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南海: 南沙爭端與中國海洋戰略

(2007-04-15 13:52:11) 下一個
近日,越南頻頻在南沙群島問題上放出硬話:先是在2月10日聲稱要在南沙群島建立“地方政府”以“方便行政管理”,“決不放棄一寸土地”,並“不惜一戰”;接著又在2月16日以“最新的考古發現”證明“南沙群島自古以來就屬於越南”。2月13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朱邦造就此發表談話。朱邦造說:“我們對有關報道予以嚴重關注,已要求越方作出澄清。中國對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任何其他國家單方麵對南沙群島采取的行動都是對中國領土和主權的侵犯,是非法的、無效的 一片令人垂涎的海域。一段雲詭的曆史; 南沙的地理、資源和戰略地位南沙群島(有些國家稱斯普拉特利群島)是我國南海四大群島中分布最廣,位置最南的群島,位於北緯4度到11度30分和東經109度30分到117度50分之間,有230多個島嶼、礁灘和沙洲,南北長500多海裏,東西寬400多海裏,總麵積24.47萬平方海裏,現屬海南省轄區。南沙群島地處熱帶,漁業資源特別豐富,富含海藻、海帶等熱帶資源,以及非常可觀的海洋能源和鹽業資源。此外,南沙還蘊含極為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據估計,南沙西南直到沙撈越的廣大地區,是亞洲大陸架3個最大的貯油地區之一。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科學家發現南沙地區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其中曾母盆地、沙巴盆地、萬安盆地的石油儲量豐富,估計總儲量將近二百億噸,是世界上尚待開發的大型油藏之一,其中有一半以上儲量分布在中國海域南沙西鄰越南,東瀕菲律賓,南臨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向北續西沙、中沙群島與海南島相望,是中國傳統海疆的最南端。在戰略上,南沙群島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咽喉,扼守兩洋海運的要衝,是多條國際海運線和航空運輸線的必經之地,也是扼守馬六甲海峽、巴士海峽、巴林塘海峽、巴拉巴海峽的關鍵所在,是中國南方海防前哨,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無論是中國、越南還是東盟別的國家,誰控製了南沙群島,誰就將成為海上強國中國在南沙活動的曆史及南沙作為中國領土的事實;南沙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我國人民最早發現、命名和開發了南沙群島,我國曆屆政府也一直對南沙群島行使著管轄權。早在公元前二世紀中國的《扶南傳》和《南州異物誌》等典籍中就已以對南沙群島的情況進行過描述,而宋代中國人又開始把包括南沙群島在內的南海諸島命名為“長沙”、“石塘”,朝廷還在南沙設治,當時南沙隸屬於瓊州府。元代中國海軍開始在南沙海域巡邏,並遠至加裏曼丹。明代南沙群島隸屬於海南衛,中國海軍也多次在這一帶巡邏,並將該海域列入海軍防守範圍。自此朝起,中國漁民開始在南沙海域進行捕魚作業,有的漁民還長期住在島上。到了清代,中國漁民的捕魚區已遍及整個南海海域。抗戰勝利後,中國海軍遠赴南沙,在一些主要島礁上豎立了主權碑,並設立南沙群島管理處,駐兵太平島。1947年,中國政府正式將南沙群島劃歸廣東省管轄,從而從現代國際法上完全確立了中國對這一群島的主權中國對南沙的主權也為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廣泛的國際輿論所接受。