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戰史回眸:蘇軍消滅日本關東軍的遠東戰役

(2009-05-02 13:48:37) 下一個


1945 年 5 月 8 日 ,希特勒和他的第三帝國灰飛煙滅。而此時的日本法西斯集團,仍然沒有放棄 “ 亞洲大帝國 ” 的迷夢。它像輸紅了眼的賭徒,把配置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的精銳之師關東軍視為最後的賭資。 1945 年 8 月 9 日 - 9 月 2 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階段,蘇軍外貝加爾方麵軍,遠東第 1 、第 2 方麵軍和蒙古人民革命軍與太平洋艦隊、紅旗阿穆爾河區艦隊協同,在遠東對日軍實施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揮師東進

   1945 年 5 月,法西斯德國戰敗投降。日本軍隊太平洋戰場連吃敗仗,海、空力量損失殆盡,中國軍民開始戰略反攻。為苟延殘喘,日本帝國主義采取全麵收縮、爭取體麵媾和的總戰略。日對蘇方針是避戰求和,如蘇軍進攻,即退守中朝邊境,保住朝鮮,拱衛本土。
  日軍統帥部預定在邊境築壘地域,爾後在一些山嶺對蘇蒙軍進行頑強抵抗,這些山嶺阻斷從蒙古人民共和國、外貝加爾、阿穆爾河(黑龍江)沿岸地區通向遠東(中國東北)中心地區的各條道路。一旦該地區被突破,日軍可退到圖們-長春-大連鐵路一線,於該處組織防禦,爾後轉入進攻,以恢複原態勢。因此,日軍主力都集中於遠東各中心地區,隻有 1/3 集中在邊境地區。關東軍(總司令為山田乙三大將)下轄第 1 、第 3 方麵軍,獨立第 4 集團軍,空軍第 2 集團軍和鬆花江區艦隊。 8 月 10 日 ,第 17 方麵軍(朝鮮方麵軍)和駐朝空軍第 5 集團軍在作戰指揮上隸屬關東軍。駐中國東北和朝鮮的日軍總兵力超過 100 萬人,裝備坦克 1155 輛、火炮 5360 門、飛機 1800 架、艦艇 25 艘。此外,在滿洲和朝鮮境內還有大量日本憲兵、警察、鐵路部隊和其他部隊,以及滿洲國軍隊和日本傀儡內蒙古德王的軍隊。蘇軍進入滿洲後,滿洲國軍隊大部逃散。在滿洲同蘇聯、蒙古的邊界有總長近 1000 公裏 的 17 個築壘地域,這些築壘地域內約有 8000 個永備發射工事。
  蘇聯為履行在雅爾塔會議上作出的有條件對日開戰的承諾,在戰勝法西斯德國後,立即從歐洲抽調大批兵力和裝備到遠東地區,在伯力成立了由華西列夫斯基元帥為司令的遠東蘇軍總司令部,對軍隊實施全麵領導。軍事委員會委員為希金上將、參謀長為伊萬諾夫上將,蒙軍總司令為喬巴山元帥。以擅長靈活機動和隨機應變著稱的馬利諾夫斯基時任外貝加爾方麵軍司令,擔任整個戰役的主攻任務。
  此次戰役目的是粉碎日本關東軍,解放中國東北 ( 滿洲 ) 和北部朝鮮,從而使日本喪失大陸的軍事經濟基地以及侵略蘇聯和蒙古人民共和國的跳板,加速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役企圖規定,在遠東中心沿向心方向實施兩個主要突擊(分別從蒙古人民共和國和濱海地區)和數個輔助突擊。保障深遠包圍關東軍基本兵力,並將其分割迅即各個擊破。戰役正麵寬 5000 多公裏,縱深 200 ~ 800 公裏。戰區地形複雜,有沙漠草原地、山地、森林沼澤地、原始森林地及大江河。
  蘇蒙軍下轄 3 個方麵軍、 11 個合成集團軍、 1 個坦克集團軍、 3 個航空兵集團軍、太平洋艦隊、黑龍江區艦隊、及部分蒙古騎兵,共有 150 餘萬人,火炮和迫擊炮(高射炮不計在內) 26000 餘門,坦克和自行火炮約 5300 輛,飛機 5200 架 ( 包括太平洋艦隊、紅旗阿穆爾河區艦隊的航空兵 ) 。蘇聯海軍在遠東有 93 艘主要作戰艦艇(巡洋艦 2 艘、驅擊領艦 1 艘、驅逐艦 12 艘、潛艇 78 艘)。   

