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伊朗表象下複雜交叉利益:中歐美俄各自戰略和布局

(2007-04-26 02:26:50) 下一個

作者的話:這是一篇費時之作,文很長,看完,你基本上就對世界上的各大國對伊戰略有個大概了解。美國是非常渴望完全控製伊朗,不惜動用武力,最終完成自己的全球霸權戰略的。但是這和三極的 “ 中,歐,俄 ” 各自的全球戰略,毫無疑問都同時發生 “ 技術性碰撞 ” ,這使得美國獨立發動進攻伊朗的戰爭是不太可能,但是邊打邊鬧,打打談談,顛覆製裁則是一定的了。現在全球來到了這個蘊含著權力重組的機遇和命運之前,究竟是 “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 還是 “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勝舊人 ” ?這個全球都在等待。

在全人類經過了上世紀的 “ 美蘇爭霸 ” 和其後的 “ 蘇聯失敗,美國獨大 ” 的兩種全球格局之後,進入新世紀之後的如今,全球的政治文化和經濟又再一次麵臨著一次重組的命運和機遇。這個機遇的導火索就是新世紀的各大國新的 “ 逐鹿中東,馬放伊朗 ” 的計劃。而如今,在曆經了全球各大國的明爭暗鬥,伊拉克被美國拿下之後,這個全球利益重組的遊戲,就自然到了這樣一個公開的問題之處 “ 伊朗 ” 。在這裏,我之所以不使用 “ 伊朗核問題 ” 這個詞匯,因為那是一層帷幕,他圍住的是 “ 伊朗問題 ” ,這個真實的本源。由於這個問題的複雜和有趣,對其中的一時三變,我相信很多網友很多時候都是犯迷糊的。在這裏我們將嚐試將其放在全球背景下,在各大國力量的爭霸和平衡中來敘述。

在看這篇文章前,我們先來看看布熱津斯基的 “ 世界棋論 ” ,他把中歐美俄看成是主要棋手:

布熱津斯基認為可以把歐亞比喻成一個大 “ 棋盤 ” ,對世界領導權的爭奪在歐亞大陸上自始至終進行著。歐亞大陸這個 “ 棋盤 ” 上爭奪世界領導權的是幾個實力不等的 “ 棋手 ” 。最重要的 “ 棋手 ” 在這個棋盤的西部、東部、中部和南部。棋盤的最西端和最東端都有人口稠密的地區,其相當擁擠的空間分屬幾個強國。美國的力量直接部署在歐亞大陸狹窄的西部邊緣。在遠東大陸有一個越來越強大、獨立,並擁有眾多人口的大國 ( 指的是中國 ) ,將會成為以後最重要的一個棋手。對此,美國在其周邊布了棋子 —— 這個大國的精力充沛的對手局限在幾個臨近的島嶼上。這些島嶼 ( 日本、菲律賓、台灣地區等等 ) 和一個遠東小半島 ( 朝鮮半島 ) 的一半給美國的力量提供了立腳點。

在歐亞東、西兩端之間有一個遼闊的中間地帶 ( 東歐地區 ) 。這裏人口密度低,政治上不穩定,組織上四分五裂。過去主導這一地帶的是一個曾對美國的主導地位提出挑戰的強大對手 ( 前蘇聯 ) ,把美國逐出歐亞大陸是它一度追求的目標。在廣闊的歐亞中部高原以南有一個政治上混亂但能源豐富的地區 ( 中東地區 ) ,它對於歐亞大陸西部和東部的國家,以及最南部地區那個人口眾多、有意謀求地區霸權的國家(印度)來說,都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戰略意義。

這個巨大的、形狀不規則的歐亞棋盤從裏斯本一直延伸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為 “ 棋賽 ” 提供了舞台。美國可能成為贏家,條件是 : 棋盤的中間地帶 ( 東歐地區 ) 能逐步並入擴大中的由美國主導的西方勢力範圍 : 南部地區 ( 中東地區 ) 不被某一個國家單獨主宰 : 東部國家 ( 東亞地區 ) 不聯合起來將美國逐出其在歐亞的基地。但是,如果中間地帶拒絕向西方靠攏,而成為非常自信的單一的實體,並控製了南部,或同東部的主要棋手結盟,那麽美國在歐亞大陸的首要地位就將嚴重受損。如果東部兩個主要棋手實現某種聯合,美國地位也同樣會受損。最後,如果美國的西部夥伴把美國從其西部周邊地帶立足點逐出,美國自然而然將被迫終止其在歐亞大陸棋局的角逐,盡管這可能也意味著歐亞大陸西端最終會被重新崛起的、占據中間地帶的那個棋手所控製。

