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1年的電影《黑鷹墜落》是以1993年10月3日美軍特種部隊在索馬裏被伏擊的那次事件為背景的,但電影劇本則是根據費城新聞報記者馬克·鮑頓(Mark Bowden)的同名紀實文學《Black Hawk Down : A Story of Modern War》改編而成,馬克·鮑頓在該場戰鬥發生後幾個月就遇險來到索馬裏,采訪了許多目擊者及參加戰鬥的索馬裏槍手,又在國內采訪了許多參戰的美軍官兵,匯集雙方視角及觀點後寫成該書。該書最早也是連載發表於費城新聞報,後來費城新聞報辦了一個專門的網站,除原著縮略本外還有詳細的背景資料介紹及采訪經過。在160航空特遣隊“夜間獵人”的主頁也連載了這部縮略本,並附帶有其他詳細的相關資料包括19名陣亡士兵的介紹。
這部耗資9500萬美元的BHD電影宣稱比任何報道都描述更準確、更翔實,但事實上與原著粗略地對比,你就會發現電影始終是娛樂工具。其實小說改編電影時更改某些情節是很正常的,而且電影中的給視覺帶來的感觀刺激是看書所感覺不到的,不過BHD在細節上改編的內容多到恐怕不能像發行商所宣傳的那樣“可以當作紀錄片”了。
| 不過導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的功力是不錯,電影也拍得非常真實,所以很受軍事迷的歡迎。不過這其中還有另一個人的功勞,就是軍事指導兼副製片人哈利·哈姆弗瑞斯(Harry Humphries),他為了讓演員表演得比真正的軍人還像軍人,特意安排了主要的演員到軍事基地接受基本訓練。例如扮演遊騎兵的演員在本寧堡的第75遊騎兵團總部訓練,扮演飛行員的演員到坎貝爾堡的160航空團總部接受訓練,而演三角洲隊員的演員則在布拉格堡接受訓練,不過這幾名“三角洲隊員”沒有進入傳說中神秘的三角洲部隊基地,而是在陸軍特種部隊(俗稱“綠色貝雷帽”)的第7特種大隊第2營接受訓練。盡管這是一部本來“並不需要太多演技”的戰爭片,但這些演員在軍事基地除了參加基本訓練和模擬戰鬥外,還與當年參加戰鬥的老兵們進行麵對麵的交流,摸索當時參戰士兵的心理和表現,力求在鏡頭前的表演盡善盡美。 |
關於中文譯名: 目前這部電影的中文譯名很多:《黑鷹降臨》、《黑鷹計劃》、《黑鷹15小時》等等,但這些名稱都不合主題。早期曾有一個比較文雅而且對題的譯名《黑鷹折翼》,不過現在好像沒人用了。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黑鷹墜落》這個原名,因為“Black Hawk Down”本來就是當時美軍士兵通過無線電報告MH-60被擊落時所呼喊的原話。不過這個名字太普通,聽起來沒有聲勢,而且如果電影發行商是迷信的話,也不會喜歡這個對票房不吉利的名字。
|
|
|
※ 行動背景 ※
索馬裏的災難成因很複雜,真正要分析起來恐怕可以寫一本書,歐洲殖民帝國瓜分非洲地區導致日後的部落矛盾是其根源之一,然後在冷戰時間,美國和前蘇聯為了互相抗衡也需要負上一部分責任。總之,當1990年索馬裏開始軍閥混戰後,由於戰火和天災,加上社會經濟已經崩潰,導致在索馬裏出現大饑荒,兩年內已經有30萬人死於饑餓(另一說法是50萬)。
1992年,全世界都在電視中看到了骨瘦如柴的索馬裏人,其實在非洲許多其他地方的災難都差不多,但如果記者的攝像機沒有拍到,世人就覺得沒有責任。國際社會認為應該為索馬裏人做點什麽,於是救濟物資開始到達索馬裏。但軍閥們並不關心平民百姓的生死,他們隻想養活自己的戰士去奪取更多的地盤,於是救援人員被槍擊,糧食被搶走,誌願人士不得不撤出了索馬裏。
由於冷戰已經結束,索馬裏既非戰略重地也沒有任何有價值的戰略資源,因此一開始美國政府對此並不感興趣。當聯合國主動要求美國提供協助時,老布什接下了這個形象工程,派遣軍隊運送救援物資。但索馬裏情況持續惡化,迫使聯合國通過新決議,用武力來維持索馬裏治安和救濟行動,強製實行和平。
