間的中朝關係可以說是“同誌兄弟, 親上加親”。
    
    1978年,鄧小平訪美,中國和美國達成了大規模的戰略妥協。中國的軍隊都進行了大幅度的裁減,中國的戰略項目都進行了大麵積的下馬,當然也就不 需要朝鮮這個站崗的了,朝鮮重新回到了單方麵依靠蘇聯的情形。由於政策的延續性,直到1990年,中國和朝鮮至少保持了朋友和傳統的兄弟關係。
    
    這個時期的朝鮮經濟是個什麽樣的情形呢?這裏有必要大略說明一下,1987年朝鮮的人均國民生產值950美圓左右,1999年中國才達到這個數 字;1994年他的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70%,高度城市化;他的農業靠12萬台大型農業機械和370萬的農業工人進行,基本算是實現了農業現代化。但他的 經濟有致命的缺陷,就是沒有象樣的工業、能源體係,這些都要靠蘇聯的援助和與中國、“經互組織”的“易貨記帳貿易”來進口。
    
    細說起來也不能怪他,中國的這些體係,也是在困難和封鎖中靠“勒緊腰帶、自力更生”建立起來的。朝鮮一直沒有經過全麵的封鎖,對蘇聯和東歐組成的 半個世界的開放一直是中國奢求不到的,對外貿易也一直搞得很好。他沒有必要自尋苦頭,去自己建立一個工業體係。這樣看來金日成確實比毛澤東會做人,毛澤東 在1960年開始自尋苦頭用十幾年時間建起了一個龐大的體係。
    
    90年代以後,國際風雲突變,蘇聯解體,整個前社會主義陣營的經濟處於“休克”狀態。朝鮮被拋棄了,他這個保安失業了,因為老板破產了。援助沒有了,易貨貿易沒有了,記帳結算也沒有了;這時候美國偏偏抓住他的人權問題不放,封鎖他,製裁他。
    
    我們可以想象朝鮮的窘迫,拖拉機沒有石油發動不起來,提灌站沒有石油抽不上水,偏偏又遇到了幹旱,把進城的人趕回農村種地,他們又失去了必須的農 業技能和必要的農器具,就這樣連續幾年糧食大幅度減產。朝鮮這時候唯一能指靠的隻有中國這個老大哥:雖然你不用我“站崗放哨”了,但能不能看在我以前長期 “站崗放哨”的份上給一點“安家費”或是“退休金”呢?對於朝鮮的投靠中國肯不肯伸出弟兄之手呢?朝鮮一開始還可以用木材、鐵鉛礦從中國換回點石油和糧 食,如果交換的物質不太夠,小差額就記帳;很快後來也不行了。
    
    1992年是中朝關係陡然轉折的一年,這一年中韓建立外交關係,在建交聲明發布之前,作為朝鮮的盟國,中國“忘記”了按照國際慣例照會朝鮮,而韓 國則是朝鮮法律認定的國內非法組織。與此相對比,朝鮮不僅是“一個中國”最堅定的支持者,而且還是最堅定的捍衛者---朝鮮拒絕和任何與台灣保持有外交關 係的國家建交。
    
    從1992年起,中國開始全麵“深化改革”,你想要東西好辦,我這裏和國際接軌了,“易貨”不符合國際規則,你必須拿現金,拿美圓購買,把原先拖欠的100多萬美圓也還了,否則免談。
    
    1994年,金日成在整個國家的經濟潰亂中去世,金正日接手的就是這樣的爛攤子。
    
    1995年-1997年,朝鮮連續大幅度減產,遭遇了持續3年的大饑荒。1996年,按美國的說法,朝鮮人均消費糧食僅為250克。現在網絡上有 一種幼稚的觀點說:“假如朝鮮敢不聽中國的,嘿嘿,馬上讓他餓飯”,這也許正是“雙簧論”產生的根源。你就不想想,假如有一點些微象樣的援助,怎麽會隻有 250克呢?他2000多萬人全年吃的糧食隻有中國3-4個縣的糧食年產量,你還讓他怎麽餓!在這一年,中國總理朱容基說,中國三年不打糧食也餓不著(後 來發現是統計數字虛假)。1996、1997年,中國山東一帶還有人用玉米芯和麩皮混合加工成所謂的“糧食”銷往朝鮮(也許是走私),據目擊者描述,那東 西在中國是“連豬都不吃的”。
    
