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台灣人對中越邊境戰爭的評論

(2007-10-28 02:37:14) 下一個

第一節 戰前一般情勢
壹、作戰緣起

共、越作戰自一九七九年二月十七日中共入侵越南起,至三月五日開始撤退止,計十六天。作戰發生之原因,為當時美國之亞洲戰略、蘇俄東亞策略、中共陰謀及越南之野心所引起。
一、美國之亞洲戰略:美國之亞洲戰略,是企圖「聯共製俄」,並以大量軍經支援亞洲國家,以代替其卷入戰爭之可能性。故當越南入侵高棉時,中共肆無忌憚,不惜以武力對付越南,保護其在東南亞利益。
二、蘇俄東南亞策略:蘇俄極欲控製越南作其附庸,並使其東西戰線連為一體,導致中共恐懼腹背受敵,且報複越南「忘恩」,而發動戰爭。
三、中共之陰謀:中共原企圖以越南作為其東南亞侵略擴張之跳板和橋頭堡,當越南倒向蘇俄後,使中共陰謀被破壞,故不惜以武力相見。
四、越南之野心:越南因受地理因素之影響,欲實現「印度支那聯邦」,以保障國家安全,同時欲擺脫中共的控製,而與中共利益相衝突,故共、越之戰遂無法避免,不惜以武力相見。
貳、作戰地區概述,
一、中越邊境一般狀況:越北與我國滇、桂、粵三省毗鄰,西起中、越、寮三國交界之處,東至芒街以東珍珠港。東西全長七二O公裏,一般地形複雜;山高、穀深、林密,且多瘴癘之氣,除河穀及道路構成之通路及部份小徑外,通行極困難。由於法軍曾於地區內構築甚多永久性工事,以及越共增添大量之明暗碉堡、地下坑道和交通壕,故形成縱橫交錯完整之防禦體係。
二、山係:越北山脈皆源自我國雲南邊境,山勢西北高而東南低。其主要山脈有二:一為沿中越邊境之六詔山脈,向南延至平原市以南,形成北越山地,標高在一千至二千公尺之間,並與粵桂山脈相連接;一為雲南省境之哀牢山脈南支,進入越北稱為泰族山區,自西北向東南延伸,形成河內附近之三角平原,惟山區多為懸崖峭壁,運動展望均極困難。
三、水係:越北河流,主要者有紅河、黑河、奇窮河及高平河。黑河上遊為滇省境內之李仙江,於萊州以北匯合支流後,始稱黑河,雨季河水上漲時,小汽艇可自奇窮河,均由西北流向東南,每年四至十月為雨季,河水湍急,形成障礙;旱季,一般均可徒涉。
四、交通:越北交通以河內為中心,鐵、公路通至各主要城市。鐵路有桂越及滇越兩條,分別由河內通至我國雲南及廣西,為中越間之交通大動脈。
越北主要公路如下:(一)廣東防城經芒街至河內。(二)廣西南寧經諒山至河內。(三)廣西龍州至諒山和龍州經廣淵至高平。(四)廣西靖西至高平。(五)廣西鎮邊經朔江至高平。(六)雲南文山至河陽。(七)雲南文山經馬關、孟康至老街。(八)雲南蒙自經金平至萊州。
五、主要城市:(一)芒街:芒街與廣東省東興隔河相對,為中、越通商要地,在軍事及經濟上極重要。該處華僑甚多,工商業多為由華僑掌握經營。(二)諒山:為越北諒山省之首邑,距河內一五三公裏,距高平一三六公裏,距中國邊界十八公裏,陸路交通便捷,空運有諒山機場。為中、越邊境戰略要點,區內山嶺重疊,形勢險要。(三)高平:為越北高平省省會,與我國廣西省之龍州、靖西、鎮邊等相毗連,為越北交通重心,工商業極為發達。高平東、北、西三麵為高平河所環抱,四周皆山,險地天成,山上更築又有碉堡、營區、圍牆等工事,易守難攻。(四)老街:老街又為保勝,為遜清明將黑旗劉永福之發祥地。該城位於紅河上遊,與我國滇省邊境上之河口相對。老街西南之番西峰標高三一四五公尺,為越北之最高峰。
六、氣候:
