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對越自衛反擊戰經典戰例:東溪穿插

(2007-04-26 13:56:56) 下一個

  20世紀90年代,中越兩國實現關係正常化。兩國陸地邊界得到有效劃定,為兩國關係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而1979年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卻沒有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東溪穿插戰就是其中一次非常經典的多兵種合成進攻戰例。堪稱現代化技術裝備條件下的解放軍傳統穿插戰術的嶄新運用,因此在戰後很長時期內廣受關注,對中國軍隊多兵種合成進攻的理論發展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1979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向侵略我邊境的越南軍隊發起反擊,以第4l、42、43、54、55軍和50軍(欠第149師)組成的東線兵團,由許世友指揮,從廣西方向出擊。東線戰鬥第一步重點為高平地區的越第346師和諒山、同登地區的第3師。

  2月27日,42軍126師組成一支坦克、步兵、工兵等多兵種合成的特遣隊,分東西兩路執行向東溪穿插的任務。整個行動路線非常崎嶇,路窄坡陡、彎多路急。平時隻能通行牛車,一般路寬不過3米,很容易翻入四周懸崖,東溪東北的靠鬆山海拔701米,山高林密、坡陡草深,是穿插路線上最複雜的地形。

  經過詳細的偵察,我軍當麵之敵為石安縣獨立營(4個步兵連)、1個公安連及部分武裝民兵共1000餘人。越軍依靠險要地勢,建立了四道防線。在我軍必經之路上,設有地雷、反坦克陷井等多種障礙物。

  27日清晨5時,我東路分隊秘密完成了戰鬥準備,6時,在強大的火炮掩護下,於6時55分左右通過布局關,進入了預定出擊陣地。由於晨霧和硝煙,能見度不是很高,隊形有點散亂,但很快被克服。尖兵連指導員林夢珠率領108號坦克走在最前頭。

  當前衛部隊進入班波地區以後,領先的108號坦克掉進了越軍預設的陷阱,林夢珠當機立斷,命令後麵的坦克將108號車撞入陷坑,後續坦克壓著108號坦克的一側履帶、倚著山壁,通過陷坑繼續前進

  由於一路沒有越軍攔截,部隊有所鬆懈。有的戰士甚至開始吃起東西,點著香煙聊天。上午8時30分,部隊在一個峭壁突遭越軍埋伏。由於部隊鬆懈並且坦克搭載步兵數量太多,步兵又沒有搭載經驗,為防掉落用被包帶將身體綁在坦克上,結果在越軍射擊時,很多戰士無法及時解開而中彈犧牲。

  越軍在狹長的地形下,首先擊毀了領頭的坦克,接著最後的坦克也被擊中起火。營長座車由於有4根天線更加是越軍的首選目標,炮塔被掀翻,營長和全體乘員全部犧牲,整輛坦克掉入懸崖。

  在這個萬分危機的時刻,前衛副營長及時調整火力,轟擊山上越軍堅固陣地,尖刀連也在指導員林夢珠的指揮下,用機槍連續消滅了越軍4個火力點。一個身受重傷的步兵用手榴彈炸掉了擋住炮口的樹,坦克迅速開火擊毀了越軍反坦克炮。林夢珠指導員奮不顧身的指揮後繼坦克撞擊前麵被擊毀的坦克,終於撞開了道路。

  上午8時35分,前衛營接近靠鬆山敵縣獨立營的主陣地,這時,離預定任務完成時間隻剩下l小時15分。許世友等軍區首長越級指揮這支關係戰役全局的穿插部隊,命令不惜一切代價,迅速攻占靠鬆山,按時到達東溪。

  由於搭載的步兵傷亡殆盡,尖刀連已經沒有步兵掩護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單獨的坦克分隊是非常危險的。尖刀連在連長的帶領下,利用晨霧未散,采用單號車向左,雙號車向右開火的戰術(炮轟山腰,高射機槍壓製越軍),山上的越軍顯然沒有想到我軍來的這樣快,很多還在帳篷中就被擊斃。我軍順利攻上靠鬆山。前衛營利用尖刀連的戰果迅速跟上,突破靠鬆山。並向東溪迅速推進。此戰異常漂亮,我軍尢一傷亡