紅色閃電

  蘇軍對日寇的最後打擊也是以 “ 閃擊戰 ” 形式開局的。 1945 年 8 月 9 日 淩晨 ,就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蘑菇雲在廣島上空升起的第 3 天,光輻射引起的大火還在燃燒之時,蘇軍百萬雄師在長達 5000 多公裏的戰線上,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對日軍發起了強大的向心突擊。
   8 月 9 日 ,各方麵軍突擊集團分別從蒙古人民共和國和外貝加爾向興安嶺 — 奉天方向、從阿穆爾河(黑龍江)沿岸地區向鬆花江方向、從濱海地區向哈爾濱 — 吉林方向轉入進攻。各方麵軍所屬轟炸航空兵對哈爾濱、長春和吉林的軍事目標,對日軍集結地域、通信樞紐和交通線實施了密集突擊。太平洋艦隊 ( 司令為尤馬舍夫海軍上將 ) 以航空兵和魚雷艇對日本在朝鮮北部的海軍基地雄基、羅津、清津實施了突擊。
  外貝加爾方麵軍(轄第 17 、第 39 、第 36 ,第 53 集團軍,近衛坦克第 6 集團軍,空軍第 12 集團軍,蘇蒙騎兵機械化兵集群,司令員為馬利諾夫斯基元帥)為了迷惑日軍,使其錯誤判斷蘇軍的主攻方向,馬利諾夫斯基命第 36 集團軍向海拉爾方向實施輔助進攻。日本關東軍總司令山田乙三獰笑了。因為他在此方向早已構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在海拉爾的北山上,有一段保存相對完整的日軍核心地下工事。這個地下要塞,呈東西走向,總麵積 9053 平方米 ,幹道長 5481 米 ,總共有 11 個入口,每個入口分別與地麵部隊集結地、火炮陣地、觀察所等相通,散布在地麵的工事已全部被摧毀。當時地下要塞裏有發電室、倉庫、彈藥庫、衛生所、兵營,還有宿舍、將校室、指揮室,可以說什麽都有。地下坑道呈拱形,高 2 米 ,寬 1.7 米 ,坑道兩邊排列著大小不等的房間 59 間,最大的寬 2.6 米 ,長 42 米 。每個交叉路口或轉彎處設有射擊孔,便於在坑道戰時實行狙擊。坑道底部兩側有用於排的溝槽,坑道頂部每隔 50 米 即有一個通風孔,直通山頂。洞內物資供應齊全,在沒有任何外來供給的情況下, 1 萬多人的部隊,可以在這個洞中生存半年。日本關東軍的築壘地域甚至有的地方還超過馬其諾防線,比方說修了地下暖氣、取暖設施,比馬其諾防線還好,區別在於築壘地域,是選擇一些重點的交通要道、重點的一些製高點修築的。嚴格講, “ 東方馬其諾防線 ” 是一個進攻的出發陣地。
  然而,沒等他緩過神來,馬利諾夫斯基的重兵集團已從其他方向撲了過來。浩瀚的沙漠,濃塵滾滾。 10 日下午,衝在最前麵的蘇軍近衛坦克第 6 集團軍,分三路開始了在它曆史上最艱難的行軍 —— 翻越大興安嶺。在工程旅的協助下,它采取前拉後推的方式爬上山頂;下山時,則每兩輛坦克用鋼索連接起來,用後一輛製動的辦法慢慢下滑。 12 日,第 6 集團軍全部越過大興安嶺。接著,急速向南。頓時,一望無際的東北大平原展現在麵前。長春、沈陽等日軍重兵把守的城市就在前麵了。馬利諾夫斯基部隊的突然出現,如一記重錘擊在山田乙三的頭上。他做夢也未曾想到蘇軍如此 “ 狠毒 ” 。難怪一位日本將軍被俘後稱:蘇軍 “ 來得如此之快,簡直像一場暴風雨,不,是一場平地而起的颶風 ” 。到戰役發起的第 5 日,整個外貝加爾方麵軍已向前推進 250 ~ 400 公裏,並以一晝夜 180 公裏 的速度前進,與蘇軍遠東第 1 、第 2 方麵軍一起,迅速切斷了關東軍與華北日軍的聯係。 

