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說30年式刺刀

(2005-09-11 12:56:47) 下一個

30年式刺刀一直是日本在侵華戰爭中使用的主要冷兵器之一

  日本早期軍用刺刀和30年式刺刀的誕生

  日本國內最早出現的製式步槍刺刀,是1831年(天保2年)長崎市諮議高島秋帆通過荷蘭商館館長德·希列尼購買的荷蘭燧發槍上所帶的刺刀。1865 年(應慶元年)5月,長州藩的伊藤博文和井上馨從英國購入了 1800支米涅步槍及配用的刺刀,這是日本第一次大規模地裝備近代刺刀。

  明治初期,政府著力改進軍事裝備,大量購進並裝備英、法、德、美等國的步槍,同時也進口了相配套的各種刺刀。為實現“富國強兵”的目標,政府接管了原幕府經營的軍事工業,並逐步加以改造和擴充,初步形成了日本近代的軍工生產體係。1870年(明治3年),東京炮兵工廠成立後,開始仿製英國恩菲爾德1858式步槍。4年後,開始生產全長705mm的仿斯奈德步槍刺刀。1880年(明治13年),步兵少佐村田經芳研製出11mm口徑的13年式單發步槍,並成為製式軍用步槍,隨即在東京炮兵工廠投入大批量生產,到1886年陸軍全部裝備了該型步槍。與13年式步槍同時開發的還有仿自歐式槍刺的13年式刺刀,全長約710mm,質量0.79kg,配裝於槍口右側。隨著村田步槍的不斷改進,13年式刺刀也先後更替為18年式和22年式等型號。為改善槍身的平衡性,從22年式刺刀開始,改為裝於槍口下方。這些早期刺刀的生產與裝備,為30 年式刺刀的研製定型奠定了基礎。

  1890年代後期,東京炮兵工廠廠長友阪成章大佐(Nariakia Arisaka)受命開發一種使用無煙火藥的新式小口徑步槍,以取代村田步槍等早期型號。 1897年(明治30年)新槍正式定型,稱為30年式6.5mm友阪步槍,同時為該槍設計了相配套的30年式刺刀,也稱為友阪刺刀。該刺刀全長525mm,刀體長 400mm,質量0.69kg。用今天的眼光來看,30年式刺刀相當長,近似於短日本刀,但考慮到當時世界上步槍刺刀普遍在600mm左右的情況,而且相對於早期的13年式刺刀,30年式刺刀的長度已大為縮短,實際上符合軍用刺刀的總體發展趨勢。30年式刺刀的總體設計建立在德國西門子公司產品基礎之上,最早的 30年式刺刀刀身上甚至打有西門子的標識。但30年式刺刀刀尖處不是對稱的劍形,而是上端平直、下端單刃上挑,故有人曾撰文指出30年式刺刀刀尖是模仿傳統武士刀的形狀,實際上並非如此,同時代的歐洲刺刀中也有類似的設計。之所以采取這種形狀,隻是為了方便生產以及手持刺刀格鬥時便於劈砍。稍遲出現的英國P1907式刺刀,在設計上也參考了30年式刺刀,長度與外形都與後者相似。至於後來日本故意誇大刺刀的作用,有意將其與武士刀聯係起來,使之成為一種“精神武器”,則已經是後話了。


菲律賓戰役中手持配有30年式刺刀的步槍,隱蔽等待出擊的日軍士兵

  日俄戰爭結束後,根據實戰經驗,隨即對30年式步槍的槍機、保險和瞄準裝置進行了改進,並於1905年(明治38年)正式定型為38年式步槍,30年式刺刀則因為本身較為完善的設計以及在日俄戰爭中的良好表現,被原封不動地繼承下來,並一直使用到日本戰敗投降,因此30年式刺刀也往往被誤稱為38年式刺刀。30年式刺刀和38年式步槍一起,作為日本軍國主義的得力幫凶,參與了對中國的侵略及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二戰中最著名的軍用刺刀之一。

