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溫故知新 -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從“運十”的夭折談起(一)

(2008-04-19 02:32:23) 下一個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從“運十”的夭折談起(一)

作者: 高梁


編者按:戰略產業,簡單地說就是對經濟發展具有廣泛帶動作用的產業,是體現一
國製造業實力的產業,是那些花錢買不來技術的產業,比如:航空製造業、計算機製造
業、汽車製造業等。在這些產業中,我們曾經有過短暫的輝煌,但今天卻相對滯後世界
先進水平。我國戰略產業發展的滯後,以及由此對相關產業帶動作用的乏力,不能不是
我國現今經濟增長緩慢的重要原因。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本期刊登高梁先生的文章
,從“運10”研製的曆史談起,闡述了對航空工業發展的觀點,值得一讀,引入深思,
文中有不準確的地方,請讀者鑒諒,文責自負。該文原載於《經濟管理文摘》1999年第
19期。

在上海飛機製造廠的一個角落,孤零零地停著一架外形獨特的大型噴氣客機,它已
經14年沒有升空了。它就是時至今日僅存的一架由我國自行設計研製的大型噴氣客機一
運10飛機。當“波音”、“空中客車”在我們的領空滿天飛的今天,我們切不要忘記,
在這架飛機身上,記載了中國航空工業曾經一度輝煌的過去,也反襯出今日的消沉。

80年代初,為了運10的試飛成功,新聞媒體曾經作過許多報道,但到了現在,除了
業內人士,運10 幾乎被完全遺忘了。誰能想象得到,我們自己的大型噴氣客機,是在
“文化大革命”中的1970年立項,僅比歐洲“空中客車”晚兩年上馬的呢?三十年來,
空中客車已經成為挑戰美國波音壟斷地位的巨人,而我們的運10卻半途而廢,我們的飛
機製造業今天還在靠“波音”、“空客”的發包工程吃飯。而另一方麵,同樣在“沒有
褲子穿”的年代,我們自己研製的彈道火箭,今天卻在送美國衛星上天,在為國家賺外
匯,至今是國威軍威的象征。人們不禁會問:中國自己造的飛行器都快要把人送上太空
了,怎麽造不出自己的大飛機?中國的航空工業怎麽走到了今天這麽尷尬的地步?

十年磨一劍揚眉劍出鞘

從零起步到運l0上天

新中國的航空製造業,是從無到有發展起來的。當時的中央領導,對發展空軍、發
展航空工業高度重視。 1949年新中國剛剛成立,戰爭創傷還沒有來得及醫治、中央就
下決心成立空軍。毛主席說過:沒有褲子穿也要辦空軍。“一五”期間上156項工程時
,毛主席說:我國是一個大國,世界上有的東西,我們不能樣樣都有,但是重要的東西
如飛機和汽車,我們就一定要有。1954年,中國第一批飛機及其發動機試製成功。兩年
以後,1956年9月,中國首次試製的殲5噴氣機獲得成功,成為當時世界上少數幾個能夠
成批生產噴氣飛機的國家之一。

60年代是我國國民經濟多災多難的時代,但又是國防科研和國防工業取得劃時代成
就的年代。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1965年,我國決定洲際導彈上馬。
1970年。我國發射人造衛星成功。“兩彈一星”的偉大成就,振奮了民心,為個國人爭
得了榮譽,也從此為中國爭得了和自己相稱的國際地位。

還在1968年,我國轟6飛機(仿蘇 Tu�16)試飛成功後,周恩來總理就提出“能不
能在轟6的基礎上設計一種噴氣式飛機。”陳毅說:“我這個外交部長,出國就是不能
坐自己的飛機,地位就與別的國家不同。”1970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上708工程&#0
;研製運10飛機。根據毛澤東的提議,708的研製和協調總裝基地放在上海,因為上海工
業基礎好,要充分利用。

中央主要領導對運10的研製十分關心、給以大力支持。1972年年1月,軍委聽取航
空工業小組匯報的辦公會上,葉劍英同誌就指出,搞708上大客機,“這是全國人民的
事,是中國人民的光榮”。“這是第一架大飛機。要從全國的設計人員中挑選出來比較
好的,來審查設計。”“在軍事上也有很大用處,”“緩辦遠轟,集中力量先搞708”

1973年有人提出買英國的VC10飛機專利進行試製,周總理在74年2月批示:“
同意不買這種專利,我們進口飛機品種已夠多了”。保證自行研製運10不受幹擾。李先
念批示:“我們要有雄心壯誌,一定要把自己的大型運輸機搞出來,建國已有20多年了
,出不了大型運輸機總是不好吧!”