此時,比爾·克林頓新當選為美國總統,他心裏很清楚,如果讓全世界看到美軍采取行動使索馬裏人民得到和平和溫飽,會有很大的公關效應,於是他決定把這項形象工程繼續搞下去。1992年底,3.8萬人的聯合國部隊(其中2.8萬人為美軍)開始進入索馬裏,帶著槍向災民派發救濟物資。當時聯合國部隊在索馬裏很受平民百姓的歡迎,但軍閥們不喜歡他們,尤其是占據摩加迪沙的穆罕默德·法拉赫·艾迪德。有意思的是,這位法拉赫·艾迪德(Farah Aideed)的兒子侯賽因·艾迪德(Hussein Aidid)早些年曾在美國讀書,然後又在美國參軍,當時他作為一名海軍陸戰隊士兵也在索馬裏,擔任聯合國部隊與法拉赫·艾迪德的聯絡人。
法拉赫·艾迪德領導的派別叫做“索馬裏民族聯盟”,簡稱SNA。 | 法拉赫·艾迪德的兒子侯賽因·艾迪德,1996年法拉赫·艾迪德被刺身亡後,侯賽因·艾迪德離開美國返回索馬裏,現在他已經繼承父業領導SNA。 |
由於行動進展順利,1993年3月份美國按原定計劃撤走2.5萬名美軍士兵,把工作重心交給其他聯合國部隊,然後局勢又開始變化。聯合國通過外交斡旋,使大多數軍閥都同意進行和談,除了艾迪德,他感到自己控製的勢力範圍被削減,在美國海軍陸戰隊撤走後,他的部隊就開始騷擾聯合國部隊。1993年6月5日,索馬裏民兵伏擊了一支巴基斯坦部隊,打死24人,並把他們的屍體剁碎,此事震驚了世界。聯合國又一次改變對索馬裏的行動,原本是為了消除饑荒和維持治安,現在又變成了對艾迪德的大搜捕。
艾迪德控製著摩加迪沙電台,他通過電台詭稱聯合國部隊要推翻他,讓民心盡失的前總統巴雷回來當政。索馬裏人並不能夠理解殖民時期的外國軍隊和現在的外國維和部隊的區別,所以艾迪德的煽動性宣傳非常有效。再加上搜捕艾迪德的行動相當擾民,慢慢地,外國軍隊在索馬裏平民心目中的地位來了個180度轉變,他們甚至為艾迪德的民兵當活擋箭牌,讓民兵混在人群當中襲擊聯合國部隊,並掩護他們離去。
為了搜捕艾迪德,美國人製訂了一項名為“哥特蛇”行動的計劃,並組成遊騎兵特遣隊(Task Force Ranger)去執行此計劃。這是一支450人的混合部隊,在美國國內組建再部署到摩加迪沙,由威廉·加裏森上將(William F. Garrison)指揮,主要的構成為三個陸軍單位:三角洲部隊的C中隊、第75遊騎兵團的B連及被稱為“夜間獵人”的第160特種作戰航空團的一個分拆部分。 |
|
三角洲部隊(Delta Force)正式名稱為美國陸軍第一特種部隊D作戰分遣隊(1st Special Forces Operational Detachment-Delta),簡寫SFOD-D,“Delta Force”其實就是“D部隊”的意思。這支特種部隊由美國陸軍上校查爾斯·貝克韋斯(Charles Beckwith,我國曾翻譯出版過此人寫的自傳)在1977年組建,建製形式、訓練方式和基本戰術都深受英國SAS的影響,這是因為貝克韋斯於1962-1963年期間曾在SAS參加訓練並隨SAS在馬來亞參與實戰。三角洲部隊駐紮在北卡羅萊那州的布拉格堡,由A、B、C三個行動中隊組成,其成員來自遊騎兵、綠色貝雷帽及其他陸軍部隊。有意思的是,盡管有許多非官方資料如退役隊員的回憶(包括查爾斯·貝克韋斯本人寫的自傳,我國1980年代曾翻譯出版過)指稱有這支部隊的存在,但美國陸軍從來沒有直接承認(或否認)這支部隊的存在,在馬克·鮑頓的原著中,遊騎兵都把三角洲的隊員稱為“D-BOYS”。
|
|
原著中描述的三角洲隊員頭戴輕便的塑料盔,雖然不防彈,但防撞功能好。這種頭盔被特種作戰司令部取名為“高效抗衝擊頭盔”,國內軍品站的商品目錄中一般稱為“傘盔”。圖中這個鏡頭在原著第19章也有記載,遊騎兵隊員尤瑞克(Yurek)貼在牆邊移動時,一名三角洲隊員警告他不要貼著牆,因為牆壁會跳彈,有時子彈會沿著牆邊飛出很遠。要在彈雨橫飛的情況下站在街道中央需要極大的勇氣克服恐懼,貼著牆實際上比站在街道中危險,但卻安心得多,能夠克服感覺而依從理性也是三角洲隊員與遊騎兵隊員的差別之一。