  30年式刺刀的結構和型式

  30年式刺刀的設計從整體看較為完善,是近代軍用刺刀中一個具有相當代表性的樣板。以標準型30年式刺刀來看,全刀可分為刀體、刀鞘兩大部分。

  刺刀刀身為下單刃式樣,截麵形狀為尖銳的倒三角形;刀身兩側銑有寬血槽,作用是刺入人體後使血液迅速沿槽流出,方便拔刀,同時減輕刀體質量和加強刀身剛度;刀身右側靠護手處打有生產廠標記;護手為一整體,上端為槍口套環,下端為向前方伸出的護手鉤(這種設計在19世紀後半葉的軍用刺刀上相當常見,其作用是在白刃格鬥時卡、別對方的刺刀,並方便將若幹支步槍牢靠架設在一起,此外還可以用來在槍上懸掛旗幟。後來的軍用刺刀大多放棄了這一設計),後期生產的刺刀則取消了護手鉤,護手下端為直形;刀柄末端為閉鎖機構,上部為一T形長槽,用以和槍管下方的刺刀座相連接,槽內右側有彈簧控製的活動卡筍,上刺刀時與刺刀座上的缺口相配合,可將刺刀牢靠地固定在步槍上,需要卸下刺刀時,隻要壓下柄尾左側的圓形按鈕,使卡筍縮回,即可將刺刀向前方取下;刀柄中段呈弧形,方便用手握持,兩側有以鉚釘或螺釘固定的護木;刀柄末端金屬部分向下彎出呈“鳥嘴”狀,末端頂部平麵上往往打有號碼等。

  刀鞘用來盛裝和保護刀身,其結構相對較為簡單,為薄鋼板衝壓成型後再經焊接而成。刀鞘上端口部焊有一個用來加固鞘口邊沿的部件,稱為“吞口”或 “鯉口”;稍下方為連接掛件用的止動環,以螺釘與刀鞘本體固定,穿皮帶用的環口在刀鞘右側;刀鞘內部有兩對板狀彈簧片,上端的用來在插入刺刀後夾緊刀身,下端的則用來防止刀身在刀鞘中過分晃動。刀鞘在拚刺訓練時也有很大作用,一般要將刀鞘套上以防誤傷,鞘尾端設計成突起的球鼻狀“水滴”,正是為了在訓練中起到減緩衝擊力的作用。保存至今的刀鞘上大多有凹癟痕跡,多半是在訓練時相互撞擊而留下的。

  30年式刺刀的標準型有兩種型號:除了早期型號外,還有一種是中後期定型的型號,因其主要配用在1939年(日本神武紀2599年)定型生產的99式7.7mm岩下步槍上,也有人稱其為99式刺刀,但這隻是俗稱,並不是正式的叫法,通常情況下這兩種刺刀都被稱為30 年式,其結構基本相似,並且可以通用,刀鞘也可以互換,但在刀身、護手、刀柄、刀鞘上均有差別(在下一段文字中為方便敘述起見,仍將早期型稱為30年式,後期型稱為99式)。

  從刀身來看,30年式厚度較99式略薄,血槽稍淺,刀背靠前端處較為平直,少數刀尖的上方向下呈弧形收斂,並開有假刃,刀尖低於刀脊;而99式則大多相反,並有一部分刀尖向上略微翹起,有尖而無刃,刀尖高於刀脊,更接近於武士刀刀尖的形狀。從護手來看,30年式彎鉤處寬度較窄,到鉤尖處則變粗,從側麵看略呈三角形,鉤尖明顯;99式彎鉤比較寬厚,基本沒有粗細變化,鉤尖不明顯,有的近乎方形。從刀柄來看,30年式刀柄較為纖細,弧形明顯,中間呈“鼓肚”狀,與手型比較吻合,護木後端與柄尾金屬部分連接處為斜線,固定護木的鉚釘或螺釘多有橢圓形墊片,柄末的“鳥嘴”狀突起比較明顯;99式刀柄較為粗厚,兩側皆為平麵,下方的弧形部分較淺,護木後端與柄尾金屬部分連接處和刀背相垂直,鉚釘墊片為圓形,“鳥嘴”部分較不明顯。從刀鞘來看, 30年式的止動環為機加件,較為厚實,刀鞘末端的“水滴”多呈半圓的球鼻形; 99式的止動環為2mm左右的鋼板彎折而成,較為單薄,“水滴”則為向前伸出的圓柱狀。

  早期生產的30年式刺刀都是上述兩種標準型號。但隨著侵略戰爭規模不斷擴大,加上國內資源匱乏,日本雖然對內頒布了《國家總體動員法》,並對中國和朝鮮進行瘋狂掠奪,但仍不能滿足戰爭的需求。到1941年,日本的煤炭、鐵礦石和鋼隻能達到需求量的88.3%、42.4%和43%,原本就不豐裕的軍工生產能力更是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為了盡可能地提高生產效率和節約原材料, 30年式刺刀的生產不得不一再簡化,於是出現了許許多多的變型刺刀。雖然這些變型刺刀的整體構造大體相同,但根據刀身、護手、刀柄、刀鞘等部分的差異,保存至今的30年式刺刀從外形上來區分至少有18個不同的品種,這些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麵:


