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令人惋惜的122中型坦克
60年代後,世界軍事強國紛紛推出了戰後第二代坦克,它集中型和重型坦克的優越性
為了趕超世界先進坦克的技術水平,有關部門在“121坦克”還沒有定型的情況下,又於l970年3月提出“122坦克”研製計劃,由於受當時極“左”思想影響,沒有按科學規律辦事,在技術水平不具備的條件下,對“122坦克”提出了過高的戰技術性能要求。如要求122坦克要裝新型120毫米大口徑滑膛炮和4枚反坦克導彈,能對付已有的和近期可能出現的任何中、重型坦克;能發射帶可燃藥筒的多種彈藥;采用先進的夜視、夜瞄裝置和先進的火控係統;坦克的戰鬥全重要輕;動力裝置功率要大、尺寸要小、油耗要低,並能使用多種燃料;改進裝甲材料、提高抗彈性能;解決對原子、化學武器的集體防護、具有在現代戰爭條件下的良好作戰能力;提高零部件的工作可靠性,減少保養工作量,延長保養周期等。特別是對122坦克提出了液力傳動、液壓操縱和液壓空氣懸掛的技術要求(簡稱“三液”,該坦克的產品代號為WZ-122A)。
從中國當時所具有的坦克研製能力看,這些技術要求是很難達到的。因此,雖經廣大科研人員和技術工人連續奮戰,但一直未能成功,隻好退到機械傳動、機械操縱和機械懸掛(簡稱“三機”,該坦克的產品代號為WZ-122B),即使用機械代替液壓。但是這樣試裝出的“122坦克”也未實現預期要求,整車性能和部件結構依然存在不少問題。於是隻好在1974年取消該研製項目,改作部件研製。
122坦克的下馬雖然令人惋惜,但是該型坦克的研製為中國後續坦克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在“三液”樣車、“三機”樣車後,有關單位在部件研製的基礎上又研製了中型坦克試驗車,為以後中國第三代坦克的研製和老式坦克的改進做了大量的試驗研究基礎工作。
☆ 爭奇鬥豔的59式和69式改進型坦克
59式中型坦克的改進
70年代中期,隨著“四個現代化”的出台,中國軍隊在1975年左右提出:要以主戰坦克的現代化為中心,建設現代化的陸軍。而當時作為中國坦克骨幹的59式在長達近20年的生產中,其火力、防護、機動性能方麵幾乎沒有提高,綜合作戰性能已遠遠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據西方專家稱,中國的坦克技術與西方先進國家相比,差距約為30年左右;與蘇聯的差距也在20-25年以上。為了縮小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中國從70年代後期開始不斷對59式坦克進行升級改造,推出了一係列改進型號,以此來提高裝備部隊坦克的水平。
59-I型坦克:根據1979年中越邊境自衛還擊戰中部隊對59式坦克提出的改進意見,以及當時國內先進技術水平,617廠科研人員在59式坦克上增加了11個新項目,改進了6個方麵的設計。改進後的坦克被命名為59-I坦克,1984年設計定型。
59-I相比於59式中型坦克的最大變化是加裝了激光測距儀和自動裝表火控係統。其中激光測距儀安裝在主炮防盾上部,型號為C-83II和82式。後者的測距範圍為300-3000米,精度為正負10米。其他方麵的改進是裝有液壓助力轉向操縱係統、熱電偶傳感器的自動滅火裝置、車體屏蔽裙板、偽裝天線、機油失壓報警裝置、炮塔左右兩側各設置了四聯裝煙幕彈發射裝置、掛膠履帶和便於開啟的安全門等。
根據不同的裝甲厚度和火控設備,59-I也有幾個不同的版本。如59-IA就是將從蘇聯引進的或控係統換裝為國產第一代火控係統而得名。
從80年代開始,617廠按照59-I的標準對大量初期型59坦克進行了改裝,同時中國北方工業公司研製成功了新型的AP-100-2100型100毫米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藥筒采用半可燃式藥筒。該彈初速1480米/秒,在2400米距離上可以穿透150毫米/65厚的均質鋼板。