明代歐洲耶酥會在其編製的地圖中,明確地把今天南海所在海域標為“大明海”,以示歸中國明朝政府所有。20世紀30年代法國人入侵南沙群島時,不僅中國政府提出強烈抗議,日本也認為南沙應為中國所有,且認為中國漁民早已以該島嶼為遠洋捕魚之基礎二戰時中英美《開羅宣言》也明確宣剝奪日本自1914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後在太平洋所奪得的或占領之“一切島嶼”,“從中國竊取的領土應全部歸還中國”。戰後英美海軍分別在南沙接受了日本駐軍的投降,隨後即將南沙群島移交給中國。在1951年舊金山和談中,蘇聯代表團團長在會上發言指“南沙群島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即使是現在占有南沙大部分島嶼、並聲稱對南沙群島擁有全部主權的越南,在其南北統一前北越政府也承認,“根據越南方麵的資料,西沙和南沙群島應當屬於中國此外,在現代世界許多國家的圖籍如美國的1963年出版的威爾麥克《各國百科全書》,1968年法國國立地理研究所出版的《世界普通地圖》,日本平凡社1973年出版的《中國地圖集》,美國1968年出版的《世界地圖集》俄文版和英文版等,都指出和標明了東沙、中沙、西沙、和南沙群島是中國領土這一客觀事實南沙爭端的由來、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50年代初,南海周邊國家尚未對南海諸島發生興趣。直到1956年,菲律賓外長宣布,南海諸島中太平島等部分島嶼裏菲律賓最近,理應屬於菲律賓,遭到我國政府和台灣當局的嚴辭駁斥。由於美國不予支持,菲律賓不得不表示對南沙並無主權要求50年代末,周邊各國紛紛對南沙進行石油地質調查,陸續在近岸海域發現石油和天然氣,找到了一些具有商業開采價值的油氣田,並有專家估計南沙海域是亞洲最大的三個儲油區之一。這些重要發現引起周邊國家的高度重視,並最終成為南沙爭端升級的導火索。但由於其時美國開始入侵南越,並使戰爭逐步升級,一時衝淡了南沙問題。70年代初,菲律賓對南沙政策作出重大轉變,決定從本國利益出發,不惜冒最大風險,以軍事行動造成既成事實,迫使其他國家和地區讓步。1970年9月,菲出兵侵占了馬歡島和費信島,隨後又侵占了部分島嶼。與此同時,從1956年就開始非法入侵南沙的南越侵略活動加劇。而此時我國正處於文革中一片混亂的時期,對此未采取有效的行動1975年4月,完成統一的越南當局一改往日對中國關於南沙主權的承認,突然出兵搶占了原由南越占領的6個島嶼。由於當時中越關係尚未破裂,黎筍集團正企圖利用中蘇玩弄政治平衡,也不想引起更大的政治糾紛,所以在既得利益在手的情況下,一麵敷衍我國,一麵盡量縮小事態,暫時停止了在南沙的進一步擴張。但這卻給周邊其他國家造成了錯覺,以為我國有可能會為政治利益而在島嶼歸屬上作出讓步。於是,馬來西亞也忍不住在一年後加入進來,派艦入侵南沙群島。1983年,又占領了彈丸礁。就這樣,南沙爭端終於演變成四國五方直接介入的國際性問題,並變得更為複雜。這些國家還大肆掠奪我海洋資源並多次發生抓捕和打死打傷我漁民的事件近年來,越、菲、馬等國按照各自的需要,逐步蠶食和瓜分了南沙群島中的所有較大島礁,並在島上修建各種軍事設施,企圖長期控製。現在,南沙群島已有五個國家和地區的駐軍,除我國大陸軍隊駐紮的7個島嶼及台灣軍隊所在的太平島外,共有40多個島礁被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等國侵占。有的國家為擴大影響,顯示存在,還派政府要員視察所侵占的島嶼越、菲、馬等國還竭力拉外國石油公司合作參加南沙海底勘探和開發,企圖通過石油開發獲取經濟實惠,並借此把這些公司的國家政府卷進來,使南沙問題進一步國際化,以此對我國施加壓力,迫使我國讓步,從而實現其瓜分南沙掠奪資源的目的。