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獻忠殺人考(3)

(2006-03-25 07:41:31) 下一個

 原來,“流賊”張獻忠改弦易轍,打算由“流賊”變為“建國者”了。

揮師入川之前的十四年裏,張獻忠從一個普通叛兵成長為明末兩大著名起義軍領袖之一,由一個文盲變為中國戰爭史上留下不朽聲名的卓越軍事家。在崇禎十六年以前,他的軍力和聲威一直在李自成之上,朝廷也一直以他為最大敵人。十年之間,崇禎帝屢檢朝廷重臣,以舉國之力,大兵重圍。而張獻忠部卻越戰越強,並且在穀城複起後到入川作戰前,幾年間一度橫掃數省,所向批靡,戰無不勝。“張獻忠”這個名字成了明帝國裏最恐怖的三個字,朝廷重臣們在與他的交鋒之中幾乎沒有一個得到好下場:或者是丟官落職,或者死於戰場,或者是被震怒的崇禎帝所殺。

十四年間,他三次投降官軍,又三次複叛,令官軍對他恨得咬牙切齒。在大江南北,大河上下的征戰中,他有過多次潛伏深山,身處重圍,自以為命絕於此的困窘,也有過縱橫安徽、湖廣,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據地稱王的輝煌。飄蓬如旋風的不停息的流蕩生涯,讓喜動蕩好冒險的張獻忠,也難免厭倦了。日複一日的戰鬥和奔走漸漸耗去了“八大王”的青春,轉眼,他已經經接近四十歲,已經沒有太多青春豪氣可供任意揮灑。這樣的日子,何時是個盡頭?

更讓他受到強烈刺激的是東邊的李自成已經開國建府,據地稱王,兵鋒直指北京,帝王大業已見雛形。李自成原本是和自己一樣的“流賊”,長期以來一直甘拜他的下風。“初,自成無大誌,所至屠戮,百姓保塢壁,不肯從。”然而,從崇禎十三年經曆一次大的挫敗之後,李自成痛定思痛,策略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提出“殺一人如殺我父,淫一人如淫我母”的鮮明口號,不再騷擾平民百姓,專門以劫掠大戶來充糧餉,凡是帶不走的糧食,就用來開倉賑濟百姓。並且,不再打下一個地方搶了就跑,而是派官設府,建立和擴大自己的根據地,踏踏實實地向外發展。這不,才僅僅四年,李自成就從一個不起眼的流寇,成了新“天子”的最有優勢的候選人,成為注定要在曆史上留下大名的人物。現在,他張獻忠畏於李自成的兵勢,也不得不開始奉“大順”正朔。

憑什麽是李自成而不是他張獻忠做“中國人民之主”?難道他張獻忠有哪點不如李自成嗎?

有充分的史料證明張獻忠天姿非凡。他作戰非常勇敢,“戰輒先登”,每次戰鬥都身冒矢石,親臨前線指揮。除此之外,他的領導才能也十分突出。他頗能吃苦耐勞,“夜嚐不寐,裹甲微行,攜刀巡視。”當時在大西軍的外國傳教士這樣描寫,“張獻忠人甚聰明,與士卒同甘苦,自由談話,表現坦白,溫情大量,慷慨態度,且嚐與屬下飲食。”

官方史書說張“陰賊多智。”據曾與張朝夕相處的西方傳教士在《聖教入川記》中記載,張為人“智識宏深,決斷過人”,令兩位傳教士“亦暗暗稱奇”。

論智力、膽氣、武勇,他張獻忠絕不比李自成差,差隻差在胸無大誌上。檢討自己十多年的起義生涯,張獻忠再一次深刻體認到自己最大的缺點是缺乏耐心,沒有長性。性格急躁剛烈,做風簡單粗暴,隻圖眼前痛快,缺乏長遠打算。當年在學堂裏坐不住,現在已經是威風八麵的“八大王”還是沒有多大長進。

不能再這樣成天沉溺於打打殺殺了。 “亡羊補牢,時猶未晚”。在揮師入川前,他已經下定了“煉煉坐性”,耐心建立根據地的決心。

    進入四川之後,張獻忠深深感覺到選擇入川是對了。短短一年之內,除了遵義(當時屬四川省)和幾個邊遠土司以外,全川已歸張獻忠所有。十幾年來頭一次,穩穩當當據有一個大省,前無勁敵,後無追兵。真是爽啊!“咱老子”也該嚐嚐“撫馭萬民”的滋味了。“咱老子”這回學學李自成,穩紮穩打,數年之後,末必天下不姓“張”!

一六四四年冬十一月十六日,張獻忠正式建國於成都,國號大西,改元大順,獻忠稱“大西王”。

 

                              

 

成都城開始大興土木,蜀王府裏進行大規模裝修改建,做為新朝的王宮。任命了左右丞相,六部尚書。又將義子四人加將軍銜,封第一子為平東將軍,令率馬兵征服山東、遼東、高麗、東洋諸國;封第二子為服南將軍,征討南省及暹羅、東京、西貢、南洋、斐利該等地;封第三子為定北將軍,征伐北省諸地及內蒙古等;封第四於為安西將軍招撫西藏、青海、新疆、外蒙各地。(起義者的想象力有時驚人地雷同,數百年後,洪秀全地永安封王時,同樣宣布,東王的任務是管製東方各國,西王的任務是管製西方各國,以此類推。)

獻忠新衣新帽,端坐殿中,文武百官,叩拜如儀。獻忠掀髯大笑:“起來吧,龜孫們,弄得還挺像個樣哩!”