經過改裝,59-I坦克在首發命中率、防護力、機動性等方麵比59式坦克均有較大程度的提高,並為後來改進老產品闖出了一條路子。
59-II型坦克:它是在59-I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該型坦克是采用國內先進科研成果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改進而成的一種車型,共引進3項國外先進成果,改進12個項目,1984年定型。59-II坦克(廠方命名WZ-120B)的最大亮點是換裝了1門自緊身管的81式105毫米線膛炮。該炮是中國按照奧地利提供的L-7型105毫米線膛炮仿製而成的,配有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破甲彈和碎甲彈。59-II的其它改進還包括換裝了新型的電台和火控係統、安裝了自動滅火抑爆係統、動力裝置換為一台580馬力柴油發動機、車體上有雙向火炮穩定裝置和具有彈著點測定功能的射擊控製裝置。
59-II在外形上與59式和59-I式的最大區別是火炮抽煙裝置從身管的前端移到了中部。改進後的59-II坦克,在火力係統、滅火係統、滅火抑爆係統、通訊係統等方麵已經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經批量生產和裝備部隊使用,證明該型坦克是一次成功的改進,它使落後的59式坦克重新煥發了青春。
在改進59-II坦克的基礎上,617廠還設計成功了59-II式指揮坦克,1986年完成改裝項目,命名為B59G-1坦克。1987年4月,進行鑒定試驗。同年6月赴國外進行投標表演。參加投標表演的還有美國、英國和法國。在全部8個表演項目中,B59G-1坦克榮獲第一名。
59-IIA型坦克 該型坦克是在59-I和59-II基礎上進行改進的。於1985年開始研製,1985年10月製造出第一輛樣車,1987年7月正式通過國家設計定型。該車安裝了帶輕型熱護套的105毫米火炮和雙向自動裝表簡易火控係統,車身掛裝複合裝甲,車內裝有自動滅火抑爆係統,同時采用熱煙幕及煙幕彈發射器、液壓助力操縱裝置以及工程作業裝置等。其火力、機動力、防護力及使用性能較59式坦克都有明顯提高。
59C型坦克 主要是換裝一門加長身管的83式105毫米線膛坦克炮。此外,該型坦克還可加掛反應裝甲,以進一步提高防護能力。
59D型坦克 該型坦克是59式坦克的最新改進型,戰鬥全重37噸,主炮為一門長身管的83A型105毫米線膛坦克炮。該炮在2000米距離上發射86式尾穩彈時,穿甲能力為480毫米;發射93式加長尾穩彈時,穿甲能力接近540毫米。但就火力而言,已經達到了第三代主戰坦克的水平。此外,該炮還能發射105毫米炮射導彈,該導彈最大射程5.2公裏,最大破甲深度700毫米。彈藥基數40發。59D采用光點注入式火控係統和雙向穩定炮瞄係統,並裝有簡易熱像儀,在夜間或複雜氣象條件下,對坦克目標觀察距離達2000米,具備了在晝夜間、靜止/短停狀態下對運動目標射擊能力。車內裝有高效自動滅火抑爆裝置(可在10毫秒內熄滅火災)和集體三防裝置。駕駛員配有微光夜視儀或紅外夜視儀進行夜間駕駛。
59D的外形也與59式坦克有明顯區別,在炮塔前部和車體前上部掛有大量反應裝甲;炮塔兩側各布置有4具煙幕彈發射器;炮塔後部有屏護柵欄;車體兩側有側裙板。出於改造成本方麵的原因, 59D坦克沒有改動原來59式的動力裝置,因此,機動性能稍有下降。