在爭奪南沙島礁的過程中,越、菲、馬等國雖然彼此間也有矛盾和衝突,但更多的是聯合起來一致對華。1992年第25屆東盟外長會議通過了《東盟關於南中國海問題的宣言》,致使南海爭議更顯突出。尤其是大東盟的成立及其內部合作的深入,以及對“中國威脅”的共同恐懼,使這些國家的行動更加默契,導致了“東盟對中國”的格局的形成由於南沙是重要的國際航運的通道,是東南亞各國間及與印度洋、太平洋海上貿易的門戶,關係到很多國家的經濟利益,因此南沙爭端的惡化將極有可能引起大國的插手。美國有石油公司參與了南沙的勘探和開發,並在南沙有巨大的商業和貿易利益,並且亞太一直是美外交戰略的重點,它已有了介入南沙問題的跡象。目前,南沙雖時有小小摩擦,但總體上尚處於平靜階段,而平靜的背後也隱藏著發生局部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前年以來,菲律賓和馬來西亞在南沙地區又分別侵占了我2個和1個島礁,越南也對我一些島礁虎視耽耽。菲律賓在1995年中菲美濟礁爭端後又多次製造撞擊中國漁船事件。越南對南沙要求的貪得無厭是我國最反感也最應警惕的問題。東南亞各國在經濟上由於金融危機的影響而元氣大傷,而南沙的豐厚利益又有著無窮的誘惑,一旦國內問題走入無法擺脫的窘境,就有可能在南沙采取鋌而走險的行動。兩種截然不同的政策,一組觸目驚心的數字平心而論,中國在南沙的政策一直是非常友好的。除在關乎民族尊嚴和國家根本利益的主權歸屬問題上毫不讓步外,中國一直采取非常克製容忍的政策我國政府在曆次對外聲明中、在國家的有關法律中,都明確地申明南沙群島的全部主權屬於中國。自1951年開始,我國就持續聲稱對南中國海島嶼擁有全部主權。1958年,我國宣布領海寬度為12海裏,這也同樣適用於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島。1992年2月25日全國人大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和毗連區法》,提出中國的基線由“直接基線”方式決定,即連接不同點的直線來構成基線,這一方法也適用於中國在南中國海所聲稱主權的島嶼。其他任何國家都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我國對南沙的主權。這也是我國處理南沙問題的基本出發點但考慮到我國一貫堅持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南沙群島的現實狀況,我國政府提出“擱置爭端,共同開發”的原則。早在八十年代中期,鄧小平在談到釣魚島問題時,就提出了這一原則。1990年李鵬總理訪問新加坡,對記者說:“中國願意與東南亞國家進行合作,共同開發南沙島嶼,並暫時擱置爭端。”我國對南沙的主權不容置疑,但南沙被分割占領的現狀卻非一朝一夕所能改變,因此把爭端先擱置起來,共同進行開發,對維持穩定,保障和平,及對各方的經濟利益都有利事實上,誰都知道打仗對各方都沒有好處,因此在摩擦不斷和埋頭開發的同時,仍盡力避免衝突,並不乏和平呼聲。對我國來說,南海開戰將喪失來之不易的發展經濟的大好環境。越、菲、馬等國國力有限,如果打仗可能麵臨毀滅性的打擊。他們也是渴求和平的。去年五月中旬菲律賓總統訪華,與中國領導人多次會談,5月16日兩國簽訂《中菲兩國政府關於二十一世紀雙邊合作的聯合聲明》。“雙方致力於維護南海的和平與穩定”,並“同意深化中國與東盟之間的合作”。這就反映了他們的和平願望在力主和平解決爭端的同時,我國主張雙邊談判解決南沙問題。因為南沙爭端雖錯綜複雜,但畢竟是周邊各國之間的事情,不需要其他國家來插手。因此談判必須限於相關國家內部,且應是雙邊的,反對外部勢力的介入。而中國與其中任一國家的雙邊談判必然引起其他相關國家的強烈關注,並竭力施加影響,因此要想取得建設性的成果,雙邊談判還得與多邊對話相結合。至於南沙涉及之外的國家如美國等的介入不僅無助於爭端的解決,相反隻會使南沙問題更加複雜化。