運10是中央直接指揮協調、中央各部委、軍隊及全國21個省、市,262個具體單位
集體創作、密切協同的產物。葉劍英同誌非常關心工程的進展。1971年12月,巴基斯坦
一架 B�707飛機在新疆著陸時摔壞。1972年1月13日葉帥指示要迅速去剖析殘骸,“
弄清楚關鍵部位,並測繪下來”。上海708工程設計組負責人熊焰帶隊前往新疆工作3個
多月,前後去了32個單位,約500 人。708工程的具體組織者、空軍副司令曹裏懷同誌
每周都要聽取他們的匯報,有時直接用電話向他們傳達葉帥的指示和要求,所以他們遇
到的困難都能及時得到解決。由於對這架殘骸的剖析和研究,對 B?0;707的主要數據有
了基本了解,並對此作了多項重要的改進,還采用了三叉戟等噴氣式客機技術,才使我
們的飛機設計躍上了60年代噴氣客機的水平。開始試飛用的發動機仍是波音707( PW)
的 JT�3D,708工程中已初步將這種發動機仿製出來。

運10的研製采用了近百項新材料,一百多項新標準、新工藝,獲得了研製組織工作
的寶貴經驗。它的研製突破了蘇聯飛機的設計規範,是我國第一次參照美國適航條例
FAR�25部標準研製的。事實上,運10是大量引用國外技術的,而決不是象有些人所
說的,是“閉關自守的產物”。可以說,是708工程的實施,給航空科研設計帶來了一
個飛躍。

曆經艱難險阻,於1978年完成飛機設計。1980年9月26日,運10首飛上天。

運10客艙按經濟艙布置是178座,混合級布置124座。最大起飛重量110噸,最大商
載25噸,最大巡航速度974公裏/小時,最大商載航程3150 公裏。
與 波音707是同一量級。但不是波音707的翻版。共試製了兩架,一架作靜力強度試
驗,完全符合設計要求,一架從1980年9月首次試飛上天後,飛到過北京、哈爾濱、烏
魯木齊、鄭州、合肥、廣州、昆明、成都,七次飛到拉薩。到1985年,共飛了130個起
落,170個小時,沒有發生過問題,係列化的發展設想也曾著手考慮。

運10的的座公裏耗油量優於伊爾62和三叉戟飛機。80年代初,三叉戟飛機仍是
我國民航機隊的主力機種之一、運10能在主要性能上超過它,對航空工業還比較落後的
我國來說,確是值得自豪的。

運10的研製費用總計5.377億元人民幣,其中研製費3.34億元,基建費1.747億
元,上海市提供流動資金0.29億元(西方研製一架民用大型客機的費用一般15-20億
美元)。

運10取得的初步成果說明,我國是能夠把研製大飛機的願望變成現實的。它不僅填
補了我國民航工業在這方麵的空白,而且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後,第五個能搞出
100噸量級飛機的國家。

運10研製的成功,不僅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協作,使我國擁有了自己製造大飛機的技
術,最難能可貴的還在於培養和鍛煉了隊伍,為進一步發展我國民航工業打下了基礎。
這是我國航空界的一筆寶貴財富。

運10的試製,和西方先進水平還有不小的差距,有不少薄弱環節、問題和待做的工
作。據業內人士的介紹,當時提出的主要問題有:(1)飛機的疲勞試驗尚待進行,(2)當
時選用國產高強度鋁合金 LC4韌性較低,對缺口敏感性、耐應力腐蝕及疲勞性均較差,
(3)油耗較高,(4)噪音較大 (都已有改進方案)(5)如何達到適航性要求,由於國內尚缺
少權威的實際工作機構,還有較大的難度等。但這些問題並不是不可克服的,其中第一
個問題隻是需要追加資金,將試驗繼續下去的問題。而質量問題隻有在繼續研製過程中
才能得到解決。而且這些問題恰恰說明了,我們研製幹線飛機已經前進到了一個新的境
界,如果堅定不移地繼續研製下去,相信到了20世紀末的今天,運10應該已經趨於完善
並早已付諸實用,並且有了若幹改進型,至少應該象運7那樣得到國內市場的認可了。

