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春秋

史海春秋縱橫一萬年
正文

ZT 中國人永遠的恥辱——南京保衛戰

(2007-05-22 15:08:39) 下一個
作者: 孤獨刀客
關於南京保衛戰,我們通常聲討日本南京大屠殺的罪惡,這沒有錯。但是,人們通常忽視了國民黨應該負的責任。現在,因為痛斥日本的罪行,國民黨似乎成了保衛中國的英雄,這不完全符合曆史事實。此文試圖揭開南京保衛戰的真相,資料部分來自網上。

1937年11月,國民革命軍在淞滬會戰中失利,上海被日本占領。中國方麵就此開始準備在上海以西僅300餘千米的首都南京的保衛作戰。12月1日,日軍下達進攻南京的作戰命令,南京保衛戰開始。唐生智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指揮15萬國軍抵抗作戰。中國軍事當局在戰役組織指揮上出現了重大錯誤。戰前未作周密部署,最後決定突圍時又未擬定周密的撤退計劃,更沒有經過參謀作業,致使守軍在突圍中,自相踐踏,爭相奪路,損失特別殘重,國軍的抵抗就此瓦解。12月 13日,南京淪陷,不足五萬人的日軍入城,由此開始了連續八個多月對三十多萬戰俘平民震驚世界的大屠殺。

1937年12月1日,日本大本營下達了《大陸命令第八號》“命令:中支那方麵軍司令官須與海軍協同,攻克敵國首都南京”。詳細部署則命令按“參謀總長指示”辦理活。進攻南京的日軍部隊在淞滬會戰中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在會戰後大部回國休整,隻有三個師團爭先恐後地殺向南京若按這一標準推算,從正麵進攻南京的日軍約有5萬人,從南京外圍遷回的約有兩萬多人,共約七萬多人。

曾6赴台灣搜集史料的楊天石介紹,目前保存在台灣且比較重要的史料包括:國民黨黨史館保存的國防最高委員會的檔案、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中央全會和常務委員會的速記錄,還有台灣“國史館”保存的蔣介石個人檔案,共有30萬卷,按照“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淞滬會戰”……整理好分成幾十個專題。此外還有蔣介石日記的摘錄(原件寄存在胡佛研究所),摘錄分5種,全部對外開放,其中1937年到1943年部分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抗戰的史料。楊天石在研究中發現,在1937年上海淞滬會戰失利之後,蔣介石為什麽明明知道南京守不住,還一度主張堅守南京?楊天石在台灣史料中發現了一個隱秘的原因,就是蔣介石寄望於在南京堅守幾個月就能等到蘇聯出兵。 

當時在國際列強中,蘇聯是唯一表示願積極支持中國的國家。1937年11月,蘇聯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伏羅希洛夫元帥告訴在莫斯科的中國軍事代表團:在中國抗戰到達生死關頭時,蘇聯當出兵,決不坐視。11月30日,蔣介石致電伏羅希洛夫及斯大林表示感謝:“中國今為民族生存與國際義務已竭盡其最後、最大之力量矣,且已至不得已退守南京,惟待友邦蘇俄實力之應援,甚望先生當機立斷,仗義興師。”當時,蔣介石將蘇聯出兵看成挽救危局的唯一希望。蔣曾電令新任命的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如能多守一日,即民族多加一層光彩。如能再守半月以上,則內外形勢必一大變,而我野戰軍亦可如期來應,不患敵軍之合圍矣!”蔣所說的“內外形勢必一大變”的“外”,包含蘇聯出兵在內。 蔣介石一生倚仗洋人吃飯,與淞滬會戰一樣不是采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戰法,而是用一種自殺亡國式的堂堂之陣來迎合日軍轟炸。為的就是等來國聯洋大人們隔靴撓癢的對日譴責。這次南京保衛戰又把靠蘇聯幹涉,也不想想,斯大林是何等魔鬼?沒有特別巨大的利益,蘇俄會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讓蘇聯紅軍流血犧牲?