這對中國來說是極為不利、因而也是應極力避免的但中國的和平願望和忍讓克製換來的結果又是什麽呢?南沙的豐富資源刺激了各國的貪欲,而中國的容忍又在客觀上縱容了其冒險的舉動目前傳統海疆線以內的南沙群島已幾乎被瓜分完畢,200多個島礁實際上我們隻占了7個礁盤,南沙絕大部分已被周邊國家占領,這個地理概念從現在起隻能被稱為一個地圖上的概念。我國南海傳統海疆線內的海域有八十多萬平方公裏被周邊國家非法劃入其勢力範圍:據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負責人介紹,到九十年代末期,周邊國家已經在南沙海域鑽井一千多口,發現含油氣構造二百餘個和油氣田一百八十個(其中油田一百零一個、氣田七十九個),一九九九年年產石油四千零四十三萬噸、天然氣三百一十億立方米,分別是我國一九九九年整個近海石油年產量和天然氣產量的二點五倍和七倍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迄今為止我國在南沙還沒有樹起一座井架,沒有打出一桶油。來自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的一份資料表明,一九九九年我國已有一千六百一十七萬噸石油和四十三點九億立方米天然氣采自海洋,但在南沙海域我們的油氣開采還是一片空白。有個事實我們不能忽視,某國在七十年代以前一直是個貧油國,自從在南沙打井采油後,一躍成為石油出口國。在對南沙資源的開發中,周邊國家已經走到我們前麵去了令人擔憂的是,南海周邊與中國存在領土爭議的諸小國雖然也彼此爭吵不休,但已呈聯合起來對付中國的態勢。這些糾紛又與其他大國的對外戰略攪和在一起,使整個南海局勢更加錯綜複雜南沙爭端涉及的各方:對手還是夥伴?南沙爭端所直接或間接涉及的各方,對中國來說都不容忽視。因為在一個互相利用又互相抑製的利益體係中,很可能牽一發而動全局越南越南是南沙爭端中我國最危險也是最難解決的對手。它在南沙的既得利益最多(占據了23個島嶼,中國僅6個;每年開采三千萬噸石油),且態度強硬,號稱擁有南沙全部島嶼的主權。其官方《西貢解放報》曾報導:“越南雖然致力以和平手法解決兩國主權紛爭,但絕不容許流失任何一寸領土,也不惜為此動武!”。該報並警告,雖然中越近年未為南沙再起戰事,但兩國主權之爭仍十分緊張。報導也披露,中國去年在南沙群島海域“非法捕魚”、開采石油及采集天然資源等“侵犯主權”活動三百多次。決定盡快在南沙群島建立地方政府,解決行政問題兩國曾在陸上交戰,並在南中國海地區因為主權爭議而兩次爆發軍事衝突(1974年西沙群島,1988年赤瓜礁),彼此心存芥蒂。越南稱霸東南亞的野心也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冷戰時代是依靠蘇聯支持搞地方霸權主義,現在它又與印度舉行聯合軍事演習,並展開廣泛的軍事合作,企圖把印度的勢力引入北部灣,其矛頭當然首先是對準中國。同時邀請俄羅斯作為南沙石油的開發夥伴,並試圖拉攏美國重返金蘭灣菲律賓菲律賓國小力弱,政局不穩,但它在南沙問題上絲毫不讓,聲稱擁有全部主權,並屢次製造抓扣、洗劫、打死、打傷中國漁民的事件。菲以前是美國的殖民地,現在仍是美事實上的保護國,所以其在南沙的動向仍值得嚴密注意文萊文萊卷入南沙爭端完全是經濟利益所驅使,它占據了一座島嶼,並在開采石油文萊的石油主要出口日本,和日本關係很不錯。而日本本土資源嚴重短缺,南海是中東到日本的石油生命線,日本對南沙事態也必將時刻關注馬來西亞聲稱擁有北xx度以南的南沙島嶼,目前占領七個。和中國關係不錯,且其經濟實力較強,政局穩定,在東盟中很有號召力台灣台灣的態度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早年台灣堅持一個中國的政策,在南沙問題上立場與大陸一致。而現在情況發生了顯著變化。台獨活動異常猖獗,不排除台獨分子為了達到獨立目標、爭取更多支持而放棄民族根本利益。