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永遠的豐碑:犧牲在建國前的11位軍事天才!

(2009-01-13 08:58:43) 下一個
蔡申熙(1905——1932),原名蔡升熙,字旭初,湖南省醴陵縣人。1924年春入廣州講武學校,後轉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黃埔軍校期間,先後參加平定廣州商團叛亂、軍閥陳炯明叛亂、軍閥楊希閔叛亂的戰鬥,表現出突出的軍事才能,晉升為營長、團長。1927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任第二十四師參謀長。後參加廣州起義,起義失敗轉戰各地,先後擔任中共江西省委軍委書記、吉安東固地區遊擊隊第一路總指揮、中共中央長江局軍委書記。他是紅十五軍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擔任軍長,帶領所部北上鄂豫皖邊區與紅一軍合並組建紅四軍,相繼擔任第十師師長、鄂豫皖軍委副主席、彭楊軍政學校校長、率二十五軍軍長等職。1932年10月,在湖北紅安縣河口鎮戰鬥中身負重傷,仍然躺在擔架上指揮作戰,最後犧牲在戰場上,年僅二十六歲。

段德昌(1904——1933),字裕厚,湖南省南縣人。192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秋,赴黃埔軍校第四期學習,後轉到中央政治講習班學習。大革命失敗後,領導公安縣年關暴動,組織農民武裝,開展湖區、平原遊擊戰爭,創造了一套水上遊擊戰爭的戰術原則。先後擔任鄂西遊擊大隊中隊長、鄂西總隊參謀長、鄂西獨立師師長、紅六軍副軍長、軍長等職,在反“圍剿”鬥爭中屢建奇功。1934年5月1日,在湖北巴東金果坪被錯殺,年僅二十九歲。他是共和國三十六位軍事家享受第一號烈士證的一位。


方誌敏(1899——1935)江西弋陽人,192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從事農民運動,1927年2月當選為江西省農協委員長,主持省農協全麵工作。大革命失敗後,他潛回家鄉,與黃道、邵式平發動了弋橫農民暴動,創建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和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此後曆任贛東北革命委員會主席、贛東北省蘇維埃政府主席、中共閩浙贛省委書記、紅十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1935年1月率部返回閩浙贛途中在懷玉山遭到國民黨軍隊圍攻,不幸被捕。在獄中,他堅貞不屈,寫下《可愛的中國》、《清貧》、《獄中紀實》等著名篇章,同年8月慷慨就義,終年三十六歲。他是共和國三十六位軍事家中惟一被俘後犧牲的一位。

黃公略原名黃漢魂,字家杞,湖南湘鄉縣人。1916年到湘軍當兵, 1926年年底考入黃埔軍校高級班深造,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與彭德懷等領導平江起義,此後曆任紅五軍第四團黨代表、湘鄂贛邊境支隊支隊長、紅五軍副軍長、紅六軍軍長、紅三軍軍長,率部參加第一、二、三次反“圍剿”鬥爭,取得輝煌戰果。1931年9月,在行軍轉移途中,為掩護部隊遭敵機彈襲,不幸犧牲,年僅三十三歲。他是共和國三十六位軍事家中犧牲最早、出現在***詩詞中最多的一位。 他曾經聲名顯赫,與林彪、伍中豪並稱“朱毛”麾下的“三驍將”。後來,他與***、朱德、彭德懷齊名,國民黨、蔣介石經常用“朱、毛、彭、黃”來指代中央紅軍。

彭雪楓(1907——1944) 原名彭修道,河南鎮平人。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大革命時期投身五卅運動,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天津、上海等地從事黨的地下工作,1930年調到紅軍部隊,曆任紅三軍團師政治委員、江西軍區政委、中央軍委第一局局長。抗日戰爭爆發後,先後擔任八路軍總部參謀處處長兼駐晉辦事處主任、新四軍豫東遊擊支隊司令員兼政委、中共豫皖蘇邊區黨委書記、新四軍第四師師長。1944年9月11日,在河南省夏邑縣八裏莊與日偽軍作戰勝利後,不幸被流彈擊中,英勇殉國。年僅三十七歲。彭雪楓智勇雙全,善於創造奇跡。在樂安,他月下追“叛軍”,單槍匹馬地帶回被師長裹脅叛逃的部隊,***親自給“虎膽英雄”授勳。請纓豫皖蘇,他與三百七十三名壯士出征,六個月壯大到近二萬人。捷報送至中央時,首長們誰也不信,以為他多寫了兩個零。先是批評,後是讚歎,全軍為之瞠目。

