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英國智囊新見解:中國的弱點正好符合西方利益

(2007-04-08 06:38:37) 下一個
英國智囊新見解:中國的弱點正好符合西方利益 德國之聲

21世紀正在成為中國世紀?中國將在國際舞台上排擠西方工業國?對西方媒體提出的這些問題,英國倫敦智囊庫的維爾•修頓提出了不同看法。

據德國之聲報道,時代周刊首先介紹了他對中國結構性薄弱環節的分析:

“中國不會在經濟上把西方趕下台。中國領導人強調,他們發展了一種特殊的經濟模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際上,這既不是社會主義,也不意味著中國正在走向資本主義。這個國家僵持在‘列寧主義的組合主義’階段,這種狀況不穩定、極無效益、極端不公正,也難以長期維持下去。列寧主義指的是黨一如既往發號施令,壟斷政策,控製社會。組合主義指的是中央對任何經濟活動都設置了範圍。胡錦濤主席說,‘黨要掌握關鍵位置,協調各個經濟領域’。

原則上來說,當然是政治幹預愈多,企業就愈沒有效益。所以,控製了三分之二工業資產的國營企業在經過二十年不斷改革之後,狀況仍然沒有改善。這些企業沒有贏利、經濟上處於破產的邊緣,三分之一的職工人浮於事。……

中國的弱點不僅涉及企業。中國近八億就業人員中,有兩億農民工,他們是工業遊牧民族,賺取少得可憐的工資。不平等的現象令人發指,無論銀行、司法還是省市政界的腐敗都達到了無以複加的程度。對環境的嚴重破壞令人難以想象,空氣遭到汙染,每年死於呼吸道疾病的人數高達四十萬。”

維爾修頓的文章最後說,西方一味誇大所謂的中國威脅是錯誤的。這是因為:

“西方應看到,中國的問題是根基問題,可能導致政治和經濟震蕩,繼而給全球貿易和金融帶來災難性的後果。這不僅因為世界上的一大部分需求將急劇減少,也因為中國將無法繼續支撐美國的貿易赤字。

所以,幫助中國成為西方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大國符合西方的利益。西方絕不能在經濟上孤立中國,不能把中國領導人逼向牆角,使他們放棄繼續改革。西方應該盡力推動中國和平過渡到多元社會,使中國適應自由型的全球化和國際法製。

有人擔心,中國的經濟增長長期下去會使中國發展成為一黨專政的經濟巨人,他們得出簡單的結論,認為貿易壁壘合情合理、甚至可以像美國那樣沉湎於軍事行動主義。這樣的反應過於天真。中國必然要發生變化,我們應盡力促進這一變化。隻有這樣,世界才會安全富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