    
    中國曾一度建議朝鮮走改革開放的道路,但金正日頑固地認為目前的困境並不是“不開放”造成的;相反,正是由於以前過度開放,過於依賴進口造成的。 假如美國不解除製裁,即使開放還不是照樣買不來糧食和石油?何況也沒錢買。如果改革就是分工廠分地,金正日不相信“一分”地裏就能長莊稼。中國和朝鮮在意 識形態方麵已經分道揚鑣。從這時起,筆者謹慎地認為,中朝之間的同誌與弟兄情誼已經蕩然無存。但金正日是現實的,他非常明白這時候和中國扯破麵皮沒有好果 子,於是就虛與委蛇,表麵點頭哈腰,能要一點就要一點,要不來也不急頭上臉,原本也沒大指望。朝鮮就是在這時不動聲色地選擇了“自力更生”的道路。中國也 十分懂得不能讓對方完全絕望,人若多一分可依靠的外援,就會少一分自力更生的勇氣。中國作為“自力更生”的老祖宗,還能不知道“自力更生”的要害!這樣中 朝在虛偽的“朋友”份上維持著關係,彼此心知肚明。
    
    
    
    
    下篇
    
    很長時間以來,每每談到國際關係,主流理論一致聲稱國家之間的關係就是絕對的利益關係,國家之間的意識形態差別被有意或無意地抹殺了。筆者認為意 識形態就是國家的價值觀,決定了國家對利益的認同和取舍。一個國家認為什麽是利益,什麽利益更大?皆來源於其價值觀。一個國家之所以選擇資本主義製度,一 定是他認為資本主義比社會主義優越。他肯定不願看到社會主義比他搞得好,如果出現了社會主義比他搞得好的情況,就證明這個國家的主導階層對國家的引導錯誤 了,人民就要重新選擇主導階層。
    
    任何一種價值體係都包含了“好”與“壞”的對比,沒有對比的“好”,說了也不會有人相信。1992---2006年是14年,這14年朝鮮在與中 國的痛苦對比中渡過。在中國,每當有人說“社會主義好,集體經濟好”,隨時就會有人出來回擊:“說‘好’的請到朝鮮去說”。朝鮮的存在價值似乎僅僅成了證 明中國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參照物。1998年前後,很多地方都組織了鄉、鎮級以下幹部到朝鮮旅遊參觀,參觀什麽?那時的朝鮮還在饑荒中掙紮,到處一派殘敗 景象;參觀無非就是告訴人們:看看吧,這就是不改革開放的下場。中國古代也有類似的把亡國之君養起來,用於警戒後代的例子。麵對如此境遇,朝鮮沒有喊“士 可殺而不可辱”,一個現代版的“臥薪嚐膽”在默默演繹。
    
    那麽我要問:假如有一天出現了朝鮮在很多方麵超過了中國的情況,是不是可以反過來證明改革開放失敗了呢?這樣的證明不是中國願意看到的。同樣作為 比鄰國,而且是具有現實戰略威脅的大國,印度核爆為什麽不“悍然”?巴基斯坦核爆為什麽不“悍然”?怎麽朝鮮核爆就忽然“悍然”起來了呢?說到這裏,“悍 然”一詞的含義不是昭然若揭了嗎?其邏輯不是洞若燈火了嗎?
    