越北屬熱帶氣候區,溫度高而雨量多。 (一)溫度:全年溫度(高山地區除外)最低為一月,平均溫度攝氏十六點七度。最高為六月,平均溫度為二八點八度。(二降雨量:全年區分旱、雨季。十一月至翌年三月為旱季,雨量較少,河川上遊多乾?,可以徒涉。四至十月為梅雨季,雨量充沛,河水泛濫,霪雨連綿,不利大軍作戰。(三)風:九至十月為台風季節,冬季則屬東北季風。
叁、作戰準備
「不打無準備、無把握的仗」是中共作戰基本教條,本戰役共越雙方對作戰目標、作戰時間之選定及戰備整備等,均有相當準備,茲分述如下:
一、共軍
(一) 作戰目標:共酋們深知使用武力為「延續政治另一種手段」,此次中共對越南發起所謂「邊疆自衛還擊作戰」,目的在對越共施以「懲罰」,故作戰在時空上皆有一定之限製,而作戰方式亦力求速決,基此,中共的作戰目標就局限於越南北部山區,而不深入紅河三角洲的打算。因此,其戰略構想及戰備均受到相當限製。
(二)作戰時間:中共攻打越南時間選定在二月中旬,可算最佳時機,其理由:
1. 越共原為中共豢養扶植,彼此狼狽為奸,近因利益相衝突,改走蘇俄路線,而俄、越友好合作條約剛於一九七八年十一月簽訂,故蘇俄在越南軍事力量很有限。中共深知,時間愈久對其愈不利。同時,美、蘇正在第二回合限武談判,不可能對其有激烈反應行動,而妨礙談判之進行,故為最佳時機。
2.越南於一九七九年一月對高棉大舉進攻時,動用了二十萬兵力,因此,不但削弱了北疆防衛,而且兵力也被分離,故中共趁此時機進攻,真可謂乘虛而入。
3.中共攻越時間,是鄧小平訪美返回僅一周時間,從表麵看,美、共關係甚為親切,以及鄧小平在美國一再叫囂要「給河內一次教訓」,故世人誤以為中共的行動曾受美國的支持,至少美國已默認。所以,當中共用兵時,不致遭到國際間重大譴責。
4.越北地區的雨季在四月間開始,而中國大陸東北黑龍江及烏蘇裏江沿岸,冰雪溶解時節,亦在四、五月間,因此,中共選定在二、三月間攻越,可獲天候之最大利益,而在東北中、蘇邊界上,亦可有效限製蘇俄地麵部隊行動。
(三)戰備整備:
1. 籌設指揮機構:這次入侵行動,由鄧小平任總指揮,徐向前與聶榮臻為副總指揮,在中央指揮係統下,區分南北兩個方麵軍,北方麵軍由李德生指揮,防止蘇俄突襲。南方麵軍由許世友為「司令員」,張廷發為「參謀長」。南方麵軍又分東西兩個戰區,東戰區包括廣西、廣東,由許世友指揮,西戰區為雲南,由楊德誌指揮,張廷發指揮空軍,總指揮負責全盤之計畫、訓練、協調和指揮。
2.充實人員裝備與完成擴編:一九七八年七月完成滇、桂邊防部隊之整編,配發邊區民兵武器,並實施戰鬥與勤物支援訓練。對計畫納入作戰序列之部隊,分別完成幹部補充與裝備調撥,以及動員擴編計畫。
3.秘密訓練越南歸僑從事諜報工作:一九七八年七月,中共於廣東陽春與海南島兩地,秘密召訓越南歸僑五百餘人為諜報員,先期潛返越北,從事情報活動。
4.成立山地作戰訓練中心:針對作戰地區特性,模擬越北地形,選擇四川、廣東,分設三林地作戰訓練中心,容量均在六千人以上,以曾參加棉、越作戰之共幹任教官,實施短期特種訓練。
5.加強後勤整備:自一九七八年四月起,中共廣州與昆明軍區即加強各類軍需物質之屯儲,與交通通訊係統之整備維護。各公社亦成立支前指揮部,加強準備。
6.實施精神教育,激發仇越情緒:將「援越思想轉變為仇越思想」,列為政治工作重點,並將越共「迫害華僑」、「侵擾邊境」、「勾結蘇修」,以及反共仇共等情況,列為政治教材施教,以便官兵帶著「刻骨仇恨」,在戰場上展開生死搏鬥。