第75遊騎兵團(75th Ranger Regiment)1974年組建時隻有兩個營,1984年建立第3營,現今總部和3營駐在喬治亞州的本寧堡,1營駐在喬治亞州的亨特陸軍機場,2營駐在華盛頓路易斯堡。嚴格意義上說,第75遊騎兵團還不算是真正的特種部隊,而是屬於精銳的輕步兵單位,但第75遊騎兵團受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指揮,專門負責支援特種部隊的行動,正如其口號“遊騎兵,做先鋒”一樣,有時甚至行動主角的特種部隊還沒出場,遊騎兵就已經先行出發。第75遊騎兵團的建製與常規部隊類似,每個營由3個步槍連及營部連組成,每個步槍連由一個連部排、三個步槍排和一個武器排組成。1993年參與“遊騎兵特遣隊”任務的為3營B連及一個指揮控製小組。
在1980年美軍聯合特種部隊營救伊朗大使館人質的行動失敗後,美國陸軍就開始組建一支專門用於支援特種作戰部隊的航空部隊,這個單位最初是由第229航空營和第159航空營組成,在1981年10月16日正式組建為第160航空營,由於這支部隊經常被分拆出來參與其他單位的聯合行動,因此被稱為160特遣隊,再加上他們的專長是夜間的作戰任務,因此綽號叫做“夜間獵人”(Night Stalker),其標誌是一個騎著飛馬在夜空中遊獵的死神。160航空營在1990年5月16日改組,重新定名為第160特種作戰航空團(160th Special Operations Aviation Regiment (Airborne)),簡稱160th SOAR(A),受美軍特種作戰司令部指揮。第160特種作戰航空團的總部、1營(飛AH-6、MH-6、MH-60K和MH-60L)、2營(飛MH-47E)和4營(特種作戰航空支援營)都駐在肯塔基州的坎貝爾堡,3營(飛MH-60L和MH-47D)駐在亨特陸軍機場;還有一個加強連(五個MH-60機組)駐巴拿馬的Kobbe堡。
其實夜晚才是最適合這些黑色幽靈出來活動的,但由於幾次夜間行動都失敗(但至少沒有人員傷亡),因此加裏森將軍就決定冒險進行一次白天的突擊行動,結果沒有夜視器材的索馬裏人卻擁有大量的RPG……
除了上述三支部隊外,在遊騎兵特遣隊中也包括了海軍海豹第6隊(SEAL Team 6)和空軍特種部隊的戰鬥管製隊(Combat Controllers Team)和空降救援隊(Pararescue)。戰鬥管製隊簡稱CCT,是專門負責空中交通管製、指揮與控製通信以及在特種作戰中引導空中支援的地麵作戰小組,第23特種戰術聯隊的戰鬥管製員科特·布勒(Kurt W. Buller)中尉就因為索馬裏行動而獲得榮譽勳章;空降救援隊的隊員一般被簡稱為PJ(pararescue jumper),專門負責營救落在敵占區內的飛行員;另外在原著中還提到在護送車隊的前導為一輛載了4名海豹第6隊隊員的悍馬車,海豹第6隊和三角洲部隊一樣都是負擔海外反恐怖任務的,現在海豹第6隊已經改編為海軍特種作戰加強大隊,簡稱DEVGRU。
“超級61”墜毀8分鍾後,一隊15人的PJ就乘坐“超級68”到達墜機地點,其中3人進入機艙救護傷員,其餘12人與遊騎兵隊員一起占據著附近的房屋建立防線。
遊騎兵特遣隊組成後並沒有立即部署到索馬裏,因為有一些政客和高級將領都認為武力不能有效解決所有問題。此外美國人曾經要求英國派遣1個SAS小組一起分擔行動的風險,但SAS遞交給英國國防部的評估報告指由於難以保障情報的準確和及時,行動不可能成功,因此英國政府拒絕了。不過由於讚成的人占大多數,加上8月份艾迪德的手下兩次用地雷伏擊美軍士兵成功,終於遊騎兵特遣隊在8月26日進駐了索馬裏,“哥特蛇”行動正式展開。
※ 行動經過 ※
正如SAS的報告一樣,由於情報不足,遊騎兵特遣隊幾次行動都撲了空,甚至抓錯了聯合國的工作人員。9月9日,一夥民兵在大量平民(包括女人和小孩)的保護下再次攻擊了聯合國救援組織中的美國和巴基斯坦巡邏隊員,趕來救援的AH-1“眼鏡蛇”武裝直升機向人群開火,殺死至少100人。原本還有一些部族長老反對艾迪德與聯合國作對的,此時都站到了艾迪德的一邊,於是美軍現在要與整個城市為敵了。
