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讀《三國演義》看領導藝術

(2008-09-16 05:53:39) 下一個

諸葛亮與關張、趙雲守荊州,劉備帶領龐統等部分文武取西川去了。中途,龐統犧牲。劉備派關平持書星夜奔赴荊州,搬取諸葛亮。諸葛亮接著劉備書信,大哭一場,說,“既主公在涪關進退兩難之際,亮不得不去。”雲長曰,“軍師去,誰人保守荊州?荊州乃重地,幹係非輕。”諸葛亮說,“主公在書中雖不明言其人,我已知其意了。”讓大家把劉備書信都看過。“主公書中把荊州托在吾身上,教我自量才使用,雖如此,今教關平賁書前來,其意欲雲長當此重任。”雲長更不推辭,慨然領諾。

諸葛亮在很短時間內處理荊州交割事宜,包含了不少智慧。

當時諸葛亮投到劉備集團時間不長,還不能說享有崇高威望、有很大權威,駕馭局勢的能力還有待考驗。當時黃忠、魏延隨劉備先去西川,與諸葛亮同在荊州的主要有關羽、張飛、趙雲。劉備的信又沒有指定誰主持荊州,在這三人之間做出取舍,夠諸葛亮思量了。他擔心,用甲,乙有意見,用乙,甲有意見。搞不好,有意見的就給你折騰出個小插曲來。若考慮德才兼備,就不僅關張,趙雲必須考慮進去。如果到後來,諸葛亮已經完全有能力駕馭局勢,就不用多費思量,說任命誰就任命了,沒有任命誰,有意見也不敢折騰什麽小插曲,甚至不敢有意見,認了。但當時,諸葛亮還不行。

諸葛亮是有智慧的人,他很好地化解了這一難題。他借送信的人是關平,做了一篇文章:主公既然讓關平來送信,其意是讓關羽主持荊州(關平是關羽之子),把責任推到更有權威、更能駕馭局勢的劉備身上,誰也不好說什麽了。

另外來看,關羽先向諸葛亮提出“你走了誰主持荊州”的問題,說明關羽對主持荊州是有想法、有考慮、有興趣的,若不讓他主持荊州,他會比張飛、趙雲更感到失落,怨恨更大,節外生枝,折騰點事的可能性更大。

總之,諸葛亮借助於更大的權威處理了一個難題,維護了集團的團結,順利開展了工作。

在資曆基本相同的幾個人之間做取舍,是非常麻煩的事,非常容易出問題,在你沒有絕對權威的時候更是如此,更應該小心。有時候,你有權威,要提拔的是少數,而相同資曆的人多況且又“強有力”,不能把他們“擺平”就可能損害你的權威。急於透漏說某個人為接班人,這個接班人就可能陷於孤立,啥工作也幹不成,提拔他的領導也會招來兩方麵的怨恨。

借助“領導說……”解決棘手問題的還有司馬懿。

諸葛亮出征北伐,與司馬懿對峙,急於和司馬懿決戰。司馬懿打聽得知,諸葛亮“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啖之食,日不過數升”,斷定諸葛亮“食少而事繁,豈能久乎”?決定不與決戰,與諸葛亮拚消耗,消耗蜀軍士氣、糧草(諸葛亮遠征,又在崇山峻嶺之中,運輸困難)、更消耗諸葛亮的生命!準備拖死諸葛亮。諸葛亮為了刺激司馬懿決戰,甚至送了婦女衣服給司馬懿,說你不敢決戰,與婦女何異?司馬懿除了是軍事家,還是政治家,就不上當,不出戰。但手下的將軍們可受不了諸葛亮的氣,相約找司馬大都督,“我等皆大國上將,安忍受蜀人如此之辱!即請出戰,一決雌雄”,群情激昂。

司馬懿怎麽處理呢?