7.秘密實施戰略集中:一九七八年十二月越共進軍高棉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即決議對越共報複,乃著手調整布署,並配合謀略運用,實施戰略集中,各部隊仍於原駐地開設之無線電網繼續保持正常通聯,在機動中或到達集結地區之部隊,嚴格保持靜止,直到攻擊發起前,未為外界偵悉。
二、越軍:
(一) 作戰目標:越南因於一九七九年一月對高棉使用了二十萬部隊入侵,致兵力處於分離狀態,此時不利與共軍決戰,故其作戰目標,是藉山區險要地形和堅固工事,遲滯越軍行動,削弱其戰力,並確保邊境上要點,待主力增援到達後,再轉取攻勢,於邊境附近與中共決戰,確保其領土之完整。
(二)作戰時間:由於此時不利與敵決戰,故初期唯有采取守勢持久,才能爭取兵力轉用之餘裕時間,以及充份獲得蘇俄軍事物質援助。因此,預判其與敵決戰時間,當選在四月份雨季來臨之後。
(三)戰備整備:
1.銳意經營戰場:越北地形山嶽綿亙,利於守不利於攻,其間岩穴山洞特多,在越軍有計畫經營下,戰前已形成完整而堅強之防禦工事。
2.加強防空戰備:以俄製薩姆六及九型飛彈先期部署於諒山,海防、河內等戰略要點,以防共軍之空中攻擊。
3.加強邊防部隊訓練,充實人員、裝備,廣屯糧彈。
肆、兵力部署
鄧小平於二月八日,由美國返回北平,九日召開所謂「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入侵越南,迄二月十一日止,共、越雙方積極部署兵力,雙方兵力編組狀況如下:
一、陸軍:
(一)共軍:作戰前共軍秘密集結九個軍(十一、十三、十四、四一、四二、四三、五十、五四、五五軍及二十軍之五八師)、兩個炮兵師(第一、四師)、兩個高炮師(第六五、七十),加上民兵及後勤支援單位,總兵力約五十萬人,分別部署於廣西、雲南邊境線上。
(二) 越軍:越軍以六個步兵師(第三、三一六A、三三七、三三八、三四五、三四六師),十六個地方團及四個炮兵團,總兵力約十五萬人,沿中、越邊境各隘口、交通樞紐及越北戰略要點,采廣正麵大縱深配置。並控製三個步兵師(第三O六、三二O、三二五師),於河內附近為總預備隊。
二、空軍:
(一)共軍:共軍擁有四千餘架戰鬥機,大部為米格十五、十七和十九。作戰直前,在華南各機場(含海南島),集結約一千架。
(二)越軍:越共有各戰轟機約三百餘架,包括米格十七、十九,SU―七和美軍所遺留的F―五。集中於河內、峴港、順化等基地飛機約二百餘架.
第二節 高平會戰
壹、作戰時間
一九七九年二月十七日O五三O時,共軍對高平外圍據點發動攻擊起,迄二月廿五日奪取高平止,曆時九日。
貳、作戰地區簡介
一、地形:高平與我國廣西省毗鄰,地處越北山區,西北高而東南低,山高(標高五OO至一五OO公尺間)穀深,林密霧濃,溪多水急,除既有道路、小徑外,均通行困難。盤江亦稱高平河,由西北流向東南,為地區內之主要河流,每年四至十月為雨季,河水湍急,形成障礙;旱季一般均可徒涉。
二、交通:本作戰地區主要公路有三條,分別為三、四號及一六六號,向北可通達廣西省之靖西縣,向南分別經諒山、太原通往河內。
叁、兵力部署
一、共軍:計投入四一軍(轄一二一、一二二、一二三師)、四二軍(轄一二四、一二五、一二六師)、五四軍(一六O、一六二師)、二十軍之五八師、炮兵第一師,及不明番號戰車吃團,連同民兵民工,約十八餘萬人。二、越軍:計投入第三四六師、地方軍五六七、七五一、八五一團及獨立一二三團與一五八、一九O炮兵團,約四萬餘人。