由於抓不到艾迪德,美軍開始把目標轉移到艾迪德的左右手,在9月底成功逮捕了艾迪德的親信兼財神爺兼武器供應者奧斯曼·阿托,就是電影開頭抓的那個大胖子。另外鑒於索馬裏形勢的轉變,美國現場指揮官請求增派4輛M1坦克、14輛布雷德利戰車和一些重炮,甚至要求派遣AC-130空中炮艇(6月13日曾出動過一次AC-130,攻擊艾迪德莊園)。但美國國內大多數官員認為結集大規模軍事力量會成為傳遞美國另有圖謀的信號,因而拒絕了上述請求。電影中就通過演員之口表達了當時駐索馬裏美軍的這種需求和擔心。
10月3日,CIA一名當地情報員匯報說艾迪德的高級助手們要在奧林匹克飯店附近的一所房子裏開會。奧林匹克飯店位於艾迪德的勢力最強的地帶,如電影中描述的一樣,旁邊的巴克拉市場正是艾迪德的軍火倉庫。加裏森將軍作了一番部署後決定捉拿他們。
摩加迪沙地圖,行動部隊出發的機場距目標建築約3英裏,圖中粗紅線為第二批救援部隊的行進路線,終點為露天體育場,圖中可見索馬裏街道的複雜,而兩個墜機地點位於目標建築的不同方向上。
整個行動一共動用了19架飛機和12輛汽車,共160人參加,其戰鬥部署如下:
4架MH-6搭載16名三角洲隊員突擊目標建築,逮捕目標人物,另外2架MH-60運送支援的三角洲隊員和地麵指揮單位;4架MH-60運送4個Chalk(遊騎兵的基本作戰單位,為一個12人的步兵班)在目標建築的4個角落索降到地麵建立據點,保護突擊小組順利執行任務;4架AH-6“小鳥”負責空中掩護,2架負責進攻時掩護,2架負責撤退時掩護。
地麵護送車隊由7輛武裝型悍馬、2輛貨車型悍馬和3輛5噸卡車組成,車隊成員包括遊騎兵、三角洲和海豹6隊,負責把抓到的俘虜運回基地。
其他支援單位包括:1架海軍的P-3偵察機在高空以高倍率攝影機拍攝任務過程,3架陸軍的OH-58D直升機用紅外攝像機把任務現場情況即時傳回地麵的指揮中心(電影中地麵指揮中心在監視器上看到的戰鬥現場實況就是這3架OH-58D傳送過來的),1架戰鬥搜索救援直升機搭載空降救援隊隨時待命,還有1架MH-60指揮直升機,代號為“C2”(即指揮Commando和控製Control的兩個C,電影中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呼叫),機上有兩名指揮官,空中指揮官為湯姆·馬太(Tom Matthews)中尉,地麵指揮官為加裏·哈勒爾(Gary Harrell)中尉,就是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那兩個高高在上發號施令的胖子。
此外還有第10山地師第14步兵團2營C連(本不屬於遊騎兵特遣隊的一部分)留在機場作為機動部隊應付突發情況。第10山地師是美國陸軍唯一執行山地作戰任務的快速反應機動部隊。這個師駐在紐約州德拉姆堡,隸屬陸軍第18空降軍,是以步兵為主體的包括有空中突擊力量的合成部隊。在1993年駐在摩加迪沙的為第14步兵團2營的3個連,但原著及電影對於第10山地師的描述都甚少。
為了迷惑索馬裏人,直升機群起飛後先是沿著海邊飛行,然後才突然轉向目標建築。
特種部隊的出發點摩加迪沙機場與目標建築相差約3英裏,為了迷惑敵人,機群起飛後先是沿著海邊飛行,然後才突然飛向目標建築。雖然機場附近的索馬裏人知道有大部隊出動,卻不知道目標地點在哪裏,因此就到處燃燒輪胎,全城發動起來對付美國人。
除了運送Chalk-4的直升機稍為遲了一點外,所有的直升機都在預定時間和地點放下三角洲隊員和遊騎兵。下圖說明了行動時的部署情況:MH-6和MH-60直接把三角洲隊員運送到目標建築前。Chalk-1由遊騎兵指揮官邁克·斯蒂爾(Mike Steele)上尉和拉裏·佩利諾(Larry Perino)中尉帶領,以目標建築的東南角為據點;Chalk-2由湯姆·迪托馬索(Tom DiTomasso)中尉帶領,在目標建築東北角;Chalk-3由肖恩·沃森(Sean Watson)上士帶領,在目標建築西南角;Chalk-4由馬特·埃利斯曼(Matt Eversmann)上士帶領,原計劃在目標建築西北角,但最後的位置向北移出一個街區。護送車隊停在目標建築西南向的一個街區外等候三角洲隊員的行動信號。
