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製造與中國智造[大飛機展望之三]

(2007-08-28 06:05:12) 下一個

現在很流行中國智造這個提法,筆者以為“中國智造”包含兩個意思:一是技術上要講“中國智慧”;二是策略上也要講“中國智慧”。中國製造當然要用“中國智慧”打造,否則又是給別人打工。在技術上,智慧與埋頭苦幹是同等重要的,沒有捷徑可走。但在策略上就得多用些智慧,可以讓我們少走不少彎路。筆者認為“智造”要掌握以下幾點:
一.國際合作交流也得兩條腿走路。與俄羅斯合作很多人以為不可行,俄式飛機的確已經日薄西山了。但俄羅斯掌握的大推力引擎製造技術、寬體客機製造技術、大型軍用飛機技術,中國掌握了沒有?俄式飛機的航電的確落後一些,有效載重的確要小得多,空重也要大得多,耗油也大得驚人,可那隻是針對西方飛機而言的。中國有什麽資格瞧不起別人?趁著俄式飛機還沒徹底熄火之前,多學一點俄羅斯的航空技術,多吸納一些俄羅斯的航空人才,才是“中國智慧”的體現。
現在研製大飛機最大的困難,就是專業人才的缺乏。如果人才允許,筆者倒是提倡兩條腿走路的。就怕一部分人搞大飛機,一部分人與俄羅斯搞合作,兵力分散了,反而耽誤了大飛機進度,甚至於造不出大飛機。即使俄羅斯願意提供成熟的相關技術,消化吸收也需要很長的時間。稍不注意,又回到俄式思路上了。
中國大飛機要擺脫俄式思路,並不意味著不要俄式飛機的精華。俄式飛機堅固耐用,空氣動力性能好,這是俄式飛機的優勢。歐美飛機電子係統先進,空重小有效載重大,這是西方飛機的優勢。俄式發動機推力大,價格相對便宜,但工藝粗糙全壽期短。歐美發動機推力小一些,價格非常昂貴,但工藝精良全壽期長。中國大飛機就要汲取兩者的長處,再加一些中國人的獨門絕技。工藝航電要比俄式飛機好,但又不能太貴,才能爭取客戶。
既然大飛機是兩種機型同時上馬,軍機當然要跟俄羅斯合作。發動機一直是航空的軟肋,大飛機估計試飛時還得用進口發動機。俄羅斯的軍用飛機和發動機製造水平是一流的。也隻有他們會拿出一些真材實料,畢竟他們現在的日子不好過。發動機要有兩手準備。與俄羅斯發動機生產廠家的合作至關重要,萬一到時候西方不賣發動機怎麽辦?當然也得和西方發動機公司談判,防止俄羅斯到時候不賣。
二.有所不為,有所必為。十項關鍵技術要掌握。民用大型飛機總體設計技術、現代民用飛機的氣動特性預測方法、民用大型飛機的噪聲預測和減噪措施、民用大型飛機載荷確定技術、高效結構和強度設計技術、長壽命高可靠性結構設計技術、民用大型飛機防雷設計和抗高強度輻射設計、多輪起落架設計技術、先進複合材料結構設計技術、適航審定的特殊要求的鑒定技術。運十在37年前就已經攻克了許多關鍵技術,如總體設計、氣動特性、結構和強度設計技術、噪音控製、多輪起落架等。不必另起爐灶,運十已經解決了這些問題。大型客機的結構在這三十年中並未出現根本改變,隻需要在運十基礎上加以深化。防雷和防輻射技術、複合材料設計技術,是要認真下功夫的。適航審定可以往後放一放,首先要讓大飛機飛起來,不要束縛住設計師的手腳,不要讓設計師們無所適從。就擘如一個孩子剛開始學走路,你就叫他要保持姿勢要掌握規則,用意是好的,結果卻往往是孩子不會走路。要量體裁衣,中國的適航標準隻有用自己的大飛機飛出來,不能用外國的適航標準來扼殺自己的孩子。
當然有所不為有所必為還體現在大飛機的方方麵麵,關鍵就得抓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關鍵部件要自己造,趕不上進度可以先用進口的。殲10和運十都有比較成功的經驗,關鍵是以我為主。那些國內短期內造不出來,國際上卻可以買到的,不妨先用一用。
三、多拚安全性少拚先進性,多拚可靠性少拚經濟性,多拚性價比少拚舒適性。飛機的第一要求是安全性,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才能追求先進,本末不可倒置。大飛機肯定會比同期空客波音技術落後一些,不可能一口吃成個胖子。不要怕歐美嘲笑大飛機還是一架金屬飛機,安全性才是大飛機成功的根本。隻要安全性高的就是好飛機,片麵追求“最先進”完全沒有必要。航天技術的大量實踐反複證明:最可靠的技術,往往不一定是最‘先進’的(有時候‘土辦法’可靠性反而比價格昂貴的 ‘洋辦法’高得多)。先進技術也有一個效費比的問題,並不是越先進就越好賣(這一點民機發展史上的例子比比皆是)。