59-120型坦克 這是一種裝120毫米滑膛坦克炮的59式改進型坦克,是專供外銷設計的。1997年,中國北方工業公司展示了裝有120毫米炮的59改式坦克樣車。59-120所用的120毫米滑膛坦克炮有48倍徑的BW-120K和50倍徑的BK-1990兩種。兩型改進型的主要區別是火炮、彈藥基數與乘員人數。采用48倍徑BW120K型120毫米滑膛坦克炮的59-120,彈藥基數20多發,成員3人;采用50倍徑BK1990型120毫米滑膛坦克炮的59-120,彈藥基數30發,成員4人。59-120所用的兩種120毫米坦克炮在靜對靜作戰時,2000米距離上對固定的2.3米×2.3米坦克靶的首發命中率大於50%;靜對動作戰時,在2000米距離上對橫向運動目標(速度為20-30公裏/小時,2.3米×4.6米坦克側麵靶)的首發命中率大於55%。輔助武器和機動性等方麵與59式坦克相同。
59-120已經通過了技術鑒定。該車主要改裝內容除將100毫米坦克炮換裝為120毫米坦克炮外,其他方麵還有用簡易火控係統代替了簡易瞄準係統,也可根據需要采用穩像式火控係統;將單向炮控係統改為雙向炮控係統;將車長白光觀察鏡改為晝夜觀察鏡;更換了電台;增加了發電機的功率;對全車彈藥進行了重新布置;增加了轉動地板。改進後的59式坦克樣車保持了原59式坦克的外形,機動性也與原59式坦克相當。但由於將100毫米火炮更換為120毫米火炮,並用雙向機械簡易火控係統和雙向炮控係統代替了簡易瞄準係統和單向炮控係統,因此59-120坦克的火炮威力大為提高,可在2000米距離擊穿世界上現役大部分第三代主戰坦克的前裝甲。59-120樣車沒有安裝更好的火控係統和夜視器材等設備,但該樣車上具備安裝這些設備的條件,可根據需求進行改裝。
59-125型坦克 這也是一種專供外銷的改進型號。主要改進內容是換裝了1門125毫米滑膛坦克炮;加裝有簡易火控係統、簡易熱像儀和雙向穩定裝置;將原來59式的鑄造炮塔改為焊接炮塔;換裝1台730馬力的發動機,大幅提高了機動性能。
59-IIA掃雷坦克 它是59式坦克的變型車,在車前部安裝有挖掘式掃雷器,可掃除兩車轍間的觸發式反坦克地雷,戰時可在雷區為其它坦克開辟通路。59-IIA掃雷坦克適用於在一、二、三級較平坦的可耕地或生荒地上進行掃雷作業。
73式中型坦克搶救車 它也是59式坦克的一種變型車,不過它取消了59式坦克的炮塔,隻采用了59式坦克的底盤,在其上安裝了絞盤、吊車、駐鋤等搶救裝置。該車可用於對戰場上戰傷或淤陷的坦克裝甲車輛進行拖救,此外還可完成其它有關的訓練和技術保障任務。
69式中型坦克的改進
69式中型坦克定型後,開始投入正式生產。但部隊在對裝備的100輛69式使用後發現問題一大堆,所以又全部退回,69式的發展陷入停頓。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部隊又呼籲對69式坦克進行改進。於是,617廠科技人員從提高其戰技指標著眼,不斷進行改進型和變型車研製。先後推出了69-I、69-II、69-III型中型坦克、69-IIB、69-IIC、69-IIC1型指揮坦克、WZ653坦克搶救車、PGZ88式雙管37毫米自行高炮、84式坦克架橋車等一係列改型和變型車。現將主要改進型號介紹如下:
69-I型坦克 該型坦克主要是針對裝備部隊的69式坦克進行換炮為主的改裝。1984年12月20日,解放軍總部機關下達了改裝的主要戰技術要求。1985年底改裝出兩輛樣車;1988年8月,兩輛樣車送交軍方進行定型試驗;同年12月28日,軍方基本完成定型試驗。69-I的主要改進之處是用59式坦克的100毫米線膛炮代替了69式坦克的100毫米滑膛炮,並在身管上增裝了熱護套;加裝了TSFCS型光電注入式簡易火控係統,它由TLR1A型坦克激光測距儀、TGS-A型坦克炮瞄準鏡以及BC型彈道計算機等組成,可大幅提高坦克炮的射擊精度;加裝了自動滅火抑爆係統、熱煙幕係統、屏護柵欄、側裙板;車體塗有三色迷彩;用CWT-167型坦克電台和CYY-168車內通話器取代原來的A-220A坦克電台和A-221A車內通話器。但是69-I最終並沒有裝備裝甲兵部隊,其中的原因現在雖然還不清楚,但估計主要是因為性能與世界先進坦克仍有較大差距,尤其是100毫米線膛炮威力不足,難以對付世界先進主戰坦克;而且改進時間過長,中間戰技術指標又數次修改,等完成改裝時,更好的79式坦克和88式坦克都已經定型,69-I的改進反而沒有了多大意義。
