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軍事機密泄密現象透析

(2007-08-14 13:49:31) 下一個
有這樣一組鏡頭:北京軍事機關門前,一位肩扛攝像機的某地方電視台記者將鏡頭對準了軍事機關的大門並開始拍攝。站崗的哨兵發現後連忙上前製止,經過一番嚴肅認真的勸說,電視台記者終於悻悻而去,臨走留下幾句不以為然的"酸話":"有沒什麽了不起的,過於大驚小怪了吧!"像這種地方新聞記者在軍事禁區隨意拍攝的並非個別現象。無獨有偶,不久前,在某地方台播出的新聞專題節目中,筆者驚詫的發現,不僅被列為"嚴禁拍攝設施"的"xxx大橋"赫然在目,就連更為重要的某戰略公路沿線擔負警衛任務的武警官兵所護衛的橋涵的位置,地形地貌,人員情況也都在播音員聲情並茂的訴說中,在一個個清晰的鏡頭裏一五一十的傳到了每台電視機的屏幕上。事後,引得該省軍區幹休所的一位老同誌皺著眉頭說:"這片子本意是介紹我們軍人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艱苦奮鬥的事跡,是為了歌頌新時期最可愛的人,弘揚主旋律的。但看完電視,我卻禁不住流淚了,不僅僅是為了我們戰士的無私奉獻,更是因為地方電視台對於保密基本常識的無知。像這樣詳盡的介紹,如果在以前都可以算''投敵資敵'',一旦戰爭發生,這些信息足以把我們的戰士推進彈藥坑裏!現在雖說是和平時期,但也不能如此缺乏保密意識呀!"
               盲視並非偶然
  新聞報道作為大眾媒體,其受眾麵廣大,因此一經新聞媒體報道,所有秘密都將成為婦孺皆知的消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新聞報道必須嚴格遵守國家保密法規,特別是有關國防機密的保密規定。然而,在新聞報道中,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對保守國防秘密要求的"盲視"現象一直存在,泄密事件屢有發生,給國家和軍對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帶來了無窮的後患。80年代末的老山防禦作戰期間,成都軍區某部奉命換防接替某部隊防務。部隊駐地新聞單位紛紛利用這一時機對群眾進行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但與此同時,忽視保密和軍事宣傳紀律的事也屢屢發生。某團開進前夕,到某革命烈士陵園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不想,第二天地方一報紙就赫然登出"英雄勁旅再戰南疆,昨日隆重誓師"的消息。報道在突出展現部隊官兵"壯懷激烈"的氛圍時,將出征部隊所屬單位,編製構成,師團番號,即將擔負的任務,出發時間等機密情況嚴重泄露。文內還涉及該部隊曆史沿革,戰史,作戰特點等重要背景。可以說,仔細閱讀此文就可以把這個部隊的情況全部摸透。這篇報道披露後,部隊首長極為震驚和憤怒,在嚴令追查此事同時,被迫改變了部隊作戰方案,造成了時間,人員,經濟等方麵的嚴重損失。事後調查發現此機密情報泄露乃是某地方報社保密意識缺乏的結果。做好保密工作自然是首要的,但是地方新聞單位乃至領導缺乏軍事保密常識,隨意披露我軍作戰企圖和行動不能不令人震驚。一位將軍後來坦言,如果說因此導致我軍行動失利,絕不是聳人聽聞。而據作戰部隊介紹,當年暴露部隊機密情況的報紙,刊物,電台和電視台不是少數,尤以地方小報,行業報紙居多。如果說戰時新聞報道直接泄密的情況還是較為少見的話,那麽平時因新聞報道而導致的間接泄密現象則相當可觀。當年大慶油田地理位置的失密,就緣於一張公開見諸報刊的照片;"一箭三星"有關技術參數等機密情況,也是有些新聞單位以技術人員談學術的形式公開發表於報刊,因此泄露出去的.幾年前,某部赴西藏執行任務。某地方報社記者在一篇相關報道中,詳細介紹了該部隊奉中央命令從何處空運,何處經鐵路,公路運輸入藏,等等。而曾被媒體爭相報道的川藏文明線,也有媒體多次披露其運輸量,通過能力和在全軍進藏軍用物資中所占比例的情況。有心人稍事計算,便可從中計算出我軍在西藏的兵力情況。對於上述現象,有人說,那是因為過去比較幼稚,沒有發現新聞報道對於保密具有這麽重要的意義,才出現了這樣的情況,現在大家都知道了這些失泄密的例子,可以避免發生這一現象了。果真如此,天下幸甚!1998年,長江,鬆花江和嫩江流域發生特大洪災,嚴重威脅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和指示,軍委,總部緊急部署,組織指揮部隊火速開赴災區,在南北兩大戰場與自然災害打了一場特殊的戰爭。