近年來台灣當局大力推行所謂“南向政策”,將東盟國家作為外交上的突破口,企圖以經濟利益為誘餌撈取政治資本。早在1994年,台灣光在越南的投資就已達15億美元。台灣當局領導人還紛紛以“度假”為名出訪東南亞國家。雖然中國向有關國家提出了忠告,但台灣政要仍得到高規格的接待。東南亞金融危機後,台灣當局更是變本加厲地實行“南向政策”,企圖以“經濟援助”換取東南亞國家提升與台灣的關係。同時,台灣與東盟之間的軍事往來也日益頻繁。新加坡與台之間的軍事合作項目“星光計劃”已持續了二十多年,台灣與菲律賓等國的高層軍方接觸也日趨增多。陳水扁上台後,在其就職演說中說,台灣“要積極參與各種政府的國際組織,通過人道的關懷、經貿的合作和文化的交流等各種方式,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擴大台灣在國際的生存空間”。這說明台灣新“政府”也是不甘寂寞的,它必將繼續運用各種手段來擴大自身的影響,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而鑒於台灣與東盟的關係現狀,東盟仍將會是台灣對外交往的重點對我國來說,台灣與東盟國家尤其是南海周邊國家的經濟合作將提高它們的綜合國力,增強與我軍對抗的實力,它們的態度也將會越來越強硬,從而對我國保衛南沙形成現實威脅,使和平解決南沙爭端更加困難。同時,台與東盟的經貿合作還將對我開發南海帶來阻力。我國在南海的經濟開發本來就已遠遠落後於南海周邊各國,在此情況下將處於更加不利的地位。台灣與相關國家的軍事合作則使形勢更為嚴峻。如果台灣當局完全倒向對方,我們失去的就可能是兩者,由此引發的後果是不堪設想的。最近,台灣為避免自己同鄰近國家發生軍事衝突,甚至不惜從發生主權爭議的島嶼撤軍,對其動向應密切注意美國由於美國的全球戰略和其無處不在的實力,南沙爭端雖與它無直接關係,但也已無法排除在外冷戰結束後,美國認為中國的戰略地位已大大下降,其對華政策也幾經調整。1999初以來,美國政府和國會已采取了一連串損害兩國關係的行為:發表報告指責中國竊取美國導彈、衛星技術;攻擊中國在台灣海峽進行軍事演習是對台灣地區進行“導彈威脅”;在亞太地區搞“戰區導彈防禦係統”,並擬將台灣列入這一防禦體係;繼續向台灣大規模軍售;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上要求苛刻;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中國駐南聯盟使館進行野蠻轟炸;此後,美國眾議院一個專門委員會拋出了一個經過半年精心策劃的“考克斯報告”。由這些完全可以看出,美國現已把中國作為潛在的最大對手而處處加以遏製。而在南沙爭端各方中,菲律賓、台灣是美國的軍事盟友,馬來西亞和文萊與美關係密切,越南已由美原來的敵對國變成頗感興趣的新興市場國。同時,南中國海域是美第七艦隊“保護”的範圍,是其重要的戰略與貿易通道。“東南亞的海空航運線控製了日本99%的石油輸入,左右著美國第七艦隊在西太平洋的巡防,在波斯灣的軍事行動,以致太平洋地區總司令對印度洋的防守任務。”美國在東南亞國家具有廣泛的經濟利益,南中國海爭端必然影響到美與東南亞乃至遠東地區的經濟聯係,進而影響到美國在亞太的戰略部署。事實上,美國對南沙爭端的態度已由以前的“不介入、不表態”經“力量顯示”而過渡到意誌階段如果中國任由美國插手南沙問題,並在此地區確立霸主地位,則美國向東北可穿越台灣海峽,深入到日本海,穩固其亞太防線;向南可覆蓋南太平洋地區,強化美澳、美新南太平洋同盟體係;向西可穿越馬六甲海峽,經印度洋,勢力直達波斯灣;向北更是可以直接遏製中國的向南拓展,呼應台灣海峽與日本海防線,從而完成對中國的封堵。這樣,不僅南沙問題會變得極為棘手,台灣問題也將更加難於解決。同時南沙極有可能並入美國戰略體係,並與美韓、美日、美菲等同盟連成一線。美國勢力大張,而我國的活動空間將受到極大限製,我國失去的就不僅僅是在南沙的經濟利益,國家安全亦將受到嚴重威脅。