以上的棋論非常精彩,也非常明顯的表明了 “ 各大國插手中東,逐鹿伊朗 ” 的戰略本源。以下接著文章。

一,地緣戰略和資源闡述:

要論述戰略,則自然離不開地緣 —— 誰控製了中東,誰就贏得了新世紀全球戰略上的主動權。而在伊拉克失去之後,伊朗自然成為了美國人掌控中東過程中的最大攔路虎也是最後一個堡壘。

當我們把放大鏡放在中東的地圖上時,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全球最為繁雜的地緣和戰略交匯之處:

它位於亞、非、歐三大洲的結合部,周圍環繞黑海、地中海、裏海、紅海和阿拉伯海等國際海域。溝通上述五海水域的有博斯普魯斯、達達尼爾、曼德和霍爾木茲四大海峽,他們扼守住了當今國際經濟命脈航道的咽喉。其中前兩個海峽(博斯普魯斯、達達尼爾海峽)是地中海和黑海海上交通必經之地;而位於波斯灣東口的如當今伊朗控製的霍爾木茲海峽則既是盛產石油的波斯灣沿岸諸國唯一的出海口,又是中東石油向西方國家和世界各地輸出的咽喉通道。在這個被稱為中東的地區還擁有四大海灣 —— 亞丁灣、波斯灣、阿曼灣、瓜達爾灣,連接地中海和紅海,位於歐亞非三洲交結地帶的蘇伊士運河,則溝通了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交通。鑒於此,中東被稱為 “ 五海四峽四灣一河之地 ” ,成為全球最為繁忙的地段之一。

中國曾有五湖四海為天下之說,而這個 “ 五海四峽 ” 則控製著當今的這個天下,成為全球化時代製約著人類之邦的心髒。(看到瓜達爾灣,大家是不是想起了瓜達爾港?)這種適中、臨海交匯的地理位置,數量龐大的豐富易采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使這個地段成為溝通大西洋到印度洋、東方和西方的交通樞紐和咽喉地區,在世界政治、經濟、軍事方麵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成了各大國逐鹿爭鬥的兵家必爭之地。誰控製了中東,誰就贏得了全球戰略上的主動權。

隨著放大鏡的觀察,我們看到其中伊朗:

伊朗作為中東北層三 ( 上耳其、伊朗、阿富汁 ) 之一,疆域廣闊,石油、天然氣等資源豐富,曆來在伊斯蘭世界具有極大的影響,特別是隨著世界界能源消費的不斷增加,其對世界界的影響也與口劇增。伊朗的國上而積為 164. 5 萬平方公裏,東與阿富汁、巴基斯坦相鄰,西同土耳其、伊拉克交界,北和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土庫曼斯坦接壤,南瀕波斯灣、阿曼灣,與阿拉伯半憶諸國隔海相望。

而後就是老話題,也是人類爭奪得最繁忙的東西 —— 資源:

中東地區的石油儲量達 954. 5 億噸,占全世界石油總儲量的 69.7 ,其石油產量占全世界石油總產量的 36 。中東地區己探明的天然氣儲量達 48. 4 萬億立方米,占全世界天然氣總儲量的 35 % 。而且,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中東的石油具有油層淺、運輸方便、開采成本低的特點,一般在 2 美元 1 桶以下,最低的隻有 0. 2-0. 3 美元 1 桶。

其中伊朗是世界第二大原油出口國。其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 930 億桶,占世界總儲量的 10} ,居於世界第五位 ; 己探明的天然氣儲量為 24 萬億立方米,占世界總儲量的 16} ,僅次於俄羅斯,居世界第二位。石油作為伊朗的經濟命脈,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伊朗日產原油能力可達 410 萬桶,石油收入占全部外匯收入的 90 ,伊朗是歐佩克成員國中第二大原油出口國,伊朗的石油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歐佩克的石油政策,也對世