推枯拉朽

  號稱日軍 “ 精銳之花 ” 的關東軍,經蘇軍一係列分割圍殲,轉眼間被打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在 8 月 18 - 19 日前通過了缺水草原,戈壁沙漠和大興安嶺,粉碎了敵軍張家口集團、索倫集團和海拉爾集團,向中國東北各中心地區疾進。 8 月 20 日 ,近衛坦克第 6 集團軍(司令員為克拉夫琴科坦克兵上將)主力進入奉天(沈陽)、長春,並南下大連,旅順。蘇蒙騎兵機械化兵集群於 8 月 18 日 進逼張家口、承德,切斷了關東軍同華北日軍的聯係。
  遠東第 1 方麵軍(轄第 35 集團軍、紅旗第 1 集團軍、第 5 集團軍、第 25 集團軍、機械化第 10 軍、空軍第 9 集團軍,司令員為蘇聯元帥梅列茨科夫)與外貝加爾方麵軍相向進攻,突破了敵人邊境築壘地帶。日軍 1000 公裏 的築壘地域和地下要塞分別修築在吉林的琿春,黑龍江的東寧、虎頭、黑河,內蒙古的海拉爾等 14 個地區。日本關東軍龜縮到黑龍江的虎頭要塞和東寧要塞中負隅頑抗,戰鬥一直持續到8月底,日軍才完全繳械。因此,虎頭、東寧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 8 月 12 日 - 26 日,日本關東軍虎頭要塞守備隊與蘇聯紅軍進行了一場極其殘酷的大戰。虎頭要塞規模龐大,由猛虎山、虎北山、虎東山、虎西山、虎嘯山五個陣地組成,其範圍正麵大致為 12 公裏 ,縱深為6公裏。裏麵結構複雜,設施完備,既有兵舍、夥房、浴池、廁所等配套的生活設施,又有指揮所、彈藥庫、地堡、反擊口等攻防結合相當完備的軍事設施。
   1945 年 8 月 15 日 ,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可由於停戰的指令沒有傳到這閉塞的地方,這部分官兵從 8 月 12 日 開始,到 8 月 26 日 ,一直與蘇聯紅軍進行血戰。在蘇軍炮火的猛烈打擊下,日軍最後以全軍覆沒而告終。 8 月 19 日 - 20 日,蘇軍占據了山體的表麵,就往地道裏麵、要塞裏麵灌上了汽油,由於裏麵燃燒爆炸,整個都塌下來了, 1600 人,僅逃脫了 53 名。蘇軍也有 1000 餘人獻出了生命。隨後是在在牡丹江地域擊退了日軍猛烈反突擊,於 8 月 20 日 進駐吉林,會同遠東第 2 方麵軍各兵團進駐哈爾濱。第 25 集團軍與太平洋艦隊登陸兵協同,解放了朝鮮北部的雄基、羅津,清津、元山諸港,爾後解放了直到三八線為止的整個朝鮮北部,切斷了日軍與本土的聯係。
  遠東第 2 方麵軍(轄紅旗第 2 集團軍,第 15 、第 16 集團軍,空軍第 10 集團軍,獨立步兵第 5 軍,堪察加防禦地域,司令員為普爾卡耶夫大將)與紅旗阿穆爾河區艦隊(司令員為安東諾夫海軍少將)協同,順利強渡阿穆爾河 ( 黑龍江 ) 、烏蘇裏江,突破了敵人在黑河,富錦兩地域永備防禦陣地,越過小興安嶺,並於 8 月 20 日 會同遠東第 1 方麵軍攻占了哈爾濱。
  這樣,至 8 月 20 日 前 ,蘇軍從西麵向中國東北腹地挺進 400 ~ 800 公裏,從東麵挺進 200 ~ 300 公裏,從北麵挺進 200 ~ 300 公裏。蘇軍進至滿洲平原 ( 鬆遼平原 ) ,將日軍分割成許多孤立集團,並予以合圍。從 8 月 19 日 起 ,各地日軍紛紛投降。為加速這一進程,不使日軍撤退或毀壞貴重物資,從 8 月 18 - 27 日期間,在哈爾濱、沈陽、長春、吉林、旅順、大連、平壤、鹹興及其他城市實施了空降。順利完成了各自任務的各集團軍快速先遣支隊,亦為此目的行動。蘇蒙軍的迅猛進攻,使日軍陷入絕境,日軍統帥部進行固守和隨後反攻的打算落空。關東軍終被擊潰。關東軍潰敗以及大陸的軍事經濟基地 —— 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失守,日本就喪失了繼續戰爭的實力和可能。日軍在遠東的失敗,為蘇軍實施南薩哈林島戰役和千島群島登陸戰役創造了條件。