69-II型坦克 這是中國專為外貿而改進的69式坦克型號(中國坦克型號中,一般帶II的都是外貿型號)。在80年代初,五機部應邀組團出訪時,就軍品貿易和有關外商進行了談判,並簽訂了69-II的出口訂單。根據合同,617廠在1981年接到任務後,應用國內已取得的先進技術和科研成果,對69式進行了高效率的多項重大改進。據統計,69-II在69式中型坦克的基礎上,共改進12個項目526項零部件。1981年完成設計並當年投入生產,1982年通過設計鑒定。
與69式坦克比較,69-II式的改進重點是提高火力係統和防護係統的性能,其主要改進項目是:1、把100毫米滑膛炮改為有40條膛線數的100毫米線膛炮,火炮全重1970公斤,身管長5.35米,前端裝有抽氣裝置,最大後坐力312千牛,有效射程700-1200米。配用的彈種除鎢頭穿甲彈、破甲彈和榴彈外,還增加了旋轉穩定超速脫殼穿甲彈。炮彈布置為兩個彈架油箱內20發,發動機隔板前中組彈架11發,戰鬥室左側裝甲板上固定2發,右側裝甲板上固定4發,炮塔尾部固定5發,炮塔右側壁處2發;2、安裝了坦克自動裝表式簡易火控係統。該係統包括TLRLA摻釹釔鋁石榴石激光測距儀(作用距離300-3000米)、BCLA彈道計算機、TGSA坦克炮瞄準鏡和雙向穩定器四個部分組成。自動裝表時,彈道計算機根據激光測距儀所測距離和選定彈種,自動解算出火炮射角,控製步進電機,通過傳動機構自動裝定表尺,同時火炮通過穩定器實現自動俯仰。除自動方式外,還保留了手動方式以應不時之需;3、發動機改為12150L7BW型柴油機,額定功率仍為580馬力。該發動機配五速機械式變箱,同時發動機還改進了噴油泵驅動聯接盤,能在冬、夏季調整供油量提前角。采用空氣式電起動,提高了工作的可靠性;4、主離合器操縱與轉向操縱設有液壓助力裝置,有效地減輕了乘員的工作強度;5、采用新型CWT-167型坦克電台和CYY-168型車內通話器,最大通信距離為25公裏;6、車上增設了自動滅火抑爆係統;7、車體行動部分增設了側裙板,側裙板的上麵采用鉸接,便於保養時接觸履帶和懸掛;8、車上增裝了熱煙幕裝置,必要時可往坦克的排氣係統內噴入燃料施放熱煙幕;9、坦克上塗有防紅外塗層;10、加裝了發動機機油壓力失壓報警裝置、摩托小時計和可快速開啟的安全門;11、發動機冷卻係統進行了改進;12、為主離合器和轉向機增加了摩擦片。
69-II的戰技術性能指標 戰鬥全重36.7噸,乘員4人,車長6.24米,車寬3.3米,車 高2.4米,武器為1門100毫米線膛炮(備彈44發)、1挺12.7毫米高平兩用機槍(備彈500發)、1挺7.62毫米並列機槍和1挺7.62毫米航向機槍(共備彈3000發)、發動機功率為580馬力,最大公
69-IIA型坦克 該型坦克的產品代號是BW121A,它是617廠根據外商合同於1982年在69-II主戰坦克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主要是增設了全套三防係統;增加了帶方位指示器的炮塔方向機;在炮塔兩側和後部加裝了屏護柵欄;同時對壓氣機、煙幕、夜瞄等係統也作了改進。
69-IIB/C/C1指揮坦克 與69-IIA配套使用的指揮坦克。主要改進是加裝了1部CWT-167電台。但這幾種指揮坦克也有一些區別,其中69-IIB在車尾裝有1台發電機組,用於在靜止時給電台供電;69-IIC1的兩台坦克電台共用1根8099型寬帶天線。
69-IIAP 出口巴基斯坦的69-II外貿型坦克。
69-IIM型坦克 該坦克的產品代號為WZ-121H,是在69-II主戰坦克的基礎上對火力、火控係統進行改裝而成的坦克,最大的變化是換裝了帶有熱護套的105毫米線膛炮,從而大幅提高了火力。此外,69-IIM在車體首上甲板、炮塔正麵和兩側裙板前部裝上了附加裝甲,提高了防護性。該型坦克於1988年8月開始設計,1989年8月生產出整車並通過鑒定,證明其設計合理,工藝穩定,性能良好。1989年到1990年3月投入批量生產並裝備部隊。