| 現實當中的馬特·埃利斯曼,圖左為93年在索馬裏時的照片,圖右是最近他發福後的照片,即使是在93年時的他也不見得像電影中的喬什·哈奈特(Josh Hartnett)那麽帥。馬特·埃利斯曼在電影中是主角之一,但在原著中隻在開頭部分出場較多而矣。 |
下圖為一個公映的版本中被剪掉的鏡頭,這一組突擊目標建築的鏡頭真實地再現了原著中的描述:由於直升機卷起的塵土,負責突擊目標建築的三角洲隊員一開始衝進了錯誤的房屋,當他們重新進入真正的目標建築並逮捕目標時,又被Chalk-2當成索馬裏民兵而向他們射擊。演員們在布拉格堡進行CQB訓練的成果都展現在這組鏡頭中,在公映的版本中大家看到有一名三角洲隊員老是背著一把沒有用過的霰彈槍,其實就是在這個片段中用來破門的。對於這個片段被剪掉,也許這幾個演員和他們的CQB教練都很不高興吧。導演解釋說剪掉的原因是認為這些場麵使內容變得過長,既不好玩又不是好的一麵,轉換到下一個場麵又顯得太混亂,總之都是出於藝術角度的考慮了,我不懂電影藝術,但從軍事迷的角度看,這個3分14秒的精彩片段被剪掉實在是太可惜了。
用霰彈槍破門的鏡頭,現在他們將要進入錯誤的目標建築
在行動剛開始時就發生了大家都熟知的意外,Chalk-4的新兵托迪·布萊博(Todd Blackburn)在垂降時掉了下來。Blackburn是M60的輔助槍手,身上背了很多的彈藥,加快了他的下滑速度,加上由於這架直升機進入控製點時延誤了一下,使懸停高度比原定的高了一些,有70英尺高,結果布萊博幾乎是直接摔在地麵上,導致頸部重創。大概是“訓練精良”的士兵居然會自己失手看起來實在是太臭了,所以電影中就虛構了一段飛行員為了躲避RPG-7火箭彈而把他甩了下去的劇情。
雖然突擊行動很順利,但沒有人想過會發生意外事件,當時認為如果不盡快把布萊博送回基地搶救,就可以會死掉,因此就讓傑夫·史崔克(Jeff Struecker)上士帶領3輛悍馬把布萊博送回基地急救,史崔克所屬的運輸補給單位多次執行聯合國人道運輸任務,是美軍中最熟悉摩加迪沙街道的車長之一。車隊由海豹6隊駕駛配備.50機槍的悍馬帶頭,中間一輛運送布萊博,另一輛配備Mk19自動榴彈發射器的悍馬殿後。在突擊行動前史崔克就已經研究了一條最直接的撤退路線,因此沒有迷路,但前來堵截的索馬裏人卻不少,車隊成員拚命地向四麵八方射擊,三角洲的軍醫也是一手拿血漿袋一手拿著CAR-15向車外還擊的。每當被人群堵截時,他們就用.50機槍、Mk19和震撼彈殺出血路。
一架MH-60呼叫代號為“超級61”的負責在空中導航和掩護,駕駛員為克利夫頓·渥爾考特準尉(Clifton P. Wolcott)和多諾萬·布裏利準尉(Donovan Briley),當他們低空飛過目標區域的街道上空時,被一枚RPG-7發射的火箭彈擊中MH-60的尾部,“超級61”掉落在街道上,大批的索馬裏群眾立即湧去墜機的位置。“超級61”墜毀時共有6名成員,除4名機組成員外還有兩名三角洲隊員,電影中就表現了受傷的三角洲隊員奮力還擊,不讓索馬裏人接近“超級61”殘骸的情景。一架呼叫代號為“星41”的MH-6“小鳥”,由基斯·鍾斯準尉(Keith Jones)和卡爾·邁爾準尉(Karl Maier)駕駛,他們冒險附近的街道降落。鍾斯跑向“超級61”的殘骸希望能夠救出傷員,渥爾考特和布裏利都已經在墜機中死亡,鍾斯成功地拉出另外兩名士兵進入“小鳥”,同時邁爾則一邊單手操縱直升機一邊用他的隨身武器MP5K壓製索馬裏人,最後在強烈的地麵火力之下,MH-6成功地帶著機組成員和生還者起飛。
電影中卡爾·邁爾使用的是MP5A2。由於MH-6不像AH-6那樣擁有火力強大的武器,因此隻有使用機組成員的自衛武器進行還擊