與大興土木相配合,張獻忠從搶來的女人中挑了三百個,做為妃子,養在後宮。又閹了一批孩子當太監。接著,又學曆代皇帝,命人們“恭避禦諱”,不準人們使用“獻”、“忠”二字,犯者殺頭。

儀式舉行完了,接下來做些什麽呢?畢竟開國了,大家該當皇上的當了皇上,該當大官的當了大官,那麽就不能再像以前做“流寇”時一樣,四處燒殺搶掠一下完事了。如何治理呢?

    張獻忠果然改弦易轍。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強調軍紀。正如各種資料所反映的,張獻忠建立大西國之初,軍紀確實相當嚴明,除了抵抗者之外,並不濫殺無辜。因此,各地秩序很快得到平定,生產生活開始恢複,大西國開國之初,呈現一片興旺景象。這一段是張獻忠入蜀後軍民相處最融洽的時期。

張獻忠所做的第二件事是開科取士。張獻忠喜歡自稱武夫,但對讀書人卻非常重視。《五馬先生紀年》載:“獻‘賊’開科取士,變八股為策論。吾州入學若幹、中舉若幹、進士若幹。未幾,‘賊’又以為不得真材(),仍複設科,是一年而兩科舉也。一時舉人、進士固多,而狀元、榜眼同出一州,此誠所謂不能流芳百世,亦可遺臭萬年也。”

一年兩次科舉,已經不太嚴肅了,考試題也出得千奇百怪。有一次考試,張獻忠曾自己做了一道白話文的萬言策,評論曆代帝王,而以西楚霸王為第一。做完之後頗為得意,命令廣為頒布,讓廣大讀書人學習。一學之下,秀才們對考試更沒了興趣。而且考試把關不嚴,許多四六不分、漏洞百出的卷子居然得了高分,平時被人們稱為“不通先生”的不學無術之輩紛紛中了舉人、進士,無怪乎人們對此不以為然。

然而,幾乎四川省內所有的讀書人都來參加考試了。並不是他們積極踴躍,而是後麵有刀槍跟著。原來,張獻忠命令,所有的讀書人都得參考,如果逃避,本人正法,鄰裏也連坐。

張獻忠對讀書人的態度一直十分矛盾:即想利用,又十分防範。

如前所述,張獻忠其人非常聰明,而且深沉狡詐,人莫測其端。張獻忠行軍打仗,非常善於用計,這一點他比李自成要強許多。他打出過中國戰史上許多經典戰役。

    張獻忠也像明太祖朱元璋以及後來的太平天國英雄洪秀全一樣,非常善於裝神弄鬼。朱元璋自稱會觀天象,洪秀全自稱能和上帝直接交流,而據記載,張“即位之初即妖言惑眾,謂親見天上,見有弓、箭、刀、矛等物。並謂奉上天之命,不特為中國之皇,且將為普世之帝。隨令百官仰視天空,百官等一無所見。獻忠謂今日天不清朗,故爾等未能見之,且其中亦有天意存焉。天顯奇異隻今天子獨見,以便將來代天行之。”

但是,不論如何狡猾,張的智慧畢竟都是些雞鳴狗盜的智慧,是來源於《三國》、《水滸》的權謀文化。史稱張獻忠 “日使人說《三國》、《水滸》諸書,凡埋伏攻襲皆效之”。從根本上說,他不是一個雄才大略之人,終生未能突破好勇鬥狠的綠林藩籬。

他張獻忠在刀槍麵前,從來沒有眨過眼睛,可卻永遠弄不明白讀書人腦袋裏那些深奧的東西。在他們麵前,他一直克服不了自卑心理。這使他對讀書人的態度非常矛盾。他取中了狀元張大受。此人儀表堂堂,張獻忠“一見大悅”,賞賜非常,又賜宴,歡聚一日。大臣們也在旁邊交口稱讚張獻忠取中了人才,將來必然會“輔佐聖明,此國運昌明,萬年丕休之象。”獻忠十分高興,“複賜美女十人,甲第一區,家丁二十人。”第二天,張大受入朝謝恩,報名人報上名來,張獻忠聽了,忽然皺眉到:“這驢養的,老子愛得他緊,但一見他,心上就愛得過不的。老子有些怕看見他,你們快些與我收拾了,不可叫他再來見老子。”大臣領命,到宮門口把張大受捆起殺了。

在四川科舉取士,對他來講,更重要的目的是為了把這些讀書人控製起來,防止他們在地方上“造亂”。所以,考過之後,絕大多數人都不予任用,隻令在八大王身邊侍候,寫寫公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