界原油市場產生重要影響。

進入 21 世紀,中國,印度,日本,歐洲等新興大國和聯盟的興起,在全球經濟複蘇和中國實力急劇發展的時候,這些 “ 石油出口龍頭 ” 打開還是關上,擰緊還是放鬆,由誰來開關,由誰來守護,自然引起了許多國家尤其是上述各大國的神經。(注意:雖然太陽能、核能等各種其他能源有各自的優點,但是在近階段,這些能源都隻能作為輔助能源)。

這裏我還非常讚同美國政治學教授亨廷頓提出的 “ 文明衝突論 ” 中的一個觀點:

按照博弈論,在全球西方文明與伊斯蘭文明和儒家文明之間的衝突中,伊斯蘭文明和儒家文明將會走在一起,對抗現在最為強勢的西方文明。我們順著這個思維自然就會想到,伊朗作為一個 “ 政教合一 ” 的伊斯蘭國家,在如今伊拉克一去不複返的是候,他就成了美國人眼中的世界上最後一個最頑固不化的伊斯蘭堡壘,攻破這個堡壘,那麽瓦解和分化其他堡壘就容易多了。美國人的全球戰略為世人所歎服,下手快,準,狠。

二,伊朗核問題的真正起源:

說起來伊朗問題中的主要爭端的 “ 核問題 ” 的起源,並不是全球力量布局中的中或俄(前蘇聯)因素。伊朗對核技術的追求和開發,並非現在才有,在上世紀的 50 年代起,伊朗就在西方國家的支持下開始了對核計劃的追求。。就伊朗核問題而言,伊朗核問題的產生與處於伊朗核問題中心的國家 — 美國不無關係。美國是一個典型的國家利益決定國家的對外戰略和國家間關係的代表。當時因為對抗蘇聯在西亞和中東的需要,伊朗從事的任何事情的進行是合理的,而且是必須進行幫助。而在 1979 年伊斯蘭革命之後,更隨著 90 年代蘇聯的消失,伊朗失去了其利用的性質,在此時則即使是合理的事情,那麽也是有罪的。伊朗核問題主題就是屬於這種關係的問題,隻不過在這裏我們得分兩個時間段來解讀:

一個是: 1945 年到 1979 年,當時巴列維王朝控製的伊朗是在美國的 “ 鼓勵下幹起了核活 ” ,伊朗的核計劃從 1957 年開始實施。當時伊朗巴列維王朝與美國及西方國家關係密切,核技術大部分從這些國家引進。 20 世紀 70 年代,美國許諾為伊朗建造 8 個核反應堆,伊朗核技術的最早來源是美國及其西方盟國。美國人從此打開了潘多拉盒子。

另一個時間段就是:自自 1979 年霍梅尼革命之後以來,這時哈梅內伊和霍梅尼開始依靠俄羅斯的幫助。 1979 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後,美國與伊朗成了仇敵,隨之,伊朗的核電站等核能計劃陷於停滯狀態。而後從 1979 年開始到 1988 年,基本上伊朗都在和伊拉克的衝突和在美國主導的製裁的爭鬥中忙不開身。。直到 1988 年兩伊戰爭結束後,伊朗開始經濟重建,恢複和發展核能源。 1991 年伊朗開始與俄羅斯商談恢複修建有關核電站問題。 1992 年伊俄簽署《和平利用核能協議》。 1995 年初,伊俄簽署俄羅斯為伊朗建造 4 座商業用輕水核反應堆的合同 . 隨後,兩國又簽署俄羅斯將從 1995 年 10 月開始幫助伊朗在布什爾建設兩座核電站以及俄為伊核電站運轉提供核燃料等協議。

果真是人生如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這兩個時間段裏麵,美俄在伊朗的地位完全顛反。當然,在美國主導的國際體係下,是不允許有人把自己踢得那麽痛的,於是 “ 伊朗核問題 ” 這個詞匯在便在 1980 年美伊斷交之後第一次出現在國際社會中。

三,伊朗問題中 —— 從約隱約現到現在公開化的各大國因素

1 ,美國的 “ 意圖和戰略 ”

