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三國歸一統的西晉名將王濬

(2007-08-05 13:34:55) 下一個



王濬字士治,弘農湖縣(今河南靈寶西南)人。出生於一個世代顯宦的家庭,《晉書》本傳稱其“家世二千石”。(《晉書》卷42)王濬少年時廣覽博學,知識很豐富,他人也長得很俊,是個風度翩翩的美少年。可他放誕不羈、不追求功名,因而不為鄉裏的耆老所稱道。但成人以後,他一改少時所為,胸懷大誌、豁達大度,力圖有功於國,立名於世。他曾在修建住宅時在大門前留出幾十步寬的大路,鄰人怪其留得太寬,王濬說要使之能容納得下長戟幡旗這些將軍用的儀仗。大家都笑他口出狂言,王濬回答說:“陳勝有言,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同上)


  最初他被征辟為河東(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區)從事,專門糾彈不法,他執法嚴明,轄境內郡守縣令有貪贓枉法行為者紛紛辭職離去。後來以參軍的身份隨從尚書仆射羊祜南征,他的才能深得羊祜的賞識和重視,很快升為車騎從事中郎,任巴郡(治今四川重慶)太守。巴郡和吳國接界,兩國之間經常打仗,兵役、夫役繁興,人民苦不堪任。為了逃避苦役,許多人家生了男孩都丟棄不願養育,這從長遠的觀點來看,無疑是於國不利的。王濬上任知道這種情況後,決心加以改變,他製定了嚴密的徭役征發製度,嚴禁軍人強征和奸吏從中勒索作弊擾民,並在一定程度上寬限人民的徭役課稅。對於生養孩子的人戶也給予一些優待。因而在他任巴郡太守期間,地方安定。他也深得民間的好感。後轉任廣漢(治在今四川遂寧)太守。泰始八年(272),益州(治今成都)的一個軍官張弘叛亂,殺了益州刺吏皇甫晏。王濬在其主簿李毅的勸說下,不等朝廷命令到就主動率軍前去討伐,很受朝廷讚賞,隨即命他為益州刺史,張弘叛亂被平定後,又給王濬賜爵關內侯。


  王濬在益州禁淫祠,興教化,對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采取恩威並用的辦法,使他們大都投降依附於晉朝。在任政績顯著,朝廷要把他調到中央任掌管財政的大司農。這時羊祜正和晉武帝司馬炎謀劃滅吳之事。據《晉書》記載,當時吳國境內流傳著一首童謠曰“阿童複阿童,銜刀浮渡江。不畏岸上獸,但畏水中龍。”羊祜聽說後以為“此必水軍有功,但當思應其名者耳。”恰好王濬這時被征調為大司農,他的小字又叫“阿童”,符合童謠之語。(《晉書》卷34)這樣羊祜更加看重王濬,他秘密上表晉武帝,請求把王濬繼續留在益州,為伐滅吳國作準備。因此王溶再度出任益州刺史。不久晉武帝就詔命他罷諸屯田兵,大作舟船,訓練水軍。王濬遵詔在益州大造戰船。他采納了別駕何攀的建議,調集諸屯兵、輪休在家的州兵和各郡在職武吏作為造船的勞力,又采買民間鬆柏的十分之四作為造船的材料,以免進山采伐費力費時,很快就造出了許多大戰船。《晉書》記載當時王濬造船的情況是“濬乃作大船連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餘人。以木為城,起樓櫓,開四出門,其上皆得馳馬往來。又畫鷁首怪獸於船首,以懼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晉書》卷42)造船多,工程大,砍下的碎木片順長江漂下,幾乎把江麵都遮住了。吳國很快就知道了王濬在上遊大造戰船的情況,當然也明白晉國大造戰船的目的。吳國建平(今四川巫山)守將吾彥撈了些順江漂下的碎木片去見吳主孫皓。告訴他晉軍將要大舉攻吳,請求增加建平的守衛力量以阻擋晉軍順流而下,可是昏庸荒淫的孫皓並沒有把吾彥的報告放在心上,沒有采納他的建議和請求。吾彥隻好自作主張,在江上增添了一些防禦設施。


