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誰應承擔蜀國滅亡的軍事責任?

(2007-04-29 08:08:13) 下一個

  有大量的書籍、文章認為,蜀國最終滅亡,原因是後主愚暗,黃皓竊權、投機人士依附黃皓。這些確有道理。但是直接導致蜀國滅亡的主要軍事責任,其實並不在此,而在於做為大將軍、負責全麵軍事的薑維的不斷地決策失誤。

本文就此問題進行討論,希望能使讓蜀國滅亡的主要責任有一個比較客觀、真實的答案。


一、   導致蜀國滅亡的幾個重大軍事錯誤


1、最大的錯誤是戰略性的,這是大將軍薑維一手造成的。

——《三國誌薑維傳》記載:初,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禦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製。

維建議,以為錯守諸圍,雖合周易“重門”之義,然適可禦敵,不獲大利。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穀,退就漢、樂二城,使敵不得入平,且重關鎮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遊軍並進以伺其虛。敵攻關不克,野無散穀,千裏縣糧,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後諸城並出,與遊軍並力搏之,此殄敵之術也。

在此之前,自魏延、諸葛亮、王平等人防禦漢中,均采取依托秦嶺穀口險要地形,使敵人不能攻入的防禦戰略。而薑維輕易放棄險要,致使敵軍順利進入,使得蜀地的大門——漢中很快失守。

漢中對於蜀地的重要性,在法正當年建議劉備全力奪取漢中時說的非常清楚:“舉眾往討,則必可克。克之之日,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楊洪也向諸葛亮說到:“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

因此,薑維自以為是的改變漢中防禦戰略,是蜀國滅亡的第一軍事敗因。

2.當魏軍大舉進犯時,沒有迅速增援陽平關,是造成漢中最終丟失的原因之一。這個軍事責任應由誰來承擔呢?
大量意見均采納了這段記載——六年,維表後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謂敵終不自致,啟後主寢其事,而群臣不知。(薑維傳)——從而把增援不利的責任推到了後主、黃皓的頭上。

但是,不要忽略了後麵緊跟著的記載——及鍾會將向駱穀,鄧艾將入遝中,然後乃遣右車騎廖化詣遝中為維援,左車騎張翼、輔國大將軍董厥等詣陽安關口以為諸圍外助。(薑維傳)——這說明在鍾會和鄧艾即將發起進攻之前,後主實際上是按照薑維的意見及時派出了增援部隊。因此,這個增援不利的責任並不應由後主、黃皓來承擔。

那麽,既然後主已經及時派出了增援部隊,為何後來仍增援不利呢?《薑維傳》其實也有記載——比至陰平,聞魏將諸葛緒向建威,故住待之。月餘,維為鄧艾所摧,還住陰平。——是張翼、董厥等大將在到達陰平之後,擅自停留此地月餘時間,而不及時增援關頭。

這裏的陰平,應是指陰平橋一帶,因為薑維在陰平的遝中,增援軍並沒有與薑維會合。這裏到陽平關不過170公裏,合390漢裏。就是一天走30漢裏,半個月也可以走到了。

為什麽幾位大將帶領援軍停留在此呢?因為聽說魏軍向建威進攻的緣故。可能有人不太明白魏軍進攻建威,為何援軍就要停留在陰平橋頭。原因是這樣的,魏軍進攻建威一線,就表示可能南下直接奪取陰平橋頭。由於此時薑維主力依然滯留在遝中,一旦陰平橋頭被敵人占領,薑維主力就將被切斷而全軍覆沒。這些援軍就是因為這個擔心才滯留此地月餘而沒有及時增援陽平關的。

因此,很清楚,增援陽平關不利的責任應由張翼、董厥兩人承擔,間接地薑維也有責任,因為其長期滯留遝中,造成援軍不敢離開陰平橋。
3、蜀軍主力長期滯留偏遠的遝中不回援,這個責任完全由薑維承擔。
我們知道,遝中位於偏遠的陰平郡西北,乃蜀軍進攻魏國西北的前進基地,也是薑維後來避禍之處。這個地方,對於蜀國的防禦可以說是毫無用處。

我們知道,蜀國對於北方的防禦,依賴於:
東北部的漢中,依托秦嶺穀口的險要,可以達到以弱勝強的目的;

中部的劍閣、白水關,更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過之勢;

成都正北依托崎嶇、險要、渺無人煙的岷山山脈阻隔。

而陰平被岷山隔斷在北麵,隻有一條路線相連,一旦被敵人切斷,將徹底完蛋。
因此,我們一直不明白,薑維既然已經知道魏軍將大舉進攻,為何還要帶領主力滯留在遝中這個對蜀國防禦毫無用處的地方呢?

我們要問:

薑維要求後主派援軍增援陽平,為何不自己帶領主力直接回撤關頭組織防禦?