    這就叫“遏製”,“遏製”並不是美國的獨家專利。美國為了全球戰略利益可以“遏製”中國,中國為了證明改革開放的正確,為什麽不可以通過“遏製” 讓朝鮮成為不死不活的參照物呢?這樣看來,中國“遏製”朝鮮並不是出於國家安全和世界戰略利益的考慮,實際上現階段的中國也不存在什麽“世界戰略”,“遏 製朝鮮”的實質就是國內政治的延伸。
    
    
    1992-2006,朝鮮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做了14年的反麵教員,他無時無刻不在努力掙脫自己的“角色”。讓我們來看看朝鮮這14年來都做了些什麽:
    
    在農業方麵,朝鮮有意識地降低了現代化程度,增加農業勞動力150萬人,減少農業對機械、石油的依賴程度;大力興修水利設施,同樣出於減少對機 械、石油依賴的考慮,多為高渠自流灌溉。經過幾年的努力,2005年,朝鮮聲稱已基本解決了糧食問題,人均糧食已達750克/人.日;宣布不再接受聯合國 的援助。2006年2月份,在這個農業出產的淡季,朝鮮的玉米價格竟回落到了14年以前的水平。
    
    在工業方麵,朝鮮采取“先軍戰略”,什麽是“先軍戰略”?簡而言之就是一切以軍事需要為優先。在這個思想指導下,朝鮮建立了基本完備的軍事工業、 重工業體係,不僅成為同等級別國家中的軍事強國,而且擁有了同等級別國家中唯一的完備軍工體係。
    
    
    
     在這方麵,筆者引用一篇來自韓國觀察家的報道予以佐證:
    
    朝鮮核試爆對國際社會的震蕩是多層麵的,其中之一便是外界對朝鮮軍工體係的組織和科研能力刮目相看。然 而,朝鮮龐大的軍工體係始終是個謎。據韓國媒體報道,朝鮮以慈江道為中心分布在全國各地的180餘家軍工企業多藏於地下,代號全部是“第某某號工廠”。伊 拉克戰爭後,相關防護措施更為嚴密。此外,朝鮮還指定110多家企業在戰時轉換為軍工企業,生產軍需物資。
    
    第二經濟委員會手握實權
    
    據報道,國防工業在朝鮮被稱為“第二經濟”。因此,朝鮮在這一領域建立了黨、政、軍全員參與的合作體係。由朝鮮勞動黨所屬的第二經濟委員會專 門負責,軍方提出裝備需求,政府負責軍需電力並供給材料。第二經濟委員會不僅從事槍炮、艦艇、航空器等軍事裝備的生產,還負責軍事裝備的開發和進出口業 務。此外,它還在朝鮮政務院所屬的民用企業內設立軍工車間,指導這些企業生產軍用物資和武器零件。為保證軍工企業的生產,第二經濟委員會在原材料和外匯的 使用上擁有優先權。
    
    據韓國權威軍事雜誌《軍事論壇》披露,第二經濟委員會下轄1個總管理局、7個機械工業局和1個對外貿易局,其下屬的國防科學院最近劃歸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管理。7個機械工業局負責的重點各有不同:
    
    第一機械工業局負責口徑在82毫米以下的常規武器、彈藥和普通軍需裝備的開發及生產。
    
    第二機械工業局負責坦克、裝甲戰車和軍用卡車的采購、開發和生產。該局曾在蘇聯的技術援助下仿製T—62型坦克,並出口到中東國家。
    
    第三機械工業局負責82毫米以上火炮、防空炮和火箭炮的開發與生產,與炮兵司令部合作密切。在朝鮮,有一種火炮被稱為“主體炮”,它的射程達30公裏,采用火箭增程彈時達44公裏,可以打到韓國首都,這種朝鮮人引以為傲的大口徑火炮就出自第三機械工業局。
    