許繼慎,原名許紹周,字謹生,安徽省六安縣人。1924年6月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同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後曆任排長、連長、團黨代表、團長,在北伐戰爭中立下功勳。1930年春,奉調前往鄂豫皖邊區,先後擔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軍長、紅四軍第十二師師長兼任中共皖西北委軍事委員會主席,為統一和發展鄂豫皖根據地作出突出貢獻。1931年11月被張國燾誣以“改組派”、“第三黨”、“反革命”等罪名殺害於河南省光山縣新集,年僅三十歲。他是共和國三十六位軍事家中最早蒙冤遭難的一位。

左權(1905——1942),原名左紀權,號叔仁,湖南醴陵人。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被選送到蘇聯,先後到莫斯科中山大學、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30年回國,曆任閩西紅軍新十二軍軍長,紅五軍團十五軍政委、軍長兼政委,紅一軍團參謀長、代理軍團長,八路軍副參謀長、前方總部參謀長等職。1942年5月25日在遼縣麻田附近指揮部隊掩護八路軍總部轉移時壯烈犧牲,年僅三十七歲。他是共和國三十六位軍事家中學曆最高的一位。

葉挺(1896—1946) 字希夷。廣東惠陽人。曾任粵軍第1支隊副官,第1師少校參謀、工兵營營長,孫中山的建國陸海軍大元帥警衛團第2營營長。1924年赴蘇聯莫斯科,入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和紅軍學校中國班學習。1924年加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12月轉人中國共產黨。1925年9月回國到廣州,任國民革命軍第4軍參謀處處長、獨立團團長,在北伐戰爭中屢建戰功,被譽為“北伐名將”。後升任第4軍25師副師長、第11軍24師師長。1927年8月1日,參加領導南昌起義,所率24師是起義軍的骨幹力量。起義後任前敵總指揮兼第11軍軍長。12月11日,參加領導廣州起義,任工農紅軍總司令。起義失敗後,流亡歐洲,與黨脫離了關係,後到澳門隱居。盧溝橋抗戰爆發後,任新四軍軍長,指揮部隊挺進華中敵後,開展遊擊戰爭。1939年5月北渡長江,在皖中廬江縣東湯池主持建立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指揮部隊挺進皖東敵後,在津浦鐵路東西兩側建立抗日根據地。1940年10月初,指揮皖南部隊將進犯皖南涇縣雲嶺新四軍軍部的1萬餘日偽軍擊退,共殲敵近3000人。在爭取和擴大新四軍兵員、裝備、給養、防區等方麵,多次與國民黨當局進行交涉與鬥爭。皖南事變中,指揮部隊戰鬥8晝夜。在奉派與國民黨軍交涉時被扣押,在上饒、重慶、恩施等地被監禁5年零2個月,堅持鬥爭,曾作《囚歌》明誌。抗日戰爭勝利後,經中共中央營救,於1946年3月4日獲釋。5日致電中共中央和***,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中央於3月7日複電,決定接受他人黨。4月8日,由重慶赴延安,因飛機失事在山西省興縣黑茶山遇難。

  曾中生是中國工農紅軍傑出指揮員,軍事家。1900年生,湖南興寧縣人。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第4期,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在國民革命軍第8軍前敵指揮部政治部任組織科科長。1927年9月赴蘇聯,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8年冬回國,先後任中共中央軍事部參謀科科長、中共南京市委書記、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武裝工農部部長。 1930年9月以中共中央特派員身分被派到鄂豫皖蘇區,在國民黨軍對鄂豫皖蘇區發動第一次“圍剿”的危急時刻,他果斷地組成中共鄂豫皖臨時特委和臨時革命軍事委員會,統一指揮反“圍剿”鬥爭並取得了勝利。1931年2月,任中共鄂豫皖特委書記和軍委主席。指揮磨角樓、新集、雙橋鎮等戰鬥取得勝利,挫敗了國民黨軍的第二次“圍剿”。同年4月,他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員和軍委副主席、第4軍政治委員,與軍長徐向前率部南下作戰,連克英山、蘄水、羅田、廣濟等縣城,相繼取得漕河鎮、洗馬畈等戰鬥的勝利。他率部參加第四次反“圍剿”,在七裏坪戰鬥中負傷。1932年10月隨紅四方麵軍主力撤離鄂豫皖蘇區,12月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長,參加創建川陝蘇區的鬥爭。在此期間,他雖處境艱難,仍致力於加強部隊軍事訓練,注重軍事理論研究,係統地總結紅四方麵軍反“圍剿”作戰經驗。1935年8月犧牲。

