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軍事統一台灣的五大戰略選擇

(2007-05-13 11:12:22) 下一個

中國軍事統一台灣的五大戰略選擇




PART1:



中國正積極開發C4ISR(指揮、控製、通信、計算機、情報、監視、偵察)的網絡係統,在可預見的將來,可和大部分的國家並駕齊驅。為克製美國的科技武器,將開發可轉為軍事用途的遠距離探查衛星,以及搜集電子、信號情報的間諜偵查衛星各一枚。

中國認識到對台灣武力的行使,其最大的障礙在美國。中國對於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使用高科技武器印象深刻,並引以為鑒,而若要對台灣行使武力,首先必須考慮美國的介入幹預,而中國的因應對策在:

1. 阻止美軍接近

  阻止美軍接近台海,需要投入布雷戰機、潛水艇、巡航艦(備飛彈),甚至特種部隊,方能予美國航空母艦威脅,並且能攻擊破壞美國的C4SIR及後勤補給係統。

2. 謀略欺敵

  所謂謀略欺敵就是「要促使敵方采取能達成有利我方目標的行動」。中國的謀略欺敵目標就是推遲美國的外交軍事行動。在中國的內部也會實施「反情報」措施,如新聞管製、特定人員的孤立監偵、阻斷重要情報的外流,對戰場狀況采取隱蔽、偽裝措施,並且喂食敵方「假情報」,以誤導敵方。

3. 地下設施

  中國在隱蔽其軍事活動方麵遠勝美國,民間與軍隊至少有四十年間,建設軍隊的地下設施,在經過波斯灣戰爭、伊拉克戰爭,以及像在北約的科索夫之戰,解放軍體認到即使北約聯軍掌握敵軍狀況並使用精密武器攻擊有其勝果,但相反的,低科技藉偽裝、隱蔽、分散及頻繁部隊移動亦具有阻止北約聯軍的作用,對這種地下設施再予重視擴張,主要針對C3(指揮、統禦、通信)中心、飛彈設施、機場等潛在性目標。

4. 核電磁波作戰

  藉在高高度核爆炸產生高高度電磁波(HEMP),會對大氣層的電離層及磁氣圈產生巨大的變化,致使通信網、雷達發訊以及所有電子光學偵測能力大幅下降,依據武器及爆炸高度,其效果可由數秒到數日的久,有效範圍達數千平方公裏。解放軍並正努力研發這種對付美國C4SIR的作戰方式。

5. 外交作戰

  中國認識到當今世界上能提供中國貿易與技術的最大機會的國家非美國莫屬,美國也是唯一可以有效對中國予真正的軍事威脅、課予經濟製裁的國家。中國要統一台灣的最大障礙也在美國,為了完成中國對台灣的大統一任務,中國了解到,除了使用「暗殺者的矛」,即情報戰爭、導彈、對艦飛彈、先進戰鬥機、潛水艇以及太空軍事、防空係統等,另一張「王牌」,即藉中國大陸地廣人眾,是世界的工廠與市場,進行總體戰,外交作戰必然是其中的一環,當然是圍繞在以美國為中心的工作,也就是牽涉到中&S231;美&S231;日、中&S231;俄&S231;美、中&S231;歐盟&S231;美等多樣三角關係。其中的中&S231;美&S231;日三角關係是影響台海情勢的一重大因素。



 美國在中國周邊地區的長期戰略部署,從地緣政治來說,就是要阻止、封鎖中國國力的伸張,尤其是1997年9月後,美日雙方公布新的防衛指針, 1998年日本國會通過「周邊事態法」、「日美相互提供物資與勞役協議修正法案」,2003年6月又通過「有事三法案」──武力攻擊事態法、安全保障基本法、自衛法修正案,使日本能更充分有效地發揮安全保障及防衛的功能。凡此,均可視為美國這種長期戰略部署的延伸。

 就台灣的地緣戰略地位而言,從南韓、日本到台灣、菲律賓,對中國形成一個半月型防衛的態勢,如果台灣成為中國的一部分,則這條防衛線就會出現一個很大的缺口,中國就可以自由地進出太平洋,對美、日而言,均將是一重大挫折。

台海局勢因有美國的「台灣關係法」,而美、日又有「安保條約」作後盾,因此隻要台海維持現狀,則難有戰事,如果中國片麵改變台海現狀,對台灣使用武力,美、日必會介入。如台灣民意選擇「要被中國統一」,接受「一國兩製」或台灣本身因「國家認同」發生內亂,中國出兵台灣接收或靖平,則另當別論。

 中國若對台開戰後,台灣若能在短時間內能予抵禦,爭取時間,「人助」即可協防台灣。美軍航母如果部署在珍珠港,台灣有事三天內可抵達,如果部署在關島則時程可縮短為一天。

駐日美軍兵力配置概況

  根據2005年的數據顯示,駐日美軍(United States Forces Japan)總人數為36365人,其中陸軍有1790人,陸戰隊有15533人,海軍有4802人,空軍則有14240人。除此之外,還有經常巡邏西太平洋,在日本港口補給的第七艦隊(10188人)。駐日美軍司令部在東京的橫田基地。