69-IIMP型坦克 該坦克的產品代號為WZ-121J,是在69-IIM坦克基礎上又進行9項改進而成的外貿型坦克。該車於1989年7月開始設計,年底生產出5台整車,1990年初通過鑒定,1990年底投入批量生產。該坦克結構緊湊,配置合理,符合改裝要求。其最大改進是將紅外夜視器材換為被動微光夜視器材,極大的提高了夜戰能力。
69-IIMA型坦克 該坦克的產品代號為WZ-121K,是在69-IIA坦克基礎上改進而成的外貿型坦克,主要是用雙向裝表火控係統取代了69-IIA上的自動裝表火控係統,使反應時間大大縮短,對固定目標不大於7秒,對運動目標不大於10秒。該坦克從1992年4月開始研製,同年11月通過技術鑒定。
69-IIMB型坦克 該坦克的產品代號為WZ-121KZ,是與69-IIMA配套使用的指揮坦克。與69-IIMA的主要區別是該型坦克加裝了1部CWT-176電台。
69-120型坦克 該坦克最早是中國在2003年的阿布紮比防務展上提出的外貿型坦克改裝方案,主要是為69式坦克換裝120毫米滑膛炮,但是該坦克的具體戰技術指標目前還不清楚。
653搶救牽引車 以69-II式坦克底盤為基礎改裝設計而成的一種變型車,主要用於對戰鬥損傷、淤陷以及失去自行能力的主戰坦克實施搶救、牽引後送以及戰地現場換件修理。也用於平時訓練中完成類似的技術保障任務。另外,還可以為主戰坦克或其它戰鬥車輛構築掩體和開辟通路。車上裝有靜液驅動的紋盤、起吊裝置,推、鏟土裝置,牽引裝置,防護裝置和防護武器。該車於1970年開始設計,1972年大部分圖紙設計完畢,中間曾因“文革”幹擾,一度中斷研究。1975年重新組織設計,1978年完成2台樣車,1980年通過設計審查報告。1981年,又對遺留問題進行技術攻關和補充定型試驗,1983年設計定型。該車機動性能好,搶救與拖曳作業效能高,適於野戰條件下使用和夜間作業。1985年獲國防科工委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84式坦克搶救車 產品代號為WZ-653A,主要用途與653搶救牽引車相同。該車1985年通過鑒定。主要改進之處是增加了定向爆破裝置,以解決凍土作業問題;提高液壓係統壓力,解決絞盤在坡上製動問題;另外增加操縱掛檔機構和防彈鏡、備份柴油箱等,性能有一定提高。
84式坦克架橋車 該車由617廠與裝甲兵技術研究所一起研製,產品代號為WZ621,1981年定型生產。該車由橋梁、架設機構、作業液壓係統、電氣控製係統及坦克底盤車組成。架橋時采用兩個半橋箱式結構,通過連橋機,將兩個半橋連成一個整橋。主要供坦克和機械化部隊在反坦克壕溝、彈坑、岸壁、溝渠和較窄的河流上架橋,以保障坦克和車輛通過。此外,該車也可以用於加強公路橋或加固被破壞的橋。84式坦克架橋車的總體性能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引進西方技術的79式主戰坦克
79式主戰坦克是中國北方工業公司在69-IIM式中型坦克基礎上,同時吸收了59-II部分改進項目發展而來的新型坦克,也被稱為69-III式主戰坦克。該型坦克也是中國在改革開放後引進西方國家先進技術改進國產坦克的首次嚐試。79式坦克上共引進國外3項新技術,同時增加國內42項新技術。
69-III式(79式)坦克於1981年改裝成功初樣車,1983年生產2台正式樣車,隨後進行了各種性能試驗,如道路行駛試驗、激光測距儀性能試驗、實彈射擊試驗、電磁幹擾試驗和夜視視距摸底試驗等。此外,按照裝甲兵的要求,69-III式坦克還進行了行程1000公裏的冬、夏季環境試驗。整個試驗證明該坦克達到了戰技術指標要求,1984年進行首批生產。同年10月1日,69-III式參加了國慶35周年大閱兵。1986年1月國家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批準設計定型,並命名為“79式中型坦克”。與69式相比,79式主戰坦克在火力、火控係統、特種防護、通信、防二次殺傷效應等方麵均有重大提高,使用方便性和零件耐久性也有顯著改善,其中某些項目具有國際先進水平。