薑維不僅自己不回撤防禦,反而要求後主單獨派出廖化軍到陰平橋保護自己的後路,這不僅分散了增援兵力,也耽誤了組織防禦的寶貴時間。

為什麽說薑維帶領的是蜀軍主力呢?因為薑維的兵團乃進攻兵團,薑維一直以此部隊反複進攻魏國邊防。

所以,我以為,合理的部署是:當薑維得到敵人將大舉進犯的情報後,應主動放棄陰平(或僅留少量輕裝快速部隊),回撤陽平關一線防禦。

這樣,成都的援軍也不會在陰平橋滯留等待月餘,而陽平的防禦也將大大加強,也不會有後來在強川口被敵人追擊打敗的損失。
4、陰平小道的防禦漏洞,這個責任應由負責全麵軍事的薑維承擔。

可能有人以為,此時薑維已經說話不管用了,其實不然,從後主和其他將領對其輕易改變漢中防禦戰略毫無反對,就可看出,在軍事方麵,薑維還是說話管用的。像改變防禦戰略這樣的大事都說了算數,如果部署三千人防禦陰平小道,恐怕也不會有人反對吧?
但是,實際上對於這條小道,蜀軍疏於防備,才導致後來被鄧艾偷渡成功。

如果在江油城堡有三千蜀軍嚴陣以待,那不敢說鄧艾將全軍覆沒,至少依托城堡險要,鄧艾根本不可能進入成都平原。
5、沒有及時分兵增援諸葛瞻,導致諸葛瞻孤軍奮戰被消滅,成都也就徹底完蛋。這個責任主要也在薑維。

《三國誌鍾會傳》記載:會上言曰:“賊薑維、張翼、廖化、董厥等逃死遁走,欲趣成都。……維等所統步騎四五萬人,擐甲厲兵,塞川填穀,數百裏中首尾相繼,憑恃其眾,方軌而西。

因此,我們知道,薑維在強川口戰敗之後,雖然損失了部分人馬,但在會合了張翼、廖化、董厥各軍並與鍾會軍激戰若幹時間之後,兵力依然有4-5萬人。

我們知道,蜀國在冊的兵力不過102000人,大致減去漢中損失2萬,強川口損失1萬,東線和南邊各留5000,再加上薑維這近5萬人,諸葛瞻最多也就1萬人,此時成都已經是空城了(大概有2千皇宮禁衛軍)。

而諸葛瞻實際上並沒有實戰經驗,因此,薑維派出部隊回援諸葛瞻,應是最後唯一的機會。

薑維能否回援?我們都知道劍閣天險,守劍閣這種天險完全不用5萬人,2萬足以。因此,薑維至少可以分兵2萬回援諸葛瞻。

連鄧艾在偷渡陰平前,也預測了薑維回援:艾上言:“今賊摧折,宜遂乘之,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百裏,去成都三百餘裏,奇兵衝其腹心。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軍誌有之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鄧艾傳)

當然,可能有人以為時間不夠,其實不然。阻擊鄧艾是位於涪縣(今四川綿陽),此地距劍閣168公裏(380漢裏),距成都125公裏(284漢裏)。如果急行軍,劍閣的援軍也就晚一天到達涪縣。

那麽隻要諸葛瞻在涪縣堅持一天時間,就可以達到蜀軍3萬攻擊鄧艾軍1萬的局麵。

那麽,為何薑維手握重兵卻不能出一兵一卒來回援呢?沒有答案(我不想把薑維想的太壞,其實有記載證明他確實是故意為之)。但是這個責任隻能由薑維來承擔了。

二、   我的看法

如果不是做為蜀軍最高軍事負責人的薑維犯了如此多的戰略、戰術性錯誤,即使蜀國政治、經濟形勢一般,也不會如此輕易地就被魏國滅亡了。

在整個戰役中,並沒有任何蜀軍補給不上的問題,也沒有蜀軍因政治或經濟問題嘩變的問題(除蔣舒因權力問題投降、馬邈因無兵無備而投降外),因此,蜀國的經濟、政治至少維持防禦還是可以的。

為什麽18萬魏軍很快就消滅了有天險地形依托的10萬蜀軍呢?我們不能不說,薑維的指揮錯誤是最大的原因。

有人批評後主的投降,但是,後主當時還有什麽選擇呢?

——而蜀本謂敵不便至,不作城守調度,及聞艾已入陰平,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製。後主使群臣會議,計無所出。或以為蜀之與吳,本為和國,宜可奔吳;或以為南中七郡,阻險鬥絕,易以自守,宜可奔南。(譙周傳)

1.  作戰。由於沒有預計到敵人能打進來,因此城防毫無準備,何況也沒有可用之兵;

2、   投奔吳國,這個已經被譙周的理由所否定;

3、   南逃南中,這條路也無成功希望;

4、   殺身成仁。

5、   投降魏國。

其實,隻有最後兩個可以選擇。不過以後主的才能和境界,選擇第四的可能極小,否則他也不會是這樣一個毫無主見,被下臣所驅使的皇帝了。
總之,經過一番探討,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發現,後主在軍事上沒有什麽發言權,軍事大計多由大將軍薑維所出,蜀軍主力也由薑維統領。是薑維的連續犯錯,導致了10萬蜀軍的迅速崩潰。當然魏軍統兵大將的高超才能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因為薑維這些錯誤,無一例外地都被敵方利用了。

當然,蜀軍還有一些其它錯誤,比如諸葛瞻的沒有果斷搶占穀口,使鄧艾進入平原地區等等。但是不可否認,薑維的錯誤是最大的,也是最致命的。因此我們說蜀國滅亡的軍事責任主要應由薑維承擔。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