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174)
2015 (4)
盡管有著一半湖南人的血統,也若幹次坐火車穿越湖南和長沙,可過去真還沒有機會下車到長沙看看。這次能在長沙停留一天,第一個要去的就是嶽麓書院和嶽麓山。
天氣很悶熱,典型的江南六月桑拿天,潮濕,溽熱,氣溫高達35度,懶洋洋的太陽怎麽也透不過灰朦朦的天空。可是無論怎樣的天氣也阻擋不了對心目中學術聖地的敬仰和向往。
大學讀書的時候,當了解了嶽麓書院,嵩山書院,睢陽書院,白鹿洞書院這四大書院在中國文化史上的輝煌,便情不自禁地心向往之。沒想到一晃這麽多年過去了,直到現在才有緣一親芳澤。
嶽麓書院位於文化名山嶽麓山東側,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書院,始建於北宋年間,到現在已經有千年曆史,書院之名是宋真宗所賜。目前的嶽麓書院是曆盡數千年的滄桑,在屢建屢毀,屢毀屢建過程中保留下來的,大部分建築為明清遺跡。最近的毀樓事件發生在1938年和1941年,抗日戰爭時期兩次遭到日本飛機轟炸,禦書樓、半學齋、靜一齋,大成殿及孔子像被炸毀。抗日戰爭勝利後,嶽麓書院部分建築得到修複。嶽麓書院是湖南大學的前身,也是現在湖南大學的一部分,1926年更名為湖南大學。
嶽麓書院是與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理學一體發展的,以傳授理學和漢學為主。作為理學重要學派“湖湘學派”的發源地,其代表人物張栻曾邀請朱熹在此論學,湖湘學派的思想和程朱理學的精髓撞擊衍化。明朝中葉王陽明率弟子講學於嶽麓書院,孤傲耿介的王夫之也曾在嶽麓書院求學。晚清民國時期,嶽麓書院更是培養出了一批批深刻影響中國近現代史的著名人物,曾國藩,左宗棠,曾國荃,郭嵩燾,熊希齡等等近現代中國曆史上的著名人物都是從這裏走出去的。
嶽麓書院的大門為清朝同治七年重建。橫匾為宋真宗手書。大門兩旁懸掛有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為嘉慶年間山長(即,院長)袁名曜與貢生張中階合撰而成。橫匾和對聯抗戰期間被日軍炸毀,1984年根據老照片重建。
二門為1984年重建。很欣賞這幅隸書,非常有氣勢。
這是講堂。遙想800年前的朱張會講的千古絕唱,朱熹與張栻仿佛音容猶在。嶽麓書院講堂已經成為一個符號,它代表著湖湘文化兼容並蓄、海納百川的寬大胸襟。“道南正脈”匾為乾隆題字,很幸運的是這塊匾為原件,未遭毀壞。兩邊綠色對聯上寫“院以山名,山因院盛,千年學府傳幹古;人因道立,道以人傳,一代風流直到今”為周叔韜撰書
講堂為三進結構,這是二進門廳上的牌匾“學達性天”,為康熙手書。可惜是複製品。不過看上去康熙的字比乾隆的寫得更漂亮
“實事求是”牌匾位於講堂一進門廳上,為民國初期校長賓步程所撰,嶽麓書院在轉製時期的校訓。看到這個一牌匾恍然大悟,原來此語源自於此。賓步程是一德國海歸。
講堂左右牆麵有朱熹手書的碑刻“忠孝廉潔”,點畫方峻渾厚, 筆致雄健酣暢,結體方整豐腴,氣勢磅礴鬱積。在此碑刻之間,嵌有兩道長聯。“是非審之於己,毀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陟嶽麓峰頭,朗月清風,太極悠然可會”;“君親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聖賢道何以傳,登赫曦台上,衡雲湘水,斯文定有攸歸”
禦書樓為較大的民間藏書樓。是中國圖書館曆史上書院藏書樓的代表之一
寧可食無魚,不可居無竹,一種文人騷客的情懷
文廟背後的建築風格
多謝樓主,若幹回憶借著您的照片蹦了出來。多謝。
謝謝你的博文喚起我的青蔥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