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如何評價都江堰

(2007-08-29 07:09:39) 下一個
  李冰(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水利家。約公元前256~前251年被秦昭王任為蜀郡守。他征發民工在岷江流域興辦許多水利工程,以都江堰最為著名,2200多年來在川西平原效益卓著。他還主持了鑿平青衣江的溷崖,治導什邡等縣的洛水和邙峽等縣的汶井江。

  在我國美麗富饒的川西成都平原上,有一個完整的農田灌溉工程,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都江堰。

  都江堰是我國曆史上閃爍著中華民族智慧之光的偉大工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了。該灌溉係統的規模之宏大、建築之堅固和收益之久遠,聞名於世,不僅是我國最古老的水利灌溉工程,也是世界最古老、最恢宏的水利灌溉工程之一。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廣泛使用有力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也為水利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在生產實踐中,勞動人民深切體會到水利灌溉的重要性,統治階級中的一些有識之士也意識到水利的開發和利用有利於富國強民。都江堰正是在這樣的曆史條件下修建成的。

  發源於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原來並不流入川西平原,而是經過平原的西部流入長江。所以每年夏秋季節,岷江洪水泛濫,而它東邊的平原卻發生旱災。於是,秦昭王任李冰為蜀郡守,命他引岷江水灌溉川西平原,以解決當時嚴重的旱澇災害。

  李冰擔任蜀郡守之後,非常關心老百姓疾苦,經常走訪民間、傾聽民眾的呼聲。察看了各地的實情之後,李冰下決心要治理好岷江。

  李冰先對岷江兩岸進行了實地考察。他和兒子一起,行程數百裏,沿岷江逆流而上,親自勘察岷江的水情、地勢等情況。他們發現岷江水量雖然很大,但流到川西平原就受到玉壘山的阻擋,江水無法進入平原。所以,如果把玉壘山鑿穿,岷江的水就可以向東流到川西平原了,當地的旱災就可以解決了。

  於是,李冰組織了上萬民工開始了鑿穿玉壘山這一艱苦的工程。雖然當時的工具和技術都十分原始,但玉壘山最後還是鑿開了一個寬20米的口子,李冰把它取名為“寶瓶口”,意思是說這是把岷江水引進川西平原這個寶瓶的口子。

  為了使岷江水流進寶瓶口,李冰在岷江上段的江心構築了一個分水堰。水流到這裏,遇到了分水堰就分作兩支,其中一支隻能流進寶瓶口,從而保證了寶瓶口的引水功能。

  江心水急浪大,修建分水堰也是十分困難的。李冰最初采用在江心拋石的辦法,但石塊拋入江心時總是被江水衝走,築起的石堰也經不住洪水的衝擊,幾次築成,幾次衝垮。但李冰毫不灰心,他發現岷山盛產大竹,就讓竹工編成長三丈、寬二尺的大竹籠,裝滿石塊,然後一個一個沉入江底。由於竹籠很大,盛石很多,江水無法衝走,分水堰終於築成。

  為了減少了水對堤堰的衝力,分水堰迎水的一端做成尖形,所以取名為“魚嘴”。魚嘴把岷江的流水分成兩支,西支叫外江,就是原來的岷江;東支叫內口,就是流進寶瓶口的水流。寶瓶口以下,水流再分成許多大小溝渠河道,在川西平原上形成了一個灌溉水網,把水送進每一塊農田。

  但是,每當岷江發生洪水時,如果過多的水流進入寶瓶口,就會引起川西平原的水患。為了防止這一現象發生,李冰又在分水堰的下水端,修了一道“飛沙堰”。飛沙堰的高度較低,如果水位過高,水就會漫過飛沙堰,自動地流到外江。這樣,都江堰就建成了有史以來第一座自動控製水量的工程。

  為了使都江堰更好的發揮作用,李冰規定每年要維修一次,維修的原則是“深掏灘,低作堰”。“深掏灘”,是說掏挖淤積的泥沙要深些,才能保證灌溉水量;“低作堰”,是說飛沙堰不要過高,以免泄水不暢,引起川西平原的水患。

  都江堰這一偉大的水利工程,一直使用了2000多年,甚至在今天,都江堰和現代水利工程相比都是佼佼者。都江堰水利灌溉工程,使原來深受水旱災害之苦的川西平原變成了千裏沃野,四川盆地也因此而得到“天府之國”的美稱。都江堰的巨大作用和李冰父子的卓著功勳將永載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的水利史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