  9時50分,我尖刀連率先進入了東溪,比預定時間早了5分鍾。林夢珠指導員率隊衝在第一個,而東溪之敵做夢也沒有想到會有中國坦克從天而降。尖兵連接近東溪時,越民們還以為是越軍的坦克,招手致意。省城高平至東溪的公共汽車也照常運行。直到坦克衝進鎮裏,一陣猛打後,東溪守敵才驚慌失措,四散奔逃。

  後繼部隊到達以後,我軍開始對越軍靠鬆山主陣地發動攻擊。我軍士氣高昂,利用優勢兵力和火力,經過1小時的激戰終於攻克靠送山越軍主陣地

  l0時10分,我軍接到華僑送來的情報,越軍1個師向東溪馳援。尖刀連受命於高平大橋狙擊越軍。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炸毀高平大橋,當尖刀連僅剩的5輛坦克達到高平大橋的同時,越軍先頭部隊的坦克也到達了大橋。此時尖刀連連長在高速駕駛的坦克中連連開炮擊中大橋的橋墩,但他也成為了越軍坦克的主要目標。他的坦克連中3發炮彈,但是仍成功擊毀了高平大橋!剩下的戰士沒有給越軍任何機會,消滅了過橋的越軍,把越軍擋在了高平大橋的那邊。之後尖刀連在那裏一直守到了後繼部隊到來。戰後,據被俘的越軍供稱:當我軍l輛坦克冒著彈雨硝煙,發瘋一樣衝向高平大橋,在超遠距離上,在劇烈顛頗的坦克裏,連連發炮擊中橋墩時。敵師長——有名的“中國通”黎猛中將驚得目瞪17呆,連聲說:“漢軍中有如此人物,真不亞於當年飛將軍李廣也!”

  當我主力穿插部隊逼近東溪時,越軍17日下午扒開東溪以東山區水庫,造成縱長800米,寬約70米,水深l米左右的泛濫區。阻擋了後繼我軍向東溪方向的推進。直到下午2時48分東路穿插部隊126師378團終於到達東溪。我軍開始在東溪布置防守,並向高平方向發展。


  至此,激動人心的東溪戰役結束。我軍攻克東溪,切斷了高平以西的鐵路,完成了迂回任務,為前線我軍主力圍殲越軍造成了非常有利的態勢。

     ◎評價與反思

     這次戰役的組織是非常成功的。我軍在越軍看似沒有縫隙的防線上找到了突破IZl,大膽投入兵力,在戰線一側達成突破,給正麵越軍的士氣相當大的打擊。使越軍企圖在山區粉碎我軍進攻的計劃破滅。然而戰鬥中我軍也存在相當多的問題,比如我軍步兵搭載顯然不熟練,在通過山路的過程中,傷亡慘重,機械化部隊麵對山區也顯得束手無策,沒有山地作戰的經驗;步兵和機械化部隊在配合上存在很大問題,如果不是越軍在東溪被占領後驚慌失措,否則單靠前衛1個坦克營是沒有辦法守住東溪的;參戰的62型坦克顯然不適合在山區作戰的需要,正麵裝甲的厚度在山區顯然是多餘的,指揮坦克和裝甲車上的天線也經常成為越軍狙擊手和反坦克手的最愛。坦克上的大口徑高射機槍倒是對付越軍的好裝備

   1979年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的東溪穿插戰是其中一次非常經典的多兵種合成進攻戰例。堪稱現代化技術裝備條件下的解放軍傳統穿插戰術的嶄新運用,因此在戰後很長時期內廣受關注,對中國軍隊多兵種合成進攻的理論發展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不過越軍似乎小看了我軍突破的能力,從我軍占領東溪和越軍幾乎同時到達高平橋這點看,越軍顯然被我軍全麵進攻搞懵了。在沒有判斷明我軍主要進攻方向前,越軍顯然不願動用預備隊,這個就是東溪穿插成功的最大原因。從軍事上看,筆者認為越軍最好的抵抗辦法還是大踏步後退,消耗我軍,不過這樣可能的後果是河內失陷,恐怕越南是無法接受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