駐日美軍的陸海空三軍與陸戰隊司令部分開,陸軍司令部在神奈川座間營地,指揮第17地域支援群、衝繩鳥居站第1特種部隊群第一大隊(綠扁帽部隊)、第10地域支持群等部隊。

駐日美軍陸戰隊統稱為陸戰隊第三遠征軍,司令部位於衝繩寇特尼營地,下轄衝繩第3陸戰師團、第1陸戰航空團、第3陸戰役務支持群、岩國第12陸戰航空群等部隊。

駐日美軍海軍司令部位於戰前日本最大軍港橫須賀基地,並擁有佐世保、衝繩白灘海軍基地,還有嘉手納、厚木、三澤海軍航空設施隊,直接受美國海軍第七艦隊的指揮,並非置於駐日美軍司令部的指揮下。因此日本海軍基地事實上是美軍第七艦隊的母港。

 駐日美軍空軍司令部稱為第5空軍司令部,位於橫田基地,指揮位於三澤的第35戰鬥航空團、橫田的第374運輸航空團、嘉手納的第18航空團。

駐日美軍在日本有88處軍事設施與基地,麵積共有312平方公裏



PART2:

為此中國武力統一台灣的五大主要戰略是:外交與壓製、有限軍事行動、防區外打擊、海上封鎖、兩棲登陸。

一、外交與壓製。

這種策略是指,中國將綜合運用心理、外交、經濟和軍事壓力逼迫台灣放棄獨立而接受統一。中國的主要手段有:積極推進兩岸經濟交流,加深相互依賴,促使在大陸經商的台灣人放棄支持親 “台獨”的政黨;在台灣島內加強統一的宣傳,對台灣實施外交孤立;借助第三國或第三方向台灣施壓,進一步孤立台灣。首先向國際社會及地區內國家進行大規模「認識管理」宣傳,以降低台灣的抵抗意誌,宣揚中國軍事作戰的正當性,抑製美國的介入。中國認為台灣住民的心防很脆弱,透過認識管理的宣傳,運用中國、台灣、香港以及其它區域的媒體將相關訊息傳達給台灣住民,這個策略成功性很大。為此,中國一定要確保其在C4ISR係統、民間情報技術(如因特網)、通信設備等的優越性。

另一種可能,中國通過三種非軍隊作戰樣式(網絡戰、電子戰、破壞金融秩序)、三種有限作戰樣式(暗殺、斬首、遠程精確打擊)、采用特種部隊突襲奪取高價值軍事和政治目標等手段迫使台灣接受統一。可能采取的一種方式是通過黑客攻擊、計算機病毒武器、信息炸彈、電子幹擾等來摧毀台灣的指揮、控製和通信係統或使其失效。中國的目標是引起動蕩,最終使台灣的經濟、社會和軍事秩序崩潰。



二、有限軍事行動。

目前解放軍空軍、海軍擁有防空、多用途戰鬥機、攻擊地麵戰鬥轟炸機、轟炸機等計約3400架。但台灣維持第四代優質戰鬥機為中國的三倍,而中國亦不能同時間、長時間出動戰機。但中國購入SU-27、SU30等第四代戰鬥機,其數量已逼近台灣,而中國在SRBM(短程飛彈)的戰力,已具消弱台灣防空力並可切切斷台灣空軍基地作戰的能力,台灣的空軍機能一旦停止,軍事設施更易遭受破壞。

  在今後數年內中國使用SRBM、地麵攻擊巡弋飛彈配合特種部隊,運用其它的資源(如內間、爆破、擾亂等),將全台機場損害,地上防空、相關指揮係統迅速破壞,台灣隻有降服一途。

中國將向台灣周邊海域發射彈道導彈,其精銳部隊將直接跨越台灣海峽,實施遠征作戰,占領台灣周邊島嶼。解放軍的軍艦和噴氣戰鬥機有可能發動真正的空中和海上打擊,也可能僅僅作出進攻姿態對台灣實施警告。媒體也會成為解放軍的武器,在台灣散布恐慌,引起社會動蕩。考慮到其他心理和經濟壓力因素,這種方法是使台灣人員傷亡最小、損失最小的一個作戰想定。中國將運用近程彈道導彈、特種作戰部隊或網絡戰對台灣關鍵的政治、軍事目標實施精確打擊,以恐嚇台灣接受統一。

其中一種可能采用的武器為高空電磁脈衝武器。該武器作為一種精確打擊武器,既能摧毀台灣的電子戰能力,也能摧毀台灣的民用電力和交通網絡。類似的精確打擊不僅能影響台灣領導人的決策能力,而且也很可能渙散民心。其它有限軍事行動還包括派遣特種作戰部隊滲透到台灣,進行經濟、政治和軍事破壞活動等。布建潛伏在台灣的秘密工作人員此時可配合中國特種部隊進行各種破壞擾亂工作,尤其是通信係統、電力係統是其破壞的主要目標。並活用情報作戰的各種手段(如電子戰、謀略心戰、官方網戰的入侵等),暴露台灣防衛上的破綻,亦可達到延遲美國的介入。