他說,先前,天子交代堅守勿動,今要出戰,需等我奏準天子。將軍們也不好說什麽。請戰書送到曹睿麵前,衛慰辛毗說,“此欲乞明旨,以遏眾將之心耳”。曹睿馬上就理解了,下令勿戰。辛毗送旨到前線,司馬懿對他說,“公真知我心也”。將軍們不再要求與諸葛亮決戰了。

諸葛亮聽到報告,說司馬懿請戰未準,笑答,“此司馬懿安軍之法。豈不聞,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安有千裏而請戰者乎!”

想來也是,司馬懿是極有謀略的人,隻要對大局有利,他敢於承擔責任,臨機決斷。有事為證:擒孟達。孟達是從蜀國投降過來的,在魏國曾得到重用,領新城太守,鎮守上庸、金城等地,離東都洛陽很近。後來趁魏主曹睿駕幸長安督戰,欲再次反水,襲取洛陽。這對魏國非同小可。當時,司馬懿住宛城,離洛陽也不遠,得知情報,果斷決定消滅孟達。當時孟達地位高,處置孟達,應該有所顧忌,司馬師就認為,應申奏天子。司馬懿說,來不及了。待消滅孟達後,司馬懿才報告天子:“臣聞孟達反情,意欲表奏陛下,恐往返遲滯,故不待聖旨,星夜而去”。曹睿表揚司馬懿,“卿之學識,過於孫吳”。賜金鉞一對,“後遇機密重事,不必奏聞,便宜行事。”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一般原則,況且曹睿已經準許司馬懿“遇機密重事,不必奏聞,便宜行事”,司馬懿千裏請戰,隻能是另有原因了。

司馬懿借助天子聖旨,巧妙解決了將軍們的問題,將軍們也不好說什麽,自己也沒有生硬地壓人家,也保護了將軍們的積極性。這對今後的工作是有利的。當拖死了諸葛亮,將軍們在事實麵前才真正理解當時不出戰的正確性。而在拖死諸葛亮之前,如果司馬懿說,“我估計咱們不出戰就能把諸葛亮拖死”,實在說服不了將軍們。

諸葛亮、司馬懿,都是三國時代一流謀士,他們都曾經借助“領導說……”安排了難以安排的工作,又維護了團結,豈不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嗎?當然,這應有一個前提,必須是為了集體利益而非個人私利,也無損領導的形象和威信。否則,就是陷害領導了。


看你還牛不牛


關羽自以為很牛,除了劉備,其他人都不放在眼裏。雖被尊為“關帝”,其實認識水平低得很,非常不通情達理。按其所作所為,隻能劃歸赳赳武夫之列。

劉備在西川收了一代名將馬超,封為平西將軍。關羽在荊州聽說了,不服氣,讓人捎信給劉備,說要入川,與馬超比武。想打擊馬超的威名,鞏固自己第一戰將的地位。這簡直是兒戲。兄長得一勇將,集團力量擴大,不為之高興,反而不服氣。心裏不高興算了,還明目張膽要打架。什麽東西!劉備聽後大驚,“雲長入川,與孟起比武,勢不兩立”。諸葛亮說,“無妨,亮自做書回之”。書曰,“亮聞將軍欲與孟起分別高下。亮自度之,孟起雖雄烈過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當與翼德並驅爭先,憂未及美髯公之絕倫超群也。今公受任荊州不為不重,倘一入川,若荊州有失,罪莫大焉。唯冀明察”。雲長看畢,自綽其髯,笑曰,“孔明知我心也”。將書遍示賓客,遂無入川之意。

諸葛亮把關羽那點小心眼看得透透。關羽太自大,聽說誰有能力,一百個不服氣,嫉妒,找碴為難他,甚至不找碴直接整治他。諸葛亮的信,就一個意思:你比他們高一個層次,包括張飛。一般人都看的出來,諸葛亮是把關羽當小孩子來哄,而關羽竟還洋洋自得,把信讓別人看:你們看,諸葛亮說了,我比他們水平高。真是不知其可也!