提到經濟性,很多人就認為是省油的飛機經濟性就好。經濟性當然很重要,它存在一個技術水平方麵的問題,與發動機、空氣動力、空重等密切相關。但它也是一個商業問題運營問題,與航線客流量相關。用幹線飛機飛支線航班,滿座率肯定不高,中途起落幾個航點又要付出不少費用,經濟性肯定差。所以經濟性雖然很重要,但還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大飛機首先定位在亞非拉市場,這些地區的機場條件都比較差甚至非常惡劣(特別是非洲),可靠性就非常重要。亞非拉的很多國家本身就是產油國,油價並不貴。比起因航班延誤而超成的損失,那點油錢實在算不了什麽。多拚安全性少拚先進性,多拚可靠性少拚經濟性,中國大飛機才能找到自己的藍海。
多拚性價比就是說我們的大飛機可能性能落後一點,但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價格和服務來彌補。在大飛機展望之二中,筆者就指出亞非拉是大飛機的主要市場。亞非拉的絕大多數國家都是窮國,航班還在大量使用圖154和二手波音空客,這就說明價格非常重要。隻要比那些老飛機先進一些可靠一些,價格又比波音空客的新機便宜一些,市場是一點也不用擔心的。
少拚舒適性是指大飛機要盡量做得舒適一些,但不能盲目向波音空客看齊。舒適與否並不僅僅與人機工程學有關,它與空氣動力、發動機、噪音控製、座艙布局、操作控製技術、重量等密切相關。大飛機短時期內不可能達到波音空客的水準,但可以在空氣動力、裝飾、布局、噪音控製這些地方多下功夫。
當然我們還是要造經濟一點先進一點舒適一點的飛機,工程科技是必須通過實踐慢慢積累的,不可能一步登天。不能訂過高的指標,曆史上因為指標過高而中途夭折的飛機很多,我們必須引以為鑒。
四、大飛機要創建一個好的品牌。品牌首先是商標和名稱,其核心是自主創新和知識產權。人們有理由提出疑問,在雙寡頭壟斷的大飛機市場,中國大飛機能不能打造自己的品牌?答案是肯定的。
大飛機不屬於消費類產品,它屬於投資性產品,屬於一種“資本貨物”,與我們平常所講的消費類國際名牌有很大的區別。雖然大飛機跟小汽車一樣,最終都是用於個人消費的。但大飛機的價格非常昂貴,需要一套龐大複雜的係統來完成其運行、服務、維修、保養。其銷售對象顯然不是個人,它首先是麵對航空公司這個特定客戶的。小汽車以個人消費為目的,航空公司以贏利為目的。航空公司出於逐利天性,會自動把乘客感受和使用情況等反饋給飛機製造公司,以期望製造商提供更能贏利的飛機。因此大型飛機製造商不可能為極少數富豪專門設計飛機,而中小型機和公務機製造商就可以。
而小汽車直接麵對消費者這個最終用戶,銷售服務商不過是個中間環節。小汽車是為家庭或個人製造的消費品,用戶不以贏利為目的,不存在投資回報的問題,而且這種消費品畢竟價值有限。所以在消費類產品銷售中品牌是第一位的。
簡單的說,小汽車這個消費類產品是在製造商——銷售服務商——客戶這三者之間反饋,但大飛機這種投資類商品是在產品製造商——產品運營商之間雙向反饋。小汽車以消費者為服務對象,大飛機以運營商(航空公司)為服務對象,就是兩者之間最本質的區別。正因為在投資類產品銷售中,投資回報是第一位的,品牌作用相對淡化。所以,大飛機創品牌反而容易一些。
筆者水平有限,無意討論如何創建品牌。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中國大飛機有一個好的琅琅上口的商標和名稱至關重要。現在客機股份有限公司和大飛機的名稱都還沒定,應未雨綢繆。筆者以為,有四種命名法:(一)是吉利型的。飛行安全是第一位的,取名平安、長安能讓乘客產生一種信任感親和感,這是首選。(二)是神話性質的。如鳳凰、嫦娥、飛天等,可以宣傳中國的傳統文化,但太柔弱失之於軟。(三)是民族主義的,如龍、中國、華夏等,但太剛強失之於硬。(四)是中國的著名景勝,如長城、黃河、泰山、長江等,顯得太狹隘了。大飛機要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嘛!