    第四機械工業局近幾年來在朝鮮“最出風頭”,因為它負責各種導彈的采購、研發與生產,此外還負責“華城”、“勞動”和“大浦洞”係列導彈的生 產以及相關工廠和試驗設施的管理。該局管理著12個導彈生產廠和試驗基地,如 “1月25日”機械廠、江界第26總廠、海軍導彈廠、鹹鏡北道導彈試驗場等。據悉,位於慈江道的江界第26總廠擁有最大的地下試驗設施,員工多達2萬人, 可生產各種導彈和火箭。
    
    第五機械工業局負責核武器、化學武器和生物武器的開發,與原子能委員會和國防科學院等機構合作密切。
    
    第六機械工業局主要研發和生產水麵艦艇、潛艇以及海軍相關裝備。
    
    第七機械工業局負責飛機和通信裝備的采購、研製和生產。
    
    除了以上7個機械工業局,總管理局一般負責計劃製定、預算編排、原材料采購和分配。對外貿易局對外名稱為龍嶽山公司,負責武器的進出口。朝鮮 武器的主要買家是中東國家。“主體炮”曾在上世紀80年代出口至伊朗,參加過兩伊戰爭。另一種170毫米口徑的M—****型火炮出售給了利比亞和敘利亞 等國。在國際市場上,朝鮮的彈道導彈以物美價廉而得到部分國家的青睞。據路透社今年3月報道,朝鮮曾以散件形式,向伊朗出口18枚射程達2500公裏的 BM—25機動式導彈。
    
    朝鮮軍工領域的另一個重要部門就是成立於上世紀60年代初的國防科學院,它負責與國防相關的所有研究開發。該院設有導彈部、電氣與電子部、金 屬與化學材料部和位於鹹興的化學研究所、定州的生物學研究所、博川的原子能研究中心、江界的電子製導研究所等40個研究所,此外還包括江界軍事研究院、寧 邊原子能研究園等其他科研機構。可以說,國防科學院是朝鮮軍工體係的“大腦”。
    
    
    朝鮮軍工水平麵麵觀
    
    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朝鮮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國防工業體係,但有分析認為,朝鮮軍工體係也有弱項。
    
    韓國國防研究院安全戰略研究中心的專家指出,在海上武器製造方麵,朝鮮的大型艦艇建造技術相對落後。朝鮮於1982年建造了1艘1640噸 級、1.5萬馬力的護衛艦之後,就沒再建造過更大的艦艇。安裝在朝鮮艦艇上的大部分艦炮都是手動式,射擊反應時間長。潛艇建造技術也相對落後,潛艇浮出水 麵所需時間長,而且噪音大。但是朝鮮的小型高速艇和小型潛艇的建造技術已達到了一定水平。
    
    朝鮮空軍擁有的轟炸機和戰鬥機稍顯陳舊,1999年從哈薩克斯坦引進的40多架米格—21戰鬥機,沒有安裝對地攻擊精密製導武器,在夜間及全 天候作戰能力、抗電子幹擾能力等方麵存在很多弱點。目前,朝鮮僅能進行飛機組裝,每年可組裝生產2至3架米格—29戰鬥機。朝鮮空軍曾試圖擁有預警機,並 於上世紀90年代至少對一架安—24型運輸機進行了改造,安裝了米格—29戰鬥機雷達,但其僅能完成較為簡單的任務。
    
    在信息技術方麵,朝鮮的硬件設施落後於韓國,但是軟件技術已達到了很高水平。有報道稱,朝鮮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招收具備計算機天賦的 青少年,由自動化大學培養成為專業黑客。據韓聯社今年6月報道,朝鮮軍方首次成立了隸屬於人民武裝力量部總政治局的網絡戰部隊,其主要目的是破壞韓國軍隊 的指揮通信網。
    