橡膠製刀鞘,特點是掛件和刀鞘做成一個整體

從上至下分別為三種不同的木製刀鞘,在製作工藝上同樣是逐步簡化,最下方的刀鞘僅用棉線纏繞木片製成

二戰末期奉天(上)、仁川(下)兵工廠生產的簡易30年式刺刀,已經簡陋到無以複加的地步,連刀柄末端的閉鎖機構都已取消,隻能作為純粹的冷兵器來使用。注意護手上有兩個圓孔,奉天兵工廠的刀柄末端也有一個小孔,說明這些刺刀是捆綁在竹木棍棒上使用的,是日本投降前夕配發給由平民組成的各種“特攻隊”進行“本土決戰”的武器

  早期刺刀刀身兩側均有血槽,而戰爭末期生產的則將血槽取消;早期的刺刀一般將刀身全長都磨削出刃口形狀,後期產品隻將刀身前端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磨出,但新刺刀一般都沒有鋒口,而是在下發後由使用者自行開刃;護手下端分為帶鉤和直形的兩種形式,為提高生產效率,從1937年開始,逐漸出現了不帶護手鉤的刺刀,到末期幾乎所有刺刀都取消了護手鉤;不同廠家的產品護手本身形狀也不盡相同,特別是簡化產品的護手形狀更是多種多樣,戰爭末期生產的護手更是變成了簡單的帶孔的矩形鐵板,護手與刀身、刀柄的固定方式也有緊配合、緊配合加銅焊固定以及較少采用的側麵鉚固等數種;刀柄的形狀變化最多,除了標準型外,後期又出現了矩形的刀柄,而且有的刀柄末端帶“鳥嘴”,有的則不帶,閉鎖機構的形狀和位置也各不相同,末期產品中也有完全取消閉鎖裝置的;刀柄的固定方式也種類甚多,總的分為螺釘固定和鉚釘固定兩種方式,其中以前者居多,墊片形狀也有橢圓形、圓形和六角形等數種,鉚釘材質則有鋼製、銅製等區別。除此之外,有些刺刀刀身做了發藍處理,在有些刺刀上還能見到護手和刀柄部分發藍但刀身卻未經處理的情況。早期刺刀表麵大多經過打磨,光潔度較高,而後期產品表麵大多留有初加工痕跡,工藝比較粗糙。同時,30年式刺刀刀身鋼材一般不如同期的歐式刺刀,多以低碳鋼製造,鋼質偏軟,磨出的鋒刃難以持久且容易卷刃,特別是戰爭末期的產品,材料更是五花八門,質量也參差不齊。


刀鞘末端“水滴”的 4種不同形式,從左至右逐漸簡化

早期的木製刀鞘,有金屬製吞口、鞘尾和止動環,刀鞘中、下部分別纏繞兩段棉線或箍有兩道金屬片,刀鞘外塗油漆

  與刀體相比,刀鞘的種類變化更多。早、中期的刺刀刀鞘均為鋼製,其表麵大部分為發藍處理,少數直接塗覆暗棕綠色油漆。除止動環外,刀鞘末端的“水滴”形狀在生產過程也逐漸簡化,前後共有4種式樣。到二戰後期,日本金屬原料特別是鋼鐵來源匱乏,刀鞘不得不改為非金屬材料製作,其中最常見的是木質,而且根據製造年代的先後也有所變化。早期的木製鞘身由兩瓣對稱的木片組成,有薄金屬板製成的吞口和鞘尾,並有鋼板製成的止動環,中、下部分別纏繞兩段棉線或箍有兩道薄金屬片用以加固鞘身,刀鞘外塗棕綠色或棕黃色油漆以防木材腐爛。後期木鞘的製作進一步簡化,首先是鞘尾由刀尖形改成方形,後來又取消了金屬吞口、鞘尾直至止動環,最後甚至出現了僅用棉線纏繞木片而成的簡陋刀鞘。皮製刀鞘也有使用,但皮革成本較高且易損,使用並不廣泛。後來還出現了以帆布為骨架、外覆棕黃色橡膠蒙皮的橡膠製刀鞘,特點是將掛件和刀鞘做成一個整體。這些簡易刀鞘由於材料易損的原因,保存到今天的為數很少,但卻都是日本軍國主義窮途末路卻仍困獸猶鬥的境況的真實見證。