“超級61”被擊落是另一個美軍指揮官沒有預想到的意外,盡管早在10月份之前就已經有一架直升機被RPG擊落,但似乎沒有人想到這個“偶然”事件會重現。不過美軍指揮官的反應也很快,立即通知待命的戰鬥搜索救援隊出發前往墜機地點,同時又命令在目標建築區的車隊在收容好犯人後前往墜機地點。由於在目標建築的搜捕工作還沒有完成,因此遊騎兵的現場指揮命令留下一個機槍小組,其餘人先趕往墜機地點。而在機場待命的第10山地師第14步兵團2營C連也與一部分遊騎兵一起組成一支救援隊伍,乘車出發前往“超級61”墜機地點。
代號“超級68”的MH-60在3分鍾後就把戰鬥搜索救援隊送到墜毀現場,在把15名PJ垂降到地麵過程中“超級68”也被一枚RPG擊傷,但駕駛員支撐到所有人都降落到地麵後才返航,並在基地迫降成功。不過電影中是不知道被什麽擊中了,隻是冒了一下煙。進入“超級61”的3名PJ發現兩名飛行員已經死亡,而兩名機工長雷·鄧迪(Ray Dowdy)上士和查理·華倫(Charlie Warren)軍士仍然活著,於是就地進行救護工作,期間索馬裏人一直在向“超級61”射擊,一名PJ被流彈打傷手臂。其餘的PJ與徒步趕到現場的遊騎兵Chalk-4一起建立防線,等待救援部隊。
上圖為電影中“超級61”的墜落地點,是位於一個寬闊的十字路口。左圖為戰鬥搜索救援隊垂降的示意圖,說明他們並不是直接在“超級61”旁降落,而是在一個有掩護的院落內,周圍有遊騎兵Chalk-4的保護。而現實中“超級61”的墜落地點是在一條小路上。事實上拍攝外景的摩洛哥的街道比真正的摩加迪沙街道要寬闊得多。 |
此時,另一架黑鷹“超級64”代替“超級61”的位置,“超級64”上隻有4名成員,飛行員邁克·杜蘭特準尉(Mike Durant)、雷蒙·法蘭克準尉(Raymond Frank)和機工長比爾·克裏夫蘭中士(Bill Cleveland)、湯米·菲爾德中士(Tommy Field)。“超級64”在飛過目標區上空時被RPG擊中,尾部嚴重受損,因此空中指揮官命令他們立即返回機場。但在返航途中由於尾部破碎而墜落,於是直升機一頭紮進一棟房屋,並導致幾名索馬裏平民的死傷。現在,美軍有兩架直升機被擊落了,“超級61”的墜機現場被稱為第一墜機地點,而“超級64”的墜機現場被稱為第二墜機地點。
現在,戰鬥搜索救援隊正在第一墜機地點,無法到達第二墜機地點,也沒有人想到過會有兩架直升機墜落,因此行動前沒有組織第二支求援部隊。從機場出發的第10山地師的救援部隊由於沒有裝甲突擊力量,因此在RPG的打擊下也無法前往墜機地點,不得不返回機場,並與其他的部隊一起組織新的救援部隊。因此,現在隻有讓距離最近的護送車隊前往第二墜機地點了。
此時,在目標建築的護送車隊指揮官正在等三角洲隊員通知他們開車,但三角洲隊員卻在等待車隊指揮官通知他們動作,後來是一名CCT隊員出來聯係才發現雙方都浪費了時間。由於少了三輛車,加上計劃改變而沒有足夠的車輛,因此決定由護送車隊押著俘虜去墜機地點,而負責突擊行動的三角洲隊員和遊騎兵則在目標建築附近防守,等待新的車隊來接他們。車隊出發了,原計劃的路線是直接返回基地,但現在卻要通過不熟悉的街道先開去墜機地點。當護送車隊的指揮官負傷後,就由一名CCT隊員出來負責無線電聯絡,這名有豐富地空協同指揮經驗的空軍特種部隊士兵打算不再經過C2的多重指揮,而是直接以OH-58D引路,OH-58D也非常有效的把他們引向墜機地點,但問題是觀測直升機想先救“超級64”,而C2想先救“超級61”,結果指揮混亂加上迷宮般的摩迦迪沙街道,使車隊在槍林彈雨下迷了路。
另一架代號“超級62”的MH-60飛到第二墜機地點上空,“超級62”的飛行員為邁克·高夫納(Mike Goffena),除4名機組成員外還搭載了3名三角洲隊員:蘭德爾·舒加特(Randy Shughart)、加裏·戈登(Gary Gordon)和布拉德·哈林斯(Brad Hallings)。他們知道杜蘭特的飛機上4人都是空勤人員,地麵作戰能力不如步兵。高夫納的直升機和另一架炮艇直升機用火力控製住蜂擁的人群,這兩架直升機的飛行員都用無線電請求緊急降落下去救援。