廣州,南京,濟南,沈陽,北京軍區和空軍海軍,第二炮兵,武警部隊以及四總部直屬單位,先後投入3 0多萬兵力,出動飛機2200多架次,車輛12500多台,舟艇1170多艘。這是建國以來我軍在長江流域最大的一次集結,是對我軍機動能力,戰鬥力的檢驗,同時也是對新聞記者的一次大檢閱。結果如何呢?我解放軍指戰員奮勇抗戰,衝在抗洪的第一線,為奪取抗洪鬥爭的最後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此過程中,不少新聞記者與戰士們並肩作戰,為後方發回大量精彩的報道,謳歌了解放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光輝形象。但在此過程中,同樣發生了一些因新聞報道而泄密的事件:8月初,當抗洪搶險部隊大批開進哈爾濱時,某電視台全程追蹤報道,在鏡頭和說明中,詳盡介紹了開進部隊的名稱,人數,開進方式,軍列到達時間,停靠地點,行進過程。當部隊出發奔赴抗洪前線時,不少媒體不僅直呼"第*軍","第**"集團軍,而且將其平時駐軍何處,編製員額情況也盡數拋給了觀眾。在報道中,不時還出現駐某地的某部隊"傾巢而出",某某地區"軍營成了一座空城"之類的詞語。可以說這些都是十分明顯的泄密。
             秘密泄露的背後
  新聞報道泄露軍事秘密問題的產生,究其原因,大略有三: 其一,有些地方新聞工作者對部隊新聞報道規章製度的陌生。長期以來,部隊新聞報道一直是部隊內部的事,地方新聞媒體很少參與其中。在8 0年代初期的幾年間,地方新聞單位對涉及我國國防,軍隊建設等方麵的新聞在報道總量中所占份額較低,其中的大部分又是雙擁工作和愛國主義教育等內容,真正涉及部隊作戰訓練等方麵的報道量很小。中央和地方新聞單位的情況大體都是如此。而直到80年代後期,確切的說是在1987年,創刊已31年的《解放軍報》麵向國內外公開發行以後,地方新聞單位才增加了部隊新聞的報道量。由於軍事工作和行動具有很強的特殊性,又是群眾關心的熱點,因此成為挖掘新聞的"富礦",不少新聞工作者出於對部隊建設的關心,以極大的熱情,頻頻進入軍營。而他們對於部隊保密等一係列規章製度比較生疏,因而難免"好心辦壞事",在熱情洋溢的報道中可能已不知不覺的泄露了某些軍事機密。其二,部隊官兵對媒體的"過於放心"。在新的曆史時期,為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對軍隊的認識,對軍人的了解,激發他們進一步關心與支持和平時期的軍隊建設,各部隊都加強了對外宣傳報道工作。但是由於長期習慣於軍隊內部報紙半封閉的宣傳,許多官兵認為記者編輯在宣傳報道中自然會把關,由此對地方記者"過於放心",於是不該介紹的情況多說了一句。而應該與記者聲明不能對外公開的話又少講了一點,許多機密也就在"我相信你"的氛圍中泄露了出去。如我國西昌衛星發射基地未公開之前,某地方電台在搞一關於國防建設的征文時,因審稿不嚴,通訊員的一篇何時沿某國道民兵保障衛星運輸服務的征文不僅播出,還獲了獎,致使此次衛星運輸時間,路線間接泄密。第三,西方新聞理念植入的影響。隨著改革開放,西方的新聞理念對我國的影響越來越大,求異,求快,有聞必報成了某些晚報和地方報刊遵循的法典。於是在宣傳報道中對保密工作有一定程度的忽視,這是造成軍事報道泄密的又一個主要原因。在對某地方報社的編輯記者進行的一個小型調查中,接受調查的69個編輯記者中,認為在刊播有關軍事新聞時,應先送審的隻有2 0人,不到調查總人數的1/3,且基本上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編輯記者。年輕的新聞工作者大都對送不送審不以為然,有人還說:"他們又不懂什麽是新聞,審什麽?"詢問他們是否接受過保密教育,他們更是一臉茫然:"都什麽年代了,還講這個?"一個年輕的女記者坦言,關於部隊的稿件,似乎沒有送審的必要。她說:"如果涉及部隊的稿件要送審,那麽關於警察的是不是也要送審,還有醫院,科研單位,誰都強調自己的重要性,新聞還搞不搞?新聞的時效性還要不要?"正是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近年來,在我國有的地方媒體的報道中不僅出現不該報道的內容,而且個別還出現了歪曲事實的報道。不久前,駐西南某省會城市的部隊執行中央關於軍隊不經商的指示,終止與某企業的房產租賃合同,地方老板鼓動部分員工靜坐"抗議";某部軍車出事與地方發生衝突。對於這兩個事件,均有媒體在明知事出有因的情況下,為追求轟動效應而強行進行采訪,而且采取片麵武斷的方式,斷章取義,專撿問題大肆渲染,造成了不應有的惡劣影響。