79式坦克的總體布置與59-II式、69-II式坦克基本相同。其主要改進項目有:
火炮改為帶熱護套的105毫米線膛炮,配用彈種有穿甲彈、破甲彈和碎甲彈。其中鎢合金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可在常規距離上擊穿較大厚度的均質或複合裝甲。身管上裝有由薄鋁板、矽橡膠帶及卡箍組成的熱護套,可減小陽光照射引起的身管彎曲,提高火炮命中率。此外,火炮還備有炮口校炮鏡。
79式坦克的火控係統為帶數字式彈道計算機的TSFCS型簡易火控係統,係統反應時間不超過10秒。這種火控係統可用於晝間或夜間短停對運動目標精確瞄準射擊,在1000米距離上的首發命中率達80%以上。79式坦克的夜視器材性能有了很大改進,它用二代被動微光夜視器材取代了69式坦克的紅外夜視器材,如炮長配裝了微光夜視瞄準鏡,車長配裝了微光夜視觀察鏡,駕駛員配裝了微光夜視儀,從而大幅提高了坦克的夜戰能力。
在防護方麵,79式坦克仍以裝甲防護為主,但加裝了帶濾毒罐和增壓風扇的集體三防係統和自動滅火抑爆係統。集體三防係統的探測警報器探測到伽瑪射線或化學毒劑時,能立即發出報警信號,並自動關閉坦克上的所有門窗,增壓風扇開始工作,使車內形成超壓,阻止汙染空氣進入車內。自動滅火抑爆係統能夠在10毫秒內探測出火源,並能在60毫秒內撲滅火點,避免“二次殺傷效應”發生。
79式的發動機為更加先進的12150L-7BW型柴油機,額定功率580馬力,額定轉速2000轉/分。此外,79式坦克還裝有熱煙幕係統、側裙板等。
79式坦克的主要戰技術性能指標:戰鬥全重37~37.5噸,乘員4人,車全長9.22米(炮向前),車寬3.27米(不帶裙板),車高2.40米(至炮塔頂),武器係統為1門105毫米線膛炮(備彈44發)、1挺12.7毫米高平兩用機槍(備彈500發)、1挺7.62毫米並列機槍和1挺7.62毫米航向機槍(共備彈2250發),最大公路速度50公裏/小時,平均公路速度32-35公裏/小時,最大公路行程360-400公裏,最大爬坡度為32度,最大側傾坡度為30度,越壕寬2.7米,過垂直牆高0.8米,涉水深1.4米,潛渡深5米。
79式坦克的研製成功,使中國的坦克技術前進了一大步,為後續更先進的主戰坦克的研製打下了良好基礎。
除基本型外,79式坦克還有一種發展型,稱為79-II式坦克。該坦克是在69-II主戰坦克的基礎上進行了4個項目的改進而成的。主要是增加了熱像儀,進一步提高了夜戰能力;增加了炮控係統電液複合式雙向穩定器;在炮塔前部兩側焊裝了煙幕彈發射器支架,炮塔周圍加裝了柵欄式屏蔽。79-II式坦克於1983年開始研製,1984年試製成1台樣車。但該坦克最終並沒有裝備人民裝甲兵,而是供研究之用。
☆ 國產二代主戰坦克的開山之作——80/88式
69式坦克的性能雖然比59式坦克有了很大進步,但依然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較多。當時,中國迫切需要有比69式中型坦克更先進的坦克。1978年,617廠按照兵器工業部的要求,提出了研製中國第二代坦克的意見。然而國內坦克研究技術儲備較少,二代坦克起步要求又高,工廠提出在69式中型坦克的基礎上,分期分批地將國內外先進技術用到主戰坦克上,盡快研製出一種“性能較先進、部件較成熟、結構簡單、繼承性好、造價低廉、利於生產”的坦克,即用“小步快跑”的戰術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目標明確後,工廠加快坦克研製速度,確定研製方案和戰技術指標。1979年研製出121A第一輛樣車,即二代坦克的第一輛樣車。
