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法國 M1936 CR39 傘兵步槍

(2005-09-11 13:21:05) 下一個

M1936 CR39傘兵步槍

  法國受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深重,戰後疲敝,主要精力用於重整荒廢的國土,忘掉一戰中令人苦楚的兵器舊式化問題。天下雖平,忘戰必危。20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法軍在戰爭中依然裝備舊式兵器,不久在德軍“閃電戰” 打擊下而戰敗投降。

  其實,法國在一戰後也曾研製出一些性能優良的兵器作製式,如本文介紹的這支M1936 CR39步槍。該槍為傘降部隊製式武器,但未大量生產,二戰中也未投入戰場,成為虛幻的製式兵器。法國的教訓值得各國引以為鑒。

  下麵讓我們走近這支步槍,細查究竟。

  曆史背景

  一戰中,飛機作為兵器被用於偵察和空中戰鬥。戰後,各國都認識到軍用飛機的用途,開始研究新的作戰方法。陸軍重視的戰法是傘降部隊的運用,因為步兵的行進速度慢,當遭到敵人抵抗,或有河流和山嶽阻擋時,就難以行進。而乘坐飛機行進,則可逾越自然障礙、飛越敵陣地,利用降落傘在需要的地點降落,與敵開戰。因此,對陸軍來說,傘降部隊機動性強,作戰更為靈活。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歐洲各國探討傘降部隊的作用,並相繼建立傘降部隊。其中蘇聯和德國最熱衷研究和建立傘降部隊。他們認為,傘降部隊應由小型飛機輸送,降落傘的質量必須減輕,傘降部隊的兵器必須與一般步兵部隊的不同。當時普遍認為,具有較大壓製火力的半自動步槍是傘降部隊的最佳兵器,但當時的半自動步槍長而重,可靠性也差。所以各國更傾向於將可靠性有保障的非自動步槍進行改造,用作傘降部隊兵器。

  法國當時以德國為假想敵,鑒於德國的情況,也於 1930年代開始建立傘降部隊。

  法國聖·艾蒂安兵工廠(MAS)以其新研製的M1936 7.5mm旋轉後拉式槍機步槍為基礎進行改造,1939年製成折疊槍托步槍,用作傘降部隊製式步槍,製式名稱為M1936 CR39 7.5mm步槍。該槍定型後的第二年即1940年,德軍開始進攻法國,不久法軍敗退,所以該槍僅生產極少量。在與德軍交戰的短時間內,法軍傘降部隊尚未投入戰場,因而 M1936 CR39步槍也沒能在戰場露麵。

  該槍使用的最活躍時期,是從二戰結束後開始的。戰後裝備M1936 CR39步槍的法國傘降部隊參與鎮壓法屬殖民地阿爾及利亞和越南人民的反抗。該槍還曾提供給駐法蘭西的外國軍隊。

  結構剖視

  M1936 CR39步槍以法國製式M1936步槍為基礎改造而成。該槍繼承過去軍用勒貝爾M1886 8mm彈倉步槍的特點,金屬製的機匣外露,便於在機匣後端安裝新設計的槍托;配裝獨特的向前彎曲的拉機柄,使拉動槍機操作容易。此外,還具有以下特點。

  槍托 該槍的槍托頗為獨到。其采用鋁材整體鑄造成型,具有質量輕、牢固、晃動小、可提高射擊穩定性的優點,但整體型金屬槍托幾乎不吸收射擊時的後坐能量,強烈的後坐直接傳遞到射手肩上。槍托內部中空,便於從下方越過扳機護圈向前折疊,並緊貼於下護木。托伸時,槍托前端的鎖定鉤與機匣後端齧合,將槍托固定;折疊槍托前需將槍托左側的鎖定杆向上方推,使鎖定鉤解脫。槍托內還設有安裝槍背帶的回轉軸。該槍托折後全長645mm,約為托伸時的3/5,傘降時可將槍貼身攜帶,落地無損壞危險。

  槍背帶 槍背帶的設計也很有趣,其一端裝在護木前方套箍下麵,另一端裝在槍托內的回轉軸上,槍托折疊,背帶就像卷尺似地卷在回轉軸上,使背帶完全藏在槍托內,攜行時不會被外物掛住。

  供彈具 該槍配用容彈量5發的彈倉。裝填槍彈時,將裝有5發槍彈的彈夾插在機匣後方的槽內,再用手指將槍彈推入彈倉。

  槍管 該槍配用與M1936步槍相同的槍管,口徑7.5mm,槍管長570mm。膛線4條,左旋。

  瞄準裝置 該槍采用由葉片狀準星和弧形表尺組成的機械瞄具。為了防止葉片準星變形和受損,設有準星護圈。表尺射程1200m,可移動照門調整射擊距離。

  刺刀 采用法國傳統的細長狀刺刀,刀身為四棱形。平時刺刀刀身向內收藏在下護木的管筒中,刀柄露在外麵。使用時推刺刀刀柄處的製動鈕,從管筒內抽出刺刀,再將刺刀刀柄插入管筒,刺刀便裝上了。

  使用槍彈 該槍使用1929年被法軍選作製式的7.5×54mm步槍彈。該彈彈頭為尖頭、平底、鉛心、被甲結構,彈殼為瓶形,無凸緣,全彈質量23.5g,初速823m/s。

  銘文 該槍機匣的左側麵刻有生產廠家名稱“MAS”、型號“Mle1936 CR39”和槍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