運10首航成功後,國內輿論界稱讚它是“自立更生與引進國外技術的一次很好的結
合”。航空工業部曾稱它是“填補了我國民航工業在這方麵的空白”。

當時,西方對我國運10研製成功給以極大關注。路透社說:“在得到這種高度複雜
的技術時,再也不能視中國為一個落後的國家”

波音一位副總裁看了飛機,了解了情況之後說:如何研製大型噴氣式運輸機,你們
也畢業了,我們不過早畢業而已。美國道格拉斯一副總裁看了飛機之後說,你們航空工
業一下子趕上來了15年。國內國外都曾經有人說運10是抄襲了 B?0;707,美國波音總裁
看了飛機後說,運10不是波音707的翻版。因為機翼的翼型、機尾布局、機頭、座艙和
飛機的電子設備等,與 波音707大不相同,自然得不出翻版的結論,更不能向中國作
什麽侵權的追究。

扯皮推諉語運十下馬痛失良機

�80年代,運10被內耗拖垮小下馬

令人難以理解的是,正當運10研製進入成功試飛階段,卻中途而輟,到80年代中期
,事實上已經下馬,被“扼殺在繈褓之中”。

據我們所知,1981年10月13日、12月30日鄧小平同誌對發展民用飛機作了兩次重要
講話:“國內航線飛機要考慮自己製造”。“今後國內飛機統統用國產飛機”。1984年
3月13日,胡耀邦同誌指出“這種事必須狠抓,如果80年代仍然上不去,衝不破,那就
太不象話了。”這說明,當時的主要領導人是堅持要上民用飛機的。

那麽原因究竟何在?局外人無從得知。我們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形成了這樣的
思維定式:許多並非關係國家安全的事實,而且已經過去多年,僅僅因為關係到某些“
人物”的麵子,就似乎成了“國家機密”,大家就不約而同地保持沉默。但是,既然當
時媒體已經大量報道了運10試飛成功的消息,怎麽後來就沒有下文了呢?如何向全國人
民交待呢?是因為象有些人說的“客觀條件不具備”呢,還是人為因素造成的?這裏無
法做確定的判斷。從一些披露的事實來看,可見端倪。

首先是主管部門航空部(當時是三機部)從上到下都有人對運10抱著消極、對立的態
度。80年代首次試飛之前,該部計劃局曾提出“傾向於停止研製”的意見。試飛成功幾
年後,該部內還有人把運10作為“拔苗助長”的反麵經驗看待、說研製運10“是一個決
策上的錯誤”,是想“一步登天、結果欲速則不達”。甚至有人說運10是“破銅爛鐵,
垂死掙紮”。

航空部的這種表現,其實反映了從中央到具體部門相當一部分人的態度。1983年,
在上海舉行的一次民用飛機研討會上,就有一位從北京前去出席的同誌發言:“現在要
徹底否定文化大革命,運10是文化大革命的產物,所以應當否定”。這典型地表達了對
運10采取抵製態度的一個理由��“運10”是“王洪文項目”。如果按照這個邏輯
推論下去,那麽,長征係列火箭、遠望號導彈衛星發射測量船、秦山核電站也都沒有繼
續存在的理由了。

另據知情人介紹,航空部中某些人士(包括主要負責幹部)如此表現,更帶有部門利
益的因素在內��708工程是由上海市主持,三機部歸口管理的,三機部對此有意
見。但是他們是不是想到了,運10研製取得的成果,是全國從中央各部委到許多省、市
、自治區,軍隊和地方大力協同,200多個研究所、工廠共同努力的產物,怎麽能說是
“四人幫”的“成果”呢?!退一步說,就假定是“四人幫”插手過708工程,但這畢
竟是繼“兩彈一星”之後我國在國防科技方麵獲得的重大進展,是全國人民吃窩頭鹹菜
、一年十幾尺布票“供”出來的!盡管它很幼小,還有很多問題和不完善之處,但它畢
竟是我國航空工業繼續前進的基礎。它體現了我們現有國力和科技水平,也是對外合作
的本錢,怎麽能拿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當兒戲,說扔就扔呢?!