一開始空中指揮官指示他們等待組織新的縱隊前去,但由於地麵護送車隊已經迷路,而救援部隊已經在第一墜毀現場,而索馬裏人源源不斷地湧向“超級64”的墜機位置時,於是C2同意了讓舒加特和戈登下去地麵,對機組成員進行包紮,並建立防護據點,直至救援部隊到達,而另一名三角洲隊員則留在直升機上進行火力支援。高夫納低飛到一處較空曠的地形,盤旋了一陣就懸停在5英尺高,兩名三角洲隊員跳了下去。由於街道太複雜,因此一名“超級62”的機工長在艙口探出身來給兩名誌願者指路,並向墜機地點投出一個煙霧彈。
事實上,“超級62”並沒有直接降落到地麵,電影中也沒有交待還有第3名三角洲隊員和“超級62”被RPG擊中的事實
“超級64”墜毀後,並不像電影中那樣隻有杜蘭特一個人是清醒的,其他3名機組成員都還活著,杜蘭特由於斷了腳,是在舒加特和戈登的幫助下離開機艙,而在此之前同樣是斷了腳的法蘭克卻已經自己爬出機艙了。現在,基斯和邁爾的“星41”把兩名傷員(其中一名搶救無效死亡)送回基地後,又趕到第二墜機地點打算作另一次冒險,他們懸停在另一條窄巷內等待舒加特和戈登把傷員帶來,但他們並不知道4名“超級64”的機組成員都負傷,兩名三角洲隊員無法把他們帶過來,後來由於油量不多而向空中指揮官申請返航。
如電影描述的一樣,在第二墜機地點,隻有三個人能夠作戰。但他們並非弧軍作戰,“超級62”一邊在空中規避PRG,一邊為他們提供火力掩護,但沒多久,“超級62”也被一枚走運的RPG擊中了,機上另一名三角洲隊員受重傷,但“超級62”成功返回基地迫降。在戰鬥過程中,戈登和舒加特一直有用無線電聯絡指揮中心,但救兵一直沒有出現。後來戈登和舒加特先後被殺,其他三名機組成員也被索馬裏人打死,如果不是有民兵想活捉人質,及時向天開槍的話,也許杜蘭特也會和他的同伴一樣。
由於護送車隊傷死慘重,不得不返回機場重新組織救援隊伍,於是指揮官決定讓留守目標建築的80多人步行前往第一墜機地點。由於這些徒步士兵可以利用各種障礙物掩護自己,因此傷亡非常小。如電影一樣,他們到達第一墜機地點附近建立了防守據點,並在強大的空中火力支援下等待著新的救援部隊出現。
三角洲隊員與遊騎兵在第一墜機地點據守的位置。
夜晚,索馬裏人利用對地形的熟悉和黑色的皮膚摸近美軍的據點,但由於他們沒有經過夜戰訓練,美軍可以通過槍口的火光輕易發現他們,黑色且擁有夜視設備的AH-6也可以隨意攻擊隻能聽到卻看不到這些“夜空中的死神”的索馬裏民兵。據守現場的美軍還用紅外閃光燈布置在據點周圍,“夜間獵人”能夠看到,免得被自己人打死。在晚上9點30分,AH-6掃射了聚集的索馬裏民兵,趕跑了第一墜機地點附近的索馬裏人後,“超級66”冒險降落投放了一批醫療用品、飲用水和彈藥,期間也多次被子彈擊中,一名機組成員麵部中彈。
MS2000信號燈的白色閃光非常強烈,但蓋上紅外濾光罩後用肉眼是看不到閃光的。所以電影中索馬裏人拿在手上研究不出是什麽,而AH-6上的駕駛員通過夜視鏡卻能看到閃光。當時被困美軍把MS2000布置在據點周圍,使裝備有夜視器的飛行員和救援車隊知道他們在哪裏,但電影中就倒了過來——用MS2000標出敵人的位置,而成就了一段“奮不顧身”的“英勇”傳說。
同時,沒有裝甲車輛的美軍正與巴基斯坦和馬來西亞的維和部隊聯係,打算借用他們的坦克和裝甲車組織一直聯合救援部隊,但由於意見不統一,爭吵了很長時間,然後又為了解決三方語言不通的問題,繼續浪費時間。直到深夜,由於第10山地師的兩個連、一部分遊騎兵、再加上馬來西亞的裝甲車和巴基斯坦的坦克組成第二支救援隊伍,才在新港集合起來,然後從新港出發、先到達最近的第二墜機地點,然後再到達第一墜機地點。由於“超級61”駕駛員的屍體卡在機艙內,救援部隊要割開裝甲把屍體拉出來,因此一直到天亮,救援車隊才從第一墜機地點出發,前往巴基斯坦部隊駐守的露天體育場。
有些人不明白為何巴基斯坦的坦克隻出現過一次就沒了蹤影,其實是由於巴基斯坦的指揮官害怕路障中暗藏反坦克詭雷,因此與美軍指揮官達成協議,當部隊到達K4圓環時就撤出,實際上等於還沒有進入交戰圈,巴基斯坦部隊就臨陣脫逃了。
由於救援隊的車輛太少,有一部分人不得不跑回巴基斯坦駐紮的體育場,這就是著名的“摩加迪沙長跑”。
