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中國人有“洋大人情結”嗎
(2010-09-08 10:54:33)
下一個
(這兩天在思考崇洋媚外和逆向民族主義的問題,準備在讀完 George Orwell 的 Notes on Nationalism 之後寫點什麽。正好看到此文,貼出來博諸君一笑。)
文章來源:
http://cd.qq.com/a/20100729/002606.htm
中國人有“洋大人情結”嗎?
加藤嘉一
2003年4月來華前,我非常擔心:“去中國後的生活肯定中國化了,別說日語,連說英語的機會都不會有的,怎麽維持日前的英文水平呢?
這一預測後來被證明是錯誤的。北大著名的留學生宿舍“勺園’門口天天有中國學生過來尋找“語伴”,與我們用英文討論時事話題。剛入學的新生立即加入社團SICA (學生國際交流協會),積極參與國際交流。我在北大6年的時間裏也組織了不少國際交流活動,發現中國學生之間的電子郵件都用英文書寫。北大學子的目的很明確,利用可利用的一切北大資源提高英文水準.擴大國際視野。北大國際化的學術環境曾給我提供了許多應用英文的機會,它完全超越了在日本念書時的水平,同時,也讓我意識到,中國精英不得了,令人生畏。
現在我已從北大畢業。麵對把更多時空在社會平台上消費的新環境,對曾經的看法,我有了新的認識。中國人如此重視英語,有沒有一些“洋大人情結”呢?
在北京的星巴克,經常能看見一個白人和一個中國人邊喝咖啡,邊談業務,或者閑聊的情景,基本都以英文進行,我幾乎沒見過用中文的場景。我時常能見到,中國的中年男性對比自己年紀小很多的白人男性表現得相當客氣,還盡力組合英文單詞向對方傳達意思。
在美國辭職後來北大學中文半年的哈佛哥們兒曾跟我講過同樣的故事。他用標準的普通話說:“很奇怪,他一直拍我馬屁,到處表揚美國多先進,還堅決要說英文。其實,我的中文至少比他英文好。那次很傷心,溝通很不順暢,毫無成果。而且,我們來中國,講中文是應該的,Kato-San(加藤先生),你說呢? 我回答說:“你觀察得非常到位,這叫入鄉隨俗。我們來人家的地盤,講中文,講究中式的風俗習慣既是應該,也是我們願意做的。但那些崇洋媚外的中國人不給我們這樣做的機會。你進一步觀察一下,他們是想在來自美國的星巴克跟你這個哈佛畢業的帥哥坐在一起,邊喝咖啡,邊用英文聊天的感覺,這樣可以滿足虛榮心。” 另一個好朋友,在美國某著名谘詢公司駐京代表處工作、經常與中國客戶打交道的美國女孩也曾跟我分享過同樣的困惑: Kato-san ,中國人那樣盲目服從我們給的方案,不提出意見和建議,在出差時提供各種不必要的待遇,還送禮什麽的。這是因為我是白人嗎?他們怎麽那麽誇張啊? 我回答說:“你也知道,近代以來,中國被西方列強瓜分過,半殖民過。至今他們都牢牢記得,所以需要想方設法贏得西方人的認可和尊重。在不自信的心理下,隻能用你所說的誇張方式把內心矛盾釋放出來。他們那樣做本來就不是為了你,而是為了自己。”
一些來華的外交官也向我抱怨,來到中國,中文卻難以提高。在我看來,真正嚴重的問題在於,這些外交官大多負責中國問題研究,如果中文提高不起來,無法真正了解中方夥伴的想法。對於那些在外企打工、說話偶爾蹦一兩個英文詞,或者介紹自己隻說英文名字的中國朋友,我真的很想告訴你們,這種習慣並不會得到老外的欣賞,想借此提高“身價”就更不可能了,這隻會導致老外進一步的厭煩和疏遠。
中國人早晚要克服所謂“受害者心理”。在我看來,告別“洋大人情結”是第一步。中國人為何要低估自己呢?那些白人有什麽了不起的?你們比白人勤奮多了,進北大比進哈佛難多了。人家又不怎麽看重麵子,既然來到中國生活和工作,就以中國的方式講中文即可。成為合作夥伴時,也不必給洋人特殊待遇,以中式標準去要求對方,何況今天中國無論是服務水平還是做事風格,都一天比一天進步。(作者加藤嘉一是日本旅華作家。)(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