其次,中央內部也有抵製運10的空氣。例如薄一波對運10工程是積極的,曾在接見
試飛代表時說過熱情鼓勵的話。但十分遺憾,當運10試飛到北京時,連一個副總理以上
的國家領導人(包括薄一波同誌)都沒有去機場迎接;不能給四人幫露臉”,“
都怕跟四人幫劃不清界限”。

還有就是我們的民航部門的消極態度。當時民航局曾表態:不需要幹線飛機。1984
年12月23日在穀牧同誌召開的落實運10進藏試飛的會議上,中國民航局的主要領導同誌
說:運10一上天,真叫人頭疼。民航作為用戶,從飛機的可靠性要求出發,對新型國產
飛機有不信任感,不願意買,本屬正常。但對自己造的飛機上天抱有如此奇怪的感想,
實在令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

鑒於內部分歧比較大,有人抱著不讚成的態度,1981年5月,三機部、上海市根據
薄一波副總理的要求,邀請了包括樊緒箕(老航空專家,原南京航空學院院長,時任中
國交通大學校長)、吳仲華(發動機專家,中國科學院院部委員)、王俊奎等航空專家,
以及經濟方麵、冶金化工方麵的專家55位同誌,對運10飛機進行實地考察後舉行了評審
會議。結論是:建議工程不能停,成果不能丟,隊伍不能散。

據此,1981年內,三機部與上海市兩次向國務院、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寫報告,國家
計委國防局也向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寫情況反映,建議批準繼續研製,但始終沒有得到批
複。

為什麽國務院的反應如此反常,現在能夠得到的解釋是,市場、使用問題沒有解決
,內部認識不一致,互相扯皮。

扯皮拖拉,許多都是由管理體製帶來的。研製運10由上海主管、三機部歸口管理,
三機部就不象對自己主管的型號那樣盡力;代表國務院管的先是國家計委、國防工辦,
後來國家機械委又管了一段;再後來又是國防工辦、國防科工委管,不斷出現間隙和無
人負責的現象。據介紹,上海市和上海航空工業的同誌早就想把上海航空工業歸屬於航
空部為主領導,打了報告上去,航空部想收又不想收,猶豫不定。民航局與三機部在要
不要使用運10上又扯皮。甚至連非常支持運10的薄一波副總理,在1981年12月接見試飛
代表時也為難地說“我是支持你們的,但經費問題是決定不了”,“那個報告(三機部
和上海81年8月13日報告)我批示不了,要計委去辦,報國務院去批”。

國務院主管領導多頭,決策多變,主管部門對研製運10態度暖昧,從國務院到使用
、研製部門都有人表示不要運10飛機。據知情人士說,運10下馬,與國家領導人對原三
機部和上海市的請示下一步研製運10的報告不處理有直接關係,而主管部門在得不到批
複的情況下又采取了什麽措施,就不得而知了。盡管沒有一份文件正式通知708工程中
止,但實際情況是,已經上天的02號要繼續試飛獲取科研設計數據,因得不到科研費而
飛不下去;第三架飛機的半成品已配齊60%左右,卻被遺棄。結果是:工程停下來了,
成果被丟棄不用,隊伍最後也“七零八落”。運10的總設計師馬鳳山同誌因病和憂鬱過
早逝世。首席試飛員王金大同誌對運10下馬一再提意見而未得到答複。

運10是在無人負責、沒有文件根據的情況下被拖黃的,下馬屬於“不合法”。但誰
負責任?紙麵上找不出采。航空界內不少同誌說,如果周總理活著的話,不論從哪那方
麵講,運l0都是不會下馬的。

眼看著國家的利益受到損失,當年在為國爭光的崇高目標鼓舞下付出大量心血得到
的成果被棄置,廣大幹部、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都十分痛心。1984年6月4日,上海飛機
研究所219位同誌聯名呼籲不要花巨額外匯去組裝 DC9超80(即麥道82),建議在運10基
礎上發展我國民航工業。盡管當時國務院領導有批示“這是早已決定了的問題,不要再
議了,否則一拖又是幾年”,但航空部其實已經下決心已對外合作為主、放棄運10了。

運10的下馬,洋人插手可能也是一個重要原因。1985年,美國麥道公司做成了 DC9
超80( MD�80) 於上海組裝的生意後,在西方“財富”雜誌上吹噓自己是怎麽做成
10億美元的生意的,說“因為上海搞過運10,我們才與上海合作,如果不打倒運10,美
國飛機就不好打進中國”。他們還到處吹噓遊說,說他們怎樣受到中國領導人某某的接
見,某某又怎樣讚成他們的看法,等等。眾所周知,在運10下馬的同時,作為運10試製
基地的上飛公司與麥道合作總裝MD80/90,而麥道的結局卻是被波音兼並,我們在
上海的麥道裝配線也就走上了絕路。這是後話了。

其結果是,原準備做第三架運10的價值數千萬元的材料的最後結局,是在上海飛機
製造廠為和麥道合作作準備、練鉚釘槍用了。我們可以想象,當年曾經製造出自己的噴
氣客機的工人們,這時是什麽樣的心情!