戰略構想
一、共軍:依分進合擊迅速奪取高平之目的,以有力一部自正麵強攻,主力實施兩翼迂回「穿插」,阻敵增援與退卻,包圍殲滅地區內越軍,以策應諒山方麵作戰,並準備向河內方向進出。
二、越軍:以殲滅入侵敵人確保高平為目的,藉地形與堅固工事之利,依持久作戰之指導,適切運用諸作戰手段與政治作戰相配合,逐次消耗敵軍戰力,遲滯其行動,爭取時間,俟增援部隊到達後,相機轉移攻勢,殲滅來犯敵軍。
伍、共軍作戰指導
中共對高平之作戰,區分為兩個階段,使用時間三至五天

一、第一階段:攻占高平外圍據點。
第四一軍在北,對道農、朔江、茶靈行廣正麵攻擊,重點保持在茶靈方麵,殲滅所在敵軍,配合第四二軍之攻擊包圍高平。另以一部沿道農盡速向岸山(銀山)迂回「穿插」,阻敵北上增援。第四二軍在東,沿東溪向高平迂回「穿插」攻擊,協力四一軍對高平形成包圍態勢,另以一部向七溪進出,阻敵諒山方麵敵之增援。

二、第二階段:奪取高平。
奪取朔江、茶靈、重慶、東溪諸要點完成包圍後,即以五四軍任主攻,沿布和向高平攻擊,第四一、四二軍(欠一二六師)繼續縮小包圍圈,協力五四軍奪取高平,殲滅地區內敵軍
陸、作戰經過

二月十七日O五三O,中共四一軍之一二二、一二三師及第二十軍之五八師,在強大炮兵火力支援下,分別對朔江、茶靈、重慶之越軍陣地發起攻擊。同時中共四二軍與一二一師分自東(布局村)、西(道農)向高平實施迂回「穿插」。東翼四一軍之一二四師進展順利,當晚八時攻占東溪,但由於嫩金山口兩側高地均為懸崖峭壁,且越軍構有堅強陣地,故前進受阻。二月十八日O四OO、中共一二四師奪取嫩金山口,並迅速向高平前進。在朔江方麵共軍擊斃越三四六師二四六團團長,並俘獲該師參謀長南鬆中校,但越軍憑藉地形及工事,結合「反坦克伏擊團」,以「阻、離、打、炸」,遏阻共軍攻勢,致共軍損失慘重。二月十九日茶靈、重慶方麵,共軍進展緩慢。其西翼之一二一師已攻占原平、東翼一二四師已到達納非,正分沿四、三號道向高平前進中。二月二十日,共軍總預備隊五四軍之一六O師、一六二師在一二五師掩護下,由水口墟經布和向高平前進,共軍之一二四師奪取博山。朔江方麵之一二二師,雖發起猛攻,但被越軍擊退,傷亡慘重。二月廿一日,共軍各路兵力(一二一、一二三、一二四、一二六、一六O、一六二師),除五八及一二二師外,已分別到達卻潭、一OO二、八O九,叩侖等附近高地,完成對高平之合圍。一二一師之一個營並將越增援之三三八師阻於岸上至高平之三A道上。二月廿二日,越軍破壞高平近郊之水庫、橋梁及道路,共軍一二四、一二六師行動受阻,且部隊前後分離,其餘地區越軍以小股多路偷襲方式,襲擊共軍或車隊,使共軍補給中斷,其中一二一師、一二三、一二六師缺水、缺糧、缺彈狀況最為嚴重。二月廿三日,共軍五八師與一二二師分別占領朔江、重慶後,即南下高平。其他各師對高平實施全麵攻擊,激戰兩日,並縮小包圍圈,雙方戰鬥極為慘烈。二月廿五日O三OO,共軍一六二師領先攻入高平,一六O師相繼進入,越軍大部退入山區,實施遊擊戰
二月廿六日,高平會戰告一段落,惟小規模戰鬥仍在繼續進行。
柒、雙方戰損

一、共軍:越軍宣稱:擊滅或重創共軍七個營,摧毀戰車和裝甲車一三四輛、輪型車輛廿三輛,殲敵一萬八千餘名。
二、越軍:共軍宣稱:擊滅越軍三四六師大部及地方軍五六七、七五一、八五一團與獨立一二三團各一部,共殲敵萬餘人,並承認其戰車單位部份被殲
第三節 諒山會戰

壹、作戰時間

一九七九年二月十七日O五三O,共軍對諒山邊界據點攻擊開始,迄三月五日攻占諒山市止,曆時十七日。

貳、作戰地區概述

一、地形:諒山省與我國廣西省毗鄰,地屬越南東北山區,地勢北高南低。諒山市為諒山省之省會,市郊四麵環山其北方約十公裏之六O八高地,東北方約七公裏之扣當山,東方約八公裏之八二O高地,南方四公裏之四八九高地,西郊五公裏之六三九高地及西北六公裏之馬扣山等,均屬控諒山市之製高點。其中馬扣山(標高八OO公尺)為堅強核心陣地,其得失對諒山之攻防具有決定性影響。由於諒山地理形勢險要,又為越北政、經、交通中心與越軍第一軍區司令部所在,如予攻占,即若打開越北門戶,可直趨河內,故為攻必取,守必固之戰略要點。