上麵已經大概敘述了一下美國人跟伊朗的前世恩仇。而美國人這些年來一直做的無非就是想達成這樣一個願望:那就是可以通過 “ 和平演變的手段 ” 重回伊朗巴列維的時代。但是這個 “ 最高戰略 ” 顯然沒有成功,經過巴列維王朝的腐敗和兩伊戰爭後,伊朗人極度仇視美國人,伊朗反對派在新伊朗最初的那個十年根本就沒有民眾基礎。進入 90 年代之後,伊朗開始引進俄羅斯,歐洲,中國,印度和日本等大國,通過平衡的手段削弱美國的各種影響。之後美國人對印度和日本施壓,迫使印度放棄 “ 印度 - 伊朗 ” 的戰略輸油管道的建設(美國人的印度棋非常高,通過提供核援助等手段引誘,使得印度在製約中國的石油新戰略上跑前跑後,又同時大大打壓伊朗的生存空間),壓迫日本放棄中標的伊朗 “ 阿紮甘德油田 ” 開采(這可是塊肥肉,規模世界第二)。

進入新世紀美國人不可能看不到,伊朗的安全與穩定直接關係到歐洲俄羅斯及日、印 , 中國等亞洲大國的政治、經濟和安全。所謂 “ 伊朗核問題 ” 隻是個突破口 “ 或者說是個高級借口 ” ,美國人最終目標是在伊朗建立親美政權。現在美國控製了伊拉克,而伊朗不僅與伊拉克接壤,還是個什葉派穆斯林占個國人口 90% 的國家,伊拉克今後無論誰當政政,在某種程度上都會親伊朗對美國來說,不能控製伊朗,就難以真正控製伊拉克,甚至阿富汗,進而影響美國在整個中東的計劃和行動保證能源供應穩定 ” 。顯然美國對中國和伊朗之間的武器交易不滿意,最近又一次以我公司向伊朗提供技術為由,對我多家公司進行製裁。在美國人的戰略視野中決定俄羅斯和中國戰略空間的關鍵就是 “ 中東一波斯灣一中亞這一 ‘ 動蕩地帶 ’” 。拋開伊朗是中國中東石油資源資源的最後一個放心出海口不說,在地緣上如果美國實現對伊朗的戰略性控製,那麽在中國西部地區將失去一個天然的有效屏障。美國可以直接通過印度洋,從陸上經伊朗和阿富汗以及中亞的幾個國家對崛起的中國構成直接的 “ 邊境威脅!!! ” 。這是大國之間最壞的地緣戰略失敗。而且,對美國而言,控製伊朗的好處還不至於此,還可以使得像日本印度之類新興發展的大國更加聽話,隨時可以控製和削弱他們,正所謂一招打遍天下。

當然在多國勢力都進入了伊朗的情況下,美國人也不是想做什麽就能做什麽的了,現在基本上美國對伊朗采取 “ 雙軌政策 ” :蘿卜大棒,一虛一實,玩得非常高明 —— 既以製裁和軍事打擊的威脅施加壓力,又通過政治外交的有限接觸爭取伊朗妥協;既保持單方麵的強勢壓迫,又尋求包括歐盟在內的國際多邊配合;既從外部以壓促變,又指望伊朗國內的 “ 民主運動 ” 取得突破,實現伊朗 “ 政權改造 ” 。我們注意到,在 “ 擺平 ” 阿富汗和伊拉克政權後,駐紮在阿富汗、中亞、伊拉克和波斯灣的數十萬美軍,已從東西兩麵圍住伊朗。美國此時恨不得一舉拿下伊朗,讓伊朗重新回到昔日巴列維親美時代,掃除中東最後這一塊 “ ** 軸心 ” 而後快。

2 ,俄羅斯的 “ 複興和選擇 ”

冷戰期間,蘇聯一直把中東當作與美國對抗、角力的前沿。為此,它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全麵支持阿拉伯國家,在這裏投入了大量的資源。綿延半個多世紀的中東紛爭,基本上其背後都是美蘇的影子。

而進入 20 世紀 90 年代初期,由於蘇聯解體和所謂 “ 新俄羅斯,新思維 ” 的存在,俄羅斯在中東的陣地喪失殆盡,幾乎是全部拱手讓給了北約和美國人。直到 1994 年希伯倫慘案發生,中東和平進程陷入僵局之際,俄羅斯人終於找到了一個重返中東的契機,主導了第二次馬德裏中東和會。 1997 年 10 月,時任俄羅斯外長的普裏馬科夫提出了中東和平與安全的 12 項原則建議。阿拉伯國家是歡迎俄羅斯進來的,因為美國在數次的 “ 阿以戰爭 ” 中都明顯偏袒以色列,俄羅斯的進入有利於平衡中東地區的美國因素。而事實上,俄羅斯也是以這種角色重返中東的。