電影中忽視了第10山地師和馬來西亞部隊的功勞和犧牲,其實即使是原著對於第10山地師也著墨甚少。第10山地師是美國陸軍唯一執行山地作戰任務的快速反應機動部隊。這個師駐在紐約州德拉姆堡,隸屬陸軍第18空降軍,是以步兵為主體的包括有空中突擊力量的合成部隊。當時駐在摩加迪沙的為第14步兵團2營,該營的任務是在緊急情況下作為美國和聯合國部隊的一支“快速反應部隊”執行作戰任務。在當天A連在大學校園的聯合國部隊總部,C連在機場待命,B連則在城外北邊進行訓練,當超級61和超級64被擊落後,第一支救援隊伍是由第10山地師2營C連與一部分遊騎兵特遣隊組成,但由於第10山地師本身也是輕步兵,不具備裝甲突擊力和防護力,因此在途中遭到重創,不得不撤回機場。
第二支救援隊是由第10山地師的C連和A連,再加上28輛馬來西亞裝甲車和4輛巴基斯坦坦克組成,雖然成功抵達目的地,但也付出了傷亡的代價。馬來西亞的裝甲車是M113和德國造“禿鷹”,巴基斯坦的坦克其實是蘇製的T55(也可能是中國生產的),但電影中是美製的M48。在前往第二墜機地點期間,第10山地量A連2排的1班、排部、1個工兵組和2個馬來西亞車組脫離隊伍而被包圍,該排排長後來寫過一篇回憶錄並刊登在《步兵》雜誌上,電影完全沒有提及此事。此外第10山地師的AH-1“眼鏡蛇”直升機在空中支援行動中也起了相當大的作用,但電影中完全沒有AH-1的出現。該名被困排長的回憶《陷入困境的步兵排》本站已經翻譯了,供大家參考。
※ 行動結果 ※
電影情節是到救援部隊到達體育場結束的,但原著記述的事實還沒有結束。索馬裏民兵俘虜了邁克·杜蘭特,打算用他來交換被抓走的索馬裏囚犯。但是在他們可以把杜蘭特帶到他們的村莊之前,半路上被地方強盜攔劫,這些強盜帶走了杜蘭特,要用他來交換贖金。杜蘭特被送到一棟房子裏,在錄像機前被審問和掌摑,這盤錄像帶與索馬裏人侮辱美軍屍體的錄像帶一起被送到CNN在美國播放。稍後,在艾迪德支付了杜蘭特的贖金之後,他被轉移到艾迪德宣傳部長的住所。五天後他接受了國際紅十字會的一個代表拜訪和英國、法國新聞記者的采訪,然後在十天之後,他與被美軍俘獲的艾迪德官員進行交換,回到家鄉並受到英雄式的歡迎。
整個行動中,美軍有兩架直升機被擊落,另外兩架被擊傷,數輛美軍汽車和三輛馬來西亞裝甲車被擊毀,19名美軍士兵(有些統計數字為18,是忽略了第10山地師一名傷兵在送到德國後不治身亡的)和1名馬來西亞士兵死亡,84名美軍士兵和7名馬來西亞士兵受傷,1名美軍被俘。索馬裏方麵宣稱的死亡人數是312名,傷814名,但事實上不隻這麽少,由於索馬裏缺少醫療保障,又沒辦法能夠進行有效的人口調查,許多傷亡難以統計,估計死亡人數超過500人,受傷過千。
馬克·鮑頓的原著中采訪了許多索馬裏人,有許多內容是從索馬裏人的角度去看這場戰鬥的,也記載了許多索馬裏平民的傷亡。但電影為了美化美軍,就連平民的傷亡都是從美軍視角敘述。據說從原著到最終的電影劇本做過三次大的修改,估計改的就是這些吧,不過恐怕這也是電影攝製組能夠獲得美國國防部全力支持的原因吧。
僅僅就行動目的而言,美軍的行動是成功的,首先突擊隊成功地俘獲了目標人物,其次損失比例也不算慘重,而索馬裏人的傷亡則比美軍多得多。同樣在索馬裏,巴基斯坦部隊在一次伏擊事件中就損失了24名士兵,也沒有因此而退出維和行動,但當美國人在CNN上看著被侮辱的美國大兵的屍體和被虐待的杜蘭特時,心理就承受不了。盡管還留在索馬裏的遊騎兵特遣隊看到同樣的電視畫麵後群情激昂,極欲回去救出杜蘭特並一雪前恥,但美國國內卻是另一番言論,因此克林頓迫於政治壓力,最終宣布美軍撤出索馬裏。引用美國安全顧問詹姆斯·亞當斯的一句評述:美國在索馬裏行動的開始、過程和結束,是源於電視攝像機的炒作,醞釀於政治機會主義的土壤,葬送於政界領袖人物的軟弱。
其實,聯合國認為逮捕艾迪德就能使索馬裏得到和平的想法本身就是錯的,德國慈善協會駐摩加迪沙的主任卡爾·魏斯對聯合國決義的評論與電影中索馬裏人說過的話類似,他說:“搜捕艾迪德的整個行動是十分荒唐的,艾迪德是索馬裏一切動亂的禍根的說法簡直是天方夜譚。除掉他,馬上就會出現另一個艾迪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