由此可見,在南沙爭端上,美國的動向實際上更值得注意東盟自90年代初以來,“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周邊國家尤其是東盟成員反應強烈。從對手的角度考慮,“中國威脅論”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因為關係到它們自己的生死存亡。越菲馬等國國土狹長,麵對南海的一側,戰略防禦縱深很淺,企圖通過南沙屏障本土,以增大國家戰略防禦縱深。南沙群島對他們太過靠近,它們的地理位置決定尋求海洋安全保障。南海周邊國家大都資源貧乏,人口過剩,金融危機後經濟難以複蘇,也需要實現在南海的利益來彌補。此外,中國與東盟國家爭奪勞動密集型產品市場,也可能使他們聯合起來與中國對抗,並把對抗的焦點轉向利益更明顯的南沙問題。若中國太過強硬反而可能迫使他們鋌而走險。由此可見,共同開發也是最好解決辦法。而不能用強製辦法使其狗急跳牆。海洋世紀、後發劣勢與中國的選擇隨著陸地資源的日趨枯竭和海洋開發的深入,“二十一世紀是海洋世紀”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海洋已不僅具有地緣和交通等傳統意義,其所蘊藏的極為豐富的資源對一國的經濟實力也有著深遠的影響。當世界整體性聯係逐步加強、經濟集團化和全球化兩大趨勢變得不可逆轉,各國都將本國重心轉移到發展經濟、增強綜合國力上來。於是,國與國之間圍繞海洋權益和海洋資源的爭奪也就越來越激烈。海洋安全在中國的國家安全體係中尤為重要。經濟上,海洋中豐富的資源有利於緩解我國資源因人口眾多而相對短缺的不利局麵;軍事上,我國有一萬八千公裏長的海岸線,有三百萬海洋國土,戰略防禦目標分散,且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或地區不是局勢不穩,就是與我國存在矛盾和爭端,保障海洋安全將是一個極為艱巨的任務。朝鮮半島長達半個世紀的緊張態勢,日本軍國主義的死灰複燃,台獨分子的囂張活動,美國勢力的幹預和插入,東南亞國家與我國的南沙爭端都使我們必須時刻提高警惕。可以說,海洋安全與否,關係到我國的生死存亡。而南沙又在我國的海洋安全中處於極為重要的位置如前所述,南沙的豐富資源將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起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南沙扼我國南部海疆的門戶,若被外國占領並駐軍,後果不堪設想。我國將失去重要屏障及緩衝海域。加上台灣海峽危機未退,日本軍國主義勢力死灰複燃,我國海疆極有可能麵臨三麵受敵的態勢此外,對南沙爭端的處理還深刻地關係到我國的國家尊嚴和威望。南沙爭端雖熱,但直接對手畢竟是一群小而窮的國家,若一味地妥協退讓,將使他們更加放肆,同時會給其他國家留下中國不過如此的印象,在國際社會將難以立足,在國人麵前也難以交代,甚至造成混亂。令人歎息的是,南沙在我國的經濟和國家安全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卻也正是這片海域給中國留下了最多的遺憾。南海周邊諸國對南沙島嶼的占領和開發程度都明確顯示,曆史留給中國處理南沙問題的時間和可供選擇的餘地都已經不多了。中國一直對諸國懷有善意的希望和采取寬鬆的政策,卻沒想到正是這種善意和寬鬆刺激了諸國的野心,並束縛了自己的手腳。“擱置爭端,共同開發”也許可以成為我們用來爭取同情的口號,但是否應作為單方固守的政策、並成為在南沙爭端上一再退縮的原因?在龐大利益的驅使下,所謂的共同開發隻不過是一廂情願的自我安慰而已,從中透出的是國力限製下的痛苦的無奈。事實上“中國威脅”的論調未見消減,我們卻成了實在利益的損失者那麽,在處於後發劣勢的情況下,中國在新世紀殘酷的海洋競爭中的選擇又是什麽呢?