俄羅斯在中東的做法和中國在朝鮮的做法基本上一致,隻是俄羅斯有時力不從心。基本上可以看出,普京以來,俄在中東問題上的做法都是積極主張在多邊合作基礎上構建控製世界進程的可靠機製,熱心參與中東等熱點地區問題。目的是通過形成 “ 各大國之間不同利益的製衡、利用各種矛盾,削弱美國,以凸顯自身的作用。

首先,俄羅斯加大了對中東地區事務的介入。冷戰後,俄羅斯在其對外戰略製定和實施中,逐漸把重返中東,作為其大國形象和影響恢複的一塊基石。基於俄羅斯與中東地區尤其是海灣地區的地理位置上的接近性,海灣地區構成對俄羅斯地緣安全的次近距弧。次近距弧包括土耳其、伊朗,伊拉克等國家,這些國家的穩定和安全直接關係到俄羅斯的南大門包括南高加索和裏海等地區的國家 . 而俄羅斯在這些國家都保持著傳統的影響力。此外,俄羅斯為其經濟複興和發展的國家目標也要求與世界上能源蘊藏最為豐富的中東地區發展關係。尤其是俄羅斯與美國視為 “ 失敗國家 ” 或被列為 “ 暴政據點 ” 的國家諸如伊朗等開展核能源技術的合作以及高科技武器的軍售活動。這些在美國看來,都成為與之爭奪中東主導權、削弱美國在中東發揮作用和影響的因素 . 最為明顯的例子, 2006 年初,巴勒斯坦議會選舉中,美國一直視為恐怖主義組織的 “ 哈馬斯 ” 贏得勝利。美國不承認其合法地位,而俄羅斯立刻承認了哈馬斯的合法地位,還邀請哈馬斯領導人在訪問俄羅斯。而對於最為敏感和激烈的伊朗核問題,俄羅斯邀請哈馬斯和在伊朗核問題的斡旋都說明,俄羅斯在中東和裏海地區具有靈活而且強硬的外交手腕。而事實上,普京上台的時候,就主張俄羅斯在中東和裏海地區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參與者。國內經濟情況的好轉、外匯儲備的增加,作為能源輸出國的俄羅斯越來越有底氣地實現這一標。

地緣上:蘇聯解體後,從加盟共和國分離出去的獨聯體、中亞和高加索地區的因軍仍是俄羅斯力保的勢力範圍。俄羅斯在中亞國家和高加索國家的利益是關乎其興盛的核心利益,構成了俄羅斯的 “ 近距弧 ” 國家。而中東地區,尤其是海灣國家,如伊朗、土耳其、阿富汗等國家則構成了對中亞和南高加索國家包圍的 “ 次近距弧 ” 。 “ 這裏不穩定的進程,有直接影響高加索和中亞局勢的危險 ” 。這決定了俄羅斯在伊朗問題上是不可能抽身事外。

2001 年俄伊就達成一個為期十年的雙邊關係框架的基本條約 : 《關於俄羅斯和伊朗兩國相互關係基礎及合作原則條約》。會晤中,普京說 “ 出於經濟原因,俄羅斯對與伊朗進行軍事合作很感興趣。 ” 他還表示,俄羅斯將廢除與美國達成的對伊朗的武器禁運協議,開始向伊朗出口武器。此時表明俄美在伊朗問題上的對立開始公開化。

當然由於自身利益的需要俄羅斯是決不希望伊朗真正生產出核彈來的。而且俄羅斯要完成真正複興也是不可能和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完全決裂的。從 2005 年開始俄羅斯連續出台三個方案來解決伊朗問題,雖然最終都沒有成功,但是這表現出這樣一種我認為最有可能的後果:那就是最後俄羅斯,中國和歐洲會走在一起,一麵俄會堅決遏製伊朗生產核彈,一麵又會強硬反對美國動武,要求多邊會談解決。

3 ,中國的 “ 西進和東緩 ”

位於地圖上,我們俯視中國,從一直以來中國的主導的朝鮮 “ 六方會談 ” ,在全國新聞中淡化台灣,和俄羅斯邊界的堪定,以及最近的溫家寶 “ 融冰之旅 ” 的訪日,中日東海的和談,南海的暫時擱置爭議都表明,中國在這個新世紀頭二十年的戰略是 “ 緩和東邊 ” ;這個緩和的目的是什麽?