在研製出121A一台樣車後,617廠提出以此車為基礎,加快研製二代主戰坦克的意見。1980年被列入國家研製計劃,1981年確定了總體設計方案,被正式列入中國人民解放軍重點武器裝備計劃,命名為“80式主戰坦克”。在研製過程中,先後共試製出12台樣車,累計試驗行駛裏程10萬公裏。1986年1月,兵器工業部下達了對80式主戰坦克整車定型、整車載荷測定等6項科研計劃。同年3月生產出定型樣車,9月完成單車9000公裏行駛考核試驗,僅用五個半月時間就試製成功,創曆史最好水平。1987年裝甲兵定型委員會通過定型審查,1988年2月,由國務院、中央軍委常規產品定型委員會正式批複命名為ZTZ-88式坦克,從而完成國產第二代坦克的設計研製工作。
80/88式主戰坦克雖然仍繼承了59式、69式的整體布局方式和鑄造炮塔的基本結構,但是采用了許多新技術、新部件,如首次使用複合裝甲提高防護力、采用功率為730馬力的發動機、首次應用6個小直徑負重輪(這是80式坦克與59式、69式、79式坦克最明顯的區別之處)等,其主要戰技術性能已接近或趕上世界70年代末的先進水平。該型坦克的研製成功,標誌著中國坦克事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 結語
中國坦克從59式發展到80/88式,走過了一條從艱辛到成熟的發展之路。經過30年的探索與實踐,中國坦克工業的科技人員積累了豐富的研製和改裝經驗,逐步擺脫了單純仿製的發展模式,擁有了自行設計研製先進主戰坦克的能力。對中國軍事工業而言,這是最可寶貴的財富。從80/88式主戰坦克後,中國的坦克工業走上了一條快速發展的坦途,坦克的技術水平開始變得和世界先進水平同步。
85係列主戰坦克
80/88式主戰坦克在設計時就充分考慮到隨著新技術發展而發展新車型的可能性,因此在80/88式設計定型後,617廠又在其基礎上發展了85係列外貿型坦克。
85係列主戰坦克與80/88式主戰坦克的最明顯區別是炮塔由傳統的半球形鑄造炮塔改為焊接炮塔,這標誌著中國的坦克設計開始完全擺脫前蘇聯的影響,逐步具有了自己的明顯特色。85係列坦克主要包括以下型號:
85-II 它在80式主戰坦克底盤的基礎上,采用現代坦克最新技術改進的一種車型。該車在炮塔、火炮、彈藥、發動機功率、傳動裝置、防護、觀瞄儀、穩象火控等方麵進行了改進或改裝,在火力、火控、傳動技術上均有突破,在使用和維修方麵更適合作戰要求。其最主要的改進是戰鬥全重增加到39噸;加裝了一門125毫米滑膛炮;火控係統換為先進的穩像式火控係統;采用了自動裝彈機,使乘員由原來的4人減少為3人;采用了730馬力發動機等。85-II主戰坦克由617廠進行總體設計、研製生產與總裝,1989年5月邊設計邊生產,12月完成樣車製造。
85-IIA 在85-II坦克基礎上改進的車型,具有首發命中率高、夜戰能力強、整車重量輕、機動性好、掛有複合裝甲、防護性能好、生存能力強等特點。該坦克於1989年5月開始設計,當年年底試製出樣車。
85-IIAP 在85-IIA坦克基礎上為出口巴基斯坦而改進的外貿型坦克,國內稱為85-IIM。該坦克於1990年6月開始設計,共改動六大部分,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車型。
85-III 從1993年開始研製的一種外貿型坦克,戰鬥全重44噸。與85-II相比,主要改進是傳動部分采用液壓控製和行星齒輪箱,駕駛員可以根據需要選用自動、半自動和人工控製三種操作方式;動力艙是整體吊裝的,戰場上可在40分鍾內拆裝完畢;炮塔前部和車體前部掛裝複合裝甲塊;裝備穩像式火控係統,從發現目標到命中目標需6秒鍾,具備在行進間對活動目標的攻擊能力;加裝了GPS全球定位係統;變速箱采用T-72的雙側變速箱;發動機由85-II的730馬力提升到1000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