二、交通

(一)公路:本作戰地區主要公路有兩條:一條是由河內通往我國邊境之一號公路,另一條為連通高平、同登、祿平之四號公路

(二)鐵路:自我國廣西省南寧至越南河內之「桂越鐵路」。

(三)水係:奇窮河自西而東,將諒山市分隔為南北兩區。
叁、兵力部署

一、共軍:初期使用兵力五個步兵師(第四三軍轄一二八、一二九師,第五五軍轄一六三、一六四、一六五師)及一個炮兵師、一個戰車團;爾後續投入兩個步兵師(第五O軍之一四八、第五四軍之一六一師),共約十五萬人。

二、越軍:初期使用一個步兵師(第三師),兩個公安團、兩個獨立團、兩個炮兵團及一個戰車營;爾後續投入一個步兵師(第三三七師),共約五萬人

肆、戰略構想

一、共軍:以包圍殲滅諒山地區敵軍之目的,先對當麵之敵行多點突穿,主作戰指向同登―諒山方麵,開放隘口,並繼續攻略諒山。另以一部兵力,由兩翼迂回「穿插」,乘敵增援部隊未到達前,奪取諒山外圍據點及諒山市,擊滅所在敵軍,並準備向河內方麵進出。

二、越軍:以保護諒山逐次消耗敵軍戰力為目的,利用地形及堅固工事,編組據點式縱深陣地。以有力一部配置於同登地區,扼守隘口,主力固守諒山及其周邊重要據點。依持久作戰要領,配合政治作戰,遲滯敵行動,俟增援部隊到達後,相機轉移攻勢,殲滅入侵敵軍。本作戰在D+十日前,確保諒山及奇窮河南岸地區。

伍、作戰指導

一、共軍:本作戰區分兩個階段,預定五至七天完成。

(一)第一階段―攻略同登。1.以第五五軍沿鎮南關―三八六高地方向攻擊,奪取同登及附近高地,開放道路,並準備繼續向諒山方向攻擊。2.以第四三軍,分由把裏、那同向邦凡、詩馬「穿插」,並繼續向祿平方向攻擊,以截斷敵之退路

(二) 第二階段―奪取諒山市。1.奪取同登後,即對諒山包圍攻擊,以五五軍及五十軍之一四八師,在中央任主攻,重點指向扣馬山,奪取諒山市周邊要點,阻斷敵之退路和增援。2.東翼以四三軍,分別從邦凡、詩馬向八二O高地及祿平攻擊,完成對諒山市包圍,並威脅其側背。3.第五四軍之第一六一師,向諒山西南側之六三九高地「穿插」,截敵退路與增援。4.奪取諒山市外圍據點後,以原態勢逐次縮小包圍圈,奪取諒山市,殲滅所在越軍。

二、越軍:

(一)以步三師之十二團及公安團;,擔任同登附近地區守備。

(二)以步三師(欠)、公安團;、獨立團;,據守諒山市及其周邊據點,置重點於馬扣山。

(三)步三師之一三九團及戰車營為預備隊,控製於諒山地區。

(四)步三三七師到達後,增援諒山地區守備。

陸、作戰經過


二月十七日O五三O,共軍四三軍在東,五五軍在西為主攻,發起攻擊,重點指向同登,於攻擊準備射擊後,共軍五五軍之一六三師及坦克第二團,迅即對同登及兩側高地攻擊,一六五師向同登西南之巴別「穿插」。當日下午,共軍一六三師之四八八團「穿插」至同登外圍之三O三高地,截斷四號及一B公路,阻斷敵之退路。步一六三師轄步四八六、四八七、四八八團及坦克第二團,除步四八八團外,該師主力直至十九日晚,仍被阻於同登以北一B公路西側。二月二十日共軍全麵猛攻,逐步推進,越軍化整為零,利用地形設伏與遊擊戰,襲擊共軍。戰鬥非常激烈,直至廿三日上午,越之第十二團為共軍擊潰,同登戰鬥結束,東翼之共軍四三軍,亦於是日分別攻占邦凡、詩馬兩地。二月廿三日午後,共軍即對諒山實施包圍攻擊,以五五軍之一六三、一六五師為主攻,重點指向扣馬山斷敵退路,阻敵增援。五十軍之一四八師立即投入戰鬥,指向扣馬山。東翼之四三軍及西翼之一六一師,分別向祿平、八二O高地和六三九高地「穿插」。戰鬥中,共軍雖以強大火力支援攻擊,但越軍卻憑持堅固陣地頑強抵抗,且全部進入地下坑道,逐堡對抗,戰鬥進展極為換緩慢。二月廿五日,共軍一六一師「穿插」至六三九高地附近,策應扣馬山之作戰。二月廿七日一六四O時,扣馬山及六三九高地先後為共軍攻占,諒山市乃受瞰製,東翼之共軍一二九師亦已攻占祿平,並向諒山挺進。三月一日晨,共軍對諒山發動總攻擊,以戰車為前導,越軍亦以戰車迎擊,且運用有利地形實施頑抗,共軍傷亡甚大,進展遲緩,爾後共軍改以步兵為前導,戰車隨後支援,另以「小分隊」利用噴火器,消滅洞內越軍,逐步推進。三月二日O九OO時,共軍始控製諒山北區,扣當山亦於是日一五OO時為共軍攻克。共軍繼續渡奇窮河,突入南區,雙方展開拉钜戰。三月四日下午,越軍退守郊區,共軍亦停止攻擊,實施清掃諒山殘餘越軍,持續至三月八日始告結束。
柒、雙方戰損
一、共軍:越方宣稱:重創共軍三個團和四個營,殲敵約一萬九千人,摧毀車輛一二八輛(包括戰車、裝甲車九六輛)、火炮九五門,迫擊炮和飛彈發射器、輕武器數百件,以及大量軍事裝備。
二、越軍:中共宣稱:擊潰越軍第三師之十二團及一四一團、炮兵六八團;重創三三七師之四二團,斃敵六四一二人,俘虜三五九人。

第四節共、越作戰綜合檢討

壹、老街會戰經過概要

二月十七日O五三O,共軍以十個步兵師(第十一軍之卅一、卅二、卅三師,第十三軍之卅七、卅八、卅九師,第十四軍之四十、四一、四二師及第五十軍之一四九師)對曼念貢、老街、猛康發起攻擊。其作戰指導係以第十三軍在中央任主攻,利用夜暗自河口-巴撤間渡河,力求出敵意表,主力指向老街-柑糖,並以有力之一部奪取黃連山?口,分割敵軍。同時,另以十四軍在東,沿紅河東岸前進,以協力十三軍之攻擊和掩護其東側翼安全,而以十一軍自西翼奪取封壽,並向萊州進出,掩護主力兩側翼之安全。共軍開始即以優勢兵力對越全境施以壓力,展開淩厲攻勢,而越軍占領沿岸重要地形,邊組四周防禦據點,欲乘共軍半渡而擊滅之。