在執行達成小目標的重要任務,以小兵力短時間內取得決定性勝利,則有賴特種部隊,其作戰內容不外:

1. 偵查、監視戰鬥損害評估

2. 特殊人物的拘捕、暗殺

3. 查出通信設施、運輸要衝、軍事倉庫並加以破壞

4. 港口、機場的控製或破壞

5. 對已侵入台灣的解放軍部隊的支持

6. 防空設施的破壞

7. 實施謀略欺敵的情報作戰。



三、防區外打擊。

中國在麵對台灣的南京軍區配置有700枚以上的SRBM飛彈,每年並以75枚的速度正在增加中,不隻數量的增加,在破壞力及準確性也都在提升,其若展開攻擊時,大概會采取奇襲方式,針對指揮部、軍事基地、通信設備、交通運輸要點予以破壞,為防美軍的介入,琉球的美軍基地也是其攻擊的可能目標。

空中和導彈打擊就是運用精確的空中打擊和近程彈道導彈打擊,搶在美國或其它國家可能進行軍事幹預之前征服台灣。空中和導彈打擊的關鍵目標主要包括通信設施、雷達、導彈基地和空軍基地。解放軍利用高性能武器和特種作戰部隊對台實施高度毀傷性的打擊,以快速取得決定性優勢。可使用的武器包括彈道導彈、巡航導彈、反輻射導彈以及微磁、電磁脈衝炸彈。利用飽和攻擊和聯合精確打擊摧毀台灣的經濟、政治、軍事力量中心。

空中和導彈打擊就是運用精確的空中打擊和近程彈道導彈打擊,搶在美國或其它國家可能進行軍事幹預之前征服台灣。空中和導彈打擊的關鍵目標主要包括通信設施、雷達、導彈基地和空軍基地。



四、海上封鎖。

對在南中國海及東中國海要駛往台灣的船隻進行檢查,但最有效的封鎖即直接在台灣的港口外海上攔截檢查,並在港口內外布雷,甚至直接攻擊入港的船隻或停泊在港內的船隻,並破壞港灣設施試驗武器。解放軍可能利用彈道導彈防禦試驗、布雷、軍事演習等方式來實施局部封鎖,宣布封鎖某些台灣沿海小島和海上交通線。還有一種可能的方法是實施全麵的海空封鎖,以切斷台灣的進出口經濟生命線,渙散其士氣。

潛艇封鎖作戰,事實上中國海軍不僅潛艇數量足夠封鎖台灣,技術上台灣也難以匹敵。台灣南部的巴士海峽和巴林塘海峽的海流方向是從太平洋向內,大陸潛艇需要頂流才能過去,台灣能夠利用這個自然現象伏擊和監測大陸潛艇。 2003年11月12日,大陸潛艇從水麵通過日本大隅海峽就是對台灣表明,大陸完全不必通過台灣海空反潛力量覆蓋的水道,可以從日本、菲律賓等附近國際水道進入太平洋。台灣海軍的規模無法應對這種戰線長達3000千米以上的反潛和反封鎖作戰。可見,大陸海軍龐大的潛艇群完全能夠影響台灣局勢。台灣對大陸反潛作戰處於非常不利的狀況。雖然大量采購先進的反潛作戰艦艇大大提高了台灣海上作戰能力,但是整個台灣及周邊海域處於大陸海岸高山雷達、預警機和大型偵察機的監控之下,大陸還有衛星能夠監測更廣闊的地區,確定這些海區艦艇位置和動向,並能夠指揮東海、南海以及從東南亞和日本列島進入太平洋的潛艇,這些潛艇能夠在150至250千米的距離上從各個方向發動對水麵艦艇的突然襲擊,而台灣作戰艦艇根本無法探測到那樣遠距離上的潛艇。



五、兩棲登陸。

當中國各種壓製台灣手段不能奏效時,隻有使出最後手段,全麵占領台灣。但這需要配合動用民間海空運輸資產。解放軍要像諾曼底登陸台灣,會受到一些不確定因素影響如:1. 中台雙方兵員、裝備的損耗率;2. 解放軍部隊間的相互合作;3. 後勤補給戰力,也就是登陸作戰的能力問題

由於後勤保障困難,對作戰計劃要求高,兩棲進攻被國際上公認為是最難的軍事行動之一。兩棲進攻對進攻部隊造成的重大人員傷亡,也會使中國領導層麵臨很大的政治、軍事風險。中國登陸台灣取勝的前景取決於以下因素:兩棲和空運能力、戰爭傷亡率、中國各軍兵種聯合作戰能力、中國後勤係統保障能力、台灣抵抗能力、第三方介入的速度和規模等。在兩棲作戰後半段,遲滯、遏製或擊敗外國幹涉將十分關鍵。就美國而言,中國很可能派遣解放軍在海上遂行拒止戰,阻止包括後勤部隊和航母在內的美國海軍迫近台灣。這清楚地表明在中國統一台灣的五大戰略中,兩棲進攻作戰風險最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