  王濬在益州為伐吳作了很多準備,曆時也有好幾年了。而當時晉朝內部在伐吳與否的問題上展開了激烈的爭論。這時一直堅持要盡快伐滅吳國的羊祜已於鹹寧四年(278)去世了。朝廷中隻有張華、杜預、王濬等人認為應該立即滅吳;而賈充、荀勖等人則以為滅吳的時機還不成熟,朝廷中支持他們這種看法的人很多,弄得晉武帝一時也下不了決心。鹹寧五年(279),王濬又上書晉武帝,請求立即出兵伐滅吳國。言詞懇切,說理也很透辟。他說,現在孫皓荒淫無道,已失去人心,如此時不滅吳,恐怕孫皓死後,吳人更立賢主收招人心,那就將成為晉的強敵了。張華、杜預也相繼上表勸晉武帝伐滅吳國。晉武帝終於決心滅吳了。詔命鎮東大將軍琅玡王司馬伷向塗中(今安徽、江蘇長江北岸交界一帶);安東將軍王渾出橫江(今安徽和縣東南):建威將軍王戎向武昌(今湖北鄂城):平南將軍胡奮向夏口(今湖北武漢);鎮南大將軍杜預向江陵(同今地);龍驤將軍王濬、廣武將軍唐彬率領巴蜀軍沿江東下。以太尉賈充為大都督,節製諸軍。在東西千裏的邊界線上同時出擊。


  鹹寧五年(279)十二月,王濬從成都出發,率領七萬餘巴蜀將士順江而下。先是,吳國建乎守將吾彥為了阻止晉水軍順江而下,在峽穀中設置了鐵鎖鏈橫跨江麵上,又在水道下麵設置了一丈多長的鐵錐,想借此攔住或刺破晉軍戰船。這些情況,王濬早已知道,為了對付暗藏水中的鐵錐,他吩咐預先綁紮了幾十張巨大的木筏,上麵豎著身穿鎧甲、手持兵器的草人,用擅長遊泳的人駕駛先行。這些大木筏一碰上鐵錐,鐵錐立刻刺入或卡在木頭之間,被飛快下駛的木筏帶走了。然後戰船再隨後下行,王濬已命人在船頭設置了大火炬,有十餘丈長,幾十圍粗,裏麵灌上麻油。當遇到鐵鎖鏈時,穩住船點燃火炬,片刻功夫,橫在江上的鐵鎖鏈就被燒得鐵融鏈斷,沉入江底。戰船可以暢行無阻了。


  太康元年(280)二月間王濬率兵攻克西陵(今湖北宜昌附近),擒獲其鎮南將軍留憲,征南將軍成璩。以後又相繼攻下荊門(今湖北荊門)、夷道(今湖北宜都西北)、樂鄉(今湖北鬆滋)等城,俘虜了吳國的監軍陸晏、水軍督陸景。這時晉朝又給王濬加官進爵,詔進為平東將軍、假節、都督益梁諸軍事。此後在王戎、胡奮所率晉軍的配合下,先後攻占了夏口(今湖北武漢)武昌(今湖北鄂城)等地,吳軍將士望風而降,王濬率軍隊乘勝順江東下,直撲吳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孫皓派遊擊將軍張象率水軍一萬多前往抵禦晉軍。可剛出建業不遠就碰到了乘勝前進的晉軍,張象見晉軍戰船滿江,人多勢壯,自知不是敵手,遂率領部下不戰而降。這時司馬伷、王渾等領的晉軍也逼近了建業。孫皓山窮水盡,隻得投降。他派人分別給司馬伷、王渾、王濬送去了降表。王濬率領的晉水軍占了交通工具的便利,率先以八萬之眾開進建業。孫皓帶領太子諸王及群臣,來到王溶的軍營門口,按古代國君的投降儀式,反綁雙手,讓人抬著一口棺材向王濬投降。王濬親自給他鬆了綁,放火焚燒了棺材,接受了孫皓的投降。又派人接收了吳國的圖冊典籍,查封了倉庫,以待朝廷派人處理。滅吳後共獲得四個州,四十三個郡,三百一十三個縣;五十二萬三千戶人家,二百三十萬人;官吏三萬二千員;糧食二百八十萬斛,船五千餘艘等戰利品(《三國誌》卷48裴鬆之注)。