直到1993年,台灣成功大學航空研究所、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及其航空中心的教授
、專家,三批到上海,看了運10飛機及錄像後表示:在七十年代國內自行研製大型噴氣
客機的成功,表明了中國在民機研製方麵的巨大潛力。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改進,有可
能成為中國的A300係列,這是順理成章的事。1993年3月31日,台灣工研院院長看
了運10後說:“我們為中國這一航空工業的重大成就感到自豪。”韓國代表說:你們有
了這樣的飛機,還怕什麽波音、麥道!他們都對中止運10研製深表惋惜。

可是,我們航空部門的一些人,先是軟磨硬頂將運10拉下馬,然後反過來以運10搞
不下去為理由來證明“幹線飛機搞早了”。多年來在航空界流行一種說法:運10是“政
治性的產物(四人幫搞的小玩藝)”,“商載小,又沒有什麽實用價值”。直到1994年航
空部門還有人打報告,揪住運10的“失敗教訓”,作為反對國務院的上幹線飛機的決定
的理由”也“搞早了”?!

運10被拖黃,5.8億付之東流,使我國在這種類型飛機研製上爭取到的10�15年
左右的時間一下子又退了回去。更令人痛心的是沉重地打擊了自己的士氣,搞散了隊伍
。我國通過研製運10飛機,已經積聚起了一支科研技術力量,並且積累了不少寶貴的實
踐經驗,他們本來可以以此為基礎大顯身手,成為民航大飛機的基本技術隊伍,就象航
天部門今天的情況一樣。可惜白白浪費了15年。這支隊伍在運10研製中斷後並未消亡,
屢“敗”屢戰,在實踐中技術有新進步,吸收了新血液,但沒有得到新的施展才智抱負
的舞台;如果現在重新起步發展我國大型飛機,因其他技術隊伍完全沒有大型飛機研製
生產實踐經驗,基本技術隊伍的主體客觀上仍是這支隊伍。參加過運10研製全過程的技
術骨幹平均年齡55歲左右。要想上大飛機還來得及。但如果再拖10年,就不得不花費更
大的力氣重建隊伍了。

反對運10的意見中,有兩條值得認真考慮的理由。其一是沒有經費,(80年代初正
是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其二是沒有市場。另外對運10定點上海有意見。現在回過頭看,
在當時的國際大環境下,運10定點在上海並非戰略上的失誤。部門之間的協調問題如能
處理得更好一些,也許後來的阻力就不至於那麽大。但是既然上馬了,用了10年時間,
巨額試驗費花出去了,樣機也通過了初步試驗,到了試飛成功的階段,卻因內部意見不
能統一,最高決策層舉棋不定,不了了之,確是失算。至於錢的問題,當時國外搞這樣
機型的研製約至少需要十幾億美元,我們花了6億人民幣就不得了了?

有人強調沒有用戶。據說上飛打報告、說1990年能夠造出16架運10,但當時民航一
再說,我們不要大飛機。但正是從80年代初,我國民航事業開始迅速發展、80-85年
民航航空運輸周轉量每年增長24.2%,運力增長中幹線飛機占80%以上。“不要大飛機
”是不要自己造的大飛機。確實,自己造的飛機和波音麥道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但畢
竟走出了第一步、將來總可以逐步完善的。我國的運7飛到今天,恐怕已經沒有人懷疑
它的可靠性了。

航空界有人指出,既然運10飛機已經做到了這個地步,先製造幾架飛機用作貨運也
是完全可以的,在使用中不斷改進,是任何型號飛機完善的必經之途。美國的波音、麥
道飛機、直到前幾年還在不斷從慘痛的空運事故中吸取教訓、不斷通報各用戶改裝某部
件,就是實例。從8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民航事業大發展,民航一再添置150座以上的
運輸機,僅96、97年購買33架空客和50架波音就是50億美元,累計到今天,買飛機花了
150億美元,唯獨自己研製飛機要用幾十億人民幣倒沒有錢了?況且,大型民航機是軍
民通用的,軍航也需要大型運輸機作機動快速反應之用,軍隊還迫切需要有加油、預警
、指揮、電子等各種飛機,而運10改型後正是最合適的加油機、預警機的載體。你想買
波音飛機改裝成加油機、預警機。人家美國能讓你改裝嗎?能幫你改裝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