大力發展經濟,堅定不移地實施改革開放,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在諸強並立的時代,在重大事情上,還是隻有通過實力來說話。曆史和現實都明確顯示,國力衰微的國家隻有任人欺淩。在科索沃危機中,我國駐南使館的無端被炸,就為我們敲響了警鍾。強大的綜合實力是有效地處理並最終徹底解決南沙問題的基本前提,也是我國海洋安全和國家總體安全的根本保證。在國民經濟所能承受的前提下,逐步實現國防現代化,尤其是海防現代化。應該看到,當今世界還存在著諸多不穩定因素,發生戰爭尤其是局部戰爭的危機仍然存在,同時我國的軍事實力尤其是海洋實力還遠遠沒有達到確保國家安全的要求。目前我國的空軍裝備較90年代初有了較大的進步,擁有了空中加油技術和新一代“飛豹”殲轟機和蘇-27等,但是裝備於部隊的新型飛機數量有限,還不能形成有效的戰鬥規模。海軍裝備技術比90年代初提高了許多,但尚無航母艦隊,大規模遠海作戰能力不足。這對我國家安全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隻有國防實力上去了,才能有效地捍衛我國的獨立和主權,維護我國的根本利益和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在現在的情況下,必須加快科研和勘探開發工作,尋求實現在南沙的經濟利益。鑒於南沙現狀和在短期內不能解決的現實,對於中國來講,當前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努力實現在南沙的利益,也就是推動“擱置爭端,共同開發”的進程。而不能既暫時無法解決,又眼睜睜地看著其他國家在南沙獲取厚利。具體來說就是加快勘探和開發,並與別國尋求廣泛的合作,獲得盡可能多的戰略資源和其他資源,服務於我國的現代化建設。采取靈活務實的外交手段,力爭避免孤立。一個嚴峻現實是,周邊國家有聯合起來一致對我、並有拉攏大國加入的趨向,這對我國將極為不利。因此應采用靈活的外交策略,避免陷入孤立,造成被動。其實這些國家之間也有矛盾和爭端,如不久前越南部隊在南沙群島向菲律賓空軍偵察機開火,雙方發生軍事衝突。這就給我國增加了活動的空間。我國應充分利用各國之間矛盾,爭取各個擊破,並力爭把談判限製在雙邊的範圍內,盡量避免國際化,或在國際化中取得主動對在南沙的過激行動予以堅決回擊。其實南沙周邊小國的行動也部分依照於中國的態度。如果一味聽之任之,將激發它們更大的野心,並采取更冒險的舉動。所以在盡量保持克製的同時,應對其的過度行動予以迎頭痛擊。我國對南沙問題一向采取忍讓和克製的態度,對侵占南沙群島的越菲馬等國來說,就始終未麵臨過迫使其改變現行政策的政治和軍事等壓力,這也是當前南沙戰略態勢得以維持的重要原因。南海局勢錯綜複雜,情況不可預料,若萬一爆發軍事衝突,就應采取快刀斬亂麻的方式,爭取速戰速決,同時注意對外闡明真相,爭取盡可能多的同情和支持,以免造成實行地方霸權的口實保持社會的安定團結。在任何時候,國內局勢都極大地影響到一國對外政策目標的實現。如果國內動蕩不安,很難想象這個國家在國際社會會有什麽發言權,更別說解決棘手的國際爭端了。因此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對解決南沙爭端也是必要的。我國民族眾多,地域廣大,民眾平均素質低下,加上反貪反腐任務艱巨,台灣問題懸而未決,西方國家用心險惡,長期維持團結統一的局麵將很困難,更要引起密切的注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roarforward 回複 悄悄話 武力是解決問題最直接有效的辦法。
文官誤國。必須向老毛子和老美、成吉思汗學,狠揍他個狗日的!

人不修理哏揪啾,黃豆不軋不出油,小船不踩輕飄飄,瘋丫頭不日不撒嬌。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