另外一次,劉備封關羽等五人為五虎將,費詩到荊州向關羽頒發任命狀。當聽說五虎將有黃忠後,關羽大怒,“黃忠何等人,敢與吾同列,大丈夫終不與老卒為伍”。不肯受印。費詩苦口婆心,好一番勸慰,關羽才作罷。設想,現在,有人評上工程師職稱,聽說一位同事也評上了,就不同意,說,他要是評上工程師,我就不要工程師這個職稱了,我決不和他一塊當工程師。這是一個什麽人?不就是一個二杆子嗎。太傲慢了,馬超、黃忠怎麽看都是名將,但關羽就是不服氣。張飛、趙雲排在關羽之後,他才沒有說啥,若是排在關羽之前,恐怕連兄弟情誼也不顧了,一定要撕破臉皮的。

關羽死後,劉備極度悲痛,諸葛亮勸劉備說,“王上少憂,自古道,生死有命。關公平日剛而自矜,故有今日之禍。王上且宜保養尊體,徐圖報仇。”據諸葛亮分析,關羽死在驕傲自大上:“剛而自矜”,他自以為能,不把陸遜當回事,陸遜正是利用這一點,戰勝了他。

由於司馬徽、徐庶的推薦,劉備以虔誠的態度拜請諸葛亮,關羽就不服氣。第三次拜訪前,關羽就說,“兄長二次往拜,其禮太過矣。想諸葛亮徒有虛名,而無實學,故避而不敢見。兄何惑於斯人太甚也”。諸葛亮來後,劉備以“師禮待之”,關羽和張飛不悅,“孔明年幼,兄長待之過甚”。諸葛亮第一次以軍師身份調度軍馬,準備火燒新野,關羽當麵質問:“你安排得好呀,我們都出去迎敵,你幹啥?”連劉備都不說的話,關羽就敢說,簡直是公然挑釁。而且,還準備借機會給諸葛亮點顏色,對張飛說,“我們且看他計應也不應,那時再來問他未遲”,如果火燒新野沒有成功,關羽恐怕真要對諸葛亮不依不饒的。

諸葛亮何等聰明之人,他完全看清楚了關羽對自己不服氣的態度。關羽是劉備二弟,經常對自己保持這種態度,那就不好開展工作。諸葛亮準備讓關羽改變一下態度。

機會來了:華容道阻擊戰。

赤壁戰後,曹操北逃。但是,曹操畢竟實力強大,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戰前,曹操稱雄兵百萬,上將千員,現在失敗了,身邊兵將也不會很少,保護安全還是綽綽有餘的,不至於被劉備或周瑜捉住。諸葛亮安排三個地方阻擊曹操:趙雲在烏林,張飛在南夷陵,還有一處就是華容道。對趙雲、張飛的交代就是阻擊一下而已,還有華容道一處沒有說出來。大戰在即,別人都有任務,但故意冷落關羽,把他涼在一邊,讓他歇著,不派他任務。等關羽自己提出要參戰,諸葛亮明確說華容道阻擊戰對你不放心,關羽被逼得沒有辦法,立了軍令狀來表決心。事到如此,關羽對諸葛亮的不服氣還是表現了出來,向諸葛亮示威,要諸葛亮也立軍令狀。最後,三處阻擊戰都沒有捉住曹操,趙雲、張飛沒捉住算了,擊潰敵人也算有功,但關羽因立了軍令狀,後果很嚴重,要殺頭了。雖然最後沒有把關羽腦袋砍下來,但關羽在諸葛亮手裏落下了短處,從此關羽不敢公然挑戰諸葛亮的權威了,成為隨時可以調用的戰將。當然,諸葛亮很好把握了適度原則,他從荊州入川,留下關羽,有一個原因就是為了避免和關羽在一塊的尷尬和不自在。關羽如果感到尷尬得忍無可忍,可能鋌而走險,導致內訌。有把柄在人家手上,最需要的是保持距離。

關羽對諸葛亮牛不起來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