派誰守南京? 三種說法,1.蔣提出要守,唐生智讚同。其他人不作聲(基本就是反對守)或反對(明確反對的有白崇禧,劉斐) 。所以唐為司令。2.蔣提出要守,問誰可挑起擔子。眾人皆沉默。蔣怒,曰:那就我來守吧!老唐實在看不下去,就跳了出來。結果是可想而之的。唐是於11月 19日成為衛戍司令,此時離正式開打隻有不到20天。3. 12月8日蔣拜陵時問眾人誰願守南京?無人答,蔣大怒,說那麽我來守吧,如果我犧牲了,你們繼續抗日。唐此時才跳了出來。(邱為達,74軍51師306團團長,回憶) 。

計劃守多久? 11月29日,蔣和眾人出城看了地形,蔣認為:至少可以守兩個月。12月7日蔣在師以上軍官會議上說隻要堅持到雲南援軍到,他必親自帶隊解圍。唐在會上說誓與南京共存亡。但會後又對蔣說:沒有你的命令,我決不會下令撤退。

準備工作怎麽樣? 南京保衛戰的計劃不是死守,有蔣下令即可撤退這個活口。但實際執行時卻變成了死守。大概唐隻記得自己的豪言壯語了。唐下令:所有南岸的船(包括衛戍長官部)均交36師控製,以堅定死守的決心。城外的部隊不許退入城內,城內的部隊不許出城。北岸胡宗南的第一軍可以射擊偷渡江北的船隻。這方法盡管死板,如果真能貫徹,到也絕了大家撤退的念頭,一門心思的死守。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唐的長官部偷留了條小火輪,各師均偷留了船,但隻有師旅長們知道,所以高級軍官從一開始就給自己留好了後路。隻有前線的國軍士兵是真正抱定死守的決心。 1.居民準備:居民逃走很多,但衛戍司令部並沒有下令疏散市民。既然準備打巷戰,就應該把老弱病殘疏散出城,一來避免不必要的平民傷亡,二來可以節省城內的資源。不疏散居民帶來了巨大惡果。 2.物資儲備:較好。沒有彈藥不濟,糧食不夠的報道。“儲備相當豐富”。

到底能守多少天?衡陽,常德是如何死守的。國軍的進攻不行,但依城死守相對較好,南京的守軍10萬餘,裝備也不錯,盡管多數是淞滬打殘撤下來的部隊,如果死守打巷戰,守一個月應該不是問題。真到巷戰是,雙方攪在一處,日軍的炮火優勢便沒有了。事實上,南京保衛戰12月5日打響(以外圍戰開始算) 到12月12日下令撤退時,南京的防守態勢並沒有極度惡化。真要是下定決心死守,日軍不損失幾萬人拿不下南京。

誰下令撤退的? 11日蔣開始通過顧祝同下令撤退,唐生智怕擔負責任,沒有立刻撤退!蔣隻好親自下令。唐不但向部下出示了蔣的命令,又讓各位軍師長們在下令各部隊撤退的會議記錄簿上簽字蓋章。讓大家捆在一起了。奇怪的是為什麽隻守了7天蔣就下令撤退?當時的大盤並沒有崩潰,巷戰還沒有開打呢。 這是個迷。據說,桂永清反對撤退:說他的左翼防區沒有問題,光華門也守住了。隻有中華門有危險,但我們還有紫金山北麓的預備隊可調。12日國軍還有預備隊沒有用!

下令撤退時南京被攻破了嗎?沒有!12日南京城沒有被攻破,這是南京保衛戰最大的悲劇之一。12月12日南京城並沒有被攻破,日軍不但沒有攻進城,甚至沒有控製一半以上的城外地區。 12月12日淩晨的具體情況是中華門方向沒有失守。光華門方向,日軍進攻,城外的87師261,260旅的陣地“屹立不動” (261陳旅長語) 。87師的中山門陣地也沒有丟。水西門方向受到的壓力叫小,守軍是51師306團,12日下午日軍曾攻破中華門,水西門之間的城牆,但被306團敢死隊消滅,12日夜敵人也沒有攻入 。紫金山第一峰,第二峰均在我手中。烏龍山要塞也基本未遭攻擊(12日日軍的小炮艇剛到烏龍山附近水麵) 。直到13日下午,江心洲(長江中的一個島) 的蘆葦叢中還埋伏著112師的一個團,準備伏擊日軍的登陸部隊呢。他們根本沒有得到撤退的命令。如果排除這些寫回憶錄的人串通好集體撒謊,不難得出結論:12日除中華門外,南京城防沒有大危險。通訊,組織都沒有太大的失誤。   