五、中國製造既然要用“智”造,就必須最大限度的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不管機製、體製、設備、管理是如何的先進,最後都得用人的大腦和雙手來完成。當年運十在那麽艱苦的情況下創造了中國航空史的一個又一個奇跡,其中的很多做法值得借鑒。最關鍵的就是要保證在職的無後顧之憂,海歸的和招聘的待遇不能比外資差得太遠,公司內部不能相距太大。在工資上暫時和波音空客比,可以在住房和醫療上想想辦法,最起碼要簽一個長期甚至是終身合同。大飛機研製生產時間那麽長,如果沒有一個堅實保障,怎麽可能讓人安心工作?怎麽可能調動工人和知識分子的熱情?
以上五點就是筆者對“智造”的認識,在結尾還想談兩個題外話,以澄清對研製大飛機的兩點誤區:
一是國家造大飛機既花費巨資又充滿風險,還不如用來投資教育,這是很多人的觀點。不錯,現在的確還有很多學生上不起學,用於投資教育,確實可以提高國民素質,保證年輕人在起跑線上的平等。但這隻是問題的一方麵,現實中還有大量的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大學畢業生素質下降是一個重要原因,經濟結構的不合理是根本原因。中國現在的外貿依存度超過80%,大量的”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件裝配、來樣生產、補償貿易)企業和能源企業成了出口的主力,技術附加值很低。工廠不以技術立身,不以本國市場為主。外商在華投資的高科技企業,其實質無非是利用中國廉價的高科技人才資源和自然資源,低成本製造出產品,再高價賣給中國和世界的消費者。垂直分工也好,比較優勢也好,其突出特點就是隻需要高級技能人才和低端勞動力,不需要中等技能人才。
中國95%的企業不搞研發,99%的企業沒有自己的專利,99.97%的企業沒有自己的知識產權,這就是中國企業的現狀。大學生找工作難也就很好解釋了,擦盤子掃地人人會幹,中國還沒富庶到需要大學生來擦盤子掃地。所以中國必須要搞高附加值的終端產品,才能鼓勵中國企業搞研發。研發工作需要大量的中等技能人才,大學生們也就有了工作。隻有企業以技術製勝,中國才能走出勞動密集型、資源消耗型、投資拉動型、外資依附型經濟的陷阱。大飛機就是一個典型的高附加值終端產品(800),航空發動機為1400,計算機為300,轎車為9,彩電為50,民用船舶為1(以單位重量價格計算)。利用飛機技術派生出來的產品銷售額還要比航空產品大15倍,利潤非常豐厚。國家把金山放在那兒了,能不能攀登就看企業的了。
假如把這些錢投入教育,無疑會培養很多大學生,可這些大學生畢業之後到哪裏找工作?為什麽現在要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為什麽現在要建設創新型國家?為什麽現在要上馬十六個重大專項?……國家不僅是在給現在的人找飯碗,也在給未來的人找飯碗。國家現在對教育也不是不重視,但培養出來的頂尖人才都為外國效力去了。要想讓他們為國效力,待遇固然是一個方麵,更重要的是要有他們發揮特長的平台和體製。國家都不扶持高精尖項目,都不搞基礎理論和共性技術的研究,他們還怎麽為國效力?
二是當飛機設計師是一項榮譽,並不是致富手段。大飛機立項後,已經有很多孩子立誌要當飛機設計師。筆者當然為此感到高興,孩子們的夢想體現了中國人對科學對知識的渴求。但筆者非常擔心這體現的是家長的意願,而非孩子們的選擇。當白領拿高薪是家長們望子成龍的一種體現,特別是在當前競爭非常激烈的情況下。
但科學需要的是“事業人”,而非“經濟人”。事業人或自我實現人是以實現理想為目標,經濟人是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科學需要一個人付出全部精力去實現一個風險極高困難極大的目標,所以需要事業人,經濟人當然也不會這麽“傻”。但這就是科學的魅力,人類的進步就是靠這種“愚公”推動,而不是經濟人這種智叟。
大飛機研製是一項高度團結協作的項目,任何一個設計師都不可能象比爾"蓋茨那樣擁有完全的獨立的知識產權。取得比爾"蓋茨那樣的榮譽是沒什麽問題的,取得比爾"蓋茨那樣的財富是不可能的(實際上比爾"蓋茨也是一個事業人,要不然你無法解釋他為什麽還要狂熱工作)。世界各國的科研人員也都是中上水平,衣食無憂,但離富豪還差得遠。筆者希望家長們教育孩子為榮譽為事業付出全部努力,而不是為金錢付出全部努力。否則,孩子們永遠也不可能成為一個飛機設計師,國家和民族也就永遠缺少了一雙騰飛的翅膀。
中國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大飛機!大飛機搞一萬年也要搞出來!!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