  除刀體與刀鞘之外,30年式刺刀還有一個重要配件——掛件(日文稱為 “劍差”),用來連接和固定刀鞘,防止運動中將刀鞘丟失。通常情況下,日軍士兵都是將刺刀用掛件固定於腰部左側。掛件通常由牛皮或豬皮縫製而成,上端為皮環,用以穿腰帶,有上端分叉和不分叉的兩種形式,後者較為多見,下端由兩片皮革縫成,有的還以鉚釘固定,並附有皮帶和扣環(鉚釘、扣環又分為銅、鐵兩種材質)。使用時刀鞘插入兩片皮革之中,然後再將皮帶穿過刀鞘上的止動環並以扣環固定住。為避免止動環背麵的突起磨損掛件,在掛件的相應位置上開有圓形或橢圓形孔。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在南洋地區作戰的日軍發現皮質掛件在高溫多雨的環境下極易黴爛,遂將部分掛件改用帆布製作,除材質外其他都與皮質掛件相同。朝鮮戰爭期間的南朝鮮軍隊也曾根據日本二戰末期的設計,裝備過一種帆布材質的30年式刺刀掛件,上端改為一個與美式刺刀掛件相仿的鋼絲卡子,用以與S形腰帶上的小孔配合,下端以鉚釘固定的一個鋼鉤來連接刀鞘上的止動環。


朝鮮戰爭中南朝鮮軍隊所使用的配有帆布製掛件的30年式刺刀,掛件外形與美式的相仿,上端改為鋼絲卡子,用以與S形腰帶上的小孔配合,下端以鋼鉤與刀鞘連接

  由於日軍對個人武器裝備管理極為嚴格,損壞或丟失刺刀者都要受到嚴厲的處罰,所以有些日軍士兵會在自己的刺刀上做上個人記號,這些記號多半是姓名和數字,有的是刻在手柄的金屬部分或護木上,有的是塗寫在掛件上。保存至今的實發使用過的30年式刺刀及掛件上,都可能有這樣的記號。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海軍還曾使用過一種30年式的變型刺刀,由於是在 1902年(明治35年)定型,通常稱為35年式海軍型刺刀,配用於南部麟次郎(Kijiro Nambu)少校在30年式步槍基礎上改進而成的海軍用35年式南部步槍上。其外形與30年式基本相同,區別是在手柄正上方靠護手處設有一個彈簧控製的“橋式”開關,與吞口上的缺口配合以固定刀鞘,這種設計與後來的95 式士官刀如出一轍。另外,日本還裝備有部分訓練用刺刀,常見的一種訓練刺刀與早期標準型30年式沒有太大差別,隻是刀身改用廉價材料製造,厚度比標準型減少約三分之一,血槽較淺,製作粗糙;另外還有一種日本少年軍校使用的訓練刺刀,外形與標準型差別較大,刀身較短並且刀尖部分為對稱的橢圓形,而且隻能裝在訓練步槍上。除此之外,二戰後期的日本還曾把許多老式的 13年式、18年式刺刀改造後繼續使用,為配用後來的各型步槍,刀身部分都被截短,刀柄部分也做了相應改動,其特征是護手鉤鉤尖部分為扁球形,且血槽一直延伸到刀尖處,並配用截短了的有金屬吞口和鞘尾的黑色刀鞘。

  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來,國內古玩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的假冒30年式刺刀,其主要特征為:刀身刀鞘多有經專門作偽而產生的鏽蝕,但多為浮鏽,色澤紅褐,且較為疏鬆、撫之沾手,沒有老包漿(“包漿”俗稱“傳世古”,指金屬表麵由於氧化、鏽蝕及汗液作用,隨時間推移自然形成的一層化合物,有黑、


30年式刺刀刀鞘與掛件的連接方式。刀鞘插入掛件後,再將掛件中部的皮帶穿過刀鞘止動環並以扣環固定住

上端不分叉的30年式刺刀掛件,多為中後期使用

上端分叉的30年式刺刀掛件,多為早期使用

  古銅等多種色澤,使器物有一種自然的陳舊感。——編者注)的質感;刀身多數為手工加工,有的刀尖形狀過於尖銳,血槽兩頭處形狀不規則,槽內不平整、有凹凸感,刀身普遍薄於正常厚度;槍口套環形狀不規整,或有明顯變形,護手鉤形狀怪異;手柄護木木質疏鬆,多用普通木工螺絲釘固定,墊片形狀不規則,有的甚至是四方形,兩個螺釘或鉚釘的連線多不與刀背平行;T形槽與刀身、套環不在同一軸線上,卡筍簡陋粗糙,形狀亦與正品不同,柄尾與刀體連接處銅焊痕跡明顯;刀鞘焊縫粗糙或有漏焊點,“水滴”不圓滑、多留有銼痕等等。有的假刺刀也打有標記,但多數深淺不一,或者較為模糊,且圖案多為臆造,有的是三個相互分離的小圓,有的是五角星內有三橫,有的甚至將標記打到刀身左側。但其中有些假冒刺刀仿真度較高,有些則與當時國內特別是抗日根據地兵工廠手工仿製的30年式刺刀較為相似,識別時需要綜合考慮以上各種特征,並特別加以注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