    遠程火炮和導彈威力不小
    美軍對外公開的資料顯示,朝鮮在軍事分界線附近部署了大量的遠程火炮,其中就包括“主體炮”。美國最初於1978年在平壤東南部的穀山發現這 種火炮,因此將其稱為“穀山炮”或者“M—1978”。一旦戰爭爆發,朝鮮的遠程火炮可以立即將首爾變成一片火海。此外,導彈也是朝鮮手中的一張王牌。朝 鮮研製的“勞動”係列導彈是蘇聯“飛毛腿”導彈的改良型,射程約1300公裏。該導彈於1993年5月在東海進行過試射,它的射程可覆蓋日本全境。除了 “勞動”係列,朝鮮還有兩種致命武器——“大浦洞—1”型導彈和“大浦洞—2”型導彈。前者的射程超過1500公裏,1998年8月進行過試射,一部分越 過日本落入太平洋。這種導彈在朝鮮也被稱為“白頭山—1”型導彈,“大浦洞”是以發射場地所在的鹹鏡北道花台郡大浦洞的地名命名的,是國外的普遍叫法。 “大浦洞—2”型導彈則是朝鮮正在開發的中程彈道導彈,射程為3500—3600公裏,可部分覆蓋美國的阿拉斯加。
    
    軍工體係保國家安全
    朝鮮的軍工體係上世紀60年代仿造蘇製武器,70年代獨立生產坦克、軍艦等重型裝備,80年代生產導彈和航空裝備,90年代則在俄羅斯的支持 下組裝米格—29戰鬥機。雖然遇到經濟困難,朝鮮放棄了傳統武器數量的增長,但其開始重視對小型潛艇等突襲裝備和導彈、核武器等戰略武器的開發。應該說, 在“重量級”相近的國家中,朝鮮算得上是“軍事強國”。這與朝鮮提出的“先軍政治”是分不開的。近年來,朝鮮根據國內的實際情況和麵臨的外部形勢,提出將 “先軍政治”作為朝鮮各項工作的指導方針和生命線。“先軍政治”,簡單來說,就是一切以軍事工作為先,一切以軍事工作為重,軍事是國事中的首要方麵。正是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朝鮮的軍工體係得到了長足發展。
    
    
    在科技教育方麵,朝鮮在困難的歲月裏不僅沒有縮減教育經費,而且高等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目前朝鮮是亞洲除日本外國民教育水平最高的國家和人才、 技術儲備最充分國家。針對自己資源不足的缺陷,朝鮮選擇微電子和軟件業作為重點突破的領域,在這個領域,朝鮮形成了強勁的研發能力。為以後角逐國際市場預 設基礎。     
    
    通過以上說明,我們可以設想,朝鮮已經具備了掙脫遏製的基本力量。隨著核武器的擁有,假如朝鮮能夠運用恰當,一個較為廣闊的國際空間就會打開;要不了10年,一個“東方以色列”也許就會出現在國際舞台。不同的是,朝鮮比以色列具有更廣大的領土和人口。
    
    
    在本文的最後,筆者試圖解答“威脅論”持有者的不滿:中國為什麽要反對“授權動武”?
    
    這裏我要問:假如安理會通過決議授權其他國家對朝鮮動武,那麽接受這個“授權 ”的會是誰?
    
    是美國嗎?美國在伊拉克的“夾生飯”還沒有咽下去,伊朗還遠遠沒有“夾”到碟子裏,他目前沒有能力顧及朝鮮。
    
    是中國嗎?朝鮮除了擁有150萬正規軍,還有數百萬民兵枕戈待旦,這些軍人都是在極為艱苦的環境中鍛煉出來的,單從軍人戰力來講,中國的200多 萬“少爺兵”可能不在一個級別。從裝備說,中國顯然比朝鮮具有優勢,但優勢還不具有“代”差的性質,中國還不具有精確打擊能力。假設的中朝之戰,充其量也 不過就是一場傳統的人力火力戰,中國沒有任何優勢可言。在可預見的年月內中國不具有單獨對朝鮮打擊的能力。而且美國會不會允許中國去打掉朝鮮現政權建立一 個親中國的傀儡政府也是個問題。這個解答你滿意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