是為了戰略上的 “ 向西挺進 ” :因為此時最後也是最好的介入中東的機會,歐洲,俄羅斯都行動了,若中國還是一直怕這怕那,那隻怕到這個問題解決的時候,中國的衰敗也就到來。當然在高瞻遠矚的胡總身上是不能讓它發生的。中國的 “ 西進戰略 ” ,包括了 “ 中亞,和中東 ” 遮兩大塊。事實上為了應對美國人的威脅,我們也不得不包括這兩塊。

“ 西進 ” 的另一個表現就是 “ 三遊接通 ” 戰略:這包括計劃下遊建立緬甸軍港,在緬甸建立從印度洋直通中國的輸油管道,以及風傳的 “ 泰國運河 ” ;中遊是幫助巴基斯坦建立建立瓜達爾港,陸地上通過巴基斯坦建立伊朗直到中國的戰略輸油管道;上遊是俄羅斯直通中國的石油管道,以及已經建成的哈薩克斯坦直通中國新疆的輸油管道。這些管道可都是千萬噸級的戰略級輸油管道,在新世紀將會源源不斷為中國的經濟奇跡輸送 “ 龐大得嚇人的血液 ” 。

上合組織就是一個明顯針對 “ 這個西進戰略 ” 的產物,他主要是為中俄建立起一個包括中亞各國的安全穩定弧,這是中亞這一塊。還有一個證據就是中俄主導的 “ 上海合作組織 ” 的 “ 西擴 ” ,據說是為了對抗和警告美國人的北約 “ 東擴要有限度 ” !不能無限度犧牲中俄的地緣戰略空間。

而在中東這一塊,現在對中國作用和影響最大的就剩下一個 “ 伊朗 ” ,伊朗屬於西亞範圍,但同時又屬於中東地區,地緣上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出其對中國的影響:首先中國在崛起的初期,可以插手歐亞事務,戰略空間的關鍵就是中東一波斯灣一中亞這一美國尚未完全掌控的 “ 動蕩地帶 ” 。而在曆史上中國又是唯一打敗過美國的國家,而且是 2 次,算上蔣介石那麽就是 3 次,美國一直對此是耿耿於懷的,不把中國困住手腳,他遲終是不會放心的。

隨著在越南戰爭中的再次失敗,美國認識到對中國實施真正的軍事征服的可行性很小,所以美國開始了對中國的和平演變。美國對中國的和平演變,主要是從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通過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麵的影響,使中國接受西方的各種思想,著名事件就是 1989 北京 “ ××事件 ” ,並且和平演變至今仍然在繼續。中國新疆地區是中東地區的伊斯蘭教原旨主義輸出的主要對象地區之一。臭名昭著的恐怖組織 “ 東突 ” 的主要活動範圍就是在新疆地區以及我國西部中亞的幾個國家,美國釋放關在 “ 關塔那摩 ” 的中國恐怖分子用意是非常明顯的。

美國如果占領伊朗,建立起軍事基地,那麽美國對中國的包圍將會形成。美國會采取在他國國內培育反政府武裝,達到分裂這個國家的目的,從而給美國機會參與到中國國內紛爭,達到削弱中國甚至是分裂中國的目的。美國發動的反恐戰爭已經嚴重影響了中國的國土安全問題。尤其是對中國西部地區的安全產生極大影響。首先是阿富汗戰爭。阿富汗是大國長久以來被爭奪的地區。阿富汗處於歐亞的心髒地帶,是歐亞大陸的結合部地帶,是一個橋梁,現在美國控製了阿富汗,對伊朗和中國都構成直接威脅。如果美國實現對伊朗的戰略性控製,那麽在中國西部地區將失去一個天然的有效屏障。美國可以直接通過印度洋,從陸上經伊朗和阿富汗以及中亞的幾個國家對中國直接構成威脅。

