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專家稱分封製將毀掉中國科技趕超世界的希望

(2007-03-25 11:49:52) 下一個
  在日前舉行的“2007年中國科協學術建設發布會”上,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白春禮院士表示,近兩年來,盡管我國學科發展取得一些重大突破和重要進展,但是從整體來看,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在幾個相當重要的領域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
  小平同誌曾經深刻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當前激烈競爭的國際環境中,科技水平也是一個民族能不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關鍵因素。一個國家如果科技能力不強,則無論其GDP數字怎樣耀眼,人民多麽富足,也無非是像一個虛胖卻患了軟骨症的病人一樣,不堪一擊。
  幾十年來,中國對科技發展不可謂不重視,但為什麽還會出現像白院士所指出的那樣嚴峻的局麵呢?原因應該說有很多,比如,我們一度對“市場換技術”充滿了不切實際的期待,似乎我們的國際競爭者會善良到(或愚蠢到)把他們自己賴以安身立命的獨門秘籍傳授給我們;一度又陷入了“比較優勢”的迷思,安於在國際分工中居於產業鏈的末端,失去了積極參與競爭的意誌,等等。

  從科技體製的角度來看,一個根本的原因是我們現行的科技體製具有很強的封建性。正是這種封建性,使我們雖然擁有世界上最為龐大的科技隊伍,但卻拿不出與之相稱的科技成果,體製的封建性窒息了科技人員的創新能力和活力。

  什麽是封建性?簡單點說就是按照等級來分配資源,地位決定一切,你的能力、學識、品格等,都是無關緊要的。

  以此來對照中國現行的科技體製,就會發現彼此之間竟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院士以“最高科學技術水平稱號”的名義高居科技體製金字塔的頂端,其下則是博導、教授以及各種不同等級的職稱,還有科研係統中的各級行政官員。中國科技資源的分配,主要是按照這個等級體係分配的,那些最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科研人員,由於往往處於這座金字塔的底部,甚至被排除在這座金字塔之外,而無法獲得從事科研活動所必須的資源。

  封建性必然導致剝削和腐敗。已有媒體揭露,個別院士墮落成了“科研包工頭”,他們憑借自己的院士身份,壟斷了大部分重要的科研項目,但他們又沒有能力和時間去進行研究,便把項目分解發包出去給那些有真才實學但籍籍無名的科研人員去做,自己坐享利潤和榮譽。請想想看,這和封建領主憑借對土地的占有坐收租金又有什麽兩樣呢?

  中國的科技水平要趕超世界先進水平,不轟毀這種封建性的體製是沒有希望的。而要轟毀這種封建性,現行科技體製中的既得利益者就要有自我革命的勇氣。

    搜狐科學一線報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