  蘇軍在中國東北對日作戰同時,還分別向庫頁島、千島群島、朝鮮北部日軍發起進攻。 8 月 8 日 夜,蘇海軍航空兵轟炸了停泊在朝鮮各主要港口的日本軍艦,在朝鮮遊擊隊配合下、蘇軍從陸地和海上兩個方向橫掃朝鮮北部。 8 月 25 日 ,蘇軍傘兵在平壤、元山空降,收複整個朝鮮北部。
  作戰中,中國東北抗日聯軍直接配合蘇軍作戰,八路軍積極打擊華北日軍,阻其增援東北,對蘇軍迅速殲滅關東軍做出了重要貢獻。戰事點評
  蘇軍在中國東北境內的對日作戰,在中國軍民支援配合下,徹底粉碎了關東軍主力。日軍損失約 67.7 萬人,其中 8.3 萬人被擊斃, 59.4 萬人投降。蘇軍傷亡 3.2 萬餘人。這一勝利,使日軍喪失了一支賴以屏護本土的精銳戰略機動部隊,沉重打擊了日本 “ 本土決戰 ” 計劃,加速了日本帝國主義的覆滅。遠東戰役就其企圖,規模、多變性、遂行任務方式和最終結果來說,是蘇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著名戰役之一。在遠東戰役中,軍隊從西向東進行了 9000 ~ 12000 公裏的規模空前的變更部署,在山地 — 原始森林地和沙漠地的遠東戰區實施遠距離的重兵機動,組織陸海軍的協同動作,這些經驗都豐富了蘇聯軍事學術。
  遠東戰役可資借鑒的地方是:規模大,善於選擇主要突擊方向和戰役開始時間,在各方麵軍、集團軍的進攻地帶都很寬的情況下,在各主要方向造成兵力兵器的決定性優勢。
  遠東戰役的一個特點是,不僅方麵軍,集團軍的行動,而且兵團的行動都互無聯係,這是由各戰役方向互相隔絕所決定的。外貝加爾方麵軍戰役布勢的特點是,方麵軍第一梯隊有坦克集團軍和騎兵機械化兵集群,這對達成軍隊進攻的高速度起了重要作用。航空兵是對軍事行動進程有重大影響的強大鬥爭手段,共出動飛機 2.2 萬餘架次。航空兵廣泛用於實施偵察,空降軍隊,運送物資,特別是為坦克集團軍運送油料。戰役期間,共空運 16500 人,油料約 2780 噸,彈藥 563 噸,其他物資約 1500 噸。
  最高統帥部大本營專門建立的遠東蘇軍總指揮部在戰役中對軍隊實施統一指揮,是遠東戰役的又一特點。這大大有利於提高軍隊指揮的效能,密切協調 3 個方麵軍、艦隊和航空兵在最大規模戰略性戰役中的行動。但蘇軍對合成軍隊的指揮協同不好,尤其是陸、空軍的協同較差;對日軍築壘地域的攻擊戰術欠靈活。蘇軍的這此經驗教訓,對戰後蘇聯軍事思想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遠東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階段的主要作戰行動。蘇軍由於進行了遠東戰役,粉碎了日本陸軍在大陸的最重要的集團之一的關東軍,從而迫使日本接受了同盟國波茨坦公告各項條款,加速了日軍的投降。 1945 年 9 月 2 日 ,日本被迫在東京灣美國 “ 米蘇裏 ” 號戰列艦上簽署了投降書。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