  這樣,晉朝於公元263年滅了蜀,現在又滅了吳,九十多年的分裂局麵結束了,三國分裂的局麵終於重歸統一。


  王濬在滅吳之役中立了頭功,遭到了一些同僚的妒嫉,他們攻擊他,詆毀他的功勞。其中尤以王渾最為起勁。因為他和王濬等同時受命伐吳。他的軍隊駐地離吳國較近,很快就攻入吳地,在牛渚擊敗了吳新任丞相張悌、護軍孫震率領的吳軍主力,可他這時遲疑不前,不敢乘勝直搗吳都建業,而是等王濬率軍進入建業後,第二天他才趕忙渡江進入建業,可為時已晚了,孫皓早已向王濬投降了。守盜百日反為他人得之,王渾心中很惱火,當時就想用武力吞掉王濬,是何攀勸王濬把孫皓給了他才避免了這場內部火並。再加上出師後,晉武帝曾要王濬到秣陵(今江蘇南京附近)聽王渾節製,王濬後來聲稱軍行神速,沒有接到這個詔令。當王濬率軍經過三山(今江蘇南京西南)江麵時,王渾要王濬停船議事,王濬回答說:“風利,不得泊也。”(《資治通鑒》卷81)根本不和王渾打照麵,率軍直撲建業,搶了頭功。王渾對此是又氣又恨,千方百計找機會報複。他們攻擊王濬不聽詔令,私取孫皓宮中的寶物,放火焚毀吳國宮室,縱兵劫掠殺人等等。王濬也上書晉武帝一一給予駁斥。晉武帝內心是很讚賞王濬滅吳之功的,因為這成全了他統一的意願,使他成為了統一之主,得以留美名於後世,所以他不為王渾等人的攻訐所動,還拜王濬為輔國大將軍,領步兵校尉,(步兵校尉以前未設,這時專為他而設)封他為襄陽縣侯,食邑萬戶。但是王濬還不滿意,認為晉武帝受了王渾等人的影響,給自己的賞賜太輕,經常口出怨言,晉武帝也不和他計較,寬容了他。後來他的益州護軍範通告誡他不要伐功矜能,要歸功於主上和同僚,以免有朝一日災禍及身。王濬聽從了他的告誡。


  當時朝中有人也認為晉武帝對王濬的賞賜太輕,是酬不償功。博士秦秀、太子洗馬孟康等上書為王濬鳴不平。晉武帝又升遷他為鎮軍大將軍,加散騎常侍,領後軍將軍。後又轉為撫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特進,其他如故不變。


  平吳以後,王濬和王渾之間的矛盾並沒有解決,以後每當王渾到王濬那裏去時,王濬總是嚴加提防,生怕王渾暗算他。這時的王濬真可以說得上功成名就了,年紀也大了,所以他也再無他求,唯用吃喝玩樂以消磨餘年,直到太康六年(285)去世,時年八十歲。


  五百多年後,唐朝著名詩人、政治家劉禹錫在《西塞山懷古》一詩中曾讚詠了王濬滅吳的功績,詩曰: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獲秋。



 原文資料:

   王濬之入建業也,其明日,王渾乃濟江,以濬不待己至,先受孫皓降,意甚愧忿,將攻濬。何攀勸濬送皓與渾,由是事得解。何惲以渾與濬爭功,與周浚箋曰:“《書》貴克讓,《易》大謙光。前破張悌,吳人失氣,龍驤因之,陷其區宇。論其前後,我實緩師,既失機會,不及於事,而今方競其功;彼既不吞聲,將虧雍穆之弘,興矜爭之鄙,斯愚情之所不取也。”浚得箋,即諫止渾。渾不納,表濬違詔不受節度,誣以罪狀。渾子濟,尚常山公主,宗黨強盛。有司奏請檻車征濬,帝弗許,但以詔書責讓濬以不從渾命,違製昧利。濬上書自理曰:“前被詔書,令臣直造秣陵,又令受太尉充節度。臣以十五日至三山,見渾軍在北岸,遣書邀臣;臣水軍風發乘勢,徑造賊城,無緣回船過渾。臣以日中至秣陵,暮乃被渾所下當受節度之符,欲令臣明十六日悉將所領還圍石頭,又索蜀兵及鎮南諸軍人名定見。臣以為皓已來降,無緣空圍石頭;又,兵人定見,不可倉猝得就,皆非當今之急,不可承用,非敢忽棄明製也。皓眾叛親離,匹夫獨坐,雀鼠貪生,苟乞一活耳,而江北諸軍不知虛實,不早縛取,自為小誤。臣至便得,更見怨恚,並雲:‘守賊百日,而令他人得之。’臣愚以為事君之道,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若其顧嫌疑以避咎責,此是人臣不忠之利,實非明主社稷之福也。”
    渾又騰周浚書雲:“濬軍得吳寶物。”又雲“濬牙門將李高放火燒皓偽宮。”濬複表曰:“臣孤根獨立,結恨強宗。夫犯上幹主,其罪可救;乖忤貴臣,禍在不測。偽郎將孔攄說:去二月武昌失守,水軍行至,皓案行石頭還,左右人皆跳刀大呼雲:‘要當為陛下一死戰決之。’皓意大喜,意必能然,便盡出金寶以賜與之。小人無狀,得便持走。皓懼,乃圖降首。降使適去,左右劫奪財物,略取妻妾,放火燒宮。皓逃身竄首,恐不脫死。臣至,遣參軍主者救斷其火耳。周浚先入皓宮,渾又先登皓舟,臣之入觀,皆在其後。皓宮之中,乃無席可坐,若有遺寶,則浚與渾先得之矣。等雲臣屯聚蜀人,不時送皓,欲有反狀。又恐動吳人,言臣皆當誅殺,取其妻子,冀其作亂,得騁私忿。謀反大逆,尚以見加,其餘謗?遝,故其宜耳。今年平吳,誠為大慶;於臣之身,更受咎累。”
    濬至京師,有司奏濬違詔,大不敬,請付廷尉科罪;詔不許。又奏濬赦後燒賊船百三十五艘,輒敕付廷尉禁推;詔勿推。
    渾、濬爭功不已,帝命守廷尉廣陵劉頌校其事,以渾為上功,濬為中功。帝以頌折法失理,左遷京兆太守。
    庚辰,增賈充邑八千戶,以王濬為輔國大將軍,封襄陽縣侯;杜預為當陽縣侯;王戎為安豐縣侯;封琅邪王亻由二子為亭侯;增京陵侯王渾邑八千戶,進爵為公;尚書關內侯張華進封廣武縣侯,增邑萬戶;荀勖以專典詔命功,封一子為亭侯;其餘諸將及公卿以下,賞賜各有差。帝以平吳,策告羊祜廟,乃封其夫人夏侯氏為萬歲鄉君,食邑五千戶。
    王濬自以功大,而為渾父子及黨與所挫抑,每進見,陳其攻伐之勞及見枉之狀,或不勝忿憤,徑出不辭;帝每容恕之。益州護軍範通謂濬曰:“卿功則美矣,然恨所以居美者未盡善也。卿旋旃之日,角巾私第,口不言平吳之事,若有問者,輒曰:‘聖人之德,群帥之力,老夫何力之有!’此藺生所以屈廉頗也,王渾能無愧乎!”濬曰:“吾始懲鄧艾之事,懼禍及身,不得無言;其終不能遣諸胸中,是吾褊也。”時人鹹以濬功重報輕,為之憤邑。博士秦秀等並上表訟濬之屈,帝乃遷濬鎮軍大將軍。王渾嚐詣濬,濬嚴設備衛,然後見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