對於國防軍事機密的忽視還表現在對國防軍事機密的認識不足,有的地方記者認為,軍事機密問題僅僅涉及狹義的軍事設施及科研成果等。事實上,有的表麵看似乎與國防軍事不相關的報道,恰恰與國防有著莫大的關係。1990年,西方一大國的情報人員發現,在衛星拍攝的中國地形圖膠片上,蘭州消失了。於是認定中國正在試驗一種城市偽裝的新辦法。為了證實這種判斷,該國多次組織各類專家秘密前往蘭州進行調查,卻一直找不到答案。正當情報部門和這些專家束手無策之際,我國出版的某環保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蘭州緣何突然消失"的學術論文,指出蘭州突然消失係城市嚴重汙染所至。於是該國的專家和情報人員旨在書攤上花了8毛錢就買走了"揭密報告"。筆者曾從電視台看到一則消息,內容是關於在新疆距邊境不遠的缺水區發現一大型地下水資源。從表麵上看,這與國家機密毫不"搭界",但是細細想來,在新疆缺水的戈壁幹旱地區,這也應屬於戰略控製資源,發現了是好事,但不宜過度的宣傳,尤其不宜仔仔細細的將其經緯度位置,存儲量也都"廣而告知"。
              加強教育刻不容緩
  任何一個國家,對於事關國家安危的國防及軍事要務的新聞報道無不持謹慎態度並有許多嚴格的規定,自我標榜為"最自由的國度"的美國也概莫能外.1999年3月底以來,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聯盟發動了持續不斷的空中打擊。一向喜歡大肆宣傳炫耀武力的美國,這次卻也"三緘其口":不僅國防部一直不對新聞界透露科索沃的詳細戰況,連最基本的空襲成供的美軍戰機空襲資料都比美國多"。對此,美國國防部稱,保密純為飛行員安全。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謝爾頓說:"一如以往,如果公布消息會影響盟軍的作戰效率,對飛行員生命有絲毫威脅的話,我們都不能透露。"國防部發言人亦舉證說,1 995年美軍曾計劃以巡航導彈炸毀一個在波黑的塞族機動導彈發射係統,但因為電視廣播泄露消息而被迫取消行動。所以,不該說的絕對是"無可奉告"。江澤民總書記曾十分深刻的指出:"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在國防和軍事問題上保密還是泄密,於黨於人民同樣有著明顯的福禍關係。而要使新聞保密工作真正落到實處,除要嚴格相關的規章製度外,加強新聞從業人員的保密意識教育乃當務之急。據調查,全國新聞院係在教育過程中將國防軍事保密教育納入其中的幾乎沒有。在對某中央新聞單位實習,工作的大學中文,新聞專業畢業的編輯記者的口頭詢問調查中,表示曾受到這方麵教育或提醒者寥寥,隻有部分複旦大學畢業的學生表示得到過老師的忠告。原來在上海複旦大學新聞係,每一屆學生在大三下學期準備到新聞單位進行為期半年的大實習前,輔導員老師總是要講一個關於他們的一位"師兄"的真實故事。故事的情節並不複雜:翌年,一位男同學來到浙江日報實習,這位男同學一直是個軍事迷,對部隊的情況非常感興趣。於是,在即將實習結束之際,他找了一個到舟山出差的機會,跑到了某海防部隊采訪。部隊有關接待人員在看了他的證件後,自然非常熱情,禮貌的回答他的各種問題。沒想到問題越問越深,逐步涉及到了某些保密內容。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該男同學竟然要求看設防圖。部隊首長慢慢感到不對,在扣留了采訪紀錄後,又一路追蹤,電話一直打到了浙江日報總編輯家中,打到複旦大學校長案頭。後來雖然經過反複調查證實這名男生隻是出於好奇而已,但是給部隊,報社,學校都出了難題,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從此,複旦大學新聞學院便有了一個不成文的規矩,以故事的形式對即將踏上新聞采編舞台的學生進行保密教育- -對涉及國家和軍事機密的事,不該問的不問,不該寫的不寫。這一做法對全國其他新聞單位,特別是地方的新聞媒體及人員無疑具有借鑒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第20條規定:"報刊、書籍、地圖、圖文資料、聲像製品的出版和發行以及廣播節目、電視節目、電影的製作和播放,應當遵守有關保密規定,不得泄露國家秘密。"1992年,國家保密局、中央對外宣傳小組、新聞出版署和廣播電影電視部還專門製定了《新聞出版保密規定》,對新聞保密問題進行了明確規定。因此,新聞記者在進行軍事報道時絕對不能涉足國家秘密這一禁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