戰鬥進行異常激烈,雙方傷亡慘重。二月十九日中央方麵,共軍十四軍之四十師於一四OO攻占老街市及附近要點,共軍十三軍續向保勝、穀柳推進,越軍則以伏擊及局部逆襲阻止共軍,致使共軍側翼暴露,傷亡慘重,而前進受阻;在猛龍、花龍方麵,共軍進展順利,迫使越軍進入山區。二月廿二日一四OO,共軍十三軍及十四軍之預備隊,分沿紅河東西兩岸向柑糖推進,但於沿途遭越伏擊,損施慘重。二月廿八日共軍總預備隊一四九師投入戰鬥,沿保沙公路(保勝至沙巴)南進,企圖奪取黃連山?口,切斷沙巴至封壽之交通,經四日戰鬥始完成;共軍十三軍主力於三月三日一四四五時攻占沙巴,一七一五時攻占穀珊,而西翼之共軍於三月四日攻占封壽,並向巴丹前進,至三月五日,於柑糖、沙巴、巴丹之線以北,與越軍保持接觸。
貳、中共自越南撤軍
中共於一九七九年二月十七日對越南發動軍事攻擊之同時,亦對越南發動和平攻擊;二月十七日中共新華社即聲明,此次行動是因越南於邊境多次挑釁及騷擾行動而迫於還擊,並表示願與越南談判,二月十八日人民日報發表的社論,一麵強調中共不要越南一寸土地,隻希望嚴守中越邊界,一麵揚言,繼續為維護中越兩國人民之友誼和恢複邊界的和平與安寧而努力。同時,一再要求談判,中共原想運用戰和兼施的策略,迫使越南簽訂城下之盟,接受所謂「雙撤軍」的原則(即越南自高棉撤軍,中共自越南撤軍),並企圖促使越南在中共、俄共黨鬥爭中保持中立態度,惟因越南獲得蘇俄全力支持,不僅拒絕與中共談判,並強調要與中共戰鬥到底。蘇俄此時,不但加強越南水域船艦活動,並警告中共「要在不太遲前撤出越南」和重申忠實履行蘇越友好合作條約。至於美國、日本及東協國家,雖均表示支持「雙撤軍」,但則聲明它們無意卷入共越爭執的漩渦,並要求中共軍隊撤出越南。中共在國際輿論壓力之下,鄧小平於二月廿六日對美國記者表示,將結束戰爭,並指出中共從越南撤軍與越南從高棉撤軍絕無關連
事實上,中共於三月五日,攻陷諒山、老街之後,的確已打開進入紅河三角洲的通路,及直取河內將迫越決戰,惟因顧慮蘇俄軍事幹預的危險和迫使越南全力反擊,故於三月五日,新華社奉命聲明,宣布自即日起,中共邊防部隊開始全部撤回中國境內,同時向越南建議,雙方迅速舉行談判,討論邊境地區的和平安寧問題,於是共越為期十六天的邊界戰爭,乃告結束,三月十六日中共宣布其在越南軍隊已全部撤回,雙方遂由熱戰轉變為冷戰
叁、共越作戰得失檢討;
一、共軍:
(一)戰略方麵:1.有效實施謀略欺敵。2.秘匿完成戰略集中。3.戰略判斷錯誤。4.缺乏全般戰略構想。5.有限度戰略速決,難期迫敵決戰。6.同時追逐兩個(含)以上戰略目標。7.戰略部署與兵力運用不當。8.未能保持持續戰力
(二)戰術方麵:1.「穿插」作戰之運用頗為靈活。2.情報?集不確實。3.指揮掌握不良。4.未能集中兵力,形成局部優勢。5.兵種未能發揮協同作戰。6.缺乏反遊擊作戰指導。7.炮兵火力運用欠當。8.通信連絡不良。
二、越軍:'
(一)戰略方麵:1.同時追逐兩個戰略目標。2.戰略判斷錯誤。3.未著眼全局,缺乏全程構想。4.戰略指導過於消極。}
(二)戰術方麵:1.陣地防禦:過於依賴工事,未能相機逆襲。2.能有效利用地形實施伏擊。3.全民作戰:發揮總體力量。4.善於使用遊擊作戰。5.依阻、離、打、炸要領,實施反裝甲作戰。2
肆、共越作戰共軍使用戰法之研究