一開始中國是小心翼翼的試探這進行自己的戰略的,並沒有表現出太為顯眼地參與伊朗核問題的解決。但在歐盟,俄羅斯,美國與伊朗都無法在一個雙方都接受的方案的基礎上,中國對該事態開始表現出了積極的態度,在國際社會上對伊朗核問題的解決給予更多的關注和參與。中國在伊朗核問題解決中的作用也反映了中國在平衡其國家利益和在國際上要充當負責任大國之間關係的能力。 2006 年年初,伊朗就表示和中國共同開采伊朗的石油沒有任何問題,隻是談妥技術問題就可以了,這就表示,中國可以在伊朗開采石油,隻是怎麽開采,每年開采多少等問題。這表明中國已經成為解決伊朗問題的一個主體。

對於這其中的中國自身崛起的客觀需要 “ 比如需要石油,需要友善的霍爾木茲海峽 ” 之類的就不談了,因為中國跟中東各國都保有良好的關係,且一直以來中國不稱霸的作風,使得在國際社會的主觀上,特別是現在的中東伊朗的期待,中國是一個 “ 有實力而又對中東地區無稱霸企圖國家,中東需要他的介入 ” 。一方麵對美國在中東的稱霸,和歐洲,俄羅斯起到製衡限製作用 ; 另一方麵,也利於解決中東國家內部之間的矛盾和分歧,維護地區內和平。

本來伊朗對亞洲地區的大國抱有希望的是有三個的,那就是 “ 中日印 ” ,新世紀剛發生伊朗核危機的時候,伊朗外交部長哈拉齊和石油部長讚加內是幾乎在同一時間訪問中,日,印的。當時確實收獲甚豐,印度人得到了聯合開采伊朗位列世界儲量第一的天然氣田 (south pars) 的權力,並計劃修建條從伊朗南部通向印度中部拉賈斯坦的長達 2700 公裏的天然氣輸送管道;而日本得到了覬覦已久價值 30 億美元的伊朗西南部阿紮德日油田的開采權,該油田是中東最大的油田之一,蘊藏 260 億桶原油;中國則得到開發伊南部亞達瓦蘭油田和從伊朗購買人量液化天然氣總價高達 1000 億美元的合同,讚加內訪華時表示,伊朗將扮演堅定高效的油氣供應商角色,以滿足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能源需求。

不過很可惜,印度和日本都最後不得不放棄這些已經得到的利益當然是因為美國施壓,對印度而言,現在的國際環境和情況非常類似於中國改革開放的初期,不敢得罪美國,甚至為了拚命向美國靠攏,可以放棄一些暫時的利益。印度非常清楚和美國反麵的後果,這促使印度作出保守的做法。而日本在堅持了許久之後最終也是不了了之。從這件事上,我們可以看出,印度那喊了半個世紀的世界強國地位是個笑料,從這裏也可以看出真正具有世界強大國地位的也就是中歐俄美。因為日本和美國是盟國,這裏先不予置評。

美國曾經嚴重警告過中國說,如果中國繼續和伊朗這樣的國家進行能源交易,就會麵臨與美國的衝突。但是事實上這個世界是用實力說話的,中國不是印度和日本,不理美國,生意照做,而且和伊朗還越做越大。當然中國對伊朗的支持也不是無底線的,那就是 “ 反對伊朗製造核武 ” 。

新時期的 “ 一條線戰略 ” :

中國主導的朝鮮 “ 六方會談 ” ,其實已經為國際上努力 “ 和平解決伊朗問題 ” 的人們提供了一種隱約可見的希望。這是中歐俄站在一起的基礎。這裏我借用偉大的毛主席曾經用過的 “ 一條線戰略 ” 的稱謂。美國的兵鋒雖然非常強大和淩人,但是這個世界通常都是 “ 柔克剛 ” ,機遇多邊會談以形成大國利益交叉為主要目的 “ 中歐俄 ” ,在此處和伊朗一起成為 “ 一條線 ” ,當然這條線不是直的,而是柔而曲折的,剛好夠捆住兵鋒即足夠。

4 ,歐洲的 “ 熱心和執著 ”

因為伊朗的緣故,可以說 —— 美國已經主導了中東,但仍未 “ 掌控 ” 中東,這是其他幾個棋手的機會所在,如果說美國搞定了伊朗,那就是真正 “ 掌控 ” 了中東,其他棋手也就沒有所謂的參與的機會了。借此機遇,歐盟明顯加大對中東的政治、經濟和外交投入,意欲在中東問題上有所作為。