劉誌丹 ,名景桂,字誌丹,1903年出生於陝北保安縣(今改名誌丹縣)一個秀才之家。小時候,他就讀於本縣的高等小學堂,雖自身家境尚好,卻目睹了黃土高原上餓殍遍野、民不聊生的慘景。他愛聽當地李自成起義的故事,立誌改變社會。
  1922年,他考入陝北地區23縣僅有的一所中學——榆林中學,閱讀到《向導》、《新青年》等革命雜誌,並在學生運動中當上了校學生自治會會長。1924年,他成為陝北的社會主義青年團的第一批團員,1925年轉為共產黨員。同年秋,他去廣州入黃埔軍校第四期,翌年秋畢業後又回西北,到馮玉祥部隊任第四路軍黨代表兼政治處主任。劉誌丹這時隻有23歲,但在西北軍中已成為知名人物。
  1927年夏國民黨反共後,劉誌丹轉入地下活動,秘密動員西北軍一部於1928年5月在渭華發動起義,建立工農革命軍,他擔任了起義的軍事委員會主席。6月間,西北軍主力向渭河一帶反撲,起義軍被打散。劉誌丹潛回陝北家鄉任特委軍委書記,並打入當地駐軍和民團進行兵運活動,於1931年秋在南梁一帶建立了最初的根據地。翌年初,他又將所部改編為紅軍陝甘遊擊隊,年底正式建立紅二十六軍(兵力僅一個團)。
  1933年5月,紅二十六軍南下三原時失敗,劉誌丹突圍後又返回陝甘邊區的照金根據地,發動群眾開展遊擊戰。至1935年春,陝甘紅軍發展到5000餘人,占領了六座縣城,並在二十多個縣內建立了根據地政權。此時,南方蘇區已相繼失敗,各主力紅軍被迫長征,陝甘蘇區雖然人口不多且十分貧瘠,卻成為全國碩果僅存的革命根據地。由於保存下這塊革命的落腳點,紅二十五軍和紅一、二、四方麵軍都長征到達這裏,黨中央也最終把大本營放在陝北。
  1935年8月,徐海東等率紅二十五軍到達陝甘,與當地紅二十六、紅二十七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劉誌丹任副軍團長兼參謀長。在10月初錯誤的肅反中,劉誌丹被捕。隨後,中央紅軍到達,11月初將劉誌丹釋放出來,並任命他為新成立的紅二十八軍的軍長。1936年春,紅軍東征山西攻打中陽縣三交鎮時,他親臨前沿觀察。敵晉綏軍陣地上有一挺機槍正猛烈掃射,劉誌丹探出上身用手指著說,要把它繳下來向陝北蘇區獻禮。不幸,那挺機槍射來的子彈打中了劉誌丹左胸,他昏倒後被抬下,清醒過來隻說了一句要宋政委(即宋任窮)指揮部隊,便停止了呼吸,年僅33歲。
  但他經曆了那麽多的艱辛和曲折,進行了那麽多驚心動魄的鬥爭,建立了那麽多的功勳。***同誌稱他是:“群眾領袖,民族英雄”,周恩來同誌題詩說:“上下五千年,英雄萬萬千,人民的英雄,要數劉誌丹。”朱德同誌稱他是“紅軍模範”。


羅炳輝是一位從奴隸成長為統率千軍萬馬、屢建戰功的傑出軍事家。
  羅炳輝,1897年出生在雲南彝良一個彝族貧苦家庭,從小過著牛馬不如的農奴生活。1915年入滇軍當兵,作戰勇敢,從士兵升至營長,參加了討袁護國戰爭和北伐戰爭。但因對軍中腐敗現象不滿和對舊製度的刻骨仇恨,他很快接受了進步思想,於1929年7月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1月率部起義,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曆任團長、旅長、縱隊長、軍長等職,在中央蘇區曆次反“圍剿”作戰中,采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指揮所部參加了龍岡、廣昌、蓮塘、南雄水口、建黎泰、黃陂、草台崗等戰役戰鬥,連戰連勝。在完成艱險任務中,智勇兼備,屢立戰功,曾獲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頒發的二等紅星獎章。第五次反“圍剿”開始不久,任紅9軍團軍團長。率部參加廣昌保衛戰,並護送北上抗日先遣隊出征過閩江。1934年10月率部參加長征,途中屢擔重任,掩護中央機關和紅軍主力北上,表現出高超的指揮藝術。中央軍委讚譽紅9軍團為“戰略輕騎”。
  抗日戰爭初期,曾以八路軍副參謀長名義,在八路軍武漢辦事處從事統一戰線工作。1939年任新四軍第1支隊副司令員、第5支隊司令員,率部開辟皖東抗日根據地。1940年後任江北指揮部副指揮兼第5支隊司令員、第2師師長兼淮南軍區司令員等職,為鞏固和擴大淮南抗日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二副軍長兼山東軍區副司令員。雖身患重病,仍親臨前線部署作戰。1946年6月21日在蘭陵時突然病情惡化,不治逝世。羅炳輝用畢生的精力實現了自己的諾言:“人生最快慰的是真正勇敢地犧牲個人的一切利益,最熱誠努力地為民族獨立、自由解放而鬥爭,尤其要為勞動大眾的解放和利益,以真理、正義、公道為人類的幸福而鬥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