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秋閑話

我住密河邊 日有二分閑
正文

深情

(2016-02-19 11:51:16) 下一個

如果我死去,你會不會思念我  不會,我會陪你一起死  我站在世界的盡頭  遙望這一片紫色的花海  海風靜靜地呼嘯而過  在我耳畔,你正低吟淺唱  細訴你我寫不出的結局  樹蔭下星光點點  映在胸間 化為今生的遺憾  你的聲音像落蝶般寂寞  貝殼裏傳來海的哭泣  是誰,守望著誰  失去了這麽久才明白  原來一直未曾擁有  那麽,任落葉流淌飄散  溢出這一片心海  細訴你我寫不出的結局

那個下午,我開了微信,看見這首大提琴曲《殤》,漫不經心地點進去,十幾秒後我差點掉眼淚。於是我一遍又一遍地聽了整個下午。那悠揚柔軟的曲調,千轉百繞的回旋,低沉而有力的中音;無論是幽慢,還是漸快,無論是直訴,還是婉轉,整曲達到了最極致的美麗,她在用生命演奏(1945-1987)。這首《殤》是大提琴演奏家傑奎琳杜普雷演奏的。她並無妖豔的臉龐,平常的但端正的五官傳達著清純潔靜的美麗。她演奏時的表情如此平靜,就像在訴說一段最平常的故事;但琴下流淌出的卻是讓人如此心酸動容愛的訴說。。。 是什麽樣的思想,什麽樣的心境,什麽樣的經曆,怎麽樣的情感,怎麽樣的感悟才能把7個簡單的音符化作山澗裏流水潺潺,小河裏細浪涓涓,樹海裏風的纏綿,蝴蝶落在花上的飛舞,心底最不能揭開的柔軟……

於是我把這首曲子珍藏

 

百度拷貝

杜普蕾生於牛津一個中產階級音樂之家,她母親是個不錯的鋼琴家,也是個天才教師。這個法國姓來自她父親那邊源於Channel島的祖籍。就在她要過五歲生日前,初露音樂才華的她在收音機上聽到大提琴的琴聲,堅決要求學習大提琴。

之後,杜普蕾就學於Herbert Walenn的倫敦提琴學校,十歲時從師於知名音樂家William Pleeth,後來杜普蕾相繼跟隨瑞士卡薩爾斯巴黎的Tortelier,和莫斯科羅斯托波維奇繼續學業。1956年獲得Suggia獎。

1959年杜普蕾第一次公開表演她的艾爾加協奏曲;1960年她贏得皇後獎杯(Queen’s Prize),1961年在倫敦第一場演奏會成功完成,當時她的大提琴是一把1672年的斯特拉迪瓦裏琴。一年後她先後演奏了幾場埃爾加協奏曲,其中包括第一場後來成為曆年傳統的英國BBC音樂會。那一年開始,George Malcolm 成了她的奏鳴曲表演夥伴,而且二人開始聯手為EMI錄音。

1964年她和Stephen Kovacevich成為協奏曲夥伴。並首場演出了Priaulx Rainier的協奏曲。同年一位不知名的崇拜者送給她一把1712年的斯特拉迪瓦裏---達維多夫斯特拉迪瓦裏,此琴成為她今後的演出器材。到1965年她的聲譽已經漸漸升高,1965年當她錄製了她那場著名的埃爾加協奏曲之後,成為了有目共睹的一顆燦爛明星。同年她首次在美國演出。

1967年她與丹尼爾·巴倫波因結婚。年底與小提琴手平夏斯·祖克曼的會麵促使後來三人組成了一個演出團。並錄製了貝多芬和柴科夫斯基的三重奏。此時,全世界幾乎都拜倒在杜普蕾裙下:她與阿胥肯納吉帕爾曼祖賓·梅塔等年輕且充滿魅力的音樂家成為了朋友。她本人也成為舉世矚目的最有名的演奏家之一。但是,從1971年七月開始,她開始受到一種奇怪病魔的騷擾,手指開始會偶爾失去知覺,演出開始受到影響。後來她的病被診斷為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經曆了一係列的病痛反複發作之後,她於1973年退出樂壇。她試圖教授音樂,但是最終因為病症加重,於1987年十月病逝於倫敦家中。

其故事被改編為1998年電影無情荒地有琴天(Hilary and Jackie)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瑞秋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同感歎她的早逝
雪中梅 回複 悄悄話 欣賞了,平安是福。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