作為歐洲核心的 “ 三架馬車 ” 法德英都是不希望把伊朗核問題提交聯和國安理會的,就是再發生了伊朗扣留英國士兵的時候,歐洲核心之一的英國仍然是這種態度,但是同時他們又都在盡量避免與美國發生類似伊拉克問題的衝突。法德英的調解是出於歐洲的政治理念和利益,而不是與美國默契配合唱 “ 白臉 ”“ 紅臉 ” 。這是歐洲作為一極參與伊朗問題的前提。 伊朗核問題出現後,歐洲國家反應很快,法德英三國外長立即聯合訪伊,為化解危機進行斡旋。在伊朗核問題上,歐洲反對伊朗擁有核武器,但不反對伊朗和平研發核能 ; 同時主張張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框架內對和進行核查 . 不同意美國把此問題提交聯介國安理會。總的來說,伊朗算很給歐洲麵子,兩次都在關鍵時刻做出妥協。伊朗此時與法德英合作,利用了歐美之問的矛盾,巧妙的避免使自己陷入孤立,還可以數次化解危機,爭取時問,同時贏得國際社會的同情和支持另外。同時伊朗也希望從歐洲得到先進的核能技術,以此要挾俄羅斯。

中東在地緣上毗鄰歐洲,傳統上被視為與歐洲隔海相望的 “ 後院 ” ,冷戰時更是作為歐洲的側翼凸顯出重要性。其實歐洲的是有自己的想法的,那就是伊朗可能對歐洲起到前沿陣地作用,就像上耳其對於美國那樣,而伊朗的潛力顯然人人超過上耳其這樣。冷戰終結,尤其是 “ 9" 11” 事件後,歐盟除了東擴之外,其南下和建立 “ 環地中海共同經濟圈 ” 的步伐也在加快,這使中東戰略地位愈發突出,中東在歐洲發展中的分量進一步加重。歐盟和美國相反,和俄羅斯基本上做法相同,那就是在習慣和做法上更重視發展與阿拉伯國家的關係,作為一種平衡美國的利益介入,為此甚至不惜得罪以色列。從根本上說,中東牧關歐盟的切身利益,這是歐盟加大中東政策力度的關鍵原因。中東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對於任何能源進口方而言都是不小的誘惑。阿拉伯國家富有的 “ 工業血液 ” 對歐洲不含是巨大的誘惑。歐盟目前能源供應的一半依賴進口,而從中東進口的石油約占其總進口量的 40 %。歐盟官方估計,到 2030 年,歐盟能源進口的比例將攀升至 70 %,而就專家分析,以目前中東地區的石油儲存狀況看,阿拉伯國家仍將是滿足歐盟石油的主要供應地,故而,歐洲在能源上對中東的依存度將更嚴重。

同時歐洲和伊朗有很深的傳統關係,伊朗曾是英國的殖民地,歐洲在伊朗有一定的影響力。歐洲有 2000 萬穆斯林人口,主要集中在法德英三國,伊斯蘭教的影響在歐洲巨大。這些都是歐洲必須考慮這因素。歐洲希望向伊朗輸出核能技術,同時加強歐洲和伊朗在油氣方麵的交流,這對歐洲非常重要。(這主要是利益主導了各自的走向,從俄羅斯參與伊朗核電站建設一年掙 10 個億美元,可以看出其中的核能蛋糕是如何的吸引人,這還不包括石油天然氣和其他工業交易)!也對歐洲避免美國一國獨大非常重要。

綜上所述,美國是非常渴望完全控製伊朗,不惜動用武力,最終完成自己的全球霸權戰略。但是這和三極的 “ 中,歐,俄 ” 各自的全球戰略,毫無疑問都同時發生 “ 技術性碰撞 ” ,這使得美國獨立發動進攻伊朗的戰爭是不太可能,但是邊打邊鬧,打打談談,顛覆製裁則是一定的了。現在全球來到了這個蘊含著權力重組的機遇和命運之前,究竟是 “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 還是 “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勝舊人 ” ?這個全球都在等待。

我寫了這麽多,最後隻想說一句:中國,你的機會來到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