誰組織撤退?沒有高級將領組織指揮撤退,12日5時開完撤退會後各部隊即自行突圍。以至於12日城外的守軍發現葉肇的66軍在出中華門還蒙在鼓裏。最可恨的是部分高級軍官開完會後獨自悄悄逃過江,根本沒有通知部隊!教導總隊的部分將領們逃走時,底下的團長還在指揮戰鬥,一直到12日晚8:30,總隊的四個團長還在紫金山開會。直到夜裏12點才開始突圍。71軍軍長王敬久,87師師長沈發藻12日下午逃走時,也沒有通知城外的部隊,直到12日傍晚261旅發現城牆沒有人防守了才明白過來。 萬式炯一直戰至13日中午,也沒有接到撤退命令,後來聽說日軍坦克已經到了長官部門口,才知道頭頭們已經都撤了。(萬稱自己是南京保衛戰最後撤退的部隊)。宋希濂部撤退是居然下令關城門,過江後又下令燒船。根本不管其他部隊。

十數萬守軍的土崩瓦解:絕大多數部隊都往下關跑,為什麽?因為軍長師長們都知道,那兒有他們偷偷保留的船!所以都往下關撤,部下聽說長官往下關去了,自然也就跟過去了。就這樣,幾萬國軍,無數民眾便湧向了下關,可是挹江門的36師卻不放軍隊通過,因為按計劃,從下關撤退的隻是長官部和36師。於是發生槍戰,部隊混作一團。最後終於衝開了挹江門。但地上的屍體有好幾層!

多數部隊開始撤退時還能保持建製,但到了挹江門下就瓦解了。衝出挹江門的國軍隻能稱為是散兵遊勇,而不是部隊了。這些散兵以各種形式過江,少部分成功。

需要提出的是,北岸的胡宗南並不知道撤退計劃(既然要撤過江,衛戍長官部居然沒有通知北岸的守軍!) ,他們奉命向江中的船隻射擊,直到唐到了對岸,方才知道撤退已經開始。但不知已經誤殺了多少人。

並不是所有的國軍都擠向江邊,葉肇的66軍就是向東突出去的。教導總隊的第三旅12日夜還在紫金山上和日軍拚殺,“誤了” 時辰,等別人都撤走後,從日軍間隙中衝到了皖南。可見,各部隊從正麵往外突圍的計劃是正確的。日軍盡管圍住的南京,但後麵是空的。據說邱清泉很牛,非常冷靜,12日傍晚桂要邱和他一起走,邱說:你先走,我還要和團,營通話研究撤退方案(當時和各營團還有正常的通訊!) 。 數個人的回憶錄中都有評述。

後麵的就是南京大屠殺。日軍於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國首都南京之後,在南京城區及郊區對中國平民和戰俘進行的長達6個星期的大規模屠殺、搶掠、強奸等戰爭罪行。有關南京大屠殺的死亡人數國際法庭認定至少20萬以上,中國學者考證為30萬以上,而日本學者之研究則眾說紛紜,日方亦有國民黨軍人參與屠殺之紀錄,難有統一定論。

分析南京保衛戰的資料可以發現,國軍真正在戰鬥中陣亡的不多。多數死於混亂的撤退中以及日軍的大屠殺中。日本鬼子應該千刀萬剮,但國軍高級將領對此慘劇也負有很大的責任。


參考以下參戰國軍軍官的回憶文章

譚道平:時任衛戍司令部參謀。後官至少將

陳頤鼎:時任87師261旅少將旅長

邱維達:時任51師306團上校團長

劉庸誠:時任教導總隊參謀

彭月祥:教導總隊2旅3團團副。

歐陽午:36師108旅216團營長

程奎朗:時任南京衛戍司令部參謀

萬式炯:時任103師618團團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