一、穿插作戰戰法:穿插為共軍對突穿、迂回、滲透等戰術原則綜合運用之一種攻擊手段。無論部隊大小均能著意運用。運用時常與正麵攻擊相互配合,使敵「前後」、「左右」、「各方麵」同時承受壓力,導致全麵崩潰。其目標之選定通常為敵陣地後方地形要點,或敵指揮所、炮兵陣地、通信中心、後勤設施等,然其基本作法並未脫離「一點兩麵」、「阻援打點」、「尖刀突進」、「分割戰術」之窠臼。在共越作戰中,無論是高平會戰、諒山會戰、老街會戰,其各軍(師)均有一師(團) 任「穿插」,插入敵後方陣地,遮斷敵退路與阻止敵增援,再配合主攻圍殲敵人。}
二、山地攻擊戰法:共軍山地攻擊之戰術,旨在減少傷亡獲致奇襲之效。因此,其戰法通常以一部兵力對敵正麵或側翼助攻,主力利用地形之隱密,接敵與迂回至敵之側翼和後方,突然發起攻擊,各個殲滅敵人。唯在攻擊前,須編組精幹分遣隊,攜帶特種工具,秘密滲入敵人後方,奪取要點,限製敵人機動,使主力作戰有利。在高平會戰中,東翼四二軍之一二四師,為了「穿插」至敵側背,自龍津那花之陡峻山路通過斷崖,由於共軍行動秘密且克服地障,故大出越軍意料,進展順利;而在嫩金山口作戰時,共軍亦兩側迂回,促使越軍慌亂,由此可知,中共山地作戰戰法,主在利用地形迂回至敵側背,發起攻擊,殲滅敵人。
三、堅固陣地攻擊戰法:中共對堅固陣地攻擊,通常選定敵陣地薄弱或間隙部,徹底集中兵力,形成重點,實施連續攻擊,並自各點突破,分別「穿插」割裂與包圍迂回,予以各個擊滅。共軍對諒山外圍扣馬山堅固陣地之攻擊,乃並用攻堅與部隊滲透破壞戰法,以重疊交替攻擊之人海戰術,確保正麵之持續壓力,以「小群多路,多點突破,穿插包圍」等相互配合,致使越軍困死在據點堡壘、坑道內。
四、城鎮攻擊戰法:中共於城鎮攻擊時,通常集中兵力、火力,突破市區前沿陣地,再迅速向市區擴張,並大膽向敵縱深陣地「插」入,將其分割,各個擊滅之。對據守堅固建築物、交通樞紐及地下道之敵,即以一部兵力占領附近有利地形,將其包圍並切斷其退路,繼以「小群動作」突入建築物內,殲滅敵人,共軍在攻擊諒山市時,即先以炮兵轟擊,繼以步兵突擊部隊打開突破口,而炮兵再以「抵近射擊」摧毀越軍工事,擴大突破口,當突破口擴大時時,步兵部隊立即向陣地縱深插入,將敵分割,再以巷戰方式各個擊滅越守軍。
五、渡河攻擊戰法:共軍渡河攻擊分為奇襲與強渡,通常以奇襲方式實施。在奇襲渡河時,先編組有利之一部為先遣部隊,多利用夜暗迅速向河岸前進,奪取敵岸要點,建立橋頭堡,掩護主力渡河,如奇襲渡河被發覺,則立即改為強渡。共軍強調無論是奇襲或強渡,均需完成周密計畫與準備,並在炮兵與空軍支援與掩護下,集中兵力於一處,實施渡河。中共在老街會戰中,即以十三軍、十四軍之一部利用夜暗,以武裝泅渡和漕渡,偷渡紅河、南溪河,建立遠岸陣地,掩護主力於O五三O時渡河,故達到奇襲效果,進展順利。
伍、總結論
一、中共攻越前夕,一麵叫囂「懲罰」越南,一麵呼籲以談判解決爭端,實際上中共大軍早於兩個月前就在滇桂邊境開始戰略集中。由此可知,中共慣於運用各種方法隱匿企圖與行動,猝然發動攻勢,使敵不惶應付。因此,我們應隨時提高警覺,加強戰備整備,防敵突襲,貫徹總統經國先生「毋恃敵之不來,恃吾之有備」之訓示,以確保國家安全。
二、越軍劣勢,采戰略持久,應屬正確。惟僅固守堅強工事與有利地形,始終被動挨打,遭共軍各個擊滅。若能適當集中兵力,乘敵進出山隘,前後左右分離之際,適時出擊或反擊,當可予共軍重創,以改變優劣形勢。故國軍各階層教育訓練,均應培養主動積極之習性,講求各種攻勢作為,戰時始能主宰戰場,以達以少勝多,以寡擊眾。
三、外線作戰,如欲獲得決定性戰果,必須迅速形成戰略、戰術包圍。共軍雖利用凹形邊境線采外線作戰,但未能利用有利之外線態勢迅速向會師目標形成戰略包圍,進而完成戰術包圍。因此,浪費可利用寶貴時間和增大傷亡,最後不得不草草撤退。
四、現代化戰爭特別重視統合戰力之發揮。共軍因缺乏現代化作戰指揮素養及通信,無法管製與協同各部隊之行動,亦不能有效運用各部隊發揮統合戰力,以加速攻勢之進展,以致進展遲緩。故指揮官應巧為應用各軍種、兵種之特性,相互支援,發揮統合戰力。
五、共軍對各主要隘口要點之作戰,均采「頂牛式」正麵攻擊,逐點攻略,或采「人海戰術」,以密集隊形前進,故傷亡慘重,使越軍從容脫離戰場,遁入山區從事遊擊作戰。因此,作戰應采迂回包圍,或滲透攻擊,始能獲得澈底勝利。'
六、大軍作戰特應重視後勤,後勤不足,則任何優異之戰術、戰略皆無法實現。共軍因後勤體係不能適應大規模國外戰爭之支援需要,故後勤支援能力不足,亦使其戰略與戰術無法作持久作戰。
七、指揮、通信、管製及情報是統合戰力發揮之基石,共軍非但通信裝備與技術不良,不適於山地、森林作戰,且情報亦不靈,對作戰地區之敵情、地形均了解不夠,故無法指揮掌握部隊。因此,指、管、通、情之適切與否,與爾後建軍備戰必須重視之主要問題。
八、本作戰研究之精神,旨在「以敵為師」前提下,探討共、越作戰之起因、雙方作戰構想及作戰經過,期能明了其戰略與戰術思